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涇陽是什麽情況,未來五年後的涇陽又會是個什麽樣的情況?你大致地想一想,所謂超前規劃其實也簡單,但做起來也不容易,先從五年開始,首先要知道五年後的涇陽需要做什麽?"


    大牛低頭思考著。


    李正接著說道:"想要致富就需要先修路,修建了長安到涇陽的這條大路之後涇陽的貨物就能賣出去,因為道路是貨物運輸的唯一途徑,若是沒有高效的道路,貨物便不能更好的流通,所以要先修路,這才有了以後生意的一切途徑。"


    大牛說道:"學生聽褚遂良他們說過,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打通了洛陽與淮河,他們說以後的洛陽肯定會繁華起來,而且會比長安更加的繁華。"


    <a id="wzsy" href="http://m.baimengshu.com">百盟書</a>


    大牛的話說得沒錯。


    現在雖說看不出什麽端倪。


    李世民也沒有遷都的心思。


    等到有了足夠的元氣,以及有了足夠遷都的國力。


    再過數十年大唐的經濟中心確實慢慢偏離的長安,湧向洛陽。


    這也是唐朝幾次遷都洛陽的原因。


    當然這長安土地越來越差,千年古都都在這裏。


    李正對大牛說道:"長安是千年古都,自戰國先秦一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裏耕種,上百萬人口的大城每日的汙染有多少?這裏的土地已經越來越貧瘠了。"


    大牛聽完說道:"學生明白了,當年的隋煬帝一直想要遷都洛陽,就是因為長安的未來不會好?修建大運河也是因為遷都是遲早的事情,所以才會修建大運河。"


    李正咧嘴笑了笑,"我怎麽知道楊廣是怎麽想。"


    大牛思量著,"學生大概明白了老師的憂慮。"


    李正低聲對他說道:"未來五年的涇陽要如何,就當是老師給你的作業,你想好寫下來交給我。"


    大牛用力點頭,"學生明白了,那水壩的事情..."


    "水壩的事情哪有這麽快,就算我們有再多的人,也不會在一年兩年內成功。"


    大牛站起身說道:"學生這就去想想。"


    說完大牛便急匆匆離開,連魚竿都不顧了。


    李正提起大牛的魚竿,放到自己這邊,一個人拿兩根魚竿釣魚,也挺有意思的。


    許敬宗快步走來說道:"長安令,西突厥和吐蕃已經開戰了。"


    "我知道了。"李正回頭看了一眼李世民的別院的方向。


    "長安令,宮裏的那位現在就在涇陽嗎?"


    "前一個時辰這麽大的車隊,誰都看見了,現在他就住在別院呢。"


    李正看著魚線說道:"這些日子你都少來走動,有些事情李世民可以知道,但是李世民身邊的人包括他的朝臣都不能知道。"


    許敬宗點頭,"長安令放心,在下明白。"


    李正遞給許敬宗一個錢袋子,"吐蕃的動靜要接著盯著。"


    許敬宗接過錢袋子點頭便離開。


    綁在魚線上的樹枝動了動,緊接著便迅速沉入湖底。


    李正見勢提起魚竿,一條手掌大小的魚便釣了上來。


    "剛剛看到許敬宗了。"


    李世民的聲音傳來,回頭看了他一眼,李正說道:"剛剛他和我說西突厥和吐蕃又開戰了。"


    看著眼前的風景,李世民坐下說道:"朕也剛剛收到消息,你的消息還挺靈通的。"


    李正把魚缸重新拋入河中。


    李世民看了一眼魚簍中釣上來的兩條魚說道:"你很喜歡釣魚。"


    對李世民做了一個噤聲的動作,李正說道:"陛下,不要嚇跑了我的魚。"


    李世民說道:"不過幾條魚而已,回頭朕讓人送幾百條過來。"


    李正說道:"這不是多少條魚的事情,釣魚是一件非常放鬆身心的運動,也可以讓我心平氣和,所謂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任她橫,明月依舊照大江。"


    "很不錯的句子,不過總覺得你這話實在編排朕。"李世民笑著點頭。


    提起另外一根魚竿,李世民又說道:"許敬宗看起來是一個很會辦事的人,若不是當初朕忙於突厥頡利的事情,說不定朕還會重用許敬宗。"


    李正悠哉地說道:"可惜了,他現在為我做事。"


    李世民低聲又說道:"還有薛仁貴和王玄策,若是他們也肯來朝中,朕也一定會重用。"


    安靜許久,見這個小子又不搭理自己了,李世民又說道:"李正現如今,朝中處處需要用人,有時候朕也在想,朕與這天下的能人一起共治天下。"


    其實許多年以後也會有一個皇帝這麽說。


    與是士大夫共天下。


    其實這句話是有歧義的,雖說能說出這種話已經接近人治了。


    但是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就話首先就隻是有士大夫,其次呢。


    沒有武人和百姓們,把士大夫的位置推得無限高。


    當然了在皇權的統治下,大部分皇帝沒有覺悟喊出與百姓共天下。


    李世民又說得:"李正,你的涇陽還真是人傑地靈,就連李績都說薛仁貴和王玄策是萬裏挑一的將帥之才。"


    李正笑了笑說道:"陛下過獎了,當初人是我點的,也是陛下允許的,莫非現在陛下打算反悔了。"


    李世民長歎一口氣,"為了這麽點糧食,朕卻損失這麽好的人才,不過若是他們還是繼續在外麵,朕也不會知道他們的才能,當然這裏麵也有你的功勞,李正你現在有王玄策和薛仁貴了,是不是應該為朝中對教幾個將才出來。"


    因五鬥米折腰,李世民這張臉苦水都可以擠出來了。


    "哈哈哈。"李正幹笑著。


    "你小子笑什麽?"李世民瞪著眼說道:


    清了清嗓子,李正對他說道:"我平日裏也沒怎麽教他們,是他們的天分好。"


    李世民又說道:"朕打算把朝中的一些將門子弟都放到涇陽來如何?"


    "陛下的意思是讓我去教別人?"


    "再多教幾個像薛仁貴和王玄策這樣的人。"


    "嗬,不可能。"李正當即否決道。


    "李正,你這是剛愎自用!"


    "陛下,我這是不想人頭落地,這涇陽不能成為大唐的軍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大唐已被退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圍並收藏人在大唐已被退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