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明軍千餘,已至城下!”
鬆山之上,鼇拜得報之後,眉頭緊皺,上了城頭便見一老者早他一步正在觀望,此人不是別人,便是原大明薊遼總督,鬆錦大戰的主帥洪承疇。
隻不過他現在啥都不是。
為什麽這麽說呢,洪承疇投降以後,隸屬鑲黃旗的包衣牛錄,簡單說就是皇太極的家將類似千戶這麽個軍職,表麵上皇太極對他恩寵有加,實則處處防範,終皇太極一朝都他沒重用過。
而他真正被重用是在李自成破京城崇禎帝自盡後,洪承疇給多爾袞出謀,趁他病要他命,隨後清軍入關,他受重用總督南下兵馬,才開始平步青雲。
而這個時候,皇太極雖然死了,但清軍還沒入關,或者說入關失敗,而且是慘敗的那種,洪承疇當然還是沉陽被監視被晾著。
原本可能就一直這樣了,可誰知,明廷這兩年竟奇跡般的起死回生,竟也要趁清廷大病要他命,或者說趁機拿回失去的錦州,開啟第二次鬆錦大戰!
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早已精疲力盡的多爾袞不得已,便又將洪承疇給拽了出來,當初是你是援兵,如今還是你來打,當年你來攻,如今你來守。
但還沒給他實權,說實話就是個謀士。
洪承疇也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此番若不能建功,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他想不想建功,當然想了,既然換了陣營那就隻有以功搏名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
或許有人覺得,洪承疇也是無奈投降啊,朝廷那邊使勁的催催催,逼著他往坑裏跳,手下將士不齊心,加上夏承德通敵才導致被俘投降,假若他又反水明廷為什麽不能接受他。
原因很簡單。
他讓明廷和崇禎帝丟臉了,丟老大的臉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有逃兵告訴吳三桂說,從清軍口中聽說洪承疇被殺了,吳三桂便把這個消息上報朝廷,崇禎帝聽了那是相當難過啊,下旨稱讚“洪承疇節烈彌篤”,並指示“速與優旌,以慰幽忠”。
之後又有洪承疇的家仆陳應安等從亂軍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報告洪承疇“殉難”始末,稱洪承疇被俘後“罵賊不屈,惟西向叩頭,稱天王聖明,臣力已竭,死之。從來就義之正,未有如臣家主也”。
這下崇禎帝更難過了震悼痛哭,下令設祭壇於朝天宮前,準備親自前往祭奠。
六月,崇禎帝又下旨,對洪承疇賜祭九壇(一說十六壇),設立祠堂,議定諡號。他臨軒垂泣,說:“我不曾救得承疇。”反正就相當的自責。
但畢竟還有冷靜的人,比如負責恤典的禮部侍郎王錫袞提醒道:“因關外諸逃將塘報遊移,並無確據,其意恐以抗節之忠,形其偷生之醜,以惑兵部。臣兩次行谘兵部,俱不回複。”
意思就是這時局亂七八糟的,誰知道真真假假的呢,咱們還是先確定後再做決定吧,
再後來崇禎帝聽說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取消停止親祭議諡,並將正陽門內關帝廟中供奉洪承疇牌位的祠堂改為供奉觀音。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直到明亡前夕,明廷仍未得知洪承疇確切消息,畢竟那時候信息不發達,且北邊的情報網因那場慘敗導致崩潰,弄不到確切情報,有的說洪承疇死了,有的說他降了,說啥的都有。
甚至還傳出各種花邊新聞,比如說洪承疇投降是因為孝莊的色誘……更有後來的名劇戲《洪母罵洪疇》更是扯澹,說洪承疇入關之後做了大官,回老家接他媽,被罵的狗血淋頭,而事實上這些都不過是百姓yy,又或為他洗白,實則洪母以及洪一大家子都屁顛的去享榮華富貴去了。
咱就是說你一開始打造精忠報國,寧死不屈的完美人設,我信了,而且為你傷心欲絕,一把鼻涕一把淚又哭又痛為你大辦後事,為你建碑立嗣的,結果,成了全天下的笑柄,我崇禎不要臉麵啊。
更何況,事後分析,夏承德的通敵有太多疑點了,若說你不知便也罷了,朱文德都給你說了,你還置之不理,那就令人玩味了。
所以說,即便洪承疇是被迫投降,但明廷這邊也不會輕饒他,即便回來不弄死他,但決然也少不得扒皮。
這一點洪承疇也認識到了,畢竟去年阿濟格被俘後,明廷拿他換了祖大壽一大家子,卻提都沒提他!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自己可是薊遼總督沒,是一品大員啊,竟還不及祖大壽一個帶兵的將領?他不過一個總兵而已,可老子當年隨隨便便都指揮好多個總兵,不管是吳三桂還是曹變蛟哪個不在自己手下聽令行事!
可交換人質的時候,提都沒提他。
這讓他知道自己在明廷的分量已經不值一提了。
其實他不知道是,當時交換俘虜的時候朝裏頭不是沒人提過他,畢竟有大部分人覺得他是被逼無奈情有可原,而祖大壽都是反複投降了,且還有殺何可綱的汙點。
但對常宇來說,祖大壽這樣的戰將原本洪承疇這個文官有用的多了,他本來就要抑文揚武,而且並不覺得洪承疇有多大的本事,至少禦下本事就不行,八個總兵十幾萬大軍,亂作一團。
也並不覺得黃得功,周遇吉甚至吳三桂等武將有多沒用,恰恰相反在他眼裏這些悍將本事大的很,能耐也大的很,隻是被文官掣肘太多,十成本事發揮不出來一二!再看看如今他們在常宇手下做事,哪個不都能獨當一麵!
正盯著山下深思的洪承疇見鼇拜上來,趕緊向前見了禮,他此時沒有官職在身,但鼇拜不一樣,將門世家,本身也戰功赫赫,皇太極死之前他就封爵一等梅勒章京,又因擁福臨有功成為議政大臣,鬆錦大戰又因功成為護軍統領,而且他還是豪格的堅決擁護者,在清廷裏的地位舉足輕重,何況他還是清軍中一等一的猛將。
鼇拜微微點頭,雖然洪承疇此時並無官職在身,他卻也沒小瞧或者不屑,畢竟對方也曾是明廷的大老,還是有幾分本事的,而且他出身明廷熟悉明軍的種種,在此役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並且,鼇拜也嗅到一點其他的東西,洪承疇被晾了幾年如今出山了,看似多爾袞急病亂投醫,又何嚐不是準備要起用這老頭了,一旦這老頭有功之後一切都順水推舟了,但不限於此,而是這老頭背後的漢人勢力。
自毛文龍,三順王之後,投降清營的漢人漢將越來越多,他們的勢力也越來越大,甚至專門成立八旗漢軍,而投降的這些人論官銜來說洪承疇最大,雖然被晾著,但他那些人隱然都視他為龍頭老大。
而如今,兵馬緊缺,戰事卻緊,漢軍將會成為主力,這些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一旦拉攏住這些漢軍漢將,對內鬥也有很大幫助的,畢竟現在清廷內部鬥爭激烈的很啊。
所以,鼇拜也不想拉仇恨,甚至也有拉攏之心何況現在還要和這老頭並肩作戰呢。
鬆山之上,鼇拜得報之後,眉頭緊皺,上了城頭便見一老者早他一步正在觀望,此人不是別人,便是原大明薊遼總督,鬆錦大戰的主帥洪承疇。
隻不過他現在啥都不是。
為什麽這麽說呢,洪承疇投降以後,隸屬鑲黃旗的包衣牛錄,簡單說就是皇太極的家將類似千戶這麽個軍職,表麵上皇太極對他恩寵有加,實則處處防範,終皇太極一朝都他沒重用過。
而他真正被重用是在李自成破京城崇禎帝自盡後,洪承疇給多爾袞出謀,趁他病要他命,隨後清軍入關,他受重用總督南下兵馬,才開始平步青雲。
而這個時候,皇太極雖然死了,但清軍還沒入關,或者說入關失敗,而且是慘敗的那種,洪承疇當然還是沉陽被監視被晾著。
原本可能就一直這樣了,可誰知,明廷這兩年竟奇跡般的起死回生,竟也要趁清廷大病要他命,或者說趁機拿回失去的錦州,開啟第二次鬆錦大戰!
身處水深火熱之中早已精疲力盡的多爾袞不得已,便又將洪承疇給拽了出來,當初是你是援兵,如今還是你來打,當年你來攻,如今你來守。
但還沒給他實權,說實話就是個謀士。
洪承疇也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此番若不能建功,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他想不想建功,當然想了,既然換了陣營那就隻有以功搏名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真的回不去了!
或許有人覺得,洪承疇也是無奈投降啊,朝廷那邊使勁的催催催,逼著他往坑裏跳,手下將士不齊心,加上夏承德通敵才導致被俘投降,假若他又反水明廷為什麽不能接受他。
原因很簡單。
他讓明廷和崇禎帝丟臉了,丟老大的臉了。
洪承疇被俘之後,有逃兵告訴吳三桂說,從清軍口中聽說洪承疇被殺了,吳三桂便把這個消息上報朝廷,崇禎帝聽了那是相當難過啊,下旨稱讚“洪承疇節烈彌篤”,並指示“速與優旌,以慰幽忠”。
之後又有洪承疇的家仆陳應安等從亂軍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報告洪承疇“殉難”始末,稱洪承疇被俘後“罵賊不屈,惟西向叩頭,稱天王聖明,臣力已竭,死之。從來就義之正,未有如臣家主也”。
這下崇禎帝更難過了震悼痛哭,下令設祭壇於朝天宮前,準備親自前往祭奠。
六月,崇禎帝又下旨,對洪承疇賜祭九壇(一說十六壇),設立祠堂,議定諡號。他臨軒垂泣,說:“我不曾救得承疇。”反正就相當的自責。
但畢竟還有冷靜的人,比如負責恤典的禮部侍郎王錫袞提醒道:“因關外諸逃將塘報遊移,並無確據,其意恐以抗節之忠,形其偷生之醜,以惑兵部。臣兩次行谘兵部,俱不回複。”
意思就是這時局亂七八糟的,誰知道真真假假的呢,咱們還是先確定後再做決定吧,
再後來崇禎帝聽說洪承疇降清的消息,取消停止親祭議諡,並將正陽門內關帝廟中供奉洪承疇牌位的祠堂改為供奉觀音。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直到明亡前夕,明廷仍未得知洪承疇確切消息,畢竟那時候信息不發達,且北邊的情報網因那場慘敗導致崩潰,弄不到確切情報,有的說洪承疇死了,有的說他降了,說啥的都有。
甚至還傳出各種花邊新聞,比如說洪承疇投降是因為孝莊的色誘……更有後來的名劇戲《洪母罵洪疇》更是扯澹,說洪承疇入關之後做了大官,回老家接他媽,被罵的狗血淋頭,而事實上這些都不過是百姓yy,又或為他洗白,實則洪母以及洪一大家子都屁顛的去享榮華富貴去了。
咱就是說你一開始打造精忠報國,寧死不屈的完美人設,我信了,而且為你傷心欲絕,一把鼻涕一把淚又哭又痛為你大辦後事,為你建碑立嗣的,結果,成了全天下的笑柄,我崇禎不要臉麵啊。
更何況,事後分析,夏承德的通敵有太多疑點了,若說你不知便也罷了,朱文德都給你說了,你還置之不理,那就令人玩味了。
所以說,即便洪承疇是被迫投降,但明廷這邊也不會輕饒他,即便回來不弄死他,但決然也少不得扒皮。
這一點洪承疇也認識到了,畢竟去年阿濟格被俘後,明廷拿他換了祖大壽一大家子,卻提都沒提他!這就足以說明一切!
自己可是薊遼總督沒,是一品大員啊,竟還不及祖大壽一個帶兵的將領?他不過一個總兵而已,可老子當年隨隨便便都指揮好多個總兵,不管是吳三桂還是曹變蛟哪個不在自己手下聽令行事!
可交換人質的時候,提都沒提他。
這讓他知道自己在明廷的分量已經不值一提了。
其實他不知道是,當時交換俘虜的時候朝裏頭不是沒人提過他,畢竟有大部分人覺得他是被逼無奈情有可原,而祖大壽都是反複投降了,且還有殺何可綱的汙點。
但對常宇來說,祖大壽這樣的戰將原本洪承疇這個文官有用的多了,他本來就要抑文揚武,而且並不覺得洪承疇有多大的本事,至少禦下本事就不行,八個總兵十幾萬大軍,亂作一團。
也並不覺得黃得功,周遇吉甚至吳三桂等武將有多沒用,恰恰相反在他眼裏這些悍將本事大的很,能耐也大的很,隻是被文官掣肘太多,十成本事發揮不出來一二!再看看如今他們在常宇手下做事,哪個不都能獨當一麵!
正盯著山下深思的洪承疇見鼇拜上來,趕緊向前見了禮,他此時沒有官職在身,但鼇拜不一樣,將門世家,本身也戰功赫赫,皇太極死之前他就封爵一等梅勒章京,又因擁福臨有功成為議政大臣,鬆錦大戰又因功成為護軍統領,而且他還是豪格的堅決擁護者,在清廷裏的地位舉足輕重,何況他還是清軍中一等一的猛將。
鼇拜微微點頭,雖然洪承疇此時並無官職在身,他卻也沒小瞧或者不屑,畢竟對方也曾是明廷的大老,還是有幾分本事的,而且他出身明廷熟悉明軍的種種,在此役中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並且,鼇拜也嗅到一點其他的東西,洪承疇被晾了幾年如今出山了,看似多爾袞急病亂投醫,又何嚐不是準備要起用這老頭了,一旦這老頭有功之後一切都順水推舟了,但不限於此,而是這老頭背後的漢人勢力。
自毛文龍,三順王之後,投降清營的漢人漢將越來越多,他們的勢力也越來越大,甚至專門成立八旗漢軍,而投降的這些人論官銜來說洪承疇最大,雖然被晾著,但他那些人隱然都視他為龍頭老大。
而如今,兵馬緊缺,戰事卻緊,漢軍將會成為主力,這些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一旦拉攏住這些漢軍漢將,對內鬥也有很大幫助的,畢竟現在清廷內部鬥爭激烈的很啊。
所以,鼇拜也不想拉仇恨,甚至也有拉攏之心何況現在還要和這老頭並肩作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