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簡潔的觀禮台上,一身白色軍禮服的英國王儲愛德華躊躇滿誌地注視著健步前行的隊伍。跟戰前以及戰時的英*隊相比,現在的這支英軍部隊可說是麵貌煥然一新,所有的士兵都戴上了平頂鋼盔,他們的軍服采用的依然是輕便耐用的卡其布,但樣式更具美觀性,他們手裏的武器相較於大名鼎鼎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看起來更像是德國的毛瑟步槍,這其實是戰爭應急產物,是英國恩菲爾德仿自毛瑟,擁有覘孔式瞄具和前端閉鎖槍機的新步槍p-14,而且這些步槍全部委托美國溫切斯特公司和雷明頓聯盟金屬彈藥公司生產……
站在愛德華王子身旁,夏樹默默注視著眼前這支接受接受檢閱的英軍步兵部隊。這天是1915年的12月14日,艾伯特王子20周歲生日,作為慶祝,英軍在倫敦郊區的格林軍營舉行了這場小規模的內部閱兵式,而除了英國的王公貴族和軍政官員,僅有愛爾蘭人受邀出席,秀肌肉的用心畢現無疑。
大戰爆發之前,英國陸軍是一支規模較小但高度職業化的精銳作戰部隊,戰爭期間前往法國參戰,經曆了幾場最為殘酷的戰役,表現固然可圈可點,最好的一批軍官和士兵都犧牲在了法國,戰爭末期撤回本土的各師、旅已基本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他們在英*事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由陸軍大臣基欽納主導建立的誌願兵部隊所替代。戰爭結束後,英國陸軍依然沿用募兵製,但常備軍的規模擴大到了戰前的三倍還多,達到近40萬人,而且約有三成集中部署在了愛爾蘭東北部的貝爾法斯特地區。
有關這些,愛爾蘭王國初露頭角的情報部門早已摸清,這是愛爾蘭的地緣優勢之一,但相應的,愛爾蘭的常規軍事情報也很容易防住英國諜報人員的窺探。
夏樹知道,在戰爭時期,英國政府向美國緊急訂購了大批軍事裝備,p-14隻是其中之一,擁有強大工業流水線的美國人在戰爭結束前便已按照訂單交付了相當數量,這意味著如今的英*隊裏充斥著各種美造和美製裝備,此般狀況有利有弊。在格林軍營,全部使用卡車拖曳的炮兵部隊讓夏樹頗為羨慕,別說在愛爾蘭軍隊,就算是在如今的德國陸軍,大部分的火炮也還是要依靠馬匹拖曳,因而存在轉運效率和後勤供應等諸多煩惱。
今天這場閱兵,英王喬治五世並未出席,艾伯特王子雖是壽星,但活躍的愛德華王子儼然是這裏真正的主角。機械化牽引的炮兵部隊還未走完,他便以一臉滿意笑容側頭看著夏樹:“以殿下的軍事眼光,我們這支新式軍隊的素質怎麽樣?”
夏樹稍稍遲疑了一下,這支英軍部隊的裝備水平確實要比他在法國戰場上遇見過的英國遠征軍高一些,但不足以此判斷它的素質更佳,畢竟軍隊的戰鬥力是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就在剛剛,夏樹考慮的卻是另一個方麵的問題,那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的裝備成本。唯利是圖的美國人可不會因為英國在戰爭期間的處境而善心大發,據他所知,出讓給英國的這些軍事裝備基本上都是現金交易,而且價格相當不菲。
瞧了瞧愛德華王子那一臉得意的表情,夏樹平靜答道:“不錯,很不錯,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真的?”年輕的英國王儲笑得更加得意了。
在他把目光轉回前方之後,夏樹卻看似不經意地“出刀”了:“有些問題,在下一直想要討教,但又覺得有些冒失……”
“喔?”愛德華王儲略顯意外地應了一聲,猶豫片刻,大度回答:“以你我之間的關係,殿下不必這般見外。”
“是這樣的,我一直想要在愛爾蘭建立一支機動靈活的作戰部隊,但苦於經費不足,各方麵都隻能精打細算,折價而選。我想問的是,這樣一輛六輪的道奇卡車的到岸價格是多少?記得2噸的德國奔馳卡車的成本大約是1200美元,法國雷諾卡車的外銷價格是1000美元,但雷諾的載重量要略小一些。”
此言一出,愛德華王子臉色微變,盡管他以自己不太清楚這些細節問題為由含糊過去,其實是被夏樹戳到了痛處。戰爭期間,英國向美國訂購了數以千計的汽車和發動機,起初的訂單價格並不比正常行情高多少,但隨著德國海軍對大西洋航線展開頻繁的襲擊和封鎖,各種軍事物資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率陡增,大多數美國船隻不再駛往英國,英國隻得“現購自運”。算上船隻和人員損失,英國為獲取一輛道奇卡車所付出的代價足以購買三輛雷諾卡車——這些可都是拜德國海軍所賜。
愛德華王子沒有答話,而是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從遠處駛來的那隊大家夥,那是一群卡其色塗裝的英國履帶式裝甲戰車——他們稱之為“坦克”。早在兩個多月前的一次軍事活動中,它們就以驚豔的方式完成了初次亮相,今天之所以安排它們最後出場,顯然是想要烘托出別致的氣氛。
從外觀上看,這些英國坦克的個頭比德國裝備的胡伯特-14重型戰車稍高,車身線條較為呆板,旋轉炮塔就像倒扣過來的大圓桶,裝備的是口徑在40毫米左右的短管火炮——既然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以這個時代鋼材、發動機、武器等組件的技術水平,它們的性能最多與胡伯特-14持平,而且機械運行的平穩性估計還要差一些。
“這是維克斯-馬克ii型戰車。”愛德華王子直接跳過剛才的話題,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得意洋洋地向夏樹介紹說,“目前交付英國陸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兩百輛,大多數都部署到在不列顛本島之外,所以殿下在這裏隻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他所謂的不列顛本島之外,自然是指貝爾法斯特地區。
夏樹故意嗟歎:“說起來,愛爾蘭軍隊現在還隻有德*隊淘汰下來的輕型戰車,軍隊的建設果然跟國家的實力休戚相關啊!”
愛德華王子卻得意不起來,從坦克第一次出現在西線戰場算起,迄今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正式列裝的國家僅有德國和英國,也就是說,它們還是大多數國家所沒有的稀罕裝備,德軍最早使用的胡伯特-13輕型戰車,戰場表現固然不是那麽令人滿意,但至少也是一項較為成功的發明,這個時候居然已經有了淘汰貨,如果情況屬實的話,說明德國人已經開始大批量製造性能更強的新型號了。以愛爾蘭跟德國的同盟關係,再加上夏樹的特殊身份,一旦戰事緊迫,德國人很可能將他們的新型坦克投入貝爾法斯特戰場,維克斯-馬克ii型戰車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
在打嘴仗這方麵,年輕的愛德華王子顯然還缺乏經驗,尤其是在他身邊這位殿下麵前占不到一點便宜。當坦克行駛的隆隆轟鳴聲阻斷了人們的交談,夏樹湊近愛德華的耳朵:“殿下別看這些家夥全身包裹裝甲,普通槍炮難以對付,卻非常懼怕飛機扔下的炸彈。”
英國王儲很是訝異地轉過頭看著夏樹。
夏樹肯定地點點頭,補刀道:“未來的戰場必定是立體化的,誰能掌握天空,誰就能在地麵和海麵占得先機。”
航空領域恰恰是英國人非常努力但又收效甚微的痛處,在這一方麵,愛爾蘭無甚費心卻能夠坐享其成——籍由夏樹帶來的技術,愛爾蘭政府聯合民間資本在利默裏克建立起了一座擁有六條工業流水線的大型飛機工廠,目前已具備月產飛機近百架的生產規模,以德*用飛機為藍本的改進型號已然成為了國際軍火市場上的搶手貨,光奧斯曼土耳其就一口氣下了400架的大單。愛爾蘭軍隊的訂購和列裝數量雖然不多,但國內的航空運輸業已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坐擁這樣的資源,戰時迅速擴充航空部隊規模是輕而易舉的。
愛德華王子很不情願地點點頭,大聲答道:“殿下說得對,未來的戰爭比拚的不是蠻力而是智慧。我們的飛行部隊目前還很弱,好在我們擁有比較多的防空武器。”
關於這一點,愛爾蘭空軍確實已經領教過了。憑借飛機數量和性能上的優勢,愛爾蘭軍隊對貝爾法斯特的空中偵察一直很頻繁,並由此獲取了大量的軍事情報。在此過程中,愛爾蘭飛機多次遭到英軍飛機和地麵炮火的攻擊,前後損失的11架飛機至少有8架是被英軍地麵炮火擊落的,雙方為此互有指責,但此時國際航空公約尚在探討製定階段,領空的概念還沒有明確化,所以外交爭端的結果是雙方繼續各行其是。
坦克的震耳轟鳴聲仍在持續,空氣中充斥著濃烈的油氣味道,這種頗具震撼力的場景已能夠讓人依稀看到未來的戰場有多麽的壯觀。夏樹與愛德華王子以交頭接耳的狀態進行談話,在旁人眼中,兩位年輕殿下的親密友善似乎預示著兩個國家從對抗走向合作的美好前景,殊不知這兩人已不像之前那樣無爭在,這恰恰折射出英國與愛爾蘭關係的微妙變化。
站在愛德華王子身旁,夏樹默默注視著眼前這支接受接受檢閱的英軍步兵部隊。這天是1915年的12月14日,艾伯特王子20周歲生日,作為慶祝,英軍在倫敦郊區的格林軍營舉行了這場小規模的內部閱兵式,而除了英國的王公貴族和軍政官員,僅有愛爾蘭人受邀出席,秀肌肉的用心畢現無疑。
大戰爆發之前,英國陸軍是一支規模較小但高度職業化的精銳作戰部隊,戰爭期間前往法國參戰,經曆了幾場最為殘酷的戰役,表現固然可圈可點,最好的一批軍官和士兵都犧牲在了法國,戰爭末期撤回本土的各師、旅已基本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他們在英*事體係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由陸軍大臣基欽納主導建立的誌願兵部隊所替代。戰爭結束後,英國陸軍依然沿用募兵製,但常備軍的規模擴大到了戰前的三倍還多,達到近40萬人,而且約有三成集中部署在了愛爾蘭東北部的貝爾法斯特地區。
有關這些,愛爾蘭王國初露頭角的情報部門早已摸清,這是愛爾蘭的地緣優勢之一,但相應的,愛爾蘭的常規軍事情報也很容易防住英國諜報人員的窺探。
夏樹知道,在戰爭時期,英國政府向美國緊急訂購了大批軍事裝備,p-14隻是其中之一,擁有強大工業流水線的美國人在戰爭結束前便已按照訂單交付了相當數量,這意味著如今的英*隊裏充斥著各種美造和美製裝備,此般狀況有利有弊。在格林軍營,全部使用卡車拖曳的炮兵部隊讓夏樹頗為羨慕,別說在愛爾蘭軍隊,就算是在如今的德國陸軍,大部分的火炮也還是要依靠馬匹拖曳,因而存在轉運效率和後勤供應等諸多煩惱。
今天這場閱兵,英王喬治五世並未出席,艾伯特王子雖是壽星,但活躍的愛德華王子儼然是這裏真正的主角。機械化牽引的炮兵部隊還未走完,他便以一臉滿意笑容側頭看著夏樹:“以殿下的軍事眼光,我們這支新式軍隊的素質怎麽樣?”
夏樹稍稍遲疑了一下,這支英軍部隊的裝備水平確實要比他在法國戰場上遇見過的英國遠征軍高一些,但不足以此判斷它的素質更佳,畢竟軍隊的戰鬥力是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就在剛剛,夏樹考慮的卻是另一個方麵的問題,那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的裝備成本。唯利是圖的美國人可不會因為英國在戰爭期間的處境而善心大發,據他所知,出讓給英國的這些軍事裝備基本上都是現金交易,而且價格相當不菲。
瞧了瞧愛德華王子那一臉得意的表情,夏樹平靜答道:“不錯,很不錯,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真的?”年輕的英國王儲笑得更加得意了。
在他把目光轉回前方之後,夏樹卻看似不經意地“出刀”了:“有些問題,在下一直想要討教,但又覺得有些冒失……”
“喔?”愛德華王儲略顯意外地應了一聲,猶豫片刻,大度回答:“以你我之間的關係,殿下不必這般見外。”
“是這樣的,我一直想要在愛爾蘭建立一支機動靈活的作戰部隊,但苦於經費不足,各方麵都隻能精打細算,折價而選。我想問的是,這樣一輛六輪的道奇卡車的到岸價格是多少?記得2噸的德國奔馳卡車的成本大約是1200美元,法國雷諾卡車的外銷價格是1000美元,但雷諾的載重量要略小一些。”
此言一出,愛德華王子臉色微變,盡管他以自己不太清楚這些細節問題為由含糊過去,其實是被夏樹戳到了痛處。戰爭期間,英國向美國訂購了數以千計的汽車和發動機,起初的訂單價格並不比正常行情高多少,但隨著德國海軍對大西洋航線展開頻繁的襲擊和封鎖,各種軍事物資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率陡增,大多數美國船隻不再駛往英國,英國隻得“現購自運”。算上船隻和人員損失,英國為獲取一輛道奇卡車所付出的代價足以購買三輛雷諾卡車——這些可都是拜德國海軍所賜。
愛德華王子沒有答話,而是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從遠處駛來的那隊大家夥,那是一群卡其色塗裝的英國履帶式裝甲戰車——他們稱之為“坦克”。早在兩個多月前的一次軍事活動中,它們就以驚豔的方式完成了初次亮相,今天之所以安排它們最後出場,顯然是想要烘托出別致的氣氛。
從外觀上看,這些英國坦克的個頭比德國裝備的胡伯特-14重型戰車稍高,車身線條較為呆板,旋轉炮塔就像倒扣過來的大圓桶,裝備的是口徑在40毫米左右的短管火炮——既然帶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以這個時代鋼材、發動機、武器等組件的技術水平,它們的性能最多與胡伯特-14持平,而且機械運行的平穩性估計還要差一些。
“這是維克斯-馬克ii型戰車。”愛德華王子直接跳過剛才的話題,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得意洋洋地向夏樹介紹說,“目前交付英國陸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兩百輛,大多數都部署到在不列顛本島之外,所以殿下在這裏隻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他所謂的不列顛本島之外,自然是指貝爾法斯特地區。
夏樹故意嗟歎:“說起來,愛爾蘭軍隊現在還隻有德*隊淘汰下來的輕型戰車,軍隊的建設果然跟國家的實力休戚相關啊!”
愛德華王子卻得意不起來,從坦克第一次出現在西線戰場算起,迄今不過一年多的時間,正式列裝的國家僅有德國和英國,也就是說,它們還是大多數國家所沒有的稀罕裝備,德軍最早使用的胡伯特-13輕型戰車,戰場表現固然不是那麽令人滿意,但至少也是一項較為成功的發明,這個時候居然已經有了淘汰貨,如果情況屬實的話,說明德國人已經開始大批量製造性能更強的新型號了。以愛爾蘭跟德國的同盟關係,再加上夏樹的特殊身份,一旦戰事緊迫,德國人很可能將他們的新型坦克投入貝爾法斯特戰場,維克斯-馬克ii型戰車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
在打嘴仗這方麵,年輕的愛德華王子顯然還缺乏經驗,尤其是在他身邊這位殿下麵前占不到一點便宜。當坦克行駛的隆隆轟鳴聲阻斷了人們的交談,夏樹湊近愛德華的耳朵:“殿下別看這些家夥全身包裹裝甲,普通槍炮難以對付,卻非常懼怕飛機扔下的炸彈。”
英國王儲很是訝異地轉過頭看著夏樹。
夏樹肯定地點點頭,補刀道:“未來的戰場必定是立體化的,誰能掌握天空,誰就能在地麵和海麵占得先機。”
航空領域恰恰是英國人非常努力但又收效甚微的痛處,在這一方麵,愛爾蘭無甚費心卻能夠坐享其成——籍由夏樹帶來的技術,愛爾蘭政府聯合民間資本在利默裏克建立起了一座擁有六條工業流水線的大型飛機工廠,目前已具備月產飛機近百架的生產規模,以德*用飛機為藍本的改進型號已然成為了國際軍火市場上的搶手貨,光奧斯曼土耳其就一口氣下了400架的大單。愛爾蘭軍隊的訂購和列裝數量雖然不多,但國內的航空運輸業已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坐擁這樣的資源,戰時迅速擴充航空部隊規模是輕而易舉的。
愛德華王子很不情願地點點頭,大聲答道:“殿下說得對,未來的戰爭比拚的不是蠻力而是智慧。我們的飛行部隊目前還很弱,好在我們擁有比較多的防空武器。”
關於這一點,愛爾蘭空軍確實已經領教過了。憑借飛機數量和性能上的優勢,愛爾蘭軍隊對貝爾法斯特的空中偵察一直很頻繁,並由此獲取了大量的軍事情報。在此過程中,愛爾蘭飛機多次遭到英軍飛機和地麵炮火的攻擊,前後損失的11架飛機至少有8架是被英軍地麵炮火擊落的,雙方為此互有指責,但此時國際航空公約尚在探討製定階段,領空的概念還沒有明確化,所以外交爭端的結果是雙方繼續各行其是。
坦克的震耳轟鳴聲仍在持續,空氣中充斥著濃烈的油氣味道,這種頗具震撼力的場景已能夠讓人依稀看到未來的戰場有多麽的壯觀。夏樹與愛德華王子以交頭接耳的狀態進行談話,在旁人眼中,兩位年輕殿下的親密友善似乎預示著兩個國家從對抗走向合作的美好前景,殊不知這兩人已不像之前那樣無爭在,這恰恰折射出英國與愛爾蘭關係的微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