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高句麗也是導致隋末暴亂的一個原因。


    也有人說楊廣三征高句麗是為了消耗門閥的力量。


    戰爭和建設不能共存,皇帝怎麽想下麵不一定怎麽做。


    楊廣想法是好的,做法確實錯了。


    李正長歎一口氣。


    當初漢一統天下之後,並沒有高句麗一說,隻有高句麗人,那時候高句麗就是漢的領土,漢四郡就是現如今的高句麗。


    本就是大漢的領土。


    按照現如今中原士族的說法,高句麗就是一個小偷,他們趁著中原混亂甚至都快拿下了遼東的一帶。


    領土甚至超過了鴨綠江以南。


    曆史上評說很多。


    楊廣東征一說是為了奪回屬於中原的漢四郡。


    一說是為了消耗山東士族的力量。


    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是早晚的事情,如今需要積蓄國力。


    楊廣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李世民不會輕易重蹈覆轍。


    如今的大唐國力並不富裕。


    但李世民一定會這麽做,楊廣目的李世民不會不知道。


    漢人這個身份是中原人的烙印,奪回漢四郡勢在必行。


    楊廣失敗了,可是他的失敗給了後世皇朝一個信號。


    話說現在的李世民是膨脹了這麽快就想要東征高句麗了?


    這個想法其實挺危險的,想要東征高句麗先想想自己的後顧之憂,也就是吐蕃的動靜。


    一天不拿下吐蕃,一天不把吐蕃揍個鼻青臉腫的,想要東征高句麗還是太難。


    <a id="wzsy" href="http://www.bidige.com">bidige.com</a>


    一旦東征開啟,若是河西走廊防禦鬆懈,鬆讚幹布很有可能會借著這個機會拿下河西走廊,到時候群龍無首朝中必定一片大亂。


    隻要後方安定了,李世民想要東征倒是沒事。


    說到底還是李世民膨脹了好大喜功了。


    李正對馮盎說道:"要說東征現在還不是時候,幾年內東征都不是一個好時機。"


    "你為何如此認為。"


    "楊廣三征高句麗都沒有打勝,而且戰事一旦開始就是消耗國力,也不知道是不是楊廣他打急眼了,才會三次征討,所以在下認為現在東征高句麗並不是一個好時機,風險太大,收益太小,容易讓大唐陷入戰爭的泥潭。"


    "戰爭都是要有付出的,拿出一百萬貫的戰爭準備,想要回本就要打回三百萬貫收入才算是有收益,這就是戰爭的成本,若是拿不回收益一百萬貫白白付出,壞的更是名聲。"


    "一旦出征就一定要拿下,給軍功,給軍餉,給封爵,這些都是必要的,國戰一旦開啟關乎的會是整個中原的利益,虧空一百萬貫或許不是小事,但是失去了民心就不見得可以收回來了。"


    "若是拿不回收益,陛下想要繼續加注很有可能會步楊廣後塵。"


    "高句麗遲早要收回來,可不是現在,至少在大唐的西邊還未平定之前,都不是出征的好時機。"


    聽李正說完,馮盎看這小子目光越加不一樣了,分析得頭頭是道。


    之前和房玄齡秦瓊他們也私底下議論過,確實不是一個出征的好時機。


    房玄齡和李正的話也基本上吻合,房玄齡也是這麽認為,現如今要東進高句麗不是一個好時機。


    這小子說得很對,戰爭是有成本的。


    一場大戰要付出的錢財何止百萬貫。


    當年楊廣東征高句麗的時候,幾乎掏空了前隋的百年積累。


    這才落得萬劫不複。


    一旦收不回來足夠多的好處,贏了還好,一旦輸了丟了民心就不會是小事。


    李正說得比房玄齡更加通透,這小子似乎很明白戰爭的本質。


    一個還沒成年的孩子,能用這樣的態度來看戰爭確實很難得。


    戰爭又何嚐不是一樁生意,渭水之盟的時候,突厥人已經都快殺到長安城門前。


    這對李唐江山來說是一個恥辱,李世民積蓄國力咬著牙發動了陰山一戰的反攻突厥。


    最終大勝,從此大唐得到了陰山天險,這場勝利之後的所得可想而知非常的豐厚。


    突厥進獻的牛羊不計其數,若是沒有陰山這場大勝,也就沒有現在的天可汗。


    馮盎放下手中的茶碗,"李正,你不做官真的可惜了。"


    李正擺手說道:"不可惜,在下就不是做官的料。"


    馮盎站起身說道:"老夫該回長安了,如今老夫身份很不好,離開長安太久不行。"


    "那在下就不送馮將軍了。"


    馮盎拍了拍李正的肩膀,"老夫覺得你適合做一個文臣,不適合做一個將軍,陛下讓你在龍武軍任職實在是太浪費了,像你這樣的人應該時常在陛下出主意才是。"


    李正笑容凝固,"馮將軍說笑了,那是太監的事情,我爹就我一個兒子,我還要給家裏留個後呢。"


    馮盎笑著說道:"你知道老夫說得不是這個,這次來的匆忙,若是以後得空了,老夫一定要和你好好喝一杯,你小子雖然賊得像個狐狸,不過活得通透,話也說得通透,老夫可以和你做個朋友。"


    李正急忙說道:"在下不敢高攀。"


    "高攀?不敢?哈哈哈。"馮盎朗聲笑道,"你小子以後一定可以掙很多的錢,老夫年輕的時候走遍中原,見過很多很多的人,像你這樣的人可以活得很久。"


    "多謝馮將軍吉言了。"


    "老夫告辭了。"


    李正還是行禮說道:"不送了。"


    馮盎離開了涇陽,李正想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來到印書坊,許敬宗已經把雜誌寫好了準備刊印。


    李正把許敬宗拉到一旁問道:"老許,我問你件事。"


    看著李正有些著急神情,許敬宗一頭霧水,"縣侯請講?"


    "現在長安的人是怎麽說我的。"


    許敬宗回答道:"他們都說縣候是當今第一才子。"


    "還有呢?"李正又問道。


    "還有..."許敬宗想了想說道:"縣侯不近女色,喜歡錢財,不要做官,通曉百工。"


    "是不是有人說我料事如神?"


    許敬宗恍然大悟一般地點頭說道:"確實有這麽一回事,他們說縣候乃是知曉天機的人,就連袁天罡平日裏都說縣候的本事連他都自愧不如。"


    李正自語:"我真的成神棍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在大唐已被退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圍並收藏人在大唐已被退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