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奇偉隻是記者,而非《舊金山紀事報》的擁有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就是采訪和了解事件,並且盡量將之以文章的形式還原。
楊銳提供給了他一個非常好的素材,而梅奇偉的采訪,則讓這份素材變的生動起來。
事實上,梅奇偉並沒有想到,自己能夠獲得如此多的素材。
抗心律治療是近些年大行其道的概念。
一直以來,心髒病都是非常複雜且令人沮喪的疾病。
它不是一種慢性病,而是一係列的病症的綜合體,而它的影響範圍,幾乎遍布全體人類——隻要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他的心髒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問題。
沒有人希望自己最重要的零件出現問題,尤其是那些身體機能尚未完全衰退的病人,更是被心髒病折磨的壽命大減,醫生和醫藥公司都致力於尋找一種藥物,能夠緩解這種狀況。
在這個人類已然登上了月球的年代裏,似乎理所應當的有這樣一種藥物出現。
抗心律藥物伴隨著抗心律理論應用而生。
當梅奇偉在舊金山當地進行采訪的時候,他見到了數以千計的抗心律藥物的服用者,許多人都表現出了相當的樂觀。
畢竟,他們正在服用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藥物,大部分人也都接受著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條件,哪怕是非常嚴重的疾病的患者,在舊金山紀念醫院等醫療機構,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
病人的家屬也認為,他們的親友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隻看表麵,梅奇偉也是這樣認為的。
然後,基於楊銳的判斷,梅奇偉做了一件事。
他請舊金山本地的調查公司,對律博定在數家醫院的使用,進行了調查,並且統計了死亡數字。
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服用律博定的患者,死亡率顯著高於未服用律博定的患者——由於並不是全麵性的調查,調查公司的資質也不足以分辨醫療死亡和正常死亡的區別,這樣的調查結果,是不具有法律和學術上的意義的。
但這已經足夠梅奇偉,來撰寫一篇文章了。
最重要的是,梅奇偉通過采訪醫生,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
服用了律博定的患者,更加難以搶救!
這個現象極其的重要,在於人們終於找到一種方式,有可能用來區分律博定的副作用。
律博定之所以能夠上市,之所以在數百萬人服用以後,都沒有被證明有問題,就在於它沒有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心髒病人死於心髒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你不能因此而責怪藥物。
這就好像一名腎衰竭的病人,在多次的透析以後,仍然死於腎衰竭,這時候,你不能說透析是令患者死亡的原因。
但是,多地出現多名難以搶救的心髒病人,顯然不是太正常。
若是再能統和這些病人的病例,就更能凸顯出律博定的存在了。
盡管這仍然不能作為司法和學術的證據——難以搶救是醫生的主觀臆斷,司法和學術都需要更多的客觀數據,而非緊張時刻的“猜測”——但是,這仍然是一項重要的發現。
尤其是閱讀了《舊金山紀事報》的醫生和媒體人,更是將這個現象牢牢的記了下來。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請調查公司的,忙碌的普通人甚至抽不出時間去采訪上百名病人及其家屬。
可要是有“難以搶救”這個現象的話,大家要判斷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誠然,“難以搶救”是一種主觀臆斷,它受限於醫生的水平,病人的狀況,當時的天氣情況,藥品和器械的準備情況……要是用數據來描述的話,怎樣的搶救是難以搶救,很難說得清楚。
不過,人類的判斷,並不是隻有數據完備以後,才會發生的。
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醫生乃至於患者,甚至他們的家屬,都能對什麽情況是難以搶救,有所判斷。
“難以搶救”這一現象的提出,令梅奇偉在《舊金山紀事報》上的文章,變的更有意義。
事實上,是上百倍的有意義。
叮鈴鈴。
叮鈴鈴。
叮鈴鈴。
自中午開始,《舊金山紀事報》編輯室裏的電話,就沒有停止過。
梅奇偉有些興奮,又有些茫然的低著頭,他的桌麵上,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讀者反饋。
“聖保羅有人報告,他的姑媽今年60歲,心髒很不穩定,很容易長時間的心跳過速,之前,她有七次發作的經曆,一次電擊就恢複了正常心率,但是,當她服用了律博定以後的20個小時,她再次出現了嚴重的心跳過速,而且,醫生反複電擊也沒有效果,最終,他的姑媽因為心髒驟停而逝世。”一名接電話的實習生,用佩服和振奮的語氣複述了自己剛剛接到的電話,並且,遞給梅奇偉一張手寫的紙條。
梅奇偉將這張紙條貼在了麵前的讀者反饋的本子上,到時候,將之全部複印一遍,就能得到完整的讀者反饋了。
“hi,這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梅奇偉提醒了一句實習生。
“抱歉,先生。”實習生愣了一下,點點頭跑掉了。
轉眼間,又有一名實習生跑了過來,道:“我接到了來自紅色多瑙醫院的病人家屬的電話,一位72歲的男子,服用律博定19個小時,出現了無法中止的心跳過速,電擊無效而逝世。”
緊接著,是一名臨時調來接線的助理,她一共帶了三張紙條,交給梅奇偉道:“這裏有一名俄亥岡州的55歲男子,嚴重心髒受損,服用了醫生開具的律博定兩天後,在醫院的病床上搶救無效死亡。然後是一名巴爾迪莫的66歲男子,他服用了兩個月的律博定,不幸心髒驟停,家屬認為,這與醫生告訴他們的情況不一致。之後,是舊金山本地的喬治亞,他參加了三木公司的臨床試驗,沒有能挺過來。”
梅奇偉的心髒怦怦的跳,他覺得自己也要心跳過速了。
早在采訪楊銳之前,梅奇偉就有種找到了大新聞的感覺,在采訪了楊銳以後,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但是,與現在相比,那些感覺都不值一提。
梅奇偉知道,自己就是找到了大新聞。
他用手指腹輕輕的捋著貼著紙條的讀者反饋的本子,紙條發出沙沙的聲音,總有上百張之多。
“這隻是冰山一角,冰山一角……”梅奇偉默默的心裏念叨著。他很清楚《舊金山紀事報》的影響力,這是全美有數的大報,就發型量來說,目前能排在全美前20,但是,它的覆蓋麵並不是非常廣,遠不能與紐約時報這樣的超級大報相提並論。
而且,這還隻是報紙發行以後的第一天,之後的讀者來電或許會減少,但總數肯定是今天的好幾倍。除此以外,還有未知數量的讀者來信,尚未寄到。
“我要再寫一篇。”梅奇偉心裏湧起強烈的衝動,他鋪開紙,拿出對楊銳的采訪記錄,仔細的重讀起來。
……
楊銳提供給了他一個非常好的素材,而梅奇偉的采訪,則讓這份素材變的生動起來。
事實上,梅奇偉並沒有想到,自己能夠獲得如此多的素材。
抗心律治療是近些年大行其道的概念。
一直以來,心髒病都是非常複雜且令人沮喪的疾病。
它不是一種慢性病,而是一係列的病症的綜合體,而它的影響範圍,幾乎遍布全體人類——隻要一個人活的足夠久,他的心髒或多或少的都會出現問題。
沒有人希望自己最重要的零件出現問題,尤其是那些身體機能尚未完全衰退的病人,更是被心髒病折磨的壽命大減,醫生和醫藥公司都致力於尋找一種藥物,能夠緩解這種狀況。
在這個人類已然登上了月球的年代裏,似乎理所應當的有這樣一種藥物出現。
抗心律藥物伴隨著抗心律理論應用而生。
當梅奇偉在舊金山當地進行采訪的時候,他見到了數以千計的抗心律藥物的服用者,許多人都表現出了相當的樂觀。
畢竟,他們正在服用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藥物,大部分人也都接受著這個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條件,哪怕是非常嚴重的疾病的患者,在舊金山紀念醫院等醫療機構,也能夠得到很好的照顧。
病人的家屬也認為,他們的親友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隻看表麵,梅奇偉也是這樣認為的。
然後,基於楊銳的判斷,梅奇偉做了一件事。
他請舊金山本地的調查公司,對律博定在數家醫院的使用,進行了調查,並且統計了死亡數字。
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服用律博定的患者,死亡率顯著高於未服用律博定的患者——由於並不是全麵性的調查,調查公司的資質也不足以分辨醫療死亡和正常死亡的區別,這樣的調查結果,是不具有法律和學術上的意義的。
但這已經足夠梅奇偉,來撰寫一篇文章了。
最重要的是,梅奇偉通過采訪醫生,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現象:
服用了律博定的患者,更加難以搶救!
這個現象極其的重要,在於人們終於找到一種方式,有可能用來區分律博定的副作用。
律博定之所以能夠上市,之所以在數百萬人服用以後,都沒有被證明有問題,就在於它沒有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心髒病人死於心髒病,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你不能因此而責怪藥物。
這就好像一名腎衰竭的病人,在多次的透析以後,仍然死於腎衰竭,這時候,你不能說透析是令患者死亡的原因。
但是,多地出現多名難以搶救的心髒病人,顯然不是太正常。
若是再能統和這些病人的病例,就更能凸顯出律博定的存在了。
盡管這仍然不能作為司法和學術的證據——難以搶救是醫生的主觀臆斷,司法和學術都需要更多的客觀數據,而非緊張時刻的“猜測”——但是,這仍然是一項重要的發現。
尤其是閱讀了《舊金山紀事報》的醫生和媒體人,更是將這個現象牢牢的記了下來。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請調查公司的,忙碌的普通人甚至抽不出時間去采訪上百名病人及其家屬。
可要是有“難以搶救”這個現象的話,大家要判斷起來就容易的多了。
誠然,“難以搶救”是一種主觀臆斷,它受限於醫生的水平,病人的狀況,當時的天氣情況,藥品和器械的準備情況……要是用數據來描述的話,怎樣的搶救是難以搶救,很難說得清楚。
不過,人類的判斷,並不是隻有數據完備以後,才會發生的。
根據各自不同的經驗,醫生乃至於患者,甚至他們的家屬,都能對什麽情況是難以搶救,有所判斷。
“難以搶救”這一現象的提出,令梅奇偉在《舊金山紀事報》上的文章,變的更有意義。
事實上,是上百倍的有意義。
叮鈴鈴。
叮鈴鈴。
叮鈴鈴。
自中午開始,《舊金山紀事報》編輯室裏的電話,就沒有停止過。
梅奇偉有些興奮,又有些茫然的低著頭,他的桌麵上,是來自不同地區的讀者反饋。
“聖保羅有人報告,他的姑媽今年60歲,心髒很不穩定,很容易長時間的心跳過速,之前,她有七次發作的經曆,一次電擊就恢複了正常心率,但是,當她服用了律博定以後的20個小時,她再次出現了嚴重的心跳過速,而且,醫生反複電擊也沒有效果,最終,他的姑媽因為心髒驟停而逝世。”一名接電話的實習生,用佩服和振奮的語氣複述了自己剛剛接到的電話,並且,遞給梅奇偉一張手寫的紙條。
梅奇偉將這張紙條貼在了麵前的讀者反饋的本子上,到時候,將之全部複印一遍,就能得到完整的讀者反饋了。
“hi,這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梅奇偉提醒了一句實習生。
“抱歉,先生。”實習生愣了一下,點點頭跑掉了。
轉眼間,又有一名實習生跑了過來,道:“我接到了來自紅色多瑙醫院的病人家屬的電話,一位72歲的男子,服用律博定19個小時,出現了無法中止的心跳過速,電擊無效而逝世。”
緊接著,是一名臨時調來接線的助理,她一共帶了三張紙條,交給梅奇偉道:“這裏有一名俄亥岡州的55歲男子,嚴重心髒受損,服用了醫生開具的律博定兩天後,在醫院的病床上搶救無效死亡。然後是一名巴爾迪莫的66歲男子,他服用了兩個月的律博定,不幸心髒驟停,家屬認為,這與醫生告訴他們的情況不一致。之後,是舊金山本地的喬治亞,他參加了三木公司的臨床試驗,沒有能挺過來。”
梅奇偉的心髒怦怦的跳,他覺得自己也要心跳過速了。
早在采訪楊銳之前,梅奇偉就有種找到了大新聞的感覺,在采訪了楊銳以後,這種感覺就更強烈了,但是,與現在相比,那些感覺都不值一提。
梅奇偉知道,自己就是找到了大新聞。
他用手指腹輕輕的捋著貼著紙條的讀者反饋的本子,紙條發出沙沙的聲音,總有上百張之多。
“這隻是冰山一角,冰山一角……”梅奇偉默默的心裏念叨著。他很清楚《舊金山紀事報》的影響力,這是全美有數的大報,就發型量來說,目前能排在全美前20,但是,它的覆蓋麵並不是非常廣,遠不能與紐約時報這樣的超級大報相提並論。
而且,這還隻是報紙發行以後的第一天,之後的讀者來電或許會減少,但總數肯定是今天的好幾倍。除此以外,還有未知數量的讀者來信,尚未寄到。
“我要再寫一篇。”梅奇偉心裏湧起強烈的衝動,他鋪開紙,拿出對楊銳的采訪記錄,仔細的重讀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