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北伐論是建立在“滿清崩潰論”的基礎上,即他判斷“彼虜有必亡之勢”,依據如下:


    皇太極兄弟眾多,順治帝兄弟稀少;


    皇太極時人才濟濟,順治帝時都是庸劣之輩;


    皇太極時崇尚武事,順治帝時日益漢化,武事漸廢;


    順治帝“雖曰英雄,荒於酒色已甚,其勢不久”。


    他認為北伐的可行性在於:


    中原豪傑義士會群起響應;


    滿清不尚武事,遼沉防備空虛;


    朝鮮向清所貢歲幣都在遼沉,北伐期間可資軍用;


    丁卯、丙子胡亂中有數萬朝鮮俘虜,可為內應。


    因此,孝宗計劃在十年內培養精銳鳥銃兵10萬人,等待清朝內亂,然後出兵直抵山海關外。


    而且為了實施他這個北伐計劃,李淏無心嚐膽暗中也做了很多準備。


    奈何,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也很殘忍,因為這個時候清廷已經入關,且橫掃中原,屁股越做越穩了,而中原那些反清勢力都是一盤散沙,越來越散,一擊即潰。


    另外一方麵,經過那麽多年清廷的殖民,朝裏越來越多的王臣膝蓋也越來越軟十之八九都開始親清了,他曾召見了一些家屬死於丙子胡亂的大臣,稍微透露北伐之意,但都“皆邈然無以為意”。因此,孝宗後期經常歎息“日暮道遠”,流露出深深的挫敗感。


    而且北伐計劃屬於機密之事,若被清廷知道,他必死無疑,所以他也不可能光明正大問臣子:誰讚同誰反對,隻能挨個旁敲側擊,然則朝中十之八九都是反對的,唯宋時列。


    這宋時烈是誰?是李淏最早的師傅,丙子胡亂之後十餘年間拒絕出仕,隱居鄉野,哪怕是李淏從沉陽回來之後,李倧讓他出山繼續教導李淏,都被他拒絕,直到仁祖死了,李淏上台之後才出山,也是唯一讚同李淏的北伐計劃的,由此也可見他對仁祖投降清廷一直耿耿於懷!


    但這時候,李倧父子要密謀大事,必須要找信的過的人才行,宋時烈當然是人選之一,但他因為他對仁祖心存芥蒂,一時之間說不動他出山。


    而且這個時候能真正讓李倧放心共謀大事的近臣已少之又少,因為當年那些斥和的反清的,親明的都被清廷給拘禁去了沉陽,比如崔名吉,比如金尚憲,金堉。


    崔名吉前文說過是主和派,金尚憲則是當時滿清入侵時的斥和派(主戰派)首領,當年堅持死戰到底,寧死不和。朝鮮戰敗後,清廷要把這些斥和派都拘押沉陽,李倧但是為了保護他不讓他出城投降,隻將地位較低的三學士當替罪羊送到沉陽處死,但這事也沒瞞多久,後來就被英俄爾岱(龍骨大)給查出來抓到沉陽關押去了,直到清軍入關後和昭顯世子等被拘的公卿返回朝鮮,回來就隱居,李倧拜他為相,被他上疏三十二次拒絕,直到李倧死了李淏即位,李淏也要拜他為相,結果恰逢“清廷六使詰責事件”(就是上文說的金自點的翻譯告發李淏密謀反清的事情,清廷派人來敲打)而未果三年後病死。


    至於金堉,他是李淏登基後的領議政,他也是朝鮮最後一位出使明朝的使臣(朝天使)


    這三人有時雖政見不合,比如在滿清入侵時有人主和,有人主戰,但都是親明派,也忠於朝鮮國王,都是密謀大事的最佳人選,奈何此時都被關押在沉陽。


    於是乎,李倧父子左思右想終於又想到一個人。


    背鍋俠,李景奭!


    這人其實很有才,看出滿清和朝鮮交惡的外部局勢,他反對盲目的“斥和論”,預判清軍會在冬季渡結冰的鴨綠江,繞開諸城,直搗漢城,而朝鮮對清絕無勝算,明朝也難以依靠。同時主張仍然稱清為“金”,因為“清”是皇太極稱帝後所建國號,如果稱“清”就是承認皇太極的“僭號”,丙子胡亂時,果然如他預料,清軍長驅直入。


    可為什麽叫他背鍋俠呢?


    崇禎十三年,朝鮮送往沉陽的假質子被清廷發現,李景奭說,我幹的,然後被罷官。


    崇禎十五年(1642年,仁祖二十年),因明朝船隻停泊朝鮮宣川之事被清朝得知,李景奭被清朝派去給仁祖傳話,但朝鮮朝廷不讓他進入漢城見國王,而是先讓他找當地地方官對質,接著罷免了平安道觀察使沉演和兵馬節度使金應海,讓他直接回清朝複命。他回到清朝後,清朝懷疑他不入漢城就回來複命是自作主張,李景奭為避免連累國王,攬下了罪責,承認是擅自行動。皇太極大怒,將他拘禁於鳳凰城(今中國鳳城),數月後放還,並要求永不敘用。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換源app!真特麽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裏可以下載 .huanyuanapp 】


    還有李淏上位之後的“六使詰責事件”朝鮮朝野大驚,孝宗夜不能眠,已經拜相成為領議政的李景奭再次主動擔責,與撰寫谘文的趙?一起被發配義州白馬山城,圍籬安置。同時朝鮮送出義順公主嫁給清攝政王多爾袞,平息了這場外交風波。多爾袞還想將李、趙二人抓到北京來審問,但多爾袞在十二月暴死於古北口外,此事方才罷休,後順治帝批準朝鮮請求,釋放李、趙二人,但不許敘用。


    也就是說,每當危及朝鮮國王的時候,李景奭都會跳出來,我幹的,抓我!


    而且李景奭正好還在朝鮮國內,隻是按照清廷的要求永不敘用,罷官賦閑在家,如今要密謀大事,清廷在漢城有耳目,李倧自然不敢讓他官複原職,但卻可以暗中讓他參與。


    於是乎,一場清君側的政鬥即將拉開,參與的核心人物除了李倧父子外還有金鎏及李景奭四人。


    至此,朝鮮的背景,人物和局勢都交代清楚,咱們開始聊正事了。


    …………………………………………………………………………………………………………………………………………………………………………………………………………


    感謝書友投票支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扶明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浪得虛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浪得虛名並收藏扶明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