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心思,鮑經曆就親帶馬驛前往後堂官邸求見知府周光夏。


    他的官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乃是府署內的首領官,總領六科,平時做事也謹慎,周知府對他還是重視的,因此門房通報後,僅僅半個時辰,鮑經曆就帶那馬驛見到了淮安知府周光夏。


    也僅僅第二天下午,捷報與公文就送到了附近的淮揚兵備府。


    其實淮安老城官衙密集,府署、兵備府、漕運署、府學等等,都集中在上阪街這一片附近,特別以“總督漕運行政公署”為中心散布。


    不過程序不可亂,任何公文,縣級衙門發上去,上一級是州衙,州衙上一級是府衙,府衙上一級是兵備府,最後兵備府將公文上交到總督或是巡撫衙門那邊去。


    一級一級,不可越界,不是說官衙就在附近,直接跑去就行。


    隻理論上紅旗報捷的兵務公文不可滯留,需各級非常急迫的一級一級上傳。


    當然,這隻是理論上。


    或許大捷的消息起了作用,又或許黃思恩大人,齊尚賢大人的書信起了作用,也僅僅一天後,淮揚兵備道張文光,就將捷報與公文轉交到總督漕運行政公署內。


    而這天是三月十八日下午,離上次的報捷還沒過去幾日。


    總督漕運行政公署。


    這是此時的稱呼,曆史上清季改稱為“總督漕運部院”。


    太宗纘承大業,建立漕運而革使職,乃命武職重臣總理,景泰二年,以副都禦史王斌為總督漕運兼巡撫淮揚,駐節誰安,與總兵官同理漕務,稱文武二院。


    萬曆年又罷漕運總兵官,再罷參將、郎中、禦史及催趲、主事等員,專任文職。


    漕運總督理河督漕,歲運漕糧四百餘萬石,天下大命,實係於此,更兼護漕兵丁十二萬,所在淮安府城守衛,均由總督署城守營負責,可謂位高權重。


    此時公署位譙樓(清時改名為鎮淮樓)北側高地,占地龐大,建築宏偉,與分居南北的譙樓、淮安府署同處於一條中軸線上。


    後堂官邸。


    此處乃總督一署內最機要之處,清後又慣稱為簽押房,多開間的外室幕友書吏來來往往,神色匆匆,號件書吏不斷將海量的官府文件分門別號,摘要摘出。


    書稟書吏依此起草稟帖與公函,總督府最親信的幕僚負責過目簽稿,上申下行,總攬一切,間中還有發審與隨堂奔赴各地現場驗查,以防各方欺混舞弊。


    最後總督看後沒問題,朱筆批畫,鈐蓋衙署大印,判定各方命運的判示、文告、契約、任命文書等重要公函就發往四麵八方。


    不過總督職權雖重,卻沒有直屬的部下,均需聘請幕僚幫自己處理刑名錢穀、軍政雜事。


    官邸之重,人稱“內咽喉”,各機要人員不但需明筆墨款式,熟悉文件、律例、案情等等,道德上更要求忠孝禮義廉恥,避免舞弊之事發生。


    前任總督朱大典革職聽勘後,由史可法接任漕運總督之職,他偏愛年輕士子生員,上任後,大力訪察賢明幫助自己處理軍政事務,除名士外,就是募各地的歲貢生,恩貢生為幕友。


    因此此時各房行走的,就盡是年輕人的麵孔,個個飛信自揚,倒與別處官邸幕氣沉沉的氣息形成鮮明的對比。


    官邸內房,相比上任總督朱大典的布置,此時簡陋得太多,小飯廳、可供老爺們打盹歇息的鋪炕全無,都換成了櫃子,上麵不是書,就是公文,密密麻麻,似乎要讓人淹沒在公函中。


    一張公案前,一個緋袍花犀帶,官服上有二品錦雞補子的大員坐在官帽椅上傾聽,麵前幾個幕僚正稟報著什麽。


    朝廷大員身材短小精悍,麵目黝黑,但雙目炯然有光,他筆直的坐著,姿勢無可挑剔,他神情專注,幕僚所說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事無巨細,他都頻頻發問。


    似乎在他麵前,就從來沒有“敷衍了事”這個詞。


    這朝廷大員正是新任不久的總督漕運、巡撫淮揚史可法,他今年剛滿四十歲,字憲之,大興籍,祥符人,世錦衣百戶,祖應元舉於鄉,官黃平知州,有惠政。


    可法父從質,母尹氏,因夢見文天祥降臨而受孕懷胎,生下了史可法。可法從小因孝順聞名於鄉,崇禎元年中進士,被任為西安府推官,稍後升戶部主事,又做過員外郎與郎中等。


    崇禎八年,史可法調任右參議,負責鎮守池州、太平,崇禎十年,巡撫安慶,十二年夏,因嶽父離世而丁憂歸鄉。


    崇禎十四年九月,喪服剛除不久,即被任命為總督漕運、巡撫淮揚,負責保障東南地區的米麥通過大運河輸送到京師的重要官職。


    可以說,這十幾年來,史可法的官運是亨通的,但他品質廉潔守信,不但能與部下同甘共苦,還兩袖清風,節儉自律,往家裏寄錢,最多一次不過銀五十兩,銀杯一隻。


    皇帝曾經懷疑他的廉潔,在他奔喪途中派宦官等待,最後發現史可法帶回家的,不過銀杯兩個、十七柄扇子、奠章三十二軸而已。


    崇禎帝聞言感歎萬分,對他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因此待史可法喪服除後,就迫不及待將他提到漕運總督這個重要位子上。


    這是非常難得的,要知道史可法身上有非常明顯的東林黨標簽,而黨爭,崇禎皇帝一直保持有足夠的警惕。


    他雖一上台就清洗了閹黨,但同時也在壓製東林黨,終崇禎一朝十七年,不論東林黨或是閹黨,其實一直處於不得誌的狀態。


    除了東林黨的孫承宗,崇禎帝十幾年間提拔的近百位閣臣、督師、尚書、總督,基本都是持中間立場的非閹黨、非東林人士。


    他喜歡用孤臣,任何黨派人士都不喜,曆史上他提拔史可法後,很快又提拔閹黨的馬士英作為製衡。


    事實上此時複社都是由閹黨在控製,複社被東林黨控製,已經是南明朝廷清算閹黨責任後的事了。


    而且科舉南北分榜,複社的勢力頂多在南方的一些省份罷了。


    感於皇恩,聖上的殷殷器重,史可法上任後,大力興利革弊,訪察賢明,數月間,就接連彈劾罷免了三個督糧道,又增設漕儲道,漕運氣象,為之一新。


    他似乎更有無窮的精力,每日至夜不輟,凡事以國家為重,事無巨細皆親自過問,從不敷衍了事。


    身為督撫之尊,吃的也隻是粗茶淡飯罷了,行不張蓋,食不重味,夏不簟扇,可以說在個人品格上,新任的總督史可法無懈可擊。


    “……至今日,漕船已北上六千五百多艘,築壩攔黃前,漕運淺船一萬一千艘,定可全部通行完畢。隻是學生聽得,有官船與貢鮮船不顧禁令,搶先入閘,各運船隻得等待,學生擔憂會耽擱了漕運。”


    “漕糧乃天庾正供,漕運之根本。通漕前,本督早擬定通行次序,運舟過盡,次則貢舟,民舟又次之,官舟再次之。六月初旬,便會伏水暴發,黃水倒灌,淮安通濟閘若不築壩攔黃,便會使裏河淤墊,挑浚不便,耽擱來年漕運大事。王先生,你立時派發審與隨堂諸幕友奔赴運河,現場驗看。不論是誰,有敢違抗行令者,皆盡拿下,不容求情。”


    “學生已勘察董家溝河口運道,董口又有淤塞跡象,運船通行不便。要保證宿遷段運道通暢,除了必須再次疏通順濟河,還必須控製駱馬湖水位,使之運道枯水之時可濟運,運道盛水之時可排放。隻是開河泄湖,就要挖開馬陵山,開鑿攔馬河,此河全長二十餘裏,其中山開河十餘裏,宿遷地方,怕難以支應。”


    “天啟六年,曾開陳窯口通濟河,避二十裏黃河險。隻可惜崇禎五年時,陳口淤塞,改挑宿遷西二十裏董家溝口行運,稱順濟河。現董口複又漸淤塞。然漕運大事,不容有失,本督會親身前往宿遷,實地勘看。若當地不支,便想法從淮安甚或南京調糧。當地民力疲憊,正好以工代賑,讓百姓們有一口飯吃。”


    “督臣仁德,以學生來看,攔馬河工項勢在必行,宿遷等地運道就在駱馬湖邊上,每到汛期,便濁流翻滾,水連天際,分不出順濟河、黃河或是駱馬湖。甚至洪水暴漲,還會衝毀湖邊運道。李從心、朱光祚、劉榮嗣、周鼎四任總河因漕運不通而獲罪,根源就在於此。因此不但要疏浚董口,更要使駱馬湖水暴漲時有個去處。攔馬河若成,便可東流向碩項等湖,再注入大海,如此漕運之事無憂矣!”


    此時一幫幕僚聚在內房內,皆氣勢昂揚,指點江山,激昂文字,若史可法一樣的理想主義者。


    他們侃侃而談,多一襲青衫,坐著者,旁邊簡單的小幾上,也僅一杯清茶罷了。


    但各人並不在意,他們投入史公幕下,也不是為了財帛享受,而是為了這個一展胸中所學,興革利弊的機會。


    說實在史可法給他們的幕賓束修並不多,很多時候還要他們自己掏錢,但眾幕僚皆是心甘情願。


    此時眾人議了幾項事宜,如漕運的事,攔馬河工程的事,這事情史可法暫時交給幕僚王秀楚、周同穀二人去辦,查訪事明,甚至過段時間,他還會親自到宿遷一片去。


    然後又有兩個幕僚進來,卻是舉人閻爾梅與姚康。


    閻爾梅乃沛縣著名文人,字用卿,號古古,因生而耳長大,白過於麵,又號白耷山人。


    姚康則是桐城人,人清瘦,與大臣何如寵乃是同鄉,一襲青衫,頗有孤傲之色,雙目冷漠,似乎能看透世情。


    他好讀史書,識見超人,學術長於史事,曆史上,他就預知明朝將亡,認為大明朝要完,史公也獨木難支,最終辭了史相國歸裏,得以免了揚州之難。


    他在史書上留下重重一筆的,卻是向時任南京兵部尚書的史可法獻上“借虜平寇”之策。


    姚康以唐朝平定黃巢事為題目著書立論,認為光有郭子儀、李光弼不夠,還必須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最終才會有中興之望,深深影響了決策者中的史可法、馬士英二人。


    他慣以一雙冷眼觀看時局,頗有種超然物外的味道,史可法上任後,急需用人,求各地推薦賢良,有人薦了姚康,姚康初謝而不就。


    但史可法幾次三番,親上門拜訪,姚康感於情義,便入幕參讚軍機。


    此時二人進來,閻爾梅是個頗為爽朗的人,一進門就哈哈大笑。


    他揚著手中一封捷報道:“史公,大喜啊,哈哈哈哈,邳州那邊又傳來捷報,大破流賊三萬,斬首二千。哈哈,未想這蘇成性、高岐鳳還是能打仗的人,那睢寧練總楊河,更是個驍勇之人。”


    “哦。”


    史可法也是神情一喜,就接過捷報細看,黝黑的臉上就滿是喜色:“流賊犯我淮安府,未想再次铩羽而歸。記得那邳州睢寧,上次便送來捷報吧。大破流賊五千,斬首一千三百。這才隔幾日,又有捷文傳來。”


    他並不懷疑這捷報的真實性,他久在地方,自然知道官兵難說,殺良冒功,屢見不鮮。


    但地方鄉勇,那可是各州縣官直領。


    這些地方的文官最懂明哲保身,若大捷的事有端倪,他們情願不要這個功勞,也不會在捷報上署名。


    所以這捷報的真實性沒有九成也有八成,何況巡按禦史還會下去查驗。


    然後與捷報同送上來的,還有睢寧知縣高岐鳳等聯署,言說睢寧典史魏崑崗通賊被斬之詳情公文,史可法眉頭就是一皺,看後更怒不可遏,一掌拍到案上,憤怒道:“此些賊輩,真是罔顧皇恩!”


    公文乃睢寧整個官場聯名署說,那就不會有問題,畢竟這是朝廷命官,查驗事實,要分巡禦使,按察司等合司驗明,沒有一個地方官會冒這個風險,而在此事上存在什麽貓膩。


    那魏崑崗通賊便是無疑,這可是大明朝第一個通賊的文官啊。


    往日除了武人降賊,最多一些刁民饑民開城內應罷了,崇禎十四年正月吏胥倡亂,迎賊入城據之,就算是小吏,都引起整個大明的嘩然。


    眼下局勢已經敗壞如此,連文官都開始通賊了?


    此輩聖賢書讀到哪去了!


    史可法發怒,閻爾梅、姚康隻是默然,沉痛時局的敗壞。


    好在睢寧縣還是守住了,最後更兩次大捷,城池不失。


    史可法細看這公文,最後放到一邊,此事他會轉給巡按禦史,大明律該怎麽處置就怎麽處置。


    然後他又拿起捷報細看,又看了兩遍,沉吟道:“看來這兩仗場,主要是這睢寧練總楊河在打。”


    他吩咐一個幕僚取來當地官員資料,上次大捷後,他就注意上邳州當地的官員,特別那睢寧練總楊河的資料更是齊備。


    看史公細看,閻爾梅說了一句:“這秀才不得了,能文能武,眼下這樣的年輕人不多了。”


    史可法臉上也露出笑容:“十七歲的生員,一路逃難,艱危重重,卻能匯集難民,編練鄉勇強軍。最後還剿滅周邊匪患,擔任練總後兩次大捷,我大明朝有此讀書種子……還有希望。”


    他說出最後一句話時,語氣中無比欣慰,發自內心肺腑的欣慰。


    有感於大明官場的幕氣沉沉,他任督撫後,專門挑選年輕有為生員舉人擔任幕僚,果然氣象一新。


    事實他也沒用錯,曆史上的揚州之戰時,他麾下的幾十個年輕人幕僚,多隨之在大戰中殉國,或戰死或自盡。


    此時看到這年輕的練總,今年剛十九歲,卻有如此出眾才華,文武雙全,史可法就有一種內心的喜愛湧上心頭。


    他又看另一個公文,卻是邳州知州蘇成性舉薦,言青山殘賊騷擾州境鄉裏,睢寧練總楊河可為州練總事。


    他沉思道:“兩位先生怎麽看?十九歲,便是七品散官待遇,可否會引人物議?”


    閻爾梅大聲道:“甘羅十二為使臣,這十九歲也不小了。史公到淮安後,便言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楊河能打會拚,雖然年輕,但戰功不斷,眼下更有兩次大捷打底,會有什麽物議?況且隻是散官罷了。”


    史可法仍然有些猶豫,他對楊河非常喜愛,但又擔心各方非議,而且這秀才年歲輕輕驟得高位,會否會得意忘形,變成一個好好的人才被捧殺夭折?


    他沉吟道:“或許,可待他明年再考功名,中得舉人甚或進士,就名正言順。”


    閻爾梅歎氣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舉人進士哪那麽好考?考不上怎麽辦?”


    他語氣中,就有深深的感慨,他考了幾十年了,現在也隻是舉人,他說道:“便是舉人,一般也為雜職官,我們淮安府四五十歲的舉人雜官還少麽?不得進士,一樣讓人物議。”


    他知道史公有優柔寡斷的毛病,大聲勸道:“史公,當斷則斷,邳州事關漕運重地,當地匪賊騷擾,當立遣得力之士任之!這楊河打仗驍勇,還是文人,正是合適人選啊。”


    “邳州為漕運重地”幾個詞提醒了史可法,確實,此事拖不得,他道:“也罷,便……”


    站在旁邊一聲不響的姚康忽然道:“不但要用,此人還可大用!”


    看史可法等人看來,他淡淡道:“青山殘賊,不但騷擾邳州,亦騷擾海州境。當地雖有練總,但無用之極。不若讓這楊河任邳海練總,負責二境數縣內安靖剿匪事宜,想必那楊河得委重任,定感於史公大義,感恩戴德下,以後也定為公之所用!”


    史可法就是一愣,隨後就是搖頭。


    海州、贛榆、沭陽等地都是有練總的,雖與青山殘賊打過幾仗,損失慘重。


    但鄉兵本來就是各地方鄉勇,雖說也有跨界之事,甚至有跨省接任務的狀元軍沈坤,但物議甚大,而且當地有練總,卻安一個上去,恐怕各地的騷動就大了。


    各方麵的協調也困難,他更必須考慮到當地州官縣官的感受。


    依他知道的,贛榆、沭陽二地,都是由當地主簿兼任練總,楊河上去了,這些人怎麽辦?


    此事萬萬不可。


    姚康的提議被否,他作了一揖也就不語,心下卻是一歎。


    他入史可法幕中雖不久,但卻看出史公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缺乏魄力,總想處處應付,八方妥貼,許多重大的問題上,更缺乏斷然決定的能力。


    隻是古語說得好:“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世道的事,哪來那麽多妥貼?


    都是有利便有弊,考慮了當地州縣官的感受,地方的騷動,但這施恩的機會卻被放過了。


    那楊河便是任了邳州練總,恐怕也會認為是知州蘇成性的舉薦功勞。


    史公這抬舉的恩義,可就少了。


    ……


    多謝“烏傷郡王”、“關中猛將”書友各一萬打賞,還有別的書友各類支持。在整理後麵的細綱,曆史不好寫,各類要想的東西太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續南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白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白牛並收藏續南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