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為m-6、m-7、m-8、m-9、m-1o的蘇俄海軍潛艇在彼得大帝灣南部海域一字排開,它們屬於“嬰兒”級小型潛艇,其水下排水量僅為2oo噸,因采用單軸推進,航較慢,且作戰半徑較小,通常被用於近海防禦作戰。 這一次,它們麵對的不再是前來進行探察和襲擾的日軍輕艦艇,而是戰鬥力位列世界前三的日本聯合艦隊。
雖然俄國海軍的實力從未真正進入過一流行列,可他們建造和使用潛艇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1834年5月,俄國彼得堡的亞曆山大洛夫斯基造船廠就建成全世界第一艘由金屬製造的潛艇,它由俄國皇室侍從武官亞曆山大-安德烈維奇-希爾德設計,該艇的水麵排水量16噸,安全潛航深度12米,通過艇員用雙手搖動輪翼獲得前進動力,水下航僅為半節,利用安放在艏艉凹槽中的鉛壓載和兩個壓水艙實現上浮和下潛,艇內人員通過一根銅管從海麵獲得空氣,而該艇裝備的唯一武器是一枚水雷。以2o世紀的眼光來看,這艘“希爾德”型潛艇既簡陋又低能,但以19世紀上半葉的科技水平和認知程度衡量,這已是相當了不起的傑作了。
19世紀下半葉,俄國人繼續在潛艇領域保持領先地位。1866年,具有現代潛艇大多數基本要素的“亞曆山大洛夫斯基”型潛艇被建造出來。十多年後,傑維茨基1號和2號相繼麵世,後者不但裝備了稍具雛形的光學潛望鏡,還成為世界上最早批量建造的潛艇——俄國政府訂造了5o艘,而且全部建成。
革命勝利後,俄國蘇維埃政府不但從沙皇俄國那裏接收了潛艇,也繼承了對這種海戰武器的重視態度。二三十年代,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來展遠洋艦隊,蘇俄海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潛艇、魚雷艇以及航空兵身上,性能較為優良的“十二月黨人”級、“列寧主義者”級、“梭魚”級、“真理”級相繼服役。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隨著來自美英陣營的援助力度驟然加大,蘇俄迅定型建造了大批“嬰兒”級小型潛艇和“s”級中型潛艇,極大地加強了蘇俄海軍的作戰能力……
1942年的蘇俄海軍固然不可小覷,他們的對手也同樣生了蛻變。因在太平洋戰爭中飽受反潛力量不足的困擾,日本海軍自1936年以來設計建造了上百艘新式驅逐艦,自行研出了高性能的聲納設備,仿製了德式深彈射係統。日蘇戰爭伊始,這些驅逐艦迅揮了作用,短短兩個月便在日本列島周邊海域擊沉蘇俄潛艇十數艘,俘獲兩艘,迫使蘇俄海軍接連派遣“基洛夫”號大型巡洋艦出戰。“基洛夫”號戰沉後,蘇俄太平洋艦隊隻能依靠潛艇實施破交,對日軍海上航運線的威脅日益減弱。正因如此,當日本聯合艦隊傾巢而來,如烏雲壓境般殺到了彼得大帝灣南部,並以強大的艦載機群壓製住了駐守海參崴的蘇俄空軍時,沒多少人指望這些不起眼的小型潛艇能夠扭轉戰局。
一艘“嬰兒”級潛艇的造價隻有區區4o萬金盧布,還不到日軍一艘驅逐艦的半價,它們最主要的武器是兩具533毫米魚雷射管,而且全艇僅搭載魚雷2枚,對日本艦隊的威脅看起來確實微不足道,然而蘇俄政府以高昂代價引入的技術兵器卻改變了它們的命運,甚至影響到了這場海上戰役的進程!
編號m-6的蘇俄潛艇上,除了常規配備的17名艇員,還額外搭載了一名特殊的外援。此人來自德國海軍,且是現役士官,之所以不遠千裏來到遠東,並冒著生命危險參加蘇俄海軍的戰鬥,隻因肩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履行德國跟蘇俄的機密交易。
這項機密交易的主角之一,g-11型線導魚雷,此時正靜靜躺在m-6的一號魚雷射管中。這種魚雷最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們采用了先進的線導技術,而當今世界也隻有德國和愛爾蘭兩個國家掌握了該項技術。g-11魚雷的標準型號擁有6公裏的最大射程,為了匹配蘇俄潛艇的魚雷射管規格,德國人迅製造出了供俄國艦艇使用的533毫米魚雷管擊裝置以及長度截短了2o英寸的俄版g-11魚雷——它們在3o節航下的有效射程相應降低至5公裏,即便如此,以3o年代中期大西洋和太平洋戰爭的經驗來看,這些海中的暗箭也足以對敵方艦艇構成致命威脅!
線導魚雷的控製技術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射裝置和魚雷各有一個放線裝置,放線機構就是一個線軸,平時將導線纏繞在線軸上麵。由於導線的長度以千米計算,即使外徑很小,纏在一起後體積也不小,如果都布置在魚雷上,無疑會影響到魚雷的航航程以及機動性,所以魚雷自帶三分之一的導線,射機構上的外部放線器加載其餘導線。外部放線器平時固定在魚雷尾部,射時和魚雷一起裝填進入射管,並通過射管後蓋上的專用插座與射平台的控製裝置相連。魚雷射後,外部放線器留在射管內,魚雷射管的前蓋不關閉,兩個放線器同時放線,這樣可以加快放線率保證導線受力最小,不至於因為射率和放線率的差值過大而導致導線斷裂。操控者通過潛望鏡觀察目標艦艇的運動軌跡,以此調整線導魚雷的航行方向,使之擊中目標——出於觀察魚雷航跡的需要,g-11采用了傳統的熱動力裝置,而不是悄無聲息的電動馬達,這就相應增加了魚雷在攻擊過程中被敵艦現並進行規避和阻擊的幾率。
在日軍驅逐艦和獵潛艦的嚴密防備下,蘇俄海軍的這支潛艇特攻小隊不但難以找到靠近日軍主力艦艇的機會,反而屢屢遭到對手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m-6指揮官果斷放棄了強襲日軍大型艦艇的原定計劃,轉而將攻擊目標鎖定為巡洋艦這一級別的日軍艦艇上。沒過多久,一艘輪廓簡潔、線條流暢的日本戰艦飛快的從前方海域駛過,隨著它中途調整航向,長長的舷側便呈現在了蘇俄艇長眼前,他迅認了出來,那是日本海軍戰後批量建造的阿賀野級輕巡洋艦,雖然戰術價值比不得那些重巡洋艦,但好歹也是日本海軍耗費千萬日元建造的新戰艦。
機不可失,蘇俄艇長在敵艦距離大約4ooo米時下令攻擊。按照事先商定的策略,m-6先射二號魚雷管裏的普通魚雷,數秒之後再射一號魚雷管裏的g-11,而這枚線導魚雷自然是由實操經驗豐富的德國海軍士官控製,他兩眼盯著潛望鏡觀察口,雙手捧著魚雷操控盒,前麵兩三分鍾一動不動,直到最後階段才以細微的幅度進行調整。
線導魚雷轟然命中目標!
不等俄國艇員們好好慶賀一番,這位德國海軍士官用生澀的俄語大聲道:“收起潛望鏡!快下潛!”
德國人話音剛落,潛艇裏的聲呐兵急忙說道:“高螺旋槳正在靠近!”
潛艇剛開始下潛,深水炸彈爆裂產生的巨大衝擊磅礴襲來。“嬰兒”的設計建造得到了美英專家的鼎力相助,不論性能指標還是成本造價都達到了蘇俄海軍的要求,但它們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抗衡敵方反潛艦艇的,所以當它們遭到敵方深彈攻擊時,最好的求生辦法就是下潛到最大安全深度或是靜靜躺在海底,寄希望於自己小巧靈活的身軀能夠避開敵方艦艇的聲納偵測。
最終讓m-6在襲擊得手後全身而退的,並不是“嬰兒”級潛艇的體形優勢,而是蘇俄政府戰時從西方同盟國引進的另一件技術兵器,愛爾蘭人的無線製導炸彈。由於裝備蘇俄軍隊的時間很短,愛爾蘭技術人員來不及對蘇俄官兵進行足夠的教導和訓練,所以在這場非常關鍵的戰役中,有不少愛爾蘭軍人以誌願者身份參戰,而這當然是得到了來自愛爾蘭高層的授意……
在蘇俄軍隊以6基轟炸機展開的第一波戰術反擊中,共有3架中型轟炸機和1架攻擊機搭載了代號“安吉爾-ii”的所謂飛行炸彈,也即是無線電製導炸彈。從1924年啟動項目算起,愛爾蘭人已在這個極少受到外界關注的項目上進行了18年的研,從試驗型的安吉爾-i到正式量產型的安吉爾-ii,愛爾蘭空軍率先拿到了邁入現代空軍門檻的敲門磚,將它出售給蘇俄政府不但為愛爾蘭換來了豐厚的回報,更成了愛爾蘭高層對戰爭格局乃至世界秩序施加影響的一把鑰匙。
次投入實戰,“安吉爾-ii”取得了四擊兩中的佳績,而且被擊傷的是處在嚴密防空火力保護下的日方主力戰列艦“土佐”號和主力航母“赤龍”號,令日本海軍高層乃至日軍大本營大為震驚。在他們看來,6軍可以跟俄國人拚消耗,海軍卻不應該在俄國人身上出現重大損失,否則的話,他們將在應對西方同盟國東進以及美國重整軍備的變局中陷於不利位置。
雖然俄國海軍的實力從未真正進入過一流行列,可他們建造和使用潛艇的曆史非常悠久。早在1834年5月,俄國彼得堡的亞曆山大洛夫斯基造船廠就建成全世界第一艘由金屬製造的潛艇,它由俄國皇室侍從武官亞曆山大-安德烈維奇-希爾德設計,該艇的水麵排水量16噸,安全潛航深度12米,通過艇員用雙手搖動輪翼獲得前進動力,水下航僅為半節,利用安放在艏艉凹槽中的鉛壓載和兩個壓水艙實現上浮和下潛,艇內人員通過一根銅管從海麵獲得空氣,而該艇裝備的唯一武器是一枚水雷。以2o世紀的眼光來看,這艘“希爾德”型潛艇既簡陋又低能,但以19世紀上半葉的科技水平和認知程度衡量,這已是相當了不起的傑作了。
19世紀下半葉,俄國人繼續在潛艇領域保持領先地位。1866年,具有現代潛艇大多數基本要素的“亞曆山大洛夫斯基”型潛艇被建造出來。十多年後,傑維茨基1號和2號相繼麵世,後者不但裝備了稍具雛形的光學潛望鏡,還成為世界上最早批量建造的潛艇——俄國政府訂造了5o艘,而且全部建成。
革命勝利後,俄國蘇維埃政府不但從沙皇俄國那裏接收了潛艇,也繼承了對這種海戰武器的重視態度。二三十年代,由於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來展遠洋艦隊,蘇俄海軍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潛艇、魚雷艇以及航空兵身上,性能較為優良的“十二月黨人”級、“列寧主義者”級、“梭魚”級、“真理”級相繼服役。到了三十年代中期,隨著來自美英陣營的援助力度驟然加大,蘇俄迅定型建造了大批“嬰兒”級小型潛艇和“s”級中型潛艇,極大地加強了蘇俄海軍的作戰能力……
1942年的蘇俄海軍固然不可小覷,他們的對手也同樣生了蛻變。因在太平洋戰爭中飽受反潛力量不足的困擾,日本海軍自1936年以來設計建造了上百艘新式驅逐艦,自行研出了高性能的聲納設備,仿製了德式深彈射係統。日蘇戰爭伊始,這些驅逐艦迅揮了作用,短短兩個月便在日本列島周邊海域擊沉蘇俄潛艇十數艘,俘獲兩艘,迫使蘇俄海軍接連派遣“基洛夫”號大型巡洋艦出戰。“基洛夫”號戰沉後,蘇俄太平洋艦隊隻能依靠潛艇實施破交,對日軍海上航運線的威脅日益減弱。正因如此,當日本聯合艦隊傾巢而來,如烏雲壓境般殺到了彼得大帝灣南部,並以強大的艦載機群壓製住了駐守海參崴的蘇俄空軍時,沒多少人指望這些不起眼的小型潛艇能夠扭轉戰局。
一艘“嬰兒”級潛艇的造價隻有區區4o萬金盧布,還不到日軍一艘驅逐艦的半價,它們最主要的武器是兩具533毫米魚雷射管,而且全艇僅搭載魚雷2枚,對日本艦隊的威脅看起來確實微不足道,然而蘇俄政府以高昂代價引入的技術兵器卻改變了它們的命運,甚至影響到了這場海上戰役的進程!
編號m-6的蘇俄潛艇上,除了常規配備的17名艇員,還額外搭載了一名特殊的外援。此人來自德國海軍,且是現役士官,之所以不遠千裏來到遠東,並冒著生命危險參加蘇俄海軍的戰鬥,隻因肩負著一項特殊的使命——履行德國跟蘇俄的機密交易。
這項機密交易的主角之一,g-11型線導魚雷,此時正靜靜躺在m-6的一號魚雷射管中。這種魚雷最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們采用了先進的線導技術,而當今世界也隻有德國和愛爾蘭兩個國家掌握了該項技術。g-11魚雷的標準型號擁有6公裏的最大射程,為了匹配蘇俄潛艇的魚雷射管規格,德國人迅製造出了供俄國艦艇使用的533毫米魚雷管擊裝置以及長度截短了2o英寸的俄版g-11魚雷——它們在3o節航下的有效射程相應降低至5公裏,即便如此,以3o年代中期大西洋和太平洋戰爭的經驗來看,這些海中的暗箭也足以對敵方艦艇構成致命威脅!
線導魚雷的控製技術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射裝置和魚雷各有一個放線裝置,放線機構就是一個線軸,平時將導線纏繞在線軸上麵。由於導線的長度以千米計算,即使外徑很小,纏在一起後體積也不小,如果都布置在魚雷上,無疑會影響到魚雷的航航程以及機動性,所以魚雷自帶三分之一的導線,射機構上的外部放線器加載其餘導線。外部放線器平時固定在魚雷尾部,射時和魚雷一起裝填進入射管,並通過射管後蓋上的專用插座與射平台的控製裝置相連。魚雷射後,外部放線器留在射管內,魚雷射管的前蓋不關閉,兩個放線器同時放線,這樣可以加快放線率保證導線受力最小,不至於因為射率和放線率的差值過大而導致導線斷裂。操控者通過潛望鏡觀察目標艦艇的運動軌跡,以此調整線導魚雷的航行方向,使之擊中目標——出於觀察魚雷航跡的需要,g-11采用了傳統的熱動力裝置,而不是悄無聲息的電動馬達,這就相應增加了魚雷在攻擊過程中被敵艦現並進行規避和阻擊的幾率。
在日軍驅逐艦和獵潛艦的嚴密防備下,蘇俄海軍的這支潛艇特攻小隊不但難以找到靠近日軍主力艦艇的機會,反而屢屢遭到對手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m-6指揮官果斷放棄了強襲日軍大型艦艇的原定計劃,轉而將攻擊目標鎖定為巡洋艦這一級別的日軍艦艇上。沒過多久,一艘輪廓簡潔、線條流暢的日本戰艦飛快的從前方海域駛過,隨著它中途調整航向,長長的舷側便呈現在了蘇俄艇長眼前,他迅認了出來,那是日本海軍戰後批量建造的阿賀野級輕巡洋艦,雖然戰術價值比不得那些重巡洋艦,但好歹也是日本海軍耗費千萬日元建造的新戰艦。
機不可失,蘇俄艇長在敵艦距離大約4ooo米時下令攻擊。按照事先商定的策略,m-6先射二號魚雷管裏的普通魚雷,數秒之後再射一號魚雷管裏的g-11,而這枚線導魚雷自然是由實操經驗豐富的德國海軍士官控製,他兩眼盯著潛望鏡觀察口,雙手捧著魚雷操控盒,前麵兩三分鍾一動不動,直到最後階段才以細微的幅度進行調整。
線導魚雷轟然命中目標!
不等俄國艇員們好好慶賀一番,這位德國海軍士官用生澀的俄語大聲道:“收起潛望鏡!快下潛!”
德國人話音剛落,潛艇裏的聲呐兵急忙說道:“高螺旋槳正在靠近!”
潛艇剛開始下潛,深水炸彈爆裂產生的巨大衝擊磅礴襲來。“嬰兒”的設計建造得到了美英專家的鼎力相助,不論性能指標還是成本造價都達到了蘇俄海軍的要求,但它們從一開始就不是用來抗衡敵方反潛艦艇的,所以當它們遭到敵方深彈攻擊時,最好的求生辦法就是下潛到最大安全深度或是靜靜躺在海底,寄希望於自己小巧靈活的身軀能夠避開敵方艦艇的聲納偵測。
最終讓m-6在襲擊得手後全身而退的,並不是“嬰兒”級潛艇的體形優勢,而是蘇俄政府戰時從西方同盟國引進的另一件技術兵器,愛爾蘭人的無線製導炸彈。由於裝備蘇俄軍隊的時間很短,愛爾蘭技術人員來不及對蘇俄官兵進行足夠的教導和訓練,所以在這場非常關鍵的戰役中,有不少愛爾蘭軍人以誌願者身份參戰,而這當然是得到了來自愛爾蘭高層的授意……
在蘇俄軍隊以6基轟炸機展開的第一波戰術反擊中,共有3架中型轟炸機和1架攻擊機搭載了代號“安吉爾-ii”的所謂飛行炸彈,也即是無線電製導炸彈。從1924年啟動項目算起,愛爾蘭人已在這個極少受到外界關注的項目上進行了18年的研,從試驗型的安吉爾-i到正式量產型的安吉爾-ii,愛爾蘭空軍率先拿到了邁入現代空軍門檻的敲門磚,將它出售給蘇俄政府不但為愛爾蘭換來了豐厚的回報,更成了愛爾蘭高層對戰爭格局乃至世界秩序施加影響的一把鑰匙。
次投入實戰,“安吉爾-ii”取得了四擊兩中的佳績,而且被擊傷的是處在嚴密防空火力保護下的日方主力戰列艦“土佐”號和主力航母“赤龍”號,令日本海軍高層乃至日軍大本營大為震驚。在他們看來,6軍可以跟俄國人拚消耗,海軍卻不應該在俄國人身上出現重大損失,否則的話,他們將在應對西方同盟國東進以及美國重整軍備的變局中陷於不利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