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陣地!不準撤退!”
彌漫的硝煙中,一名戴尖頂頭盔、蓄絡腮胡子的德軍軍官高聲喝令,他左手拿著一支標準的魯格08手槍,右手揮舞著黑色的登山手杖,周圍躺了許多陣亡者的屍骸,有藍上衣紅褲子的法國兵,也有帽盔軍衣褲子一溜灰的德國兵。十數名德國步兵蹲在掩體後麵開火,隻見他們極盡所能地拉動槍栓——退彈、上膛,然後舉槍瞄準——扣動扳機,一副敵軍壓境心不亂的沉著姿態,然而僅憑這幾號人,根本抵擋不住猛衝而來的法軍步兵。
經過最後的肉搏戰,西橋頭的陣地沉寂下來。除了有五名德軍士兵撤上橋麵,其餘派往西岸的官兵慘遭全殲。
雙方部隊開始隔橋對射。
在正對橋頭的位置,德軍布置了一挺mg08水冷重機槍,側翼還有一挺mg08和一挺從法軍手中繳獲的哈奇開斯,三挺機槍輕而易舉地封鎖了橋麵,試圖強衝的法軍步兵沒有一個能夠衝過橋麵中點。
投入反擊的法軍部隊一麵嚐試從橋下渡河,一麵指引己方炮兵轟擊對岸的橋頭陣地。
隸屬於“鐵17”團的德軍官兵,兩天激戰下來已對法軍75毫米野戰速射炮的威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聽到那種特有的、短促的尖嘯聲,他們便會下意識地散開躲避,然後等待敵人主動停止炮擊——在進攻狀態下,德軍野戰炮和輕型榴彈炮很難壓製法軍的野戰炮兵,至於齊柏林飛艇的空中轟炸,通常隻會出現在那些需要投入重兵的戰略要地,極少有機會照顧普通戰鬥,而且轟炸的實際效果也遠不如心理作用。
沒過多久,法軍野戰炮兵的猛烈攻擊不期而至,德軍固守的橋頭陣地像是受到了颶風的侵襲,塵煙蔽日、飛沙走石。這場戰爭剛剛開始,軍官以下絕大多數人都未曾經受戰火的洗禮,即便是參加過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戰爭的,也是恃強淩弱,何曾蒙受對方的猛烈炮火。每至於此,少不了會有一些精神脆弱的士兵崩潰發瘋,法國人如此,德國人也不例外,然而在“鐵17”團的陣地上,步兵們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法軍炮火的蹂躪。幾分鍾之後,炮火暫歇,西岸橋頭陣地幾乎變成了月球表麵,對岸法軍官兵遂起身向前,他們端著刺刀、邁著快步,唰唰的腳步聲從一開始就顯得雜亂無章,顯然每個人都希望盡快抵達橋對岸,順利收複陣地。
跨過同伴們的遺骸,法國士兵們一步步接近橋頭,然而正如他們內心底擔心的那樣,前麵突然響起了德軍重機槍的噠噠聲。連串的子彈橫掃過來,到處是鮮血噴湧、飛濺的駭人景象,瀕死的慘叫聲不絕於耳……
在機槍嘶鳴聲的帶動下,德軍士兵紛紛從灰塵泥土覆蓋的掩體重探出身來,他們毫不遲疑地端槍射擊。毛瑟1898的爆發式射速固然不及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但在眼前的這種戰鬥中,7。92毫米步槍彈對擁擠在橋麵上的法軍步兵構成了最大限度的殺傷。不到半分鍾時間,橋上再無一個站著的法國士兵,靠近橋東岸的地方——法軍反擊所及的最遠處,陣亡的法軍官兵竟然疊成了齊腰高的一堵屍牆!
法軍步兵的進攻剛剛受到迎頭痛擊,師部派給“鐵17”團的野戰炮連也投入了戰鬥,訓練有素的德軍炮手利用77毫米口徑野戰炮對法軍占領的橋西岸陣地進行了一輪持續近十分鍾的轟擊,現在輪到法國人來體驗這種被五雷轟頂的痛苦感覺了。
炮擊過後,陣地一片沉寂。
橋東岸陣地防守起來雖是困難重重,“鐵17”團還是派出兩連官兵攜帶機槍前去將其奪回,他們踩著法國步兵的屍體過了橋,法軍在對岸的殘餘部隊隻進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便將這處陣地拱手讓出。過橋的德軍官兵果斷利用每一秒時間加固陣地,塹壕來不及挖深,就用敵人的殘骸堆砌胸牆,為了盡可能降低法軍炮火的殺傷力,軍官們指揮一部分士兵退下河岸,在河灘的疏鬆泥沙中挖掘出可供躲避炮擊的單兵掩體。
經曆了兩次敗退,法軍不得不花費較長的時間重新組織進攻,在此期間,“鐵17”團逐步將主要兵力部署到橋東岸陣地,而當夜幕逐漸降臨之時,他們突然遭到了法軍從阿登方向發起的進攻。原來,威廉皇儲指揮的德國第5軍團在有提前準備的情況下迅速由守轉攻,隻花了半天時間就突破了法軍在隆維-蒙梅迪一線的防線,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向馬斯河突進。法國人對此準備不足,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當德軍先遣部隊抵達馬斯河時,還有大量的法軍部隊留在東岸,他們或據守要塞陣地,或在德軍的糾纏下緩緩後撤,而蜿蜒流淌的馬斯河由南向北貫穿法國東部,必須渡河才能在邊境防線後方的第二條戰線重新組織兵力。
麵對法*隊的前後夾擊,“鐵17”團迅速展現出了一流陸軍部隊的韌勁。德軍步兵們據壕固守,以寡敵多,在橋東岸擊退了法軍殘部一波緊接著一波的進攻,德軍野戰炮兵也從側麵轟擊法軍進攻隊伍,倒斃的法軍官兵竟鋪滿了通向橋頭的整條道路……
截至8月22日夜,在流經洛林-阿爾薩斯地區的馬斯河段,跨河橋梁要麽掌握在法軍手裏,要麽在堅守無望的情況下被法軍自行炸毀,為德軍所奪的僅此一座。若是失去了這座原本不甚起眼的公路橋,德軍進攻部隊將不得不用架設浮橋和船隻擺渡這兩種方式渡河,推進速度受到延緩不說,還很容易受到對岸法軍的破壞和阻擊。如此清晰的戰場脈絡,不隻是第6兵團指揮部重視展開,威廉皇儲的第5軍團司令部亦在積極調兵遣將,就連總參謀長小毛奇也連夜打來電話過問情況,並允諾在第二天一早出動一整個中隊的齊柏林飛艇前來助戰。
圍繞著一座普通公路橋的激烈戰鬥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數以千計的德法將士命隕於此。入夜之後,奉命增援“鐵17團”陣地的幾支德軍部隊都在接近目標地域前遭到法軍阻擊,或是受到了來自馬斯河對岸甚至河麵的炮擊——白天的時候,法軍的內河炮艇也曾囂張了一陣,後來遭到德軍野戰炮兵的痛擊,灰溜溜地撤走了,可是到了夜晚,德軍炮兵很難通過炮焰閃動的情況判斷法軍船艇的位置,這些炮艇便無所顧忌地回到交戰區域,在己方地麵部隊的指引下不時炮轟德軍。
從地圖上看,“鐵17”團儼然變成了一支處境孤立的部隊,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鐵17”團指揮部通往師部的電話線路在大部分時間裏都能保持暢通,而且有幾個德國步兵連在不發一彈的情況下穿過法軍戰線抵達了他們的防區。
法軍臨時部署的戰線漏洞百出,但關鍵在於德國人沒辦法找出這些漏洞的準確位置。為了徹底斷絕法國人將橋梁奪回的希望,威廉皇儲的第5軍團司令部緊急調集了2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旅,5萬多人馬連夜從南側向法軍戰線發動強攻。
有了夜幕的掩護,德軍官兵無需像白天那樣擔心法軍野戰炮的精準炮擊,他們剛開始的推進速度很快,然而距離那座橋越近,他們遇到的法軍部隊越強大,仿佛滯留在馬斯河東岸的法軍部隊都已朝這座橋湧來,非從這裏經過才能返回後方不可。結果,“鐵17”團的橋頭陣地每次隻是遭到幾百上千名法國士兵的進攻,而在外圍戰場上,雙方各有數萬部隊在按照不斷調整的部署實施作戰。
及至深夜,聯絡“鐵17”團指揮部的電話線路完全中斷,無線電報時通時不通,更糟糕的是,經過持續激戰,這支德軍部隊的兵員損失和彈藥消耗都已接近極限,若不能及時增援上去,渡橋的失守恐怕隻是時間問題。
為了督促進攻,德軍第6兵團指揮官馮-格爾斯將軍親臨前線,前麵的團由於傷亡過重而撤下來,後麵的團立即填補上去,兵團所屬的炮兵部隊也全部投入戰鬥,一些大炮不斷開火,直到炮管過熱才被迫停止射擊,縱使如此,當麵的法軍部隊依然固守不退——或是無處可退。
膠著的戰況時刻牽動著雙方指揮官的心,午夜剛過,8輛“胡伯特-13”型戰車終於抵達了馬斯河東岸。在絕對路程並不漫長的道路上,它們的多數同伴已經趴了窩,有的經由駕駛人員修理又能重新投入運轉,有的必須更換零件才能繼續前進,能夠一口氣抵達目的地的,無疑都是狀況極佳、耐力持久的佼佼者。這些德軍戰車不分公母,炮塔統一裝備37毫米口徑的短管速射炮,車體正麵裝配一挺改進型號的mg08,設計師的靈感顯然來源於此時尚未麵世的法國雷諾ft-17,但全重達到12噸的“胡伯特-13”尺寸比法國人的輕型戰車大了一圈,並且增加了一名乘員,戰鬥分工更加精細合理。
不論名義還是實際,這些“胡伯特-13”依然是海軍裝備,駕駛人員也都是海軍官兵,沒有上級的特別授權,他們隻接受海軍將領的指揮——夏樹無疑是履行這一職責的不二人選,但他不至於跑到前線去親自指揮幾輛戰車衝鋒陷陣,遂委托自己的同窗好友,德國海軍第1陸戰旅的中尉軍官埃克爾勒代行指揮權。
彌漫的硝煙中,一名戴尖頂頭盔、蓄絡腮胡子的德軍軍官高聲喝令,他左手拿著一支標準的魯格08手槍,右手揮舞著黑色的登山手杖,周圍躺了許多陣亡者的屍骸,有藍上衣紅褲子的法國兵,也有帽盔軍衣褲子一溜灰的德國兵。十數名德國步兵蹲在掩體後麵開火,隻見他們極盡所能地拉動槍栓——退彈、上膛,然後舉槍瞄準——扣動扳機,一副敵軍壓境心不亂的沉著姿態,然而僅憑這幾號人,根本抵擋不住猛衝而來的法軍步兵。
經過最後的肉搏戰,西橋頭的陣地沉寂下來。除了有五名德軍士兵撤上橋麵,其餘派往西岸的官兵慘遭全殲。
雙方部隊開始隔橋對射。
在正對橋頭的位置,德軍布置了一挺mg08水冷重機槍,側翼還有一挺mg08和一挺從法軍手中繳獲的哈奇開斯,三挺機槍輕而易舉地封鎖了橋麵,試圖強衝的法軍步兵沒有一個能夠衝過橋麵中點。
投入反擊的法軍部隊一麵嚐試從橋下渡河,一麵指引己方炮兵轟擊對岸的橋頭陣地。
隸屬於“鐵17”團的德軍官兵,兩天激戰下來已對法軍75毫米野戰速射炮的威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聽到那種特有的、短促的尖嘯聲,他們便會下意識地散開躲避,然後等待敵人主動停止炮擊——在進攻狀態下,德軍野戰炮和輕型榴彈炮很難壓製法軍的野戰炮兵,至於齊柏林飛艇的空中轟炸,通常隻會出現在那些需要投入重兵的戰略要地,極少有機會照顧普通戰鬥,而且轟炸的實際效果也遠不如心理作用。
沒過多久,法軍野戰炮兵的猛烈攻擊不期而至,德軍固守的橋頭陣地像是受到了颶風的侵襲,塵煙蔽日、飛沙走石。這場戰爭剛剛開始,軍官以下絕大多數人都未曾經受戰火的洗禮,即便是參加過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戰爭的,也是恃強淩弱,何曾蒙受對方的猛烈炮火。每至於此,少不了會有一些精神脆弱的士兵崩潰發瘋,法國人如此,德國人也不例外,然而在“鐵17”團的陣地上,步兵們以驚人的毅力忍受著法軍炮火的蹂躪。幾分鍾之後,炮火暫歇,西岸橋頭陣地幾乎變成了月球表麵,對岸法軍官兵遂起身向前,他們端著刺刀、邁著快步,唰唰的腳步聲從一開始就顯得雜亂無章,顯然每個人都希望盡快抵達橋對岸,順利收複陣地。
跨過同伴們的遺骸,法國士兵們一步步接近橋頭,然而正如他們內心底擔心的那樣,前麵突然響起了德軍重機槍的噠噠聲。連串的子彈橫掃過來,到處是鮮血噴湧、飛濺的駭人景象,瀕死的慘叫聲不絕於耳……
在機槍嘶鳴聲的帶動下,德軍士兵紛紛從灰塵泥土覆蓋的掩體重探出身來,他們毫不遲疑地端槍射擊。毛瑟1898的爆發式射速固然不及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但在眼前的這種戰鬥中,7。92毫米步槍彈對擁擠在橋麵上的法軍步兵構成了最大限度的殺傷。不到半分鍾時間,橋上再無一個站著的法國士兵,靠近橋東岸的地方——法軍反擊所及的最遠處,陣亡的法軍官兵竟然疊成了齊腰高的一堵屍牆!
法軍步兵的進攻剛剛受到迎頭痛擊,師部派給“鐵17”團的野戰炮連也投入了戰鬥,訓練有素的德軍炮手利用77毫米口徑野戰炮對法軍占領的橋西岸陣地進行了一輪持續近十分鍾的轟擊,現在輪到法國人來體驗這種被五雷轟頂的痛苦感覺了。
炮擊過後,陣地一片沉寂。
橋東岸陣地防守起來雖是困難重重,“鐵17”團還是派出兩連官兵攜帶機槍前去將其奪回,他們踩著法國步兵的屍體過了橋,法軍在對岸的殘餘部隊隻進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便將這處陣地拱手讓出。過橋的德軍官兵果斷利用每一秒時間加固陣地,塹壕來不及挖深,就用敵人的殘骸堆砌胸牆,為了盡可能降低法軍炮火的殺傷力,軍官們指揮一部分士兵退下河岸,在河灘的疏鬆泥沙中挖掘出可供躲避炮擊的單兵掩體。
經曆了兩次敗退,法軍不得不花費較長的時間重新組織進攻,在此期間,“鐵17”團逐步將主要兵力部署到橋東岸陣地,而當夜幕逐漸降臨之時,他們突然遭到了法軍從阿登方向發起的進攻。原來,威廉皇儲指揮的德國第5軍團在有提前準備的情況下迅速由守轉攻,隻花了半天時間就突破了法軍在隆維-蒙梅迪一線的防線,然後不惜一切代價向馬斯河突進。法國人對此準備不足,所有的計劃都被打亂,當德軍先遣部隊抵達馬斯河時,還有大量的法軍部隊留在東岸,他們或據守要塞陣地,或在德軍的糾纏下緩緩後撤,而蜿蜒流淌的馬斯河由南向北貫穿法國東部,必須渡河才能在邊境防線後方的第二條戰線重新組織兵力。
麵對法*隊的前後夾擊,“鐵17”團迅速展現出了一流陸軍部隊的韌勁。德軍步兵們據壕固守,以寡敵多,在橋東岸擊退了法軍殘部一波緊接著一波的進攻,德軍野戰炮兵也從側麵轟擊法軍進攻隊伍,倒斃的法軍官兵竟鋪滿了通向橋頭的整條道路……
截至8月22日夜,在流經洛林-阿爾薩斯地區的馬斯河段,跨河橋梁要麽掌握在法軍手裏,要麽在堅守無望的情況下被法軍自行炸毀,為德軍所奪的僅此一座。若是失去了這座原本不甚起眼的公路橋,德軍進攻部隊將不得不用架設浮橋和船隻擺渡這兩種方式渡河,推進速度受到延緩不說,還很容易受到對岸法軍的破壞和阻擊。如此清晰的戰場脈絡,不隻是第6兵團指揮部重視展開,威廉皇儲的第5軍團司令部亦在積極調兵遣將,就連總參謀長小毛奇也連夜打來電話過問情況,並允諾在第二天一早出動一整個中隊的齊柏林飛艇前來助戰。
圍繞著一座普通公路橋的激烈戰鬥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數以千計的德法將士命隕於此。入夜之後,奉命增援“鐵17團”陣地的幾支德軍部隊都在接近目標地域前遭到法軍阻擊,或是受到了來自馬斯河對岸甚至河麵的炮擊——白天的時候,法軍的內河炮艇也曾囂張了一陣,後來遭到德軍野戰炮兵的痛擊,灰溜溜地撤走了,可是到了夜晚,德軍炮兵很難通過炮焰閃動的情況判斷法軍船艇的位置,這些炮艇便無所顧忌地回到交戰區域,在己方地麵部隊的指引下不時炮轟德軍。
從地圖上看,“鐵17”團儼然變成了一支處境孤立的部隊,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鐵17”團指揮部通往師部的電話線路在大部分時間裏都能保持暢通,而且有幾個德國步兵連在不發一彈的情況下穿過法軍戰線抵達了他們的防區。
法軍臨時部署的戰線漏洞百出,但關鍵在於德國人沒辦法找出這些漏洞的準確位置。為了徹底斷絕法國人將橋梁奪回的希望,威廉皇儲的第5軍團司令部緊急調集了2個步兵師和一個騎兵旅,5萬多人馬連夜從南側向法軍戰線發動強攻。
有了夜幕的掩護,德軍官兵無需像白天那樣擔心法軍野戰炮的精準炮擊,他們剛開始的推進速度很快,然而距離那座橋越近,他們遇到的法軍部隊越強大,仿佛滯留在馬斯河東岸的法軍部隊都已朝這座橋湧來,非從這裏經過才能返回後方不可。結果,“鐵17”團的橋頭陣地每次隻是遭到幾百上千名法國士兵的進攻,而在外圍戰場上,雙方各有數萬部隊在按照不斷調整的部署實施作戰。
及至深夜,聯絡“鐵17”團指揮部的電話線路完全中斷,無線電報時通時不通,更糟糕的是,經過持續激戰,這支德軍部隊的兵員損失和彈藥消耗都已接近極限,若不能及時增援上去,渡橋的失守恐怕隻是時間問題。
為了督促進攻,德軍第6兵團指揮官馮-格爾斯將軍親臨前線,前麵的團由於傷亡過重而撤下來,後麵的團立即填補上去,兵團所屬的炮兵部隊也全部投入戰鬥,一些大炮不斷開火,直到炮管過熱才被迫停止射擊,縱使如此,當麵的法軍部隊依然固守不退——或是無處可退。
膠著的戰況時刻牽動著雙方指揮官的心,午夜剛過,8輛“胡伯特-13”型戰車終於抵達了馬斯河東岸。在絕對路程並不漫長的道路上,它們的多數同伴已經趴了窩,有的經由駕駛人員修理又能重新投入運轉,有的必須更換零件才能繼續前進,能夠一口氣抵達目的地的,無疑都是狀況極佳、耐力持久的佼佼者。這些德軍戰車不分公母,炮塔統一裝備37毫米口徑的短管速射炮,車體正麵裝配一挺改進型號的mg08,設計師的靈感顯然來源於此時尚未麵世的法國雷諾ft-17,但全重達到12噸的“胡伯特-13”尺寸比法國人的輕型戰車大了一圈,並且增加了一名乘員,戰鬥分工更加精細合理。
不論名義還是實際,這些“胡伯特-13”依然是海軍裝備,駕駛人員也都是海軍官兵,沒有上級的特別授權,他們隻接受海軍將領的指揮——夏樹無疑是履行這一職責的不二人選,但他不至於跑到前線去親自指揮幾輛戰車衝鋒陷陣,遂委托自己的同窗好友,德國海軍第1陸戰旅的中尉軍官埃克爾勒代行指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