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1933年5月21日上午,位於東海岸的波士頓海軍基地巨艦雲集,最惹眼的莫過於標準排水量超過五萬噸的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它們和德國海軍的日耳曼尼亞級戰列艦同為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海上堡壘,而讓美國人倍感驕傲的是,他們的列克星敦級不僅擁有首屈一指的18英寸主炮,擁有35節的驚人極速,還披掛著不遜於普通戰列艦的防護裝甲,堪稱是20年代的工業奇跡。而且,這種前所未有的大家夥德國人僅僅建造了兩艘,迄今還未正式服役,而美國早在20年代就成功建造了六艘,這充分證明了美國造船工業的超一流水平!


    除了兩艘列克星敦級,現身波士頓的美國主力艦還包括兩艘北卡羅來納級、一艘南達科他級,另有多艘輕重巡洋艦、十數艘驅逐艦以及大型補給艦,如此強盛的陣容,給人的感覺儼然是要舉行一場出征前的隆重閱兵式。就在英德相互宣戰之後,美國政府毅然決定履行美英盟約投身參戰,義正言辭的戰爭宣言彰顯其維護本國及盟友利益、遏製同盟國勢力過度擴張的決心。


    烽煙起,戰鼓急,短短兩日已有數十萬軍人血灑疆場,百萬民眾民眾流離失所。盡管交戰雙方尚未爆發大規模海戰,同盟國陣營在空中戰場的強勢表現已讓人們對英國的處境深感悲觀,隨著聯軍地麵部隊在北威爾士的科恩半島站穩腳跟,國際輿論幾乎一邊倒的認為英國將很快放棄抵抗,美國參戰與否根本不足以改變戰爭的結局——且不說美*隊還在離歐洲數千公裏之外,就算美國大兵順利登陸歐洲戰場,在驍勇善戰的德國人麵前能有幾成勝算?


    事實上,持此觀點的評論家大多忽略了這些年發生在美國人身上的變化。20年代末期,先有美國戰列艦“愛荷達”號被同盟國支持的墨西哥基督反抗軍擊沉,後有親美英的智利、玻利維亞在南美戰爭慘敗於同盟國扶持的阿根廷和巴拉圭,一貫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各階層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威脅。從那時開始,美國政府開始大幅度的加強建設國防,而在美英兩國高層的努力下,美英盟約得到了鞏固和增強,蘇俄、日本也成為它們對抗同盟國陣營的秘密盟友。


    隨著政府和民眾傳統觀念的改變,美國的國防建設開始騰飛——海軍戰艦數量和質量齊頭並進,以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的建成服役為標誌,美國人昂首邁入了“大海軍時代”;陸軍的職業化改革收效顯著,《選征兵役訓練與服役法》的頒布和實行讓美*隊獲得了4500萬穩定的後備兵源,而通過大量派遣軍事觀察員和誌願者,美*隊一改往日固步自封的弊病,努力在技戰術層麵追趕歐洲軍事強國……自1932年以來,歐洲上空戰雲密布,在來自英國的大額軍購訂單以及美*隊自身需求的刺激下,美國工業逐漸轉入軍備軌道,相繼研製投產了多種適應發展潮流的武器裝備,保證了美*工體係的完整性和一流水準。


    戰爭爆發後,蘇俄和日本雙雙持觀望態度,而奧匈帝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同盟國家隨時可能參戰,英國不得不在歐洲戰場獨立對抗龐大的同盟國陣營。美國雖已參戰,但外界對美*隊的動員效率並不看好,畢竟這個北美國家跟俄國一樣幅員遼闊,大多數人口分布在相隔四千多公裏的東西海岸。軍史學家們一次次感歎,在上一場大戰之初,如若沙俄帝國能夠迅速完成動員,及早從東線攻擊德奧,戰爭必然是另一種走勢。


    美國的國土麵積固然讓大多數歐洲國家望而興歎,卻連沙俄帝國鼎盛時期的一半都達不到,而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交通設施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了20年前的俄國,更為關鍵的一點是,此時的美國有別於1898年或者1914年的美國。在1932-1933年間,美國計有200萬適齡青年受到軍隊征召,而在戰爭爆發前夜,美國陸海軍現役兵力已分別達到90萬人和30萬人,另有數量可觀的準軍事人員。1933年5月19日,美國政府發布第一批征召令,70多萬退役人員將在三日內重返兵營,同時將有150多萬新兵應召入伍,而國家戰略儲備庫裏的武器彈藥足以裝備300萬人……


    在與海軍基地遙遙相望的波士頓港碼頭上,數以千計的民眾摩肩擦踵,一個個伸長了脖子,意欲一睹美國主力艦隊的強大陣容,但除了艦艇入港時的震撼一瞥,絕大多數人所能看到的就是那一根根高聳的、具有現代化外觀的艦艇桅杆。隻有少數政界人士和外交官員被允許進入軍事基地,顯然是出於軍事考慮,波士頓本地的報紙和電台對艦隊集結一事提之甚少,更不會有艦名出現。宣戰之後,警察部門和反間諜機構明顯加大了戒備力度,與歐洲之間的通信通訊渠道受到了嚴密的監控,縱是如此,潛伏在美國的情報人員還是有辦法將一些重要信息送往同盟國的軍事指揮機構。


    正午的烈陽下,位於愛爾蘭西北部的貝爾馬利特海軍基地平靜如往常,但隨著德國公海艦隊主力的進駐,港灣給人的視覺感官變得很是擁擠。


    租借給德國政府之後,這個昔日毫不起眼的海濱小鎮迅速脫胎換骨,成了一座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海軍基地。現如今,吊機林立的碼頭旁依次停靠著五艘巨型戰艦,旗杆上懸掛著海軍司令旗和海軍上將旗的,便是德國公海艦隊旗艦“德意誌”號,它屬於第二代德意誌戰列艦。該級戰列艦共建造5艘,全部沿用了第一代德意誌級的艦名,即:德意誌、普魯士、漢諾威、西裏西亞、黑森。按照反複修改後的設計方案,德意誌級的標準排水量為46050噸,裝備克虜伯製造的50倍徑16英寸火炮,而跟推崇火力和航速的美英海軍不同,德意誌級保留了德國主力艦重視防護的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戰艦生存性能的偏執追求,其艦體結構的設計充分汲取了上一場大戰的經驗以及美國戰列艦“愛荷達”號被航空魚雷擊沉的教訓,水麵和水下的防禦能力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戰爭如期而至,德國公海艦隊磨刀赫赫,卻沒能捕捉到日德蘭式的決戰機會。原因無他,英國海軍三分之二的主力戰艦長期部署在加拿大,駐守本土的艦隊遠不足以跟德國公海艦隊抗衡,戰爭爆發後非常幹脆地選擇了龜縮不出,任由德國海軍各分艦隊對普利茅斯、韋茅斯等重要港口展開狂轟濫炸。聯軍登陸科恩半島,部署在利物浦的巡洋艦分隊直到次日夜晚才在大群魚雷艇的掩護下進行了一次主動出擊,天亮之前又匆匆撤走。如此消極避戰固然是策略需要,對英*民心理層麵的不利影響顯而易見。


    意料到英國本土艦隊不會傾巢出動,德國公海艦隊主力艦艇完成炮擊任務之後從容離開了英國人的視野。在當前的戰略形勢下,德國本土港口已經變成了海軍的大後方,大西洋中部的亞速爾群島是對抗美英艦隊的前沿陣地,法羅群島-愛爾蘭-比斯開灣一線則是關鍵的主陣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旗艦“德意誌”號率領第1戰列艦分隊來到了貝爾馬利特海軍基地,暫時遠離了外界的各種紛擾。


    “長官,海軍最高指揮部密電。”


    在旗艦的司令辦公室,通訊官將新鮮出爐的電報呈送到了保爾-貝恩克麵前。上一場大戰以戰列艦分隊指揮官身份參加了多次重要海戰,數年前指揮德國特遣艦隊幫助阿根廷海軍重創智利艦隊,這些耀眼的功績加之個人出色的能力,使得貝恩克成為繼舍爾、希佩爾之後最被人們看好的德國海軍將領。戰爭爆發前夕,希佩爾因病無法履職,貝恩克毫無懸念地成為了公海艦隊的代理指揮官。


    貝恩克掃了眼電報紙上的內容,隨即示意通訊官自己沒有什麽要交待的。在通訊官離開之後,他拿著電報紙來到舷窗前又看了一遍,嘴裏輕聲呢喃道:“情報顯示,美國主力艦隊開始在波斯頓集結,已確定有兩艘列克星敦和兩艘北卡羅來納,還有一艘可能是南達科他級或者新墨西哥級,目前沒有發現航空母艦……列克星敦和北卡羅來納麽?如此說來,美國人正在集結主力艦隊,然後聯手英國海軍進攻亞速爾群島或者跨過北大西洋攻擊冰島,時間應該在兩個星期之後……兩個星期……”


    透過舷窗看去,每一艘德國戰艦都以整潔有序的麵貌示人,水兵們正在太陽下清理維護艦上的槍炮裝備,每個人都以認真嚴肅的心態投入到備戰當中。要再等上兩個星期,將士們的鬥誌是否會被枯燥的等待給消磨掉?最樂觀的情況就是英國在兩周之內投降,那樣德*隊就能主動將戰線推進到大西洋彼岸,德國海軍也將化被動為主動,以積極的姿態挑戰美國海軍,但出現這種情況的幾率有多高呢?


    貝恩克搖了搖頭,兀自嘀咕道:“耐心等待,看準時機,一擊而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歲約阿希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空之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空之承並收藏萬歲約阿希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