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漆的海麵上,隸屬於德國公海艦隊第4偵察艦隊的“赫塔”號輕巡洋艦猶如一名陷入密林深處的甲兵,一手持劍,一手倚盾,帶著十二分警惕快步前行。在它的桅杆頂部,那麵黑鷹十字旗不安地卷動著,堡壘狀的封閉式瞭望台裏,四名水兵各觀望一個方向,蓄著絡腮胡的資深軍士時而在他們之間走動,時而透過傳聲筒與艦橋進行聯絡。


    在“赫塔”號的左舷方向,微弱的燈光時隱時現,宛若那荒野中的鬼火,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其實是在有規律地跳動。


    伴著燈光的跳躍,負責觀察這一側情況的水兵向軍士報告:“旗艦燈語:注意西北方……敵艦接近中……距離六千米……”


    此時朝西北方望去,視線一片混沌,完全不見艦船蹤跡,但看不到並不意味著不存在,軍士沒有任何的猶豫,迅速將旗艦發來的燈語信號轉報給了艦橋。


    在艦長的調度下,“赫塔”號開始左轉,以三聯裝形式配置在前後甲板的9門150毫米艦炮順勢右轉,炮口齊齊指向西北方,位於主副艦橋以及煙囪側邊平台的探照燈也在水兵們的操縱下對準了那個方向,所有戰鬥人員都在各自崗位上聽候指令,儼然箭在弦上,蓄勢待發。


    俄爾,消失的燈語信號再度出現,可是沒等完整信號傳遞完成,“赫塔”號被海麵上突然出現的光束給映亮了,其後幾乎沒有什麽間隔,熾烈的炮焰在西北方海麵綻放,密集炮火旋即劈頭蓋臉地砸落下來……


    在整個10年代和20年代的大多數時候,美國政府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盡量避免對外國承擔政治和軍事義務的同盟關係,從而維護和擴展美國的利益,但受到德意誌帝國快速擴張的威懾,尤其是在德國勢力從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三個方向逼近美國本土的態勢下,美國一方麵幫助英國重建他們的皇家海軍,另一方麵也加緊建設自己的海上力量。到了20年代末期,造艦競賽赫然演變成為德美英三強的終極衝刺,近乎天文數字的投入換來了一艘又一艘更新更強的戰艦,而在飄揚的彩帶下,人們已能預見往後的戰爭激烈更甚從前。


    此刻在亞速爾群島以東約500海裏的海麵上,向德國輕巡洋艦“赫塔”號發動攻擊的便是建造於這一特殊時期的美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納什維爾”號,其火力配置跟曆史上以戰力強悍而著稱的布魯克林級如出一轍,五座三聯裝6英寸炮的設計將一艘輕巡洋艦的水麵攻擊力推向了極致——這種47倍徑的艦炮有著接近兩萬四千米的射程,配合先進的機械式輔助裝填手段,最高射速可達每分鍾8發。


    與強大的火力輸出相應,布魯克林級配備了先進的光學測距設備和射控指揮係統,從而保證中遠距離的射擊精度達到一流水準。


    光靠恐怖的火力,布魯克林級還不至於被美國人賦予了“最強輕巡”的殊榮,它的炮塔正麵裝甲為6。5英寸,即165毫米,遠遠超過了普通輕巡洋艦60毫米左右的炮塔裝甲,加之采用了2。5-4英寸的主裝甲帶、4英寸的防雷帶、2。5英寸的舵機艙裝甲以及1。5英寸的水平裝甲,整體防護水平甚至可以媲美許多現役重巡洋艦。


    麵對同屬輕巡洋艦的德艦“赫塔”號,“納什維爾”號在黑暗中露出猙獰獠牙,一通猛烈炮火過後,相距一千多米的德國輕巡洋艦被打得多處起火,德艦指揮官見狀不妙,一麵急轉規避,一麵向敵艦施放魚雷,並向旗艦“魯格”號發出信號:我艦中彈起火,敵艦在我艦西北方1200米位置。


    結合雷達探測數據,“魯格”號向5500米外的“納什維爾”號開火了,它裝備的雙聯裝主炮最高射速為每分鍾5發,單位時間的火力輸出竟遜色於噸位比自己少三分之一的布魯克林級,但它的203毫米炮彈足以在這樣的交戰距離上擊穿美國巡洋艦的任意部位,而且單發破壞力是對手的兩倍以上。


    同樣配備了雷達設施的“納什維爾”號當然知道是誰在黑暗中向自己射擊,它撇開軟弱無力的獵物,轉過身對付快速駛來的“魯格”號,而在此時,另一艘布魯克林級“火奴魯魯”號正返身回來,準備從愛爾蘭重巡洋艦側後進行夾擊。


    隻要解決了這頭體型最大的牧羊犬,兩艘美國巡洋艦便能衝入羊群大開殺戒。


    站在哲學角度,最強輕巡並未超越輕巡的範疇,在重巡麵前依然“低人一等”,可是從實戰角度出發,隻要戰術得當、運氣不差,一艘輕巡完全有可能幹掉一艘重巡。


    但是同樣站在哲學角度,沒有人可以造出完美無缺的戰艦。船堅炮利的布魯克林級優點突出,短板也不少:首先是航速偏慢,盡管布魯克林級的主機功率達到了令人咋舌的10萬馬力,但由於標準排水量達到10125噸,較愛爾蘭人引以自傲的探險者級輕巡洋艦高出了足足35%,其海試的最高航速為32。5節,戰鬥負荷下的航行極速僅為31節,在20年代建成服役的輕巡洋艦中排名末位,戰術機動力遠不如6000噸級的普通輕巡洋艦那樣靈巧;其次是防空能力偏弱,由於五座三聯裝主炮塔占用了大量的甲板空間,布魯克林級搭載的防空武器較少,除了4座28毫米四聯裝機關炮是拿得出手的近防利器,不論4門單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還是8挺12。7毫米勃朗寧機槍都很乏力,而且布魯克林級采用的是單層水平甲板,應對垂直攻擊的能力非常薄弱,要知道在亞速爾戰役期間,雙方航空部隊的戰果有六成多是航空炸彈所取得的;再者,布魯克林級以25-40毫米厚的裝甲鋼板保護戰鬥艦橋,而德國輕巡洋艦在這一位置的防護裝甲是全艦最厚的,通常在100毫米以上,以便在激烈的戰鬥中盡可能妥善地保護好指揮人員;最後,布魯克林級是罕見的未配備魚雷武器的輕巡洋艦,這意味著它們遇上敵方主力艦時幾乎毫無辦法,也無法在勢均力敵的戰鬥中采取相應的掩護或幹擾戰術……


    在友艦抵達射擊陣位之前,“納什維爾”號采取且戰且走的靈活策略,不與對手短兵相接,也不跟敵艦拉開距離,它時而以15門主炮展開暴風驟雨般的快速射擊,時而以6門後向主炮攻擊對手,從容自若地掌控著戰鬥的節奏。


    作為一艘性能均衡的重巡洋艦,“魯格”號的航速在美艦麵前並無優勢,所以它沒有照著對手窮追猛打,而是一邊射擊一邊掩護受傷的友艦撤出戰鬥。在第二艘美艦抵達包夾陣位之前,愛爾蘭重巡洋艦打出主炮彈64發、副炮彈48發,而對手發射主炮彈215發、副炮彈16發。所有炮彈均未取得直接命中。


    眼看著以二對一、包夾敵艦的計策就要得逞,美國人已經開始磨拳赫赫了,可在它們的雷達屏幕上,目標突然改變航向,而且移動速度驟然提高。此時的“魯格”號儼然成了一頭下山的猛虎,氣勢洶洶地撲向了美艦“火奴魯魯”號。


    短短三分鍾,兩艦距離便由7000多米縮短至3000米。


    盡管對手是一艘同時代建造的重巡洋艦,“火奴魯魯”號卻沒有倉惶避戰,它穩穩地調整航向,15門152毫米主炮全部指向右舷,準備用一通密集而猛烈的炮火狠挫對手的銳氣。


    布魯克林級設計建造之初是沒有雷達設備的,直到1932年,獲悉德國和愛爾蘭艦艇大量裝備雷達,財大氣粗的美國人迅速對本國海軍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技術升級,輕巡洋艦以上級別的艦艇幾乎無一例外地裝上了雷達,這種倉促上馬的工程多少有些趕鴨子上架的味道,不但美國海軍的艦艇指揮官們缺乏對這種新裝備的了解和信任,這些從實驗室直接到工廠生產線的雷達設備自身也還欠缺實用性和穩定性,可不管怎麽說,雷達的應用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海戰模式。視線回到眼前,盡管“火奴魯魯”號的美製雷達探測精度不及愛爾蘭的mc-iib,完全不能作為火控之用,用於在夜戰中探明敵艦方位、指引探照燈和艦炮提前擺正角度還是能夠勝任的。


    六盞大功率探照燈亮起的刹那,愛爾蘭重巡洋艦尖銳的艦艏及其揚起的白色浪花清楚無比地映入美艦官兵的視線當中,它的塔式艦橋不像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那樣巍峨壯觀,它的雙聯裝艦炮也沒有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的威武霸氣,它是如此的平凡普通,很難讓人將其當成一個肅然起敬的對手,可在這份質樸的背後,是狂烈如風的勢,是噴薄如火的力,是穩固如山的底。那高聳的主桅以及位於主桅上部用於懸掛信號旗的橫桅,便如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正對美艦“火奴魯魯”號,緊張的戰鬥氣氛下,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奇異的景觀,或隻是將它當成偶然,殊不知雷霆千鈞的重錘即將砸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歲約阿希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空之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空之承並收藏萬歲約阿希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