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總算是體會到了提一條魚,就能搞定一名主任醫師的快樂了。
唯一的問題在於,他需要搞定的“醫師”的數量有點多。
不過,相比毫無還手之力的被罵,楊銳寧願多買幾車西瓜。
送西瓜的工作,被楊銳交給了自己銳學組的幾位同學,王國華、曹寶明、黃仁等人都屬於臉皮夠厚,拉的下麵子的人,稍微跑上幾天,就熟悉了這項工作。
一車車的西瓜運進來,一篇篇的文字送出來,京城當地的媒體,很快掀起了波瀾。
“治病的良藥,還是要命的毒藥!”這是京城電視台的節目討論。
“學者的良心。”這是支持楊銳的《公眾醫學》。
“為中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委員會喝彩!”這是衛生部下屬的報紙,在收到西瓜以後的反饋。
但是,更多的媒體,收的卻不是楊家的西瓜。
“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官僚作風何時休。”
“外企來華,無奈退場。”
“國外的好藥進不來,國內的委員威權重。”
“官本位,折射國內企業的困境。”
被京西製藥總廠和三木公司搞定的媒體們,湊熱鬧不閑事大的,努力生發著自己的想象力,順便將收了楊銳西瓜的媒體,罵的狗血淋頭。
收了楊家西瓜的媒體也不甘示弱,盡管人單勢薄,但總有二三十家,今天發一篇文章,明天來一個導論,也是有模有樣的。
就像李衝說的那樣,媒體界吵個架什麽的,實在是稀鬆平常。
如今的媒體最流行的就是大討論,比如經典的全民大討論:人生路為何越走越窄。引起了多少媒體參與呢?簡單的說,是全部。全中國的媒體,都參與到了裏麵去,從強悍的《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到鄉鎮一級的黑板報,整整將這個話題玩了年許,而當年刊登《潘曉的來信》的《青年雜誌》,當期賣了325萬份。這個數字給21世紀的紙媒看,除了雙膝跪地,也不能有更多的反應了。
媒體實在是喜歡各種各樣的討論,討論好啊,不光減少采訪的工作量,而且,還容易吸引讀者。
空對空的吹大氣對記者編輯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而吸引讀者的工作就更重要了,想想看,如果讀者對一項討論有興趣,他可能不去看後續嗎?
各種大討論,簡直是最適合紙媒的天然的連載方式,事實上,現在就沒有哪本紙媒是不刊載某種討論的。
如果不這樣做,你的銷量很快就會降下去。
盡管大家都是吃公家飯的,銷量降低不至於影響到收入。
但換個角度來看,80年代吃公家飯的人,也不在乎收入,因為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無非是年資和職務的不同,有幾十塊錢的差距罷了。
然而,大家還是會在乎一些事的,比如事業。
做媒體的,總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且,銷量越高的媒體,在各自所屬的單位裏,也更顯的重要,不能加薪,總要升職吧,否則人生還有什麽奔頭。
在西瓜和銷量的雙重促進下,各大媒體,在律博定的討論中越走越遠。
民眾的興趣,也不經意的受到了媒體的影響。
媒體本身就具有導向的作用,更何況,此事原本就是挺有關注點的。
80年代的科學故事裏麵,最常見的段子,就是某某中國老教授,某某中國工程師,某某中國技工,某某中國農民,用他新奇的智慧和與生俱來的知識,勇敢而巧妙的戰勝了看不起中國人的外國公司、名人、政客、學者、富商、美女……
楊銳的故事稍微有點不夠全麵,畢竟,是否戰勝了外國公司還是不能確定的事,但直播……有時候更容易激起大家的興致。
信件,像是彈幕一樣,不斷的湧入各家媒體的收發室。
而信件的數量,向來是紙媒評判讀者興趣的重要考量。
《京華早報》編輯室。
自告奮勇去取讀者來信的王博,首先將指明自己收的信件挑了出來,旋即迫不及待的炫耀道:“說律博定的那篇稿子,今天有100多封信。”
對他們這樣一家僅在京城和少部分華北城市發行的小報來說,過百封的讀者來信,是很少見的。
同坐在一間辦公室裏的總編也不由自主的抬起頭來,問道:“都是說那個藥的?說什麽?”
“主要是問怎麽回事啊,還有評論的,也有罵外國人的,也有罵中國專家的,還有罵我的。”王博越說越開心,說到罵自己的時候,都笑出聲了。
總編也笑了,問:“罵你什麽?”
“罵我胡說八道啊,侮辱人啊,胡編亂造啊,還有還有,說我跪舔美國人,這個詞用的真好,總編,這封信我留下了?”王博眯著眼,一副被罵出了高潮的模樣。
“留下就留下。”總編不在意的道:“接下來準備寫什麽?這個話題還有沒有發掘的地方。”
“有,多著呢。”王博連忙回答。啥話題不能發掘啊,有一百多篇讀者來信的話題,它就是曬硬了,咱也能用唾沫給它潤軟了。
總編其實也就是隨口一問,要是王博回答一個沒有,他立馬就要安排一個有的人去發掘了。
“老吳,給小王留個二版。”總編想了想,給旁邊說了一句。
“四分之一版?”老吳抬頭問了一句,其他編輯也抬頭看了過來。小報就是這樣,所有涉及到文字的人,基本都在一個房間裏呆著,反而是行政財務之類的部門,隨便安排在其他地方。
總編剛想答應,轉頭問王博道:“小王,你準備寫多少字?”
王博一個激靈,這是個好機會啊,他連忙道:“我計劃采訪一下楊銳,就是說律博定是毒藥的這個中國的委員,我估計著,寫2000多字的樣子吧。說不定還能弄成連續報道呢。”
小報不分記者編輯的,誰都能搞采訪。
2000多字的報道,放在報紙上,就是半個版麵的容量。
在大家都搶版麵,而報紙限於成本不敢肆意擴大的時候,半個版麵是高級待遇了。
總編猶豫了一下,道:“給你預留半個版麵,你寫了稿子,來給我看。”
“得,我現在就去。”王博抓起自己的公文包就跑出去了。
出了報社,王博降低了速度,突然有些茫然,這個楊銳……到哪裏去找呢?
他仔細回憶自己搜集過的楊銳的資料,心想:這家夥現在都成了討論的焦點了,估計學校裏是呆不住了,不知道在哪裏藏著呢吧。
這麽想著,王博幹脆也不瞎跑了,找了個公用電話亭,先打了幾個電話,詢問了起來。
幾塊錢的電話費以後,王博總算是拿到了一個似真似假的消息。
他也來不及心疼電話費,騎上自己的摩托車,突突突的就往門外廊坊二條而去。
一個小時後,王博擦著滿頭大汗,闖進了一間綠色大門的店鋪。
“楊銳?你就是楊銳啊。”王博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電風扇跟前的楊銳,比報紙上的照片,還要好看些。
“我是楊銳。您是哪位?”楊銳麵帶笑容,眼睛盯著桌麵。
王博順勢看過去,就見桌子上一排的碟子,全是……肚子。
“哎呀,忘了招呼了,來來來,一起坐下吃點。”楊銳以為王博是餓了,客氣道:“爆肚馮重出江湖,我今天是特意過來的,左邊的是牛肚,右邊的是羊肚,各樣三種,油爆、鹽爆和湯爆,剛做好……”
“不是,您就在這裏吃爆肚?”王博完全的不明白狀況。
楊銳也不明白了:“來爆肚馮,不吃爆肚吃什麽?”
“不是,我意思就是……外麵有人罵您,您知道吧。”
“知道。”
“您還吃得下飯?”王博見過太多挨罵的人了,有些小官兒被報紙點名罵了,都有來掀桌子威脅的,一口氣點六盤子爆肚的,他是第一次見。
楊銳見的記者就多了,招招手,笑道:“邊吃邊聊,好不好?”
“好……邊吃邊聊。”王博乖乖的坐了下來,再抬起頭來去看楊銳,他已經是一臉佩服的神色了,別的不說,就這份穩重,還真當得起“學者”兩個字。
……
唯一的問題在於,他需要搞定的“醫師”的數量有點多。
不過,相比毫無還手之力的被罵,楊銳寧願多買幾車西瓜。
送西瓜的工作,被楊銳交給了自己銳學組的幾位同學,王國華、曹寶明、黃仁等人都屬於臉皮夠厚,拉的下麵子的人,稍微跑上幾天,就熟悉了這項工作。
一車車的西瓜運進來,一篇篇的文字送出來,京城當地的媒體,很快掀起了波瀾。
“治病的良藥,還是要命的毒藥!”這是京城電視台的節目討論。
“學者的良心。”這是支持楊銳的《公眾醫學》。
“為中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委員會喝彩!”這是衛生部下屬的報紙,在收到西瓜以後的反饋。
但是,更多的媒體,收的卻不是楊家的西瓜。
“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官僚作風何時休。”
“外企來華,無奈退場。”
“國外的好藥進不來,國內的委員威權重。”
“官本位,折射國內企業的困境。”
被京西製藥總廠和三木公司搞定的媒體們,湊熱鬧不閑事大的,努力生發著自己的想象力,順便將收了楊銳西瓜的媒體,罵的狗血淋頭。
收了楊家西瓜的媒體也不甘示弱,盡管人單勢薄,但總有二三十家,今天發一篇文章,明天來一個導論,也是有模有樣的。
就像李衝說的那樣,媒體界吵個架什麽的,實在是稀鬆平常。
如今的媒體最流行的就是大討論,比如經典的全民大討論:人生路為何越走越窄。引起了多少媒體參與呢?簡單的說,是全部。全中國的媒體,都參與到了裏麵去,從強悍的《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到鄉鎮一級的黑板報,整整將這個話題玩了年許,而當年刊登《潘曉的來信》的《青年雜誌》,當期賣了325萬份。這個數字給21世紀的紙媒看,除了雙膝跪地,也不能有更多的反應了。
媒體實在是喜歡各種各樣的討論,討論好啊,不光減少采訪的工作量,而且,還容易吸引讀者。
空對空的吹大氣對記者編輯們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而吸引讀者的工作就更重要了,想想看,如果讀者對一項討論有興趣,他可能不去看後續嗎?
各種大討論,簡直是最適合紙媒的天然的連載方式,事實上,現在就沒有哪本紙媒是不刊載某種討論的。
如果不這樣做,你的銷量很快就會降下去。
盡管大家都是吃公家飯的,銷量降低不至於影響到收入。
但換個角度來看,80年代吃公家飯的人,也不在乎收入,因為大家的收入都差不多,無非是年資和職務的不同,有幾十塊錢的差距罷了。
然而,大家還是會在乎一些事的,比如事業。
做媒體的,總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而且,銷量越高的媒體,在各自所屬的單位裏,也更顯的重要,不能加薪,總要升職吧,否則人生還有什麽奔頭。
在西瓜和銷量的雙重促進下,各大媒體,在律博定的討論中越走越遠。
民眾的興趣,也不經意的受到了媒體的影響。
媒體本身就具有導向的作用,更何況,此事原本就是挺有關注點的。
80年代的科學故事裏麵,最常見的段子,就是某某中國老教授,某某中國工程師,某某中國技工,某某中國農民,用他新奇的智慧和與生俱來的知識,勇敢而巧妙的戰勝了看不起中國人的外國公司、名人、政客、學者、富商、美女……
楊銳的故事稍微有點不夠全麵,畢竟,是否戰勝了外國公司還是不能確定的事,但直播……有時候更容易激起大家的興致。
信件,像是彈幕一樣,不斷的湧入各家媒體的收發室。
而信件的數量,向來是紙媒評判讀者興趣的重要考量。
《京華早報》編輯室。
自告奮勇去取讀者來信的王博,首先將指明自己收的信件挑了出來,旋即迫不及待的炫耀道:“說律博定的那篇稿子,今天有100多封信。”
對他們這樣一家僅在京城和少部分華北城市發行的小報來說,過百封的讀者來信,是很少見的。
同坐在一間辦公室裏的總編也不由自主的抬起頭來,問道:“都是說那個藥的?說什麽?”
“主要是問怎麽回事啊,還有評論的,也有罵外國人的,也有罵中國專家的,還有罵我的。”王博越說越開心,說到罵自己的時候,都笑出聲了。
總編也笑了,問:“罵你什麽?”
“罵我胡說八道啊,侮辱人啊,胡編亂造啊,還有還有,說我跪舔美國人,這個詞用的真好,總編,這封信我留下了?”王博眯著眼,一副被罵出了高潮的模樣。
“留下就留下。”總編不在意的道:“接下來準備寫什麽?這個話題還有沒有發掘的地方。”
“有,多著呢。”王博連忙回答。啥話題不能發掘啊,有一百多篇讀者來信的話題,它就是曬硬了,咱也能用唾沫給它潤軟了。
總編其實也就是隨口一問,要是王博回答一個沒有,他立馬就要安排一個有的人去發掘了。
“老吳,給小王留個二版。”總編想了想,給旁邊說了一句。
“四分之一版?”老吳抬頭問了一句,其他編輯也抬頭看了過來。小報就是這樣,所有涉及到文字的人,基本都在一個房間裏呆著,反而是行政財務之類的部門,隨便安排在其他地方。
總編剛想答應,轉頭問王博道:“小王,你準備寫多少字?”
王博一個激靈,這是個好機會啊,他連忙道:“我計劃采訪一下楊銳,就是說律博定是毒藥的這個中國的委員,我估計著,寫2000多字的樣子吧。說不定還能弄成連續報道呢。”
小報不分記者編輯的,誰都能搞采訪。
2000多字的報道,放在報紙上,就是半個版麵的容量。
在大家都搶版麵,而報紙限於成本不敢肆意擴大的時候,半個版麵是高級待遇了。
總編猶豫了一下,道:“給你預留半個版麵,你寫了稿子,來給我看。”
“得,我現在就去。”王博抓起自己的公文包就跑出去了。
出了報社,王博降低了速度,突然有些茫然,這個楊銳……到哪裏去找呢?
他仔細回憶自己搜集過的楊銳的資料,心想:這家夥現在都成了討論的焦點了,估計學校裏是呆不住了,不知道在哪裏藏著呢吧。
這麽想著,王博幹脆也不瞎跑了,找了個公用電話亭,先打了幾個電話,詢問了起來。
幾塊錢的電話費以後,王博總算是拿到了一個似真似假的消息。
他也來不及心疼電話費,騎上自己的摩托車,突突突的就往門外廊坊二條而去。
一個小時後,王博擦著滿頭大汗,闖進了一間綠色大門的店鋪。
“楊銳?你就是楊銳啊。”王博一眼就看到了坐在電風扇跟前的楊銳,比報紙上的照片,還要好看些。
“我是楊銳。您是哪位?”楊銳麵帶笑容,眼睛盯著桌麵。
王博順勢看過去,就見桌子上一排的碟子,全是……肚子。
“哎呀,忘了招呼了,來來來,一起坐下吃點。”楊銳以為王博是餓了,客氣道:“爆肚馮重出江湖,我今天是特意過來的,左邊的是牛肚,右邊的是羊肚,各樣三種,油爆、鹽爆和湯爆,剛做好……”
“不是,您就在這裏吃爆肚?”王博完全的不明白狀況。
楊銳也不明白了:“來爆肚馮,不吃爆肚吃什麽?”
“不是,我意思就是……外麵有人罵您,您知道吧。”
“知道。”
“您還吃得下飯?”王博見過太多挨罵的人了,有些小官兒被報紙點名罵了,都有來掀桌子威脅的,一口氣點六盤子爆肚的,他是第一次見。
楊銳見的記者就多了,招招手,笑道:“邊吃邊聊,好不好?”
“好……邊吃邊聊。”王博乖乖的坐了下來,再抬起頭來去看楊銳,他已經是一臉佩服的神色了,別的不說,就這份穩重,還真當得起“學者”兩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