民國時代的地主,並不怎麽好當。


    民國年代是一個戰亂頻繁的時代,全國各地到處都是橫行肆虐的軍閥和土匪。四川從1911年保路運動開始到抗戰前夕,一直在斷斷續續地打川軍內戰;河北省(當時叫做直隸)雖然位於京畿,卻也因此而成了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以及蔣介石二次北伐的主戰場。


    更慘的則是河南地區,正所謂爭天下必爭中原,作為內戰的重災區,河南省在整個民國時代,總是不斷地被各路北洋軍閥還有流寇們一遍遍地洗劫——白朗起義、鎮嵩軍、巨匪“老洋人”、紅槍會、馮玉祥的國民軍、北伐戰爭、蔣介石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最後全省流竄著40萬土匪,幾乎被打爛了。


    在如此頻繁的戰亂之中,不要說升鬥小民的骨頭都填了溝壑,就連地主士紳的生命也毫無保障。


    要知道,在民國時代的一大半年月裏,中國都是一個無法無天的混亂世界。那些軍閥們的兵馬,在大城市裏多少還講點紀律,到了鄉下就完全跟匪徒無異。


    在清朝的時候,那些地方上坐擁廣袤田土的地主縉紳們,往往有著舉人、秀才、捐官(花錢買的官,多為虛職)之類的“功名”,不少人還有子侄或親戚在朝廷內當官,從而編織出一張巨大的關係網。


    哪怕是在征戰動蕩的太平天國時代,除了作為反賊的太平軍之外,湘軍、淮軍、楚軍這些掛在朝廷名下的兵馬,通常也都會對他們有些顧忌,從而不敢劫掠得太過分。不管是再怎麽跋扈的兵頭們,隻要尚未決心謀反,否則對待這些人脈關係盤根錯節的地主縉紳,多少也會有些忌憚。


    但問題是,到了破舊立新的民國年代,這一切護身符和特權就統統打了水漂。民國時代的兵痞和軍閥大帥們,可都再也不會把清朝的功名身份放在眼裏。該勒索就勒索,該屠殺就屠殺,根本不會客氣——這年頭在鄉下死一個人,就真是跟死一隻螞蟻沒啥兩樣。


    在楊白勞眼中,黃世仁無疑是主宰生死的存在;但是在手握兵馬的軍閥麵前,黃世仁也就是個屁。


    雖然地主們也試圖走新時代的上層路線來維護自身權益,例如去競選國會之類。但民國前期畢竟是一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哪怕你在北京跟什麽高官攀上了交情,到了地方上也未必有用。


    想法子結好當地軍閥也是一條路子,畢竟縣官不如現管。但問題是大多數的軍閥旋起旋滅,這個“現管”更替得實在太頻繁。士紳們剛剛花大錢投資下去,軍閥就已經通電下野了……於是又白忙乎一場。


    其次,在民國初年的河北、山東、河南、四川這些戰亂頻繁之地,就算是遇上了不打仗的年月,軍閥們為了供養龐大的軍隊,以及維持奢華的生活,從而攤派給地主們的賦稅,也遠比清末時期更加沉重。


    當然,地主們也可以設法提高地租,把這些負擔轉嫁到農民頭上。但是土地上的出產就隻有這麽多,哪怕不給農民留下一粒穀子,能夠搜刮到的糧食也是有極限的。而軍閥們發明苛捐雜稅的本事,卻是從來都無上限的,一下子搞出來六七十種附加稅也是常事——例如青苗捐、煙捐、衛生捐、青山費、馬路費、招待費、人口稅、花燈稅等等。正所謂“自古未聞屎有稅,如今隻剩屁無捐”嘛!


    而且,在這些苛捐雜稅之外,軍閥們還喜歡向地主們以各種名義大肆攤派勒索,時常能讓人傾家蕩產。


    所以,在民國時代的華北和山東地區,盡管許多縣裏的地主豪紳,把實際地租已經收到了七成以上,還在荒年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利用高利貸來盤剝農民,把佃農們逼得隻能把穀糠麩子當做主食,到了災荒年月就要出門逃荒,乃至於到東北去“闖關東”。但是在軍閥們的橫征暴斂和土匪的肆意橫行之下,除了極少數最頂級的大地主之外,大多數中小地主的日子還是過得很糟糕。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貧苦農民固然是九死一生。地主們的日子也是慘淡無比。縱然家裏屯著些糧食和銀錢,也得首先拿出來招募家丁,購買武器,加高院牆,修築土堡,抵禦土匪和流民的劫掠,以及賄賂前來打秋風的軍閥部隊。能夠維持生存就已是極端不易,更別提什麽奢侈享受了。


    最後,哪怕在tg誕生之前,鄉下的farmer也是整天抗租鬧事,百般拖欠,想要把租子十足地收齊,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任務。尤其是收成很差的時候,常有人卷了糧食棄田而逃,讓地主家裏什麽都收不到。


    這樣一來,地主家就不得不養上一群打手,用以催逼佃農繳納租子,於是又多了很大的一筆開銷。更要命的是,這些打手的忠誠心有時候也非常可疑,如果主人家過於軟弱或苛刻,甚至還會聯合土匪幹掉地主全家,然後自己把財產分了,當個小地主享福——所以民國地主必須能打。


    像北方的地主家庭,想要學功夫高手整天跟人鬥毆,倒是從來不愁缺少對手,基本上每年都有流民和土匪前來串門,地主土豪們也時常拉起團練彼此攻打。這年頭每一個能夠保住家業的地主,幾乎都是打出來的。


    而王舉人家裏其實還並不是什麽頂級大地主,雖然是武舉出身,整天耍刀弄槍看上去生龍活虎的,但畢竟是一個老頭,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在混亂的民國,在地主們都苦不堪言的民國活的這麽滋潤,全賴於他的大老婆是關中軍閥某頭領的親姑奶奶。


    上頭有人罩著,王舉人膽子就大,壓榨佃戶也就罷了,還不顧禁令大量種植罌粟!


    為了錢、為了維持宅院深深,丫鬟成群,錦衣玉食的奢華地主生活,真是什麽缺德的事兒都幹。


    葉青在潼關縣城呆了大半個月才再次來到王舉人家的府邸。


    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弄死王舉人,是為了讓方靈秀多喝包子培養培養感情。(方靈秀:小青青還真是用心良苦哇~木馬~葉青斜視之:雖然我很想揉你的一對大大,但我真的不是同。汙神嬌羞捂臉:開汙啦~開汙啦~~方靈秀葉青:……)


    葉青這廝在潼關學了不少潼關特色美食,例如:味道鮮美的鴨片湯、筍香濃鬱的潼關醬筍、綿甜爽口的蘋果脯、皮薄鬆脆的潼關肉夾饃、頗具古代“石燔”的遺韻的砂子饃以及燴餅、黃河鯰魚湯、羊肉泡、牛肉煮等。


    瞧瞧,才不到一個月,這小臉養的白裏透紅,即便不上妝,看著也不想窮苦人家的女娃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沒錯!我是大反派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汙神來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汙神來襲並收藏沒錯!我是大反派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