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同盟國“皇室榮耀”護航船隊的襲擊,是美英海軍1933年在大西洋海域投入的最後一場艦隊級的攻擊行動,隨著這場發生在東大西洋的海戰以美英海軍失利而告終,美英聯軍在大西洋戰線全麵轉入防禦。由於海上補給線不暢,又時常遭到敵人空襲,據守亞速爾群島中部的特塞爾、皮庫、聖若熱、法亞爾四島的美英軍隊處境日益惡化,官兵苦不堪言,至10月上旬,同盟*隊的跨島進攻已基本準備就緒,就在這時,從遙遠的太平洋傳來了一個令所有美英軍民深陷絕望的消息:日本軍隊以不宣而戰的方式襲擊了美屬菲律賓、英屬馬來半島和東印度群島的軍事據點,不但使美英在東南亞的軍事力量蒙受沉重損失,更打亂了美英陣營在東半球的戰略部署,直接威脅到了西亞數十萬美英軍隊的後路。
如曆史那般,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極具擴張野心,他們先是出兵侵占中國東北,之後逐漸擴大侵略規模,然而戰事的進展遠沒有預期的順利,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上,國內經濟愈發吃緊。恰逢同盟國與美英陣營爆發大戰,麵對交戰雙方拋來的橄欖枝,日本政府左右逢源,一麵向西方列強國家索要優惠的經濟貿易政策,一麵緊盯這場戰爭的發展形勢,耐心等待著參戰的最佳時機。當美英聯軍在亞速爾戰場占據絕對優勢之時,日軍高層一邊倒地支持加入美英陣營,駐美武官甚至已經向美軍高層將領提出了日本參戰前的物資供應清單,私下裏表示隻要美國答應提供這些物資並付諸實施,日本軍隊就將南下印度洋,配合美英軍隊對盤踞中東的同盟國勢力開戰,但因日本索取的物資數量過於龐大,華盛頓方麵有所猶豫。沒過多久,亞速爾戰局急轉直下,等到大西洋戰場的作戰前景變得愈加悲觀,美國政府為求強援而願意接受日本之前的要求,但見風使舵的日本人決定再觀望一陣,並通過外交渠道與同盟國陣營的帶頭大哥進行了秘密協商,得到了德國掌權者在劃分勢力版圖、提供經濟援助等關鍵問題的保證——相較於美國允諾提供的物資,占領物產豐饒的東南亞才是讓日本軍政首腦們傾心的參戰條件。
因早年與日、蘇簽署了四國秘約,美英陣營的軍事重心放在了東西兩個方向,即東麵的亞速爾攻略和西麵的大波斯戰略,東南亞諸地遠離同盟國的勢力範圍,屬於相對安全的大後方。為了保障這個重要的資源產地,美英兩國在政治經濟貿易等領域對日本政府一味退讓,以為這樣可以拉攏日本,至少穩住它不在大戰期間發難,孰料養虎為患。至1933年,日本海軍的總體規模居於世界第三,僅次於德國和美國,海軍航空兵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麵均居於世界前列,一矣開戰,即依仗絕對的軍事優勢迅速奪取製空權和製海權,登陸菲律賓和馬來半島的日本軍隊如狼似虎,打得美英軍隊及當地的土著部隊潰不成軍。
10月19日,從印度洋回援馬來半島的美英艦隊在馬六甲海峽遭遇日本南遣艦隊主力,戰鬥的過程和結果跟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頗為相似,士氣低落、缺乏航空兵掩護的美英艦隊遭對手完爆,22艘作戰艦艇9艘戰沉、5艘被俘,陣亡、失蹤及被俘人員達到3200多人,而日本艦艇無一損失,傷亡官兵不足200。
加入己方陣營的新盟友在戰場上表現驚豔,同盟國全係士氣大受鼓舞,奧斯曼帝國於10月22日正式宣布參戰,並於宣戰當日會同德、意軍隊向美英支持的“大波斯國”武裝發動猛烈攻勢,接下來的幾天,駐紮在波斯地區的同盟國空軍不但對波斯境內的敵對目標展開空襲,還派出遠程轟炸機對英屬印度西部的美英軍事設施和邊界防線實施轟炸。
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參戰,兩大陣營在中東的對抗終於從代理人戰爭轉變為直接交戰,這原本是美英高層一直期待的機會,可是日本橫出一杠,強襲東南亞,若菲律賓、馬來半島乃至澳大利亞落入日軍之手,部署在英屬印度的美英軍隊將淪為孤軍,盡管戰事還有可能出現轉機,前線部隊已是人心惶惶,西亞地區的美英聯軍統帥麥克阿瑟隻好放棄了主動攻入波斯地區的計劃,指揮各部加固防禦,依托邊境防禦抵擋同盟*隊,並接納“大波斯國”的武裝人員撤入印度境內編整待命。
10月26日,被視為戰爭“決賽場”的亞速爾群島響起了決賽下半場的哨聲,同盟*隊以三個德國海軍陸戰師為先鋒發起第二次特塞爾之戰,待英勇的海軍陸戰兵們冒著敵人的槍彈開辟出了穩固的登陸場,六萬多名同盟國步兵在兩千多輛戰車的掩護下迅速登陸,此戰期間,前期受損的多艘同盟國艦艇重返前線,用威力空前的炮火摧垮了敵人一座又一座海防堡壘,沉重打擊了敵方官兵的戰鬥意誌。及至10月29日黃昏,特塞爾島超過四分之三的區域回到了同盟*隊手中,聯軍殘餘部隊退守山區和少數港口繼續頑抗。在同盟國方麵的主動建議下,雙方於3日停戰12小時,經過麵對麵的談判,美英部隊的指揮官皆同意繳械。
公報一出,世人莫不為之震驚。當初美英軍隊雖然迅速奪取了特塞爾島,同盟*隊陣亡、被俘者眾多,但有相當數量的官兵在己方海軍的努力下成功經海路撤離,這些人大多參加了守衛皮庫島或聖若熱島的戰鬥,而後輾轉退守聖米格爾島或聖瑪利亞島,最終迎來了勝利大反攻,而今駐守特塞爾的12萬美英軍隊,隻有數千人在戰鬥結束前轉移到了美英軍隊占領的餘下三座島嶼,美英艦隊的無為並非無能,而是因為他們借此機會實現了一次成功的戰略性大撤退——包括所有的主力艦在內,近百艘艦船從失去希望的亞速爾前線撤回到了北美,順帶從皮庫、聖若熱、法亞爾撤走了兩萬多名士兵。
留守這三座島嶼的美英軍隊雖有四萬之眾,卻已經失去了與敵一戰的鬥誌,同盟*隊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勸降與接管。至11月3日,隨著皮庫島守軍投降,持續5個月又11天的亞速爾戰役最終落下了帷幕。這場曠日持久、激烈空前的海陸空立體大戰吞噬了交戰雙方三十餘萬名軍人的生命,先後有一萬九千多架作戰飛機被部署到了這個陸地麵積不足愛爾蘭二十五分之一的群島,超過一萬兩千架被擊落、擊毀或因傷報廢,雙方投入這場戰役的作戰艦艇總數達到1359艘,其中416艘戰沉,損失總噸位接近160萬噸,相當於1932年全年世界各*用艦艇的建造總量的四分之三;雙方損失非戰鬥船隻825艘,總噸位近300萬噸,參戰各國造船廠滿產運轉需要半年才能建造出這些適合遠洋航行的大中型船舶。
不列顛本土淪陷,亞速爾戰役完敗,再加上東南亞殖民地遭到日本的全麵襲擊,戰爭爆發不過半年,美英陣營的戰爭形勢已經糟糕至極,無論國際觀察家、政治投機者還是平民大眾,都紛紛揣測美英將以何種方式謀得戰爭結束。英國毫無疑問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輸家,流亡加拿大的英王喬治五世雖然得到了英聯邦國家的支持與效忠,但帝國的光輝已經黯淡,隨著時間的推移、格局的變化,這些聯邦國家的向心力隻會越來越弱,直至分崩離析。不過,美國政府和英國流亡政府並沒有像人們預料的那樣主動求和,得以從亞速爾戰役的泥潭中抽身而出,他們迅速對原有的戰略部署進行調整,以撤離東南亞、襲擊阿根廷這兩個讓世人驚詫的大舉動證明了自己的強者風範,鼓舞了低迷的民心和士氣,同時警告自己的對手,美英海軍雖在亞速爾群島傷了元氣,但還沒有淪落到人見人欺的地步,隻要運用得當,他們仍是值得敬畏的力量。
在遭到美英海軍的突然襲擊之前,早已加入同盟國陣營的阿根廷便醞釀著對美英宣戰,德軍總參謀部亦著手製定了以亞速爾群島和阿根廷為踏板攻擊美國、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此次美英艦隊卓有成效的海上攻擊對阿根廷的主要港口造成了嚴重破壞,使阿根廷海軍損失了近半數作戰艦艇,阿根廷各界雖然義憤填膺,卻也因此對美英聯軍的強大戰力產生了畏懼,一些上位者開始質疑阿根廷追隨同盟國參戰是否真如預期的那樣大有裨益,但遭到炮擊的港口依然冒著殘煙,被摧毀的戰艦擱淺岸邊,一切既成事實,便已無可挽回。11月17日,阿根廷對美英宣戰,成為繼日本、奧斯曼帝國之後的又一參戰國,至此參戰國遍及各個大陸,覆蓋了全球近百分之七十的陸地麵積和百分之五十的海洋麵積。
大國之中,此時也隻有蘇俄還未直接卷入這場戰爭。
*******
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的支持,新的一年,祝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另,《萬歲約阿希姆》接近完結,新作正在準備中,敬請期待。
如曆史那般,明治維新後迅速崛起的日本極具擴張野心,他們先是出兵侵占中國東北,之後逐漸擴大侵略規模,然而戰事的進展遠沒有預期的順利,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上,國內經濟愈發吃緊。恰逢同盟國與美英陣營爆發大戰,麵對交戰雙方拋來的橄欖枝,日本政府左右逢源,一麵向西方列強國家索要優惠的經濟貿易政策,一麵緊盯這場戰爭的發展形勢,耐心等待著參戰的最佳時機。當美英聯軍在亞速爾戰場占據絕對優勢之時,日軍高層一邊倒地支持加入美英陣營,駐美武官甚至已經向美軍高層將領提出了日本參戰前的物資供應清單,私下裏表示隻要美國答應提供這些物資並付諸實施,日本軍隊就將南下印度洋,配合美英軍隊對盤踞中東的同盟國勢力開戰,但因日本索取的物資數量過於龐大,華盛頓方麵有所猶豫。沒過多久,亞速爾戰局急轉直下,等到大西洋戰場的作戰前景變得愈加悲觀,美國政府為求強援而願意接受日本之前的要求,但見風使舵的日本人決定再觀望一陣,並通過外交渠道與同盟國陣營的帶頭大哥進行了秘密協商,得到了德國掌權者在劃分勢力版圖、提供經濟援助等關鍵問題的保證——相較於美國允諾提供的物資,占領物產豐饒的東南亞才是讓日本軍政首腦們傾心的參戰條件。
因早年與日、蘇簽署了四國秘約,美英陣營的軍事重心放在了東西兩個方向,即東麵的亞速爾攻略和西麵的大波斯戰略,東南亞諸地遠離同盟國的勢力範圍,屬於相對安全的大後方。為了保障這個重要的資源產地,美英兩國在政治經濟貿易等領域對日本政府一味退讓,以為這樣可以拉攏日本,至少穩住它不在大戰期間發難,孰料養虎為患。至1933年,日本海軍的總體規模居於世界第三,僅次於德國和美國,海軍航空兵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麵均居於世界前列,一矣開戰,即依仗絕對的軍事優勢迅速奪取製空權和製海權,登陸菲律賓和馬來半島的日本軍隊如狼似虎,打得美英軍隊及當地的土著部隊潰不成軍。
10月19日,從印度洋回援馬來半島的美英艦隊在馬六甲海峽遭遇日本南遣艦隊主力,戰鬥的過程和結果跟1905年的日俄對馬海戰頗為相似,士氣低落、缺乏航空兵掩護的美英艦隊遭對手完爆,22艘作戰艦艇9艘戰沉、5艘被俘,陣亡、失蹤及被俘人員達到3200多人,而日本艦艇無一損失,傷亡官兵不足200。
加入己方陣營的新盟友在戰場上表現驚豔,同盟國全係士氣大受鼓舞,奧斯曼帝國於10月22日正式宣布參戰,並於宣戰當日會同德、意軍隊向美英支持的“大波斯國”武裝發動猛烈攻勢,接下來的幾天,駐紮在波斯地區的同盟國空軍不但對波斯境內的敵對目標展開空襲,還派出遠程轟炸機對英屬印度西部的美英軍事設施和邊界防線實施轟炸。
隨著奧斯曼土耳其的參戰,兩大陣營在中東的對抗終於從代理人戰爭轉變為直接交戰,這原本是美英高層一直期待的機會,可是日本橫出一杠,強襲東南亞,若菲律賓、馬來半島乃至澳大利亞落入日軍之手,部署在英屬印度的美英軍隊將淪為孤軍,盡管戰事還有可能出現轉機,前線部隊已是人心惶惶,西亞地區的美英聯軍統帥麥克阿瑟隻好放棄了主動攻入波斯地區的計劃,指揮各部加固防禦,依托邊境防禦抵擋同盟*隊,並接納“大波斯國”的武裝人員撤入印度境內編整待命。
10月26日,被視為戰爭“決賽場”的亞速爾群島響起了決賽下半場的哨聲,同盟*隊以三個德國海軍陸戰師為先鋒發起第二次特塞爾之戰,待英勇的海軍陸戰兵們冒著敵人的槍彈開辟出了穩固的登陸場,六萬多名同盟國步兵在兩千多輛戰車的掩護下迅速登陸,此戰期間,前期受損的多艘同盟國艦艇重返前線,用威力空前的炮火摧垮了敵人一座又一座海防堡壘,沉重打擊了敵方官兵的戰鬥意誌。及至10月29日黃昏,特塞爾島超過四分之三的區域回到了同盟*隊手中,聯軍殘餘部隊退守山區和少數港口繼續頑抗。在同盟國方麵的主動建議下,雙方於3日停戰12小時,經過麵對麵的談判,美英部隊的指揮官皆同意繳械。
公報一出,世人莫不為之震驚。當初美英軍隊雖然迅速奪取了特塞爾島,同盟*隊陣亡、被俘者眾多,但有相當數量的官兵在己方海軍的努力下成功經海路撤離,這些人大多參加了守衛皮庫島或聖若熱島的戰鬥,而後輾轉退守聖米格爾島或聖瑪利亞島,最終迎來了勝利大反攻,而今駐守特塞爾的12萬美英軍隊,隻有數千人在戰鬥結束前轉移到了美英軍隊占領的餘下三座島嶼,美英艦隊的無為並非無能,而是因為他們借此機會實現了一次成功的戰略性大撤退——包括所有的主力艦在內,近百艘艦船從失去希望的亞速爾前線撤回到了北美,順帶從皮庫、聖若熱、法亞爾撤走了兩萬多名士兵。
留守這三座島嶼的美英軍隊雖有四萬之眾,卻已經失去了與敵一戰的鬥誌,同盟*隊接下來的任務便是勸降與接管。至11月3日,隨著皮庫島守軍投降,持續5個月又11天的亞速爾戰役最終落下了帷幕。這場曠日持久、激烈空前的海陸空立體大戰吞噬了交戰雙方三十餘萬名軍人的生命,先後有一萬九千多架作戰飛機被部署到了這個陸地麵積不足愛爾蘭二十五分之一的群島,超過一萬兩千架被擊落、擊毀或因傷報廢,雙方投入這場戰役的作戰艦艇總數達到1359艘,其中416艘戰沉,損失總噸位接近160萬噸,相當於1932年全年世界各*用艦艇的建造總量的四分之三;雙方損失非戰鬥船隻825艘,總噸位近300萬噸,參戰各國造船廠滿產運轉需要半年才能建造出這些適合遠洋航行的大中型船舶。
不列顛本土淪陷,亞速爾戰役完敗,再加上東南亞殖民地遭到日本的全麵襲擊,戰爭爆發不過半年,美英陣營的戰爭形勢已經糟糕至極,無論國際觀察家、政治投機者還是平民大眾,都紛紛揣測美英將以何種方式謀得戰爭結束。英國毫無疑問是這場戰爭的最大輸家,流亡加拿大的英王喬治五世雖然得到了英聯邦國家的支持與效忠,但帝國的光輝已經黯淡,隨著時間的推移、格局的變化,這些聯邦國家的向心力隻會越來越弱,直至分崩離析。不過,美國政府和英國流亡政府並沒有像人們預料的那樣主動求和,得以從亞速爾戰役的泥潭中抽身而出,他們迅速對原有的戰略部署進行調整,以撤離東南亞、襲擊阿根廷這兩個讓世人驚詫的大舉動證明了自己的強者風範,鼓舞了低迷的民心和士氣,同時警告自己的對手,美英海軍雖在亞速爾群島傷了元氣,但還沒有淪落到人見人欺的地步,隻要運用得當,他們仍是值得敬畏的力量。
在遭到美英海軍的突然襲擊之前,早已加入同盟國陣營的阿根廷便醞釀著對美英宣戰,德軍總參謀部亦著手製定了以亞速爾群島和阿根廷為踏板攻擊美國、加拿大的作戰方案,此次美英艦隊卓有成效的海上攻擊對阿根廷的主要港口造成了嚴重破壞,使阿根廷海軍損失了近半數作戰艦艇,阿根廷各界雖然義憤填膺,卻也因此對美英聯軍的強大戰力產生了畏懼,一些上位者開始質疑阿根廷追隨同盟國參戰是否真如預期的那樣大有裨益,但遭到炮擊的港口依然冒著殘煙,被摧毀的戰艦擱淺岸邊,一切既成事實,便已無可挽回。11月17日,阿根廷對美英宣戰,成為繼日本、奧斯曼帝國之後的又一參戰國,至此參戰國遍及各個大陸,覆蓋了全球近百分之七十的陸地麵積和百分之五十的海洋麵積。
大國之中,此時也隻有蘇俄還未直接卷入這場戰爭。
*******
感謝大家長期以來的支持,新的一年,祝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另,《萬歲約阿希姆》接近完結,新作正在準備中,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