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打沉了!打沉了!我們打沉了那艘美國戰巡!幹得真漂亮啊!偉大的約阿希姆陛下!”
望見“列克星敦”號發生劇烈爆炸而後迅速下沉,“腓特烈-凱撒”護航船隊指揮官馮-海因克少將在一眾軍官麵前無所顧忌地歡呼雀躍著,早前遭敵方潛艇和巡洋艦襲擊的忐忑、巧妙反擊使敵艦一沉一傷的振奮,都在這時候一股腦地宣泄出來。
與個性張揚的海因克少將相比,法雷爾上校的沉著冷靜讓人覺得他好像更適合擔任船團指揮官。在這個眾人歡欣鼓舞的時刻,上校依然不忘本職,始終謹慎關注著戰局的變化。少頃,他提醒海因克說:“將軍,我們的‘朗福德’號已經出動了四架魚鷹轟炸機。”
德國海軍少將循著來自空中的聲響望去,果然看到四架掛載航彈的雙翼機,它們的機翼下方塗著醒目的三葉草徽標。在這個單翼機赫然崛起的年代,大量型號各異的雙翼機仍充斥在各國航空部隊的現役行列當中,誕生於20年代的ik-30t“魚鷹”便是其中之一,它們載彈飛行的速度像是在陸上行走的笨鵝,但結構堅固、成本低廉、易於操縱,勝任低空轟炸和俯衝轟炸,而且轟炸命中較早期艦載機有大幅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因為采用雙翼構造,它們的起飛距離還不到德製ju-17t的三分之二,非常適合在“朗福德”號這樣的輔助航母上使用。
戰爭爆發時,德國和愛爾蘭合計擁有航母16艘,較美英兩國多出3艘。這16艘航母當中,真正的主力航母是3艘齊柏林級和7艘同盟者級,其餘6艘為訓練航母和輔助航母各半。當德國對英宣戰時,“朗福德”號還躺在利默裏克皇家造船廠的船台上,若沒有接到改裝命令,它將最終成為一艘自重6000噸、載貨5000噸的標準貨輪。
從標準貨輪到輔助航母,這個想法並非一朝而成。30年代初期,大戰的爆發看來已是不可避免,為應對本國商船可能遭受的損失,德國和愛爾蘭聯手設計了幾種建造成本較低、耗用工時較少,適合戰時大量建造的標準貨輪。至1932年夏天,第一艘標準貨輪建成完工,各項性能均達到了預期水準,此後德國開始以每年36艘、愛爾蘭以每年12艘的速度建造標準貨輪,而在1933年3月,德國的工業生產開始轉入戰時軌道,參與建造標準貨輪的德國造船廠從6家增加到了16家,流水線開始滿負荷運轉,而在保證原材料供應的條件下,德國人每年可以建造出至少180艘標準貨輪,愛爾蘭的預計產量達到每年50艘。
為滿足戰時護航需要,德國和愛爾蘭的海軍技術部門在戰前就製定了以標準貨輪改裝輔助航母的方案。按照計劃,戰爭第一年將有20-25艘標準貨輪被改裝成輔助航母,之後將視戰爭發展改裝出更多的輔助航母。
戰爭爆發後,按照已有的技術方案,愛爾蘭的利默裏克皇家造船廠迅速對“朗福德”號和另外兩艘處於建造階段的標準貨輪進行改裝,期間雖然受到英軍轟炸影響,“朗福德”號還是在七個星期內完成了全部改裝工程,而且在竣工入役之前,部分軍官艦員就已開始登艦訓練,然後是戰機、勤務以及飛行員上艦,周全的預案使之在最短的時間裏形成了戰鬥力。
愛爾蘭改裝入役的輔助航母被命名為皇家衛兵級,而德國人看來是不怎麽喜歡這個名字,進入德國海軍服役的輔助航母得到了“利奧波德級”的正式稱號,以紀念曾在上一場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並已故去的德國陸軍元帥利奧波德。因采用的艦載機型號有所不同,愛爾蘭的皇家衛兵級載機量為18+2,即正常載機18架,備用機2架,通常的配置是10架ir-29t、4架ik-30t以及4架ik-20t,而德國的利奧波德級通常為16+2,典型配置是8架he-25、4架ju-17t以及4架ar-33。
上一場大戰之後,各國海軍軍官和軍事研究人員就意識到艦載航空兵的發展潛力,知名或不知名的種種預測在亞速爾群島之戰中得到了完美體現,所以即便s艦隊沒有發來明確的指令,馮-海因克也會自動調派“朗福德”號的艦載機部隊參戰。不過,抬頭看到四架“魚鷹”緩慢飛過,他沒有流露出半點期待,反而有些擔心地說:“白晝攻擊敵方潛艇,‘魚鷹’絕對是一把好手,但要讓它們穿過敵艦的密集炮火準確投彈,我覺得不太樂觀,但願敵艦上的軍官和水兵光顧著對付來自水麵的威脅而忽略了防空。”
雖然愛爾蘭海軍規模不大,但艦種配備較為齊全,戰前頻繁舉行海空演習,目的之一便是讓每一位戰艦指揮官都對現有技戰術條件下的海空作戰模式有了清晰直觀的了解。法雷爾上校雖然沒有在航母上任職的經曆,卻能夠較為客觀地分析眼前的形勢:“從目前的情形來看,敵人已經無心戀戰了。驅逐艦要麽在掩護戰列艦撤退,要麽在搶時間救援幸存者,也許那些巡洋艦還小心戒備著來自空中的攻擊,但海麵上的煙霧影響著嘹望員和炮手的觀察視線,隻要飛行員們頭腦夠聰明,不難尋覓到良好的攻擊機會,而此時擊傷一艘敵艦,拖慢它的航速,就基本判了它的死刑。”
自從法雷爾指揮“魯格”號以一敵二打了場漂亮仗,海因克對他的態度便恭敬了許多。聽他這般回應,遂出言解釋道:“我絕無貶低愛爾蘭海軍飛行員的意思,隻是覺得這場海戰的唯一主宰者是約阿希姆陛下,那麽終結戰鬥的力量也應當是他親自指揮的戰列艦。”
若是一位愛爾蘭軍官對自己的君主表現出這種近乎癡迷的崇拜,人們不會感到太過意外,可它出現在了一位傲慢的德國海軍少將身上,法雷爾總覺得有點不自在,他不苟言笑地說道:“您果真是愛爾蘭國王陛下的崇拜者,海因克將軍。”
就在四架“魚鷹”從“魯格”號上空飛過後不久,又有四架雙翼機從東麵飛來。它們的造型跟“魚鷹”有顯著的區別,而且機腹下掛載著雪茄狀的航空魚雷,所以機型用途一目了然。美國艦員未必能一眼認出這些艦載轟炸機的來曆,但隻要提起“箭魚”,想必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會咬牙捏拳,當年新服役不久的美國戰列艦“愛荷達”號折戟墨西哥灣,便是拜這款魚雷轟炸機所賜。如今廉頗雖老,隻要運用得當,依舊可以讓對手大吃苦頭。
在“列克星敦”號受創之後,隨行的幾艘美英驅逐艦就開始有組織地釋放煙幕,一來避免這艘美國戰巡再受打擊,二來掩護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進行機動,而“列克星敦”號彈藥庫爆炸以及後來的傾覆過程也產生了大量的煙氣,使得美英艦隊所在海域像是升起海霧一般,無論從海麵還是空中觀察,視線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取得大捷的同盟國一方便暫時放緩了炮擊節奏,順應對手的調整而改變航向,逐漸將兩支艦隊之間的距離縮小到了兩萬四千米左右。等到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及數艘隨行輕艦艇離開了煙霧相對濃密的區域,三艘德國戰列艦再度開火,兩艘英國戰列艦迅速展開反擊,第二階段的遠程炮戰就此拉開序幕。
飛抵戰場的四架“魚鷹”沒有急於進攻,它們在美英艦隊外圍盤桓,一邊觀察戰場形勢,一邊等待“箭魚”到來。炮戰距離縮減了兩三千米,雙方的炮擊精度都較之前有了顯著的提升,同盟國艦隊的前兩輪炮擊就在美英艦艇近旁轟起團團水柱,這時大多數艦員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海麵上。眼見教科書式的機會已經出現,四架“魚鷹”從兩千多米的高度進入俯衝狀態,隻是不同於ju-17那種犀利的大角度俯衝,“魚鷹”的機械輔助裝置和轟炸瞄準器都設定在45度角,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飛行員們才會冒險嚐試50度以上乃至接近60度的俯衝。
作為小規模轟炸的先導部隊,從“朗福德”號起飛的“魚鷹”各掛載一枚200公斤航彈和兩枚50公斤航彈,兩架轟炸“厭戰”號,兩架轟炸“巴勒姆”號。正如法雷爾上校揣測的那樣,美英艦艇未能及時組織起有效的防空火力,等到高射炮密集響起,四架“魚鷹”已經丟完了炸彈。此前飽受ju-17的蹂躪,緊張兮兮的美英艦員按照德式俯衝轟炸機的飛行軌跡設定提前量,結果大多數炮彈都在離“魚鷹”較遠的地方炸開,四架愛爾蘭艦載機從容拉起,將表演的機會讓給隨後而來的魚雷轟炸機。
四架貼海飛行的“箭魚”仿佛是在閑庭信步,慢悠悠地穿過逐漸飄散的煙團,從美英艦艇的艦尾方向悄然靠近,等到離目標較近了,它們突然擺動機翼,在空中劃出了s型的軌跡,而當它們逐漸將機頭對準兩艘英國戰列艦的右舷時,從敵方艦艇上升起的炮彈猛然在它們周圍炸開,爆炸掀起的氣浪使得它們像風中的葉片般不停顫抖,這無礙於訓練有素的愛爾蘭飛行員們在恰當的位置投下魚雷。
一枚枚蒸汽魚雷飛馳而來,一條條白色浪跡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兩艘戰列艦開始拚命轉向,但它們龐大的艦體如何能夠避開極近距離投下的魚雷?伴隨著令人心悸的一聲巨響,“厭戰”艦尾中雷,右側螺旋槳當場損壞,大量海水湧入破口,戰艦頓時失去了活動能力。
望見“列克星敦”號發生劇烈爆炸而後迅速下沉,“腓特烈-凱撒”護航船隊指揮官馮-海因克少將在一眾軍官麵前無所顧忌地歡呼雀躍著,早前遭敵方潛艇和巡洋艦襲擊的忐忑、巧妙反擊使敵艦一沉一傷的振奮,都在這時候一股腦地宣泄出來。
與個性張揚的海因克少將相比,法雷爾上校的沉著冷靜讓人覺得他好像更適合擔任船團指揮官。在這個眾人歡欣鼓舞的時刻,上校依然不忘本職,始終謹慎關注著戰局的變化。少頃,他提醒海因克說:“將軍,我們的‘朗福德’號已經出動了四架魚鷹轟炸機。”
德國海軍少將循著來自空中的聲響望去,果然看到四架掛載航彈的雙翼機,它們的機翼下方塗著醒目的三葉草徽標。在這個單翼機赫然崛起的年代,大量型號各異的雙翼機仍充斥在各國航空部隊的現役行列當中,誕生於20年代的ik-30t“魚鷹”便是其中之一,它們載彈飛行的速度像是在陸上行走的笨鵝,但結構堅固、成本低廉、易於操縱,勝任低空轟炸和俯衝轟炸,而且轟炸命中較早期艦載機有大幅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因為采用雙翼構造,它們的起飛距離還不到德製ju-17t的三分之二,非常適合在“朗福德”號這樣的輔助航母上使用。
戰爭爆發時,德國和愛爾蘭合計擁有航母16艘,較美英兩國多出3艘。這16艘航母當中,真正的主力航母是3艘齊柏林級和7艘同盟者級,其餘6艘為訓練航母和輔助航母各半。當德國對英宣戰時,“朗福德”號還躺在利默裏克皇家造船廠的船台上,若沒有接到改裝命令,它將最終成為一艘自重6000噸、載貨5000噸的標準貨輪。
從標準貨輪到輔助航母,這個想法並非一朝而成。30年代初期,大戰的爆發看來已是不可避免,為應對本國商船可能遭受的損失,德國和愛爾蘭聯手設計了幾種建造成本較低、耗用工時較少,適合戰時大量建造的標準貨輪。至1932年夏天,第一艘標準貨輪建成完工,各項性能均達到了預期水準,此後德國開始以每年36艘、愛爾蘭以每年12艘的速度建造標準貨輪,而在1933年3月,德國的工業生產開始轉入戰時軌道,參與建造標準貨輪的德國造船廠從6家增加到了16家,流水線開始滿負荷運轉,而在保證原材料供應的條件下,德國人每年可以建造出至少180艘標準貨輪,愛爾蘭的預計產量達到每年50艘。
為滿足戰時護航需要,德國和愛爾蘭的海軍技術部門在戰前就製定了以標準貨輪改裝輔助航母的方案。按照計劃,戰爭第一年將有20-25艘標準貨輪被改裝成輔助航母,之後將視戰爭發展改裝出更多的輔助航母。
戰爭爆發後,按照已有的技術方案,愛爾蘭的利默裏克皇家造船廠迅速對“朗福德”號和另外兩艘處於建造階段的標準貨輪進行改裝,期間雖然受到英軍轟炸影響,“朗福德”號還是在七個星期內完成了全部改裝工程,而且在竣工入役之前,部分軍官艦員就已開始登艦訓練,然後是戰機、勤務以及飛行員上艦,周全的預案使之在最短的時間裏形成了戰鬥力。
愛爾蘭改裝入役的輔助航母被命名為皇家衛兵級,而德國人看來是不怎麽喜歡這個名字,進入德國海軍服役的輔助航母得到了“利奧波德級”的正式稱號,以紀念曾在上一場戰爭中立下過赫赫戰功並已故去的德國陸軍元帥利奧波德。因采用的艦載機型號有所不同,愛爾蘭的皇家衛兵級載機量為18+2,即正常載機18架,備用機2架,通常的配置是10架ir-29t、4架ik-30t以及4架ik-20t,而德國的利奧波德級通常為16+2,典型配置是8架he-25、4架ju-17t以及4架ar-33。
上一場大戰之後,各國海軍軍官和軍事研究人員就意識到艦載航空兵的發展潛力,知名或不知名的種種預測在亞速爾群島之戰中得到了完美體現,所以即便s艦隊沒有發來明確的指令,馮-海因克也會自動調派“朗福德”號的艦載機部隊參戰。不過,抬頭看到四架“魚鷹”緩慢飛過,他沒有流露出半點期待,反而有些擔心地說:“白晝攻擊敵方潛艇,‘魚鷹’絕對是一把好手,但要讓它們穿過敵艦的密集炮火準確投彈,我覺得不太樂觀,但願敵艦上的軍官和水兵光顧著對付來自水麵的威脅而忽略了防空。”
雖然愛爾蘭海軍規模不大,但艦種配備較為齊全,戰前頻繁舉行海空演習,目的之一便是讓每一位戰艦指揮官都對現有技戰術條件下的海空作戰模式有了清晰直觀的了解。法雷爾上校雖然沒有在航母上任職的經曆,卻能夠較為客觀地分析眼前的形勢:“從目前的情形來看,敵人已經無心戀戰了。驅逐艦要麽在掩護戰列艦撤退,要麽在搶時間救援幸存者,也許那些巡洋艦還小心戒備著來自空中的攻擊,但海麵上的煙霧影響著嘹望員和炮手的觀察視線,隻要飛行員們頭腦夠聰明,不難尋覓到良好的攻擊機會,而此時擊傷一艘敵艦,拖慢它的航速,就基本判了它的死刑。”
自從法雷爾指揮“魯格”號以一敵二打了場漂亮仗,海因克對他的態度便恭敬了許多。聽他這般回應,遂出言解釋道:“我絕無貶低愛爾蘭海軍飛行員的意思,隻是覺得這場海戰的唯一主宰者是約阿希姆陛下,那麽終結戰鬥的力量也應當是他親自指揮的戰列艦。”
若是一位愛爾蘭軍官對自己的君主表現出這種近乎癡迷的崇拜,人們不會感到太過意外,可它出現在了一位傲慢的德國海軍少將身上,法雷爾總覺得有點不自在,他不苟言笑地說道:“您果真是愛爾蘭國王陛下的崇拜者,海因克將軍。”
就在四架“魚鷹”從“魯格”號上空飛過後不久,又有四架雙翼機從東麵飛來。它們的造型跟“魚鷹”有顯著的區別,而且機腹下掛載著雪茄狀的航空魚雷,所以機型用途一目了然。美國艦員未必能一眼認出這些艦載轟炸機的來曆,但隻要提起“箭魚”,想必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會咬牙捏拳,當年新服役不久的美國戰列艦“愛荷達”號折戟墨西哥灣,便是拜這款魚雷轟炸機所賜。如今廉頗雖老,隻要運用得當,依舊可以讓對手大吃苦頭。
在“列克星敦”號受創之後,隨行的幾艘美英驅逐艦就開始有組織地釋放煙幕,一來避免這艘美國戰巡再受打擊,二來掩護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進行機動,而“列克星敦”號彈藥庫爆炸以及後來的傾覆過程也產生了大量的煙氣,使得美英艦隊所在海域像是升起海霧一般,無論從海麵還是空中觀察,視線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取得大捷的同盟國一方便暫時放緩了炮擊節奏,順應對手的調整而改變航向,逐漸將兩支艦隊之間的距離縮小到了兩萬四千米左右。等到兩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及數艘隨行輕艦艇離開了煙霧相對濃密的區域,三艘德國戰列艦再度開火,兩艘英國戰列艦迅速展開反擊,第二階段的遠程炮戰就此拉開序幕。
飛抵戰場的四架“魚鷹”沒有急於進攻,它們在美英艦隊外圍盤桓,一邊觀察戰場形勢,一邊等待“箭魚”到來。炮戰距離縮減了兩三千米,雙方的炮擊精度都較之前有了顯著的提升,同盟國艦隊的前兩輪炮擊就在美英艦艇近旁轟起團團水柱,這時大多數艦員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海麵上。眼見教科書式的機會已經出現,四架“魚鷹”從兩千多米的高度進入俯衝狀態,隻是不同於ju-17那種犀利的大角度俯衝,“魚鷹”的機械輔助裝置和轟炸瞄準器都設定在45度角,隻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飛行員們才會冒險嚐試50度以上乃至接近60度的俯衝。
作為小規模轟炸的先導部隊,從“朗福德”號起飛的“魚鷹”各掛載一枚200公斤航彈和兩枚50公斤航彈,兩架轟炸“厭戰”號,兩架轟炸“巴勒姆”號。正如法雷爾上校揣測的那樣,美英艦艇未能及時組織起有效的防空火力,等到高射炮密集響起,四架“魚鷹”已經丟完了炸彈。此前飽受ju-17的蹂躪,緊張兮兮的美英艦員按照德式俯衝轟炸機的飛行軌跡設定提前量,結果大多數炮彈都在離“魚鷹”較遠的地方炸開,四架愛爾蘭艦載機從容拉起,將表演的機會讓給隨後而來的魚雷轟炸機。
四架貼海飛行的“箭魚”仿佛是在閑庭信步,慢悠悠地穿過逐漸飄散的煙團,從美英艦艇的艦尾方向悄然靠近,等到離目標較近了,它們突然擺動機翼,在空中劃出了s型的軌跡,而當它們逐漸將機頭對準兩艘英國戰列艦的右舷時,從敵方艦艇上升起的炮彈猛然在它們周圍炸開,爆炸掀起的氣浪使得它們像風中的葉片般不停顫抖,這無礙於訓練有素的愛爾蘭飛行員們在恰當的位置投下魚雷。
一枚枚蒸汽魚雷飛馳而來,一條條白色浪跡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兩艘戰列艦開始拚命轉向,但它們龐大的艦體如何能夠避開極近距離投下的魚雷?伴隨著令人心悸的一聲巨響,“厭戰”艦尾中雷,右側螺旋槳當場損壞,大量海水湧入破口,戰艦頓時失去了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