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二十年心血鑄就之利劍,若能一擊製勝,也不負民族之雄心、舉國之厚望。可這本土作戰,若敗,後果不堪設想……”
基爾灣畔,望著港灣中列隊候命的大小艦隻,第二帝國海軍的締造者馮-提爾皮茨伯爵既有言語當中的冀盼,也有言語之外的憂慮。如果英國艦隊重現特拉法爾加之神威,讓德國人耗費巨資打造的公海艦隊一敗塗地,主力艦艇或沉或降,那該是多麽可怕的夢魘?
此刻站在提爾皮茨周圍的海軍將領,不論是支持德國對法開戰的穆勒還是一貫持謹慎態度的英格諾爾,莫不凝眉注目、神情冷峻。西班牙的悲慘遭遇早已給崛起中的德國人敲響了警鍾:別人不會看著你崛起的!沒有強大的海軍就要挨打,就會在滿嘴自由人權一肚子叢林法則的盎格魯-撒克遜強盜麵前成為任人宰割的肥豬!
唯獨意氣風發的約阿希姆王子仍保持著從容自信的表情。
29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11艘裝甲艦,26艘輕巡洋艦,420艘各式魚雷艇,德國海軍現役艦艇的總噸位剛剛超過一百萬噸,約為英國海軍總噸位的45%,盡管相差一倍,但德國海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兵力集中。麵對英國海軍可能主動發起進攻的威脅,德國海軍迅速按照參謀部的作戰預案進行部署。在日德蘭半島西側,地處北海之濱的威廉港,德國海軍僅留少量舊式艦艇和兩個中隊的高速魚雷艇部隊駐紮,海防重任由堅固的威廉要塞群擔當;在日德蘭半島東側,位於波羅的海西南岸的基爾,德國海軍集結了所有艦齡低於15年的艦艇,並配屬了大部分的飛行偵察部隊及海軍陸戰旅。隻要英國艦隊駛入斯卡格拉克海峽,德國公海艦隊便將駛出港口,在丹麥海域迎擊強敵。
1911年的德國海軍,已不必再像1904年那樣對英國海軍的威脅感到無端的絕望。火力凶猛的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無畏艦,航速迅敏的兩艘新式戰巡,訓練有素的潛艇群,以及規模首屈一指的高速魚雷艇部隊,擁有這些強悍的海戰武器,德國海軍的戰術可選擇餘地大了許多。在夏樹看來,硬碰硬的較量盡管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隻要時刻保持冷靜靈活的頭腦,以主場之利擊退英國艦隊的把握仍然很大。
此刻真正讓夏樹感到憂心的,反而是人在布洛姆堡王子領地的夏洛特。
帶著沉重的心情從個英國歸來,她忽然間發現自己的祖國隨時可能卷入同德國的戰爭當中,更讓她感到心悸的是,德國的幾乎每一張報紙都在抨擊英國,兩個國家的新仇舊恨如同火山岩漿奔湧而出,勢不可擋。夏洛特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憂思,在夏樹麵前,她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袒露心扉,而當夏樹奉命返回基爾備戰時,她既沒有選擇與之同行,也沒有出言阻止,而是滿目傷感地目送夏樹離開。
這一切都讓夏樹心神不寧。
數日之後,蹲守在英國的德國諜報人員發來一條頗具分量的新情報:隸屬英國地中海艦隊的主力艦隻出現在泰晤士河口,至此,英國海軍已集結了至少40艘戰列艦和4艘戰巡,裝甲巡洋艦的數量達到22艘,輕巡洋艦為37艘,驅逐艦和大型魚雷艇近140艘——近兩百艘鋼鐵戰艦在同一海域列隊集結是怎樣一幅震人心魄的場景?
相較而言,在本土海域以逸待勞的德國艦隊雖然擁有近500艘作戰艦艇,可其中一多半都是單艇重量不足20噸的高速魚雷艇,它們搭載1到4枚魚雷,戰鬥航速超過35節,活動半徑在30到160海裏不等。早幾年,列強國家相當重視這種性能突出、造價低廉的小型艦艇,但在部隊批量列裝的過程中,他們漸漸發現這些片麵追求高速的魚雷載具就像鋒利的匕首,刺殺格鬥尚可,卻不太適合正麵交戰,作戰效率又受海況影響較大,因而熱度漸消,戰略上也不再像從前那般忌憚。
針對英國海軍擺出的咄咄逼人態勢,德國公海艦隊隨後在基爾灣舉行演習,由20艘航速較慢的前無畏艦坐鎮中列,4艘拿騷級搭7艘裝甲巡洋艦、3艘赫爾戈蘭級配11艘輕巡洋艦分別組成快速打擊縱隊,2艘戰巡領4艘輕巡洋艦擔當戰術奇兵,高速魚雷艇編為6個快速突擊群,針對英國艦隊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後的不同路線進行了晝間和夜間的戰鬥操練,並有意放出消息,德國海軍已在經丹麥海域進入波羅的海的必經之路——大貝爾海峽和厄勒海峽的航道附近大量布設水雷。
日複一日,這個時代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兩支艦隊相隔數百海裏要相對應,火星撞地球式的拚殺遲遲沒有到來,反而是德國國內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企業、商人乃至普通民眾皆因股市暴跌而蒙受了沉重的經濟損失。之所以如此被動,是由於新興的工業國家的資本財力大多投入生產設備,國力雖強,金融力量卻相對薄弱。
德國的陸軍將領們不懼英國派兵參戰,但首相貝特曼、海軍首腦提爾皮茨等人以國內局勢不穩及軍事準備不足為由力主和談,處理摩洛哥危機的關鍵人物,外交國務秘書基德侖,因為英國出乎意料的強硬立場而轉變了態度。德皇威廉二世一開始就不願為了摩洛哥問題同法國開戰,經不住皇儲等人的勸說才同意進行戰爭準備,眼看進退兩難,他隻得請奧皇弗朗茨-約瑟夫出麵斡旋。
法國人心知軍事實力不濟,俄國盟友又拒絕施以援手,就算英國艦隊能夠碾碎德國海軍,陸上戰事仍將給法國本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於是,法國人同意作出讓步,保證不損害德國在摩洛哥的經濟利益,並且提高補償條件。
法國方麵讓了步,英國對此也予以默認,德皇威廉二世遂令外交部門重啟與法國的談判。經過數周的努力,德法兩國基本達成一致,德國率先撤走了在阿加迪爾停留多時的“柏林”號巡洋艦和“豹”號炮艦,法國則在新的摩洛哥協定上簽字:兩國同意確保摩洛哥主權獨立的1906年《阿爾赫希拉斯總議定書》作廢,德國承認摩洛哥成為法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法國的保護國,並保證德國在摩洛哥隻追求經濟利益;法國保證不在關稅和貿易自由以及鐵路運費等一切方麵允許不平等待遇,同時向德國轉讓法屬剛果約6萬平方公裏的區域,其中包括兩處條件尚可的海港,從而使德屬喀麥隆殖民地獲得了出海口。
對於英法德三國的領導者而言,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英法國內的反德情緒也漸漸平息下去,但在德國,民眾卻對協定內容深感失望。在許多德國人看來,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訴求,甚至不惜一戰的有力行動換來的隻不過是法屬剛果布滿沼澤和叢林的落後地區——部分是完全沒用的,部分是幾乎沒用的。這種巨大的落差使得社會輿論紛紛將矛頭對準政府,各報紙基本眾口一詞地譴責德皇和********,甚至將威廉二世稱為“膽怯的威利”!
在德國的帝國國會,各黨派也競相向皇帝和政府發泄不滿,就在法德摩洛哥協定簽署後5天,帝國國會進行了長達3天的辯論,期間首相貝特曼被迫進行了兩次長篇發言為自己辯護,而保守派則強烈譴責政府在摩洛哥問題上的妥協退讓,認為此舉犧牲了德國的尊嚴。民族自由黨的領袖幹脆指責政府害怕戰爭,稱德國人民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政府和皇帝的怯懦卻讓人極度失望,他們應該為德國遭到外交恥辱負起全責——每當議員們進行這種指責時,威廉皇儲都在座位上鼓掌表示讚同。
“民意”的強烈抨擊當然使德國的決策層懊喪不已,以至於讓他們暗自下定決定,在下一次“考驗”時不再退縮。正如小毛奇對自己的一位朋友所說:如果我們再次夾著尾巴溜走,躲開這類事,如果我們不能奮起提出我們準備用劍來實現的有力要求,那麽我對於德意誌帝國的前途就要充滿懷疑了,我也要辭職,但我首先要建議取消我們的陸軍和海軍,並把我們置於日本的保護之下,這樣我們就能不受幹擾地掙錢並變成弱智。
在協約國方麵,這場一度瀕臨戰爭的危機進一步刺激英法加強軍事同盟關係,不久,兩國海軍就達成了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合作協議:英國海軍將地中海艦隊的主要艦艇編入本土艦隊,法國海軍則把大西洋上的艦隊調往地中海,這不僅加強了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威懾,更意味著英國承擔起了保護法國西海岸的責任——無論法國在什麽樣的情形下卷入同德國的戰爭,英國的參戰已成必然。
與此同時,在波斯尼亞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相互拆台的法國和俄國也意識到了緊密合作的必要性。在英法海軍形成戰略協作關係的同時,法俄海軍也秘密簽署了一項協定,規定在戰時相互支援,使得兩國的全部武裝力量被正式的條約綁在了一起。
隨著摩洛哥危機宣告結束,緊張了一個秋天的人們終於可以喘口氣了,而當他們回過神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意大利軍隊出現在了原屬奧斯曼帝國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原來,當歐洲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到英法德之間的大國衝突上時,意大利人竟然巧妙地鑽了個空子,他們以當地意大利人受到傷害為由向奧斯曼帝國索要北非領土,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奧斯曼宣戰並發動進攻。一周之內,北非重鎮的黎波裏和圖卜魯格就落入了意大利人之手,緊接著,意大利軍隊在胡姆斯、德爾納和班加西登陸,迅速占領了這些沿海要地,而在向內陸推進的過程中,意大利軍隊遭到阿拉伯部落軍隊和來自埃及、突尼斯等地阿拉伯誌願軍有力抵抗,盡管動用了飛艇、飛機和裝甲汽車,意軍進展仍十分緩慢。
基爾灣畔,望著港灣中列隊候命的大小艦隻,第二帝國海軍的締造者馮-提爾皮茨伯爵既有言語當中的冀盼,也有言語之外的憂慮。如果英國艦隊重現特拉法爾加之神威,讓德國人耗費巨資打造的公海艦隊一敗塗地,主力艦艇或沉或降,那該是多麽可怕的夢魘?
此刻站在提爾皮茨周圍的海軍將領,不論是支持德國對法開戰的穆勒還是一貫持謹慎態度的英格諾爾,莫不凝眉注目、神情冷峻。西班牙的悲慘遭遇早已給崛起中的德國人敲響了警鍾:別人不會看著你崛起的!沒有強大的海軍就要挨打,就會在滿嘴自由人權一肚子叢林法則的盎格魯-撒克遜強盜麵前成為任人宰割的肥豬!
唯獨意氣風發的約阿希姆王子仍保持著從容自信的表情。
29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11艘裝甲艦,26艘輕巡洋艦,420艘各式魚雷艇,德國海軍現役艦艇的總噸位剛剛超過一百萬噸,約為英國海軍總噸位的45%,盡管相差一倍,但德國海軍最大的優勢就是兵力集中。麵對英國海軍可能主動發起進攻的威脅,德國海軍迅速按照參謀部的作戰預案進行部署。在日德蘭半島西側,地處北海之濱的威廉港,德國海軍僅留少量舊式艦艇和兩個中隊的高速魚雷艇部隊駐紮,海防重任由堅固的威廉要塞群擔當;在日德蘭半島東側,位於波羅的海西南岸的基爾,德國海軍集結了所有艦齡低於15年的艦艇,並配屬了大部分的飛行偵察部隊及海軍陸戰旅。隻要英國艦隊駛入斯卡格拉克海峽,德國公海艦隊便將駛出港口,在丹麥海域迎擊強敵。
1911年的德國海軍,已不必再像1904年那樣對英國海軍的威脅感到無端的絕望。火力凶猛的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無畏艦,航速迅敏的兩艘新式戰巡,訓練有素的潛艇群,以及規模首屈一指的高速魚雷艇部隊,擁有這些強悍的海戰武器,德國海軍的戰術可選擇餘地大了許多。在夏樹看來,硬碰硬的較量盡管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隻要時刻保持冷靜靈活的頭腦,以主場之利擊退英國艦隊的把握仍然很大。
此刻真正讓夏樹感到憂心的,反而是人在布洛姆堡王子領地的夏洛特。
帶著沉重的心情從個英國歸來,她忽然間發現自己的祖國隨時可能卷入同德國的戰爭當中,更讓她感到心悸的是,德國的幾乎每一張報紙都在抨擊英國,兩個國家的新仇舊恨如同火山岩漿奔湧而出,勢不可擋。夏洛特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憂思,在夏樹麵前,她也不再像從前那樣袒露心扉,而當夏樹奉命返回基爾備戰時,她既沒有選擇與之同行,也沒有出言阻止,而是滿目傷感地目送夏樹離開。
這一切都讓夏樹心神不寧。
數日之後,蹲守在英國的德國諜報人員發來一條頗具分量的新情報:隸屬英國地中海艦隊的主力艦隻出現在泰晤士河口,至此,英國海軍已集結了至少40艘戰列艦和4艘戰巡,裝甲巡洋艦的數量達到22艘,輕巡洋艦為37艘,驅逐艦和大型魚雷艇近140艘——近兩百艘鋼鐵戰艦在同一海域列隊集結是怎樣一幅震人心魄的場景?
相較而言,在本土海域以逸待勞的德國艦隊雖然擁有近500艘作戰艦艇,可其中一多半都是單艇重量不足20噸的高速魚雷艇,它們搭載1到4枚魚雷,戰鬥航速超過35節,活動半徑在30到160海裏不等。早幾年,列強國家相當重視這種性能突出、造價低廉的小型艦艇,但在部隊批量列裝的過程中,他們漸漸發現這些片麵追求高速的魚雷載具就像鋒利的匕首,刺殺格鬥尚可,卻不太適合正麵交戰,作戰效率又受海況影響較大,因而熱度漸消,戰略上也不再像從前那般忌憚。
針對英國海軍擺出的咄咄逼人態勢,德國公海艦隊隨後在基爾灣舉行演習,由20艘航速較慢的前無畏艦坐鎮中列,4艘拿騷級搭7艘裝甲巡洋艦、3艘赫爾戈蘭級配11艘輕巡洋艦分別組成快速打擊縱隊,2艘戰巡領4艘輕巡洋艦擔當戰術奇兵,高速魚雷艇編為6個快速突擊群,針對英國艦隊進入斯卡格拉克海峽後的不同路線進行了晝間和夜間的戰鬥操練,並有意放出消息,德國海軍已在經丹麥海域進入波羅的海的必經之路——大貝爾海峽和厄勒海峽的航道附近大量布設水雷。
日複一日,這個時代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兩支艦隊相隔數百海裏要相對應,火星撞地球式的拚殺遲遲沒有到來,反而是德國國內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企業、商人乃至普通民眾皆因股市暴跌而蒙受了沉重的經濟損失。之所以如此被動,是由於新興的工業國家的資本財力大多投入生產設備,國力雖強,金融力量卻相對薄弱。
德國的陸軍將領們不懼英國派兵參戰,但首相貝特曼、海軍首腦提爾皮茨等人以國內局勢不穩及軍事準備不足為由力主和談,處理摩洛哥危機的關鍵人物,外交國務秘書基德侖,因為英國出乎意料的強硬立場而轉變了態度。德皇威廉二世一開始就不願為了摩洛哥問題同法國開戰,經不住皇儲等人的勸說才同意進行戰爭準備,眼看進退兩難,他隻得請奧皇弗朗茨-約瑟夫出麵斡旋。
法國人心知軍事實力不濟,俄國盟友又拒絕施以援手,就算英國艦隊能夠碾碎德國海軍,陸上戰事仍將給法國本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於是,法國人同意作出讓步,保證不損害德國在摩洛哥的經濟利益,並且提高補償條件。
法國方麵讓了步,英國對此也予以默認,德皇威廉二世遂令外交部門重啟與法國的談判。經過數周的努力,德法兩國基本達成一致,德國率先撤走了在阿加迪爾停留多時的“柏林”號巡洋艦和“豹”號炮艦,法國則在新的摩洛哥協定上簽字:兩國同意確保摩洛哥主權獨立的1906年《阿爾赫希拉斯總議定書》作廢,德國承認摩洛哥成為法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法國的保護國,並保證德國在摩洛哥隻追求經濟利益;法國保證不在關稅和貿易自由以及鐵路運費等一切方麵允許不平等待遇,同時向德國轉讓法屬剛果約6萬平方公裏的區域,其中包括兩處條件尚可的海港,從而使德屬喀麥隆殖民地獲得了出海口。
對於英法德三國的領導者而言,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英法國內的反德情緒也漸漸平息下去,但在德國,民眾卻對協定內容深感失望。在許多德國人看來,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訴求,甚至不惜一戰的有力行動換來的隻不過是法屬剛果布滿沼澤和叢林的落後地區——部分是完全沒用的,部分是幾乎沒用的。這種巨大的落差使得社會輿論紛紛將矛頭對準政府,各報紙基本眾口一詞地譴責德皇和********,甚至將威廉二世稱為“膽怯的威利”!
在德國的帝國國會,各黨派也競相向皇帝和政府發泄不滿,就在法德摩洛哥協定簽署後5天,帝國國會進行了長達3天的辯論,期間首相貝特曼被迫進行了兩次長篇發言為自己辯護,而保守派則強烈譴責政府在摩洛哥問題上的妥協退讓,認為此舉犧牲了德國的尊嚴。民族自由黨的領袖幹脆指責政府害怕戰爭,稱德國人民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但政府和皇帝的怯懦卻讓人極度失望,他們應該為德國遭到外交恥辱負起全責——每當議員們進行這種指責時,威廉皇儲都在座位上鼓掌表示讚同。
“民意”的強烈抨擊當然使德國的決策層懊喪不已,以至於讓他們暗自下定決定,在下一次“考驗”時不再退縮。正如小毛奇對自己的一位朋友所說:如果我們再次夾著尾巴溜走,躲開這類事,如果我們不能奮起提出我們準備用劍來實現的有力要求,那麽我對於德意誌帝國的前途就要充滿懷疑了,我也要辭職,但我首先要建議取消我們的陸軍和海軍,並把我們置於日本的保護之下,這樣我們就能不受幹擾地掙錢並變成弱智。
在協約國方麵,這場一度瀕臨戰爭的危機進一步刺激英法加強軍事同盟關係,不久,兩國海軍就達成了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合作協議:英國海軍將地中海艦隊的主要艦艇編入本土艦隊,法國海軍則把大西洋上的艦隊調往地中海,這不僅加強了英國對德國的海上威懾,更意味著英國承擔起了保護法國西海岸的責任——無論法國在什麽樣的情形下卷入同德國的戰爭,英國的參戰已成必然。
與此同時,在波斯尼亞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相互拆台的法國和俄國也意識到了緊密合作的必要性。在英法海軍形成戰略協作關係的同時,法俄海軍也秘密簽署了一項協定,規定在戰時相互支援,使得兩國的全部武裝力量被正式的條約綁在了一起。
隨著摩洛哥危機宣告結束,緊張了一個秋天的人們終於可以喘口氣了,而當他們回過神的時候,卻驚訝地發現意大利軍隊出現在了原屬奧斯曼帝國的黎波裏塔尼亞和昔蘭尼加。原來,當歐洲的注意力幾乎都集中到英法德之間的大國衝突上時,意大利人竟然巧妙地鑽了個空子,他們以當地意大利人受到傷害為由向奧斯曼帝國索要北非領土,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奧斯曼宣戰並發動進攻。一周之內,北非重鎮的黎波裏和圖卜魯格就落入了意大利人之手,緊接著,意大利軍隊在胡姆斯、德爾納和班加西登陸,迅速占領了這些沿海要地,而在向內陸推進的過程中,意大利軍隊遭到阿拉伯部落軍隊和來自埃及、突尼斯等地阿拉伯誌願軍有力抵抗,盡管動用了飛艇、飛機和裝甲汽車,意軍進展仍十分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