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河又打了幾槍,總體感覺比後世的單發步槍慢不了多少。


    當然,一個是金屬彈,一個是紙殼彈,很多方麵不能比。


    眾人都看得興奮,比起元式新安銃,這二式銃真好啊,不必再用火繩,不用臨時點火,攻守埋伏,應變倉猝,無往不利。有時甚至小雨天都可以作戰使用。


    不過問了張出遜這二式銃的打製成本,加銃劍一杆約要十五兩銀子,眾人又是咋舌,太貴了。


    而且張出遜還說,因蘇鋼不足緣故,目前能動用的蘇鋼隻有一百多斤,約隻能打製五百杆二式銃需要的彈簧鋼片數量。


    但新安軍目前有銃兵六百人,還有騎兵哨探隊,鴛鴦陣兵隊等等,他們都需要這種銃。僅有五百杆,不說目前各銃兵不能完全裝備完畢,未來要擴軍,需要的鋼片數量更是不足了。


    眾人又是歎息,好東西不能普及太讓人難受了。


    楊河也是一歎,二式新安銃成本高倒無所謂,粗劣的火器動不動就炸膛,將士根本不敢放心使用,不若用精良的武器,最大程度發揮文明人的力量。


    關鍵是材料不足問題。


    他一共向波濤洶湧買了兩次的蘇鋼,共有四百多斤。但這種優質的高碳鋼需求範圍太廣泛了,不說別的,他優良的各類鑽頭就離不開這種鋼材的使用。


    所以擠來擠去,他能動用的蘇鋼數量隻有一百多斤。隻是沒有優良的鋼材,想打製發火率高的燧發槍就是妄想。


    中外其實慢慢也意識到燧發槍材料問題,比如《海國圖誌》裏就說:“……簧力須二十斤以上,否則不足攀機。與中軸須合勾股,否則不合用,且不堅久。”


    小小的一片彈簧鋼,積蓄的力量需二十斤以上才能發火,普通的鋼材,那打出的力氣有沒有五斤都難說,自然點不著火了。


    而大明最優良的鋼材就是蘇鋼,雖不便宜,一斤要六七兩銀子,但唯用這種優良高碳鋼打製的簧片可以打著火。餘者低碳鋼片要不打不著火,要不打三槍,有兩槍啞火,不如不用。這也是相當長時間燧發槍不能取代火繩槍緣故,鋼材不好,打不著火。


    這方麵張出恭最有發言權,當初他們三兄弟得到一包蘇鋼,但自己舍不得用,送給了楊河作為珍貴的禮物。


    他說道:“確實,若簧片不行,就打不著火。屬下看來看去,唯有蘇鋼堪用,就是墮子鋼都無用。”


    張鬆濤道:“隻是本地不產蘇鋼,又無好鋼替代,總從外麵購買,就若被人卡著脖子,總是受製於人。”


    眾人都皺眉,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楊河微微點頭,張鬆濤不愧是讀書人,看問題的高度就是與別人不同。


    燧發槍其實沒什麽技術含量,火石能否點火隻跟材料有關,彈簧鋼好,就能打著火,鋼材不好,就變成無用。鋼質材料不佳不足,嚴重困擾這時代的人們。


    對楊河來說,抑止他燧發槍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彈簧鋼問題,光靠進口總是隱患,數量還嚴重不足。


    而且他還知道,隨著大明局勢的混亂,許多進購的原料渠道都會出現問題,甚至失去,必須自給自足。


    所以他也在準備了,這幾個月他購買了大量黑鉛,也就是石墨,還有高鋁粘土等等,準備自己坩堝煉鋼。雖然成本很高,石墨坩堝的使用壽命更非常短,但為了發展優良的武力,高投入是值得的。


    而且很多優良的工具鋼其實需要量不是那麽大。


    便如燧發槍的彈簧鋼片,打製一片需要四五兩的精良鋼材,坩堝鋼就更少了,一斤約可以打製五六片的彈簧鋼片,十斤可打製五六十片,百斤可打製五六百片。


    若楊河手上有一千斤的坩堝鋼,可以使用很久了。


    隻要保護好坩堝煉鋼的秘密,還不怕別人仿製他手上的二式新安銃。鋼材不好,外表一模一樣又如何?打不著火,仍然要退回去使用火繩槍。


    二式新安銃還不便宜,一杆成本要十五兩,很多軍頭官員一看就卻步了。


    新銃樣品有幾杆,眾人歡喜的傳看,羅顯爵撫摸著上麵的銃劍,嘖嘖說道:“看這火銃,可以刺,又可以射,刺射兩用,真是太便了。”


    張出敬也端起一杆銃試了試,他比劃了下,卻道:“以後銃兵都用銃劍麽?短了些,隻恐對上敵人披甲兵,肉搏時沒有優勢。”


    眾人一怔,隨後也是議論,確實哦,二式銃鑲上銃劍後,長度最多五尺,敵手若用長矛,最少都長一丈,感覺確實短了些。


    而且對手若重甲長矛,甚至使用大棒狼牙棒什麽,他們一棒砸來,這銃劍肯定就斷了,歪了,又怎麽打?


    眾人還想起來了,都用銃劍,軍中的盾兵長矛兵怎麽辦?他們不要了?


    各人感覺很矛盾,似乎這銃劍有用,似乎又用處不大,特別近身肉搏戰時,這銃劍好似雞肋。


    李如婉這時也傳到一杆二式新安銃,她左看右看,愛不釋手,她說道:“怎麽會無用?敬哥兒,你身披重甲,拿著大棒又如何?爺先朝你打一銃,看你死不死。”


    張出敬一呆,張了張嘴,啞口無言,似乎他大哥作戰時就是這樣。


    他拙於言辭,感覺哪裏不對,又說不出來。


    眾人更是矛盾,李如婉這一說,似乎這銃劍又很有用,隻是……


    楊河道:“都不用爭了,銃劍手非勇士不可,以後軍中建銃劍團,英勇之士方可加入。”


    眾人爭論的問題他當然明白,所以他打算建銃劍團,全部使用沙場磨練出來的老兵。


    他們僅二百人一團,一團四隊,每隊隻三十人,內兩甲使用二式新安銃,裝備銃劍,一甲用翼虎銃,也裝備銃劍。


    他們全部刺射兩用的火器,全部都有盔甲,防護出眾,火力出群。他們作戰,前兩排的人,可以從七十步一直打到二十步。敵人若進入二十步之內,翼虎銃手可以連打三槍,什麽敵人都要崩潰。


    就算不崩潰,前兩排的銃劍手可以繼續作戰,用銃射,用銃劍刺擊。


    最後還有三小隊共五十人的鴛鴦陣兵,作為專業的肉博手與突擊手。


    在楊河計劃中,以後野戰主力都打算進化成銃劍團,但現在還早,因為他缺少血與火磨練的沙場老兵。新兵蛋子使用銃劍,那太浪費了,也發揮不出他們應有威力。


    暫時軍中也是現在的編伍,刀盾手,長矛手,火銃手。


    今年新安軍銃兵可以全部裝備二式新安銃,但全員銃劍,還遠著呢。僅銃劍打製儲備起來,待需要的兵員滿足再說。


    ……


    楊河這樣說,眾人也放下這個問題爭議。


    軍需所打製了許多武器樣品,眾人一一觀看。


    內兩樣武器各人比較感興趣,一是新研製的萬人敵,一個是叫飛雷的東西。


    原來新安莊有萬人敵,但個頭太大,每個重三斤,內裝火藥兩斤。新火藥研製後,威力相同情況下,火藥用量卻大大減少,新的萬人敵也變得更小了。


    現在萬人敵隻重兩斤,內裝火藥半斤,卻有原來兩斤火藥的威力。


    軍需所鑄造了一些新萬人敵,就比以前小了很多,卻跟後世的手榴彈很相似。長圓形,有木柄,柄後有引線,然後有蓋子,用時可以擰下,保護引線不受潮濕。


    然後彈的外殼更薄,內裝鐵彈五十顆,每顆鐵彈直徑十毫米。


    卻是因為生鐵鑄造外殼,經常會鑄得不均勻,爆炸就先會從薄弱處破裂,造成壓力不夠,形不成殺傷力。有些手榴彈炸後彈片不均勻,甚至就是一炸兩片,原因就是在這裏了。


    用預製破片,或是彈體外縱橫刻槽,其實效果也不理想,試驗表明,爆炸後破片依然不均勻,有些方向多有些方向少。


    楊河估計,鑄造的彈體就是如此,應力很難集中到位,這時的材料技術也有很大問題。


    這個弊端很難解決,就是放在二十世紀,各國使用的手榴彈,仍然大大小小有這方麵的弊病。


    所以楊河解決辦法,就是在新萬人敵內加入鐵彈,這樣就算破片形不成殺傷,但裏麵的五十顆鐵彈子,仍然可以猛烈的殺傷敵人。


    當然,弊端也是有的,不加鐵彈子,萬人敵可以做得更小,扔得更遠。加了鐵彈子,體積變大,投擲距離更短,增加了己方投擲人員的危險。


    不過有利有弊,暫時來說,在萬人敵裏麵加鐵彈子是必要的。


    還有飛雷。


    眾人看去,桌上擺著一根長長細細的東西,長三尺多,中空,孔大幾寸,似乎內為鐵管打製,但外麵包了護木,整體打磨得非常光滑,還塗了紅漆。


    看這長筒,一端較大,象個鐵喇叭似的,一端則有著照門與準星,似乎瞄準之用。


    “這是啥?”楊大臣拿起來看,感覺手中長筒,約重六七斤,跟火銃差不多。


    他看長筒旁邊,又擺著物什,似乎象萬人敵,但頭尖尖,就象個長矛頭,後麵有細長鐵杆,可塞入長筒內。看“長矛頭”後端比筒略大,似乎可以塞卡在那邊,又象大號的火箭。


    眾人好奇圍著看,楊大臣拿起這物什,感覺重也有六七斤,他上看下看,看“矛頭”後方杆子似乎有類似萬人敵的蓋子,他就旋開,露出裏麵的引線,很長。


    “咦。”眾人都是驚訝,張鬆濤沉吟道:“軍需所言,此物叫飛雷,難道是類似軍中飛槍飛劍的火箭?”


    羅顯爵道:“俺感覺象竄天猴。”


    楊大臣仔細看,看引線探入鐵杆內,似乎裏麵裝滿引藥,然後這尾部還有個小小的尾翼,三塊傾斜的鐵板,就象舵似的。


    楊大臣肯定道:“這就是火箭。”


    沉默寡言的韓官兒這時忍不住開口:“這怎麽用?”


    羅顯爵道:“肯定是插到那筒內,你看那後麵有線,你端著筒,再點著火,就可以飛走了,跟玩竄天猴似的。”


    楊大臣道:“你不怕噴火,被烤焦了?”


    眾人大笑,尤以李如婉的笑聲最大。


    張出恭沉吟道:“應該是將筒扛在肩上,噴火往後,就不怕傷著了。”


    楊大臣叫道:“這玩意有趣,俺來打一發試試。”


    眾人熱議喧嘩,楊河微笑,不錯,眼前這東西,後世的人見了,腦中都會浮起一個武器,肩扛式火箭筒。


    這命名飛雷的武器,就是楊河參考後世的肩扛式火箭筒製成。


    火箭筒長一米多,重約六斤,彈體有七斤,全部重十三斤,肩扛著使用。


    如果隻看外表,這武器並不複雜,一個鐵筒罷了,比打製銃管還容易,因為不需要考慮膛壓,炸不炸膛等問題。


    關鍵是火箭彈,彈頭好說,用生鐵鑄造便可,內中有爆炸火藥一斤,如新萬人敵一樣,為提高威力,彈頭內裝了十毫米的鐵彈一百顆。


    主要是發射時的引藥原理,這方麵楊河確實參考了民間“二踢腳”、“竄天猴”等煙火靈感。


    這兩類煙花早在宋朝時就有出現,沒什麽稀奇。就是火藥被分隔成兩層,底端的後門堵得不嚴,引線點燃後,火藥燃燒產生氣流,就飛向前方或高空。


    飛行一段距離後,引線又會引燃彈頭部分密封的火藥,就產生了爆炸。


    這邊關鍵處有兩點,一是飛行到合適距離後,如何引線恰好的引燃彈頭密封的火藥,產生爆炸,太早太晚都不好。


    不過楊河最後想想,晚炸要比早炸要好,此時冷兵器作戰,敵我都是列成軍陣,隊伍密集。火箭彈飛來,你嚇得跑了,這軍陣一動,就是潰敗的下場。


    你嚴守軍紀,站著不動,那更好,活生生站著挨炸吧。


    所以這個問題解決了,隻需注意以後不要漏氣,受潮,最後飛到目標後不爆炸等問題。


    最關鍵是推動飛行的動力,鐵製物品,又要飛行一段距離,這需要很大的推動力。


    所以楊河火箭彈整體重七斤,前方爆炸藥有一斤,後方發射引藥竟達兩斤,而彈殼加百顆鐵彈全部不過重四斤。


    主要是引藥噴筒鑽孔比較困難,所以楊河是用類似蜂窩煤模具壓製的方法。這種方法,快速方便,引藥放入模具內,慢慢壓緊壓實便可,再取出模具,引藥管就成了。


    最後用膠泥封住噴筒兩端,插入藥焾,外以褙紙油紙為筒,放入裹以油紙的木箱內,存放在防潮倉庫便可,可以保存達三年之久。


    這種方法簡單方便,引藥管成形速度快,但有個問題,因為不敢壓得太實,相比噴管鑽孔火力差得太多,隻得加大藥量,才能產生足夠的燃力動力來飛行。


    不過張出遜稟報說,軍需所研製新萬人敵與飛雷後,經試驗,新萬人敵殺傷半徑可到五到七米。


    飛雷最大射程百步,殺傷半徑更達到驚人的十到十五米。


    這還是有效殺傷半徑範圍,有的彈子彈片飛到百米外仍然可製人死地。就象銃彈,有效殺傷距離幾十米,但一些倒黴蛋站在幾百米外,仍然有被銃彈打死的。


    對楊河來說,這個距離與殺傷範圍足夠了。


    ……


    眾人興奮的都想試試,軍營這邊也開辟了擲彈隊的訓練場地,卻是楊河按後世的手榴彈訓練場地設計。


    有厚實的掩體土牆,隊兵站在土牆後投擲,投後蹲下,便是彈片飛濺也不會傷到投擲訓練的人。


    為安全著想,投擲這邊還挖有壕溝,萬一失手,可以立刻跳入壕溝內躲避。


    從新安莊起,手榴彈訓練場地就這樣設計,讓士兵們的傷害率大大減少。


    百米外還有高台觀測,當下眾人上了高台,但實彈演示不是楊大臣,而是擲彈隊隊長常如鬆,一個粗壯憨厚的老擲彈兵。


    按楊河要求,軍需所還製作了擲彈隊專用的萬人敵袋,厚實油布所製,非常類似後世的手榴彈袋。可以背著,有背帶在肩上交叉,在後麵結扣,內裝八顆的新萬人敵。


    正麵四顆,兩側各兩顆,全重十六斤。


    按張出遜的教導,常如鬆很好奇的背好萬人敵袋,他左右活動下,感覺這背著很愜意,比以前背個筐筐好多了。


    他看了一陣,就從萬人敵袋取出一顆萬人敵,將蓋子扭了,露出裏麵的引線。


    一個擲彈隊員遞給他一根點燃的火繩,常如鬆接了,對身邊人喊道:“都閃遠些,俺要扔了。”


    周邊人飛快閃開,常如鬆將萬人敵引線往左手的火繩一點,那引線就“滋滋”的燃燒起來,冒著讓人心寒的火光。


    好在楊河大抓生產,這萬人敵的引線沒問題,燃燒勻速,不快也不慢。


    常如鬆也是老擲彈兵,心理質量強,抓著萬人敵木柄的手,仍然穩穩當當。


    隨後,他將萬人敵往土牆外狠狠一扔,一扔數十步,然後麻利的蹲在了土牆之後。


    轟的一聲巨響,濃煙滾滾,楊河看去,看常如鬆投出萬人敵後,一直投到三十步(45米)距離,而且離目標不遠,不由暗暗點頭,不愧是老擲彈兵,就是扔得遠,扔得準。


    新安軍擲彈隊中,就是準確扔二十步及格,三十步優秀,四十步以上豪傑。


    不過楊河覺得,擲彈隊員普遍能扔三十步,那就足夠了。


    爆炸聲聲,常如鬆扔了一個又一個,一直將八顆新萬人敵都扔了才停手。


    眾人看得清楚,雖然現在萬人敵小了,樣式也變了,但威力一點不小,特別每顆萬人敵內藏有五十顆鐵彈子,爆炸開後,周邊塵土就暴雨似的激動。


    想象這萬人敵扔到敵人中間,那些中招的賊子肯定會傷亡慘重。


    眾人興奮議論,不過新萬人敵就這樣定了,各人最感興趣的還是那個飛雷。


    飛雷手暫時安排在擲彈隊,以三人一組,一人攜筒,二人背彈。一樣類似新萬人敵袋,但大了很多,係扣也是在前方。後方的油袋中,裝了三發的火箭彈頭,重二十一斤。


    仍然常如鬆發射,飛雷樣品有幾發,就隊副黃建中背著,另一隊副周思雯跟在身邊點火。


    按張出遜的教導,常如鬆興致勃勃扛好火箭筒,看照門與準星,看住前方一個方向目標。


    周思雯則從黃建中背袋中取下一發火箭彈,按張出遜要求,將火箭彈從前方塞入火箭筒中,將彈頭卡在口子上。然後他將火箭杆後方的蓋子取下,長長的引線就從喇叭口處掉下來。


    周思雯抓好引線,拿火繩點了,那引線一樣“滋滋滋”的燃燒起來。


    按張出遜早前說的,黃建中、周思雯都飛快閃到兩邊去。


    猛然,喇叭口噴出長長的火光,長達幾尺,大股的濃煙騰起,然後火箭彈就飛出了筒口。


    ……


    老白牛:晚上還有一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續南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白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白牛並收藏續南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