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誰來幫我做決定——依賴型人格障礙(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 作者:寧安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解答】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救治原則:從小事開始
想要從根本上甩掉依賴型人格障礙,你最應該做的就是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重新建立自信心,逐步為自己做出決定,最終實現完全獨立。
第一步,下定決心,做出改變。你可能覺得這簡直是廢話,當然是想要改變啊。但是“想要改變”和“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你發現自己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於是你著急找到自我調節的方法,所以你趕緊翻到這一節認真研讀,這隻是表明了你對改變現狀的渴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已經下定了決心。下決心恐怕是一件最困難的事情了,尤其是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
在你做出決定之前,你應該知道做這個決定的後果:
你將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依附於他人;
你在生活和思想上都不再像從前那樣依賴他人;
你將為自己的人生和未來負責任;
你將擁有一個全新的人生。
如果你看到這裏,已經做好了摒棄過去和迎接未來的準備,那麽恭喜你,你已經下定決心來改變了。如果你還沒準備好,認為讓自己不依靠別人而自己來負責任,這實在是做不到,那麽你不用繼續往下看了。
第二步,回憶你的童年時期,找出父母對你教育中的不妥當之處。當然,你可能並不會覺得哪裏不妥當,不過你可以讓自己沉浸在回憶中,想過去的每一個細節。
你的父母是否過於溺愛你,什麽都為你代勞?他們把你當成小皇帝小公主,總是對你說:“我的小祖宗!等你做好這個不知道到什麽時候了,還是我來吧!”哪怕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了,他們還是幫你係鞋帶、開門等。他們甚至幫你寫作業。在你和同學有衝突的時候,他們直接衝上去把你護在身後。你什麽都不用做,隻要等著他們來幫你就行了。
你的父母是否對你過於嚴厲?他們決定你穿什麽衣服、玩什麽遊戲、看什麽電視劇,他們甚至決定你的興趣愛好。你總是被指責“真笨,怎麽什麽都不會!”“為什麽不按照我說的去做?”他們包辦了你的一切,什麽都為你安排好了,並且嚴格監督你去執行。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你隻能按照他們說的做。
你的父母對你的教育核心是否就是“順從”?他們一直要你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不論任何事情,隻要你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會高興並且誇讚你。如果不是,他們就會唉聲歎氣,覺得你是個不孝的孩子。於是,任何事情你都要谘詢他們的意見,以確保符合他們的意願。這樣的辦法最“懶惰”但是也最有效。久而久之,你變得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活在“聽話”這樣一個溫柔的束縛中。你習慣了這種行為模式,還有這種依賴別人意見的“輕鬆”生活。
想想吧,在你的童年中,是否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一些你習以為常的事情,也許恰好就是形成你的依賴型人格障礙的關鍵。找出這些問題,列在一張紙上,並且對這些問題進行重新認知。
第三步,從小事開始,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許決定太大的事情讓你覺得頭疼。但是沒關係,你可以先從那些你應付得來的問題入手。比如,你喜歡的顏色,你偏好的口味,你欣賞的明星,你愛看的書籍……在這些小事上你會發現,你是有自己的意見的。隻不過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將它們隱藏起來。那麽接下來,你就應該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了。
比如,你喜歡某種顏色、某種款式的衣服,那就大膽去穿,不要在意別人說好看或者不好看。比如,你喜歡甜食,而你的ta喜歡的是鹹的,那麽你也不必單方麵遷就,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兩個人一起去品嚐。比如,你想去坐摩天輪,都已經二十幾歲了可父母還是不同意,那就自己去試試,注意安全就行了。
第四步,你應該學會的就是說“不”的能力。你長時間依賴於他人,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你從不反駁也從不否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從不思考。在被要求做一件事情之前,你應該想想這件事情的意義,還有你自己願不願意去做。有的事情,你可能並不想做,也可能會讓你受到傷害,但是因為你被這樣指示了,所以你就順從地去做了。你應該學會說“不”。這並不會讓別人討厭你,反而會讓人學會尊重你。
最後,你應該認同自己為了改變做出的一切努力和所得到的成績。你在慢慢進步,逐漸成長為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你可以將這些都記錄在一個本子上,積累信心和成就感,並且要毫不吝嗇對自己的誇獎。自我的認同和鼓勵將讓你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生存法則】
6種效應助你學會獨立
1.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隨大流”。人們很容易跟隨群體的觀點或者行為,以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例如,在“雙十一”這天,電商總能創造成交奇跡。但是,真的有那麽多想買的東西嗎?實際不然,“雙十一”過後,大部分人都會吐槽自己買了多少沒用的東西,還有人去年“雙十一”的東西還沒拆包呢,今年又大肆狂購。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因為,大家都在買,所以自己也就隨波逐流地買點什麽東西。買東西的時候,往往就直接買銷量最高的那一款,因為大家都買嘛。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因為自己無法做出決定,或者說沒有自信做出決定,所以,如果沒有特定的人能夠幫助他進行決策的話,就會選擇從眾,所謂“聽從大家的意見”嘛。這樣是最簡單的,自己不用思考,也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但是,每個個體的需要是不同的,盲目地跟從的話,很有可能並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例如,你買的東西也許是絕大多數人都會買的,但是你並不需要。雖然你還有一大堆貸款要還,但是,你可能因為跟風而裸辭去旅行。
尤其是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盲目從眾很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所以你一定要勇於嚐試自己做決定,不要害怕出錯。
2.華盛頓合作效應
華盛頓合作效應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脫,三個人無法成事”。這是一種典型的相互依賴、推諉責任的狀況。
為什麽說一個人還能勉強敷衍完成,到了三個人的時候反而事情擱淺,沒辦法完成了呢?這是因為三個人都相互依賴,誰也不肯負起責任來,都指望著其他的人去完成,自己隻要等待結果就行了。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更是抱有這樣的心態,相互依賴,相互都不想負責任,於是決策遲遲無法做出來,時間都浪費在相互推脫上,最後也沒有結果,反而耽誤了事情,一事無成。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應該努力避免這種情況,從小的事情開始學會做抉擇,一點點增加自信和責任感,逐漸學會自己決策。
3.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指的是,名人的出現所導致的吸引關注、增強影響、引發模仿等的現象。因為名人自身的光環更容易讓公眾產生信任感,引發社會關注。例如,很多品牌都會不惜重金起用具有影響力的大牌明星代言,就是運用的這種效應。所以“都教授”在中國征服了無數粉絲之後,拿各種代言廣告拿到手軟,瘋狂吸金。可是,後來“都教授”身材發福,使得其影響力大打折扣,結果痛失了很多合同。
而名人效應也容易讓人產生一定的依賴感。尤其是瘋狂的追星族,可能會在心理上過分依賴名人,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凡事都以名人為標準,卻失去了自我。
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而言,讓名人“幫助”做出決定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是,如果超出一定的合理範圍就會變成盲目追星,不僅對自己的狀況沒有幫助,還會讓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4.摩西奶奶效應
摩西奶奶是美國的一位藝術家。她75歲才開始學習畫畫,80歲的時候舉行了個人的首次畫展。
摩西奶奶出生在一個農場裏,隻受過有限的教育。她一生都待在農場中,操勞著農活和家庭,和所有的母親一樣養育著自己的孩子們,而且她有10個孩子要照顧!平時,她就刺繡些鄉村景色來放鬆自己。七十幾歲的時候,關節炎讓她不得不放棄刺繡,她轉而開始學習畫畫,並在當地分發自己的作品。她的作品在藝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到了80歲的時候她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個人畫展。直到101歲去世的時候,摩西奶奶留下的作品達到驚人的1600多幅。
摩西奶奶被當成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但是,她更告訴我們,任何時候去努力、去改變,都會獲得成功。同時,人都有無限的潛力,隻是蘊藏在不同的方麵而已。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也是如此,這些人也蘊藏著自己不知道的巨大的潛力,隻不過他們並不去發現,也並不相信這一點。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應當主動去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掘自己的潛力,逐漸培養自信。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獨立。
5.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活的沙丁魚,活魚的價格比死魚要高很多。但是,大部分沙丁魚都會在回港途中因缺氧死去。為此,人們費勁了心機,可還是收效甚微。但是,有一條船卻總是能夠運回很多活魚來。原來,船長在沙丁魚的魚槽裏放了一條以沙丁魚為食的鯰魚。鯰魚在魚槽中四處遊動,沙丁魚為了逃避被吃掉的厄運,努力遊動、四處逃竄。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不會缺氧了。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鯰魚效應”。
在管理學中,鯰魚效應主要用來指企業引進外部人才,適度增加企業內部的競爭壓力,喚醒企業活力。
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人隻有在產生一定的危機感的時候,才會激發出自己的潛能,超常發揮,表現出自己最出色的一麵。
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正是由於時刻能找到所依賴的人,所以才會一直過於依賴他人,對自己不自信。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可以適度地將自己暴露在危機感之中,迫使自己的人格獨立起來。
6.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指的是,人的智能發展有高有低、有強有弱。一旦人們找到自己智能發展中最強的那一點並充分激發它、讓它得到充分發揮的話,往往會取得驚人的成績。
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音樂神童舟舟。他的智力隻相當於幾歲的小孩子,但是他在指揮方麵的才能無人能及。當這方麵的智能被激發出來之後,舟舟的生命充滿了普通人不敢想象的輝煌。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更應該尋找到自己智能的製高點,激發出自己的才能,讓自己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這樣,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會獲得自信,也會願意漸漸去承擔一部分責任,逐漸從自己軟弱的世界中走出來。
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救治原則:從小事開始
想要從根本上甩掉依賴型人格障礙,你最應該做的就是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重新建立自信心,逐步為自己做出決定,最終實現完全獨立。
第一步,下定決心,做出改變。你可能覺得這簡直是廢話,當然是想要改變啊。但是“想要改變”和“下定決心做出改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你發現自己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於是你著急找到自我調節的方法,所以你趕緊翻到這一節認真研讀,這隻是表明了你對改變現狀的渴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已經下定了決心。下決心恐怕是一件最困難的事情了,尤其是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
在你做出決定之前,你應該知道做這個決定的後果:
你將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依附於他人;
你在生活和思想上都不再像從前那樣依賴他人;
你將為自己的人生和未來負責任;
你將擁有一個全新的人生。
如果你看到這裏,已經做好了摒棄過去和迎接未來的準備,那麽恭喜你,你已經下定決心來改變了。如果你還沒準備好,認為讓自己不依靠別人而自己來負責任,這實在是做不到,那麽你不用繼續往下看了。
第二步,回憶你的童年時期,找出父母對你教育中的不妥當之處。當然,你可能並不會覺得哪裏不妥當,不過你可以讓自己沉浸在回憶中,想過去的每一個細節。
你的父母是否過於溺愛你,什麽都為你代勞?他們把你當成小皇帝小公主,總是對你說:“我的小祖宗!等你做好這個不知道到什麽時候了,還是我來吧!”哪怕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了,他們還是幫你係鞋帶、開門等。他們甚至幫你寫作業。在你和同學有衝突的時候,他們直接衝上去把你護在身後。你什麽都不用做,隻要等著他們來幫你就行了。
你的父母是否對你過於嚴厲?他們決定你穿什麽衣服、玩什麽遊戲、看什麽電視劇,他們甚至決定你的興趣愛好。你總是被指責“真笨,怎麽什麽都不會!”“為什麽不按照我說的去做?”他們包辦了你的一切,什麽都為你安排好了,並且嚴格監督你去執行。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你隻能按照他們說的做。
你的父母對你的教育核心是否就是“順從”?他們一直要你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不論任何事情,隻要你順從他們的心意,他們就會高興並且誇讚你。如果不是,他們就會唉聲歎氣,覺得你是個不孝的孩子。於是,任何事情你都要谘詢他們的意見,以確保符合他們的意願。這樣的辦法最“懶惰”但是也最有效。久而久之,你變得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活在“聽話”這樣一個溫柔的束縛中。你習慣了這種行為模式,還有這種依賴別人意見的“輕鬆”生活。
想想吧,在你的童年中,是否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一些你習以為常的事情,也許恰好就是形成你的依賴型人格障礙的關鍵。找出這些問題,列在一張紙上,並且對這些問題進行重新認知。
第三步,從小事開始,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許決定太大的事情讓你覺得頭疼。但是沒關係,你可以先從那些你應付得來的問題入手。比如,你喜歡的顏色,你偏好的口味,你欣賞的明星,你愛看的書籍……在這些小事上你會發現,你是有自己的意見的。隻不過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將它們隱藏起來。那麽接下來,你就應該學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了。
比如,你喜歡某種顏色、某種款式的衣服,那就大膽去穿,不要在意別人說好看或者不好看。比如,你喜歡甜食,而你的ta喜歡的是鹹的,那麽你也不必單方麵遷就,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兩個人一起去品嚐。比如,你想去坐摩天輪,都已經二十幾歲了可父母還是不同意,那就自己去試試,注意安全就行了。
第四步,你應該學會的就是說“不”的能力。你長時間依賴於他人,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你從不反駁也從不否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你從不思考。在被要求做一件事情之前,你應該想想這件事情的意義,還有你自己願不願意去做。有的事情,你可能並不想做,也可能會讓你受到傷害,但是因為你被這樣指示了,所以你就順從地去做了。你應該學會說“不”。這並不會讓別人討厭你,反而會讓人學會尊重你。
最後,你應該認同自己為了改變做出的一切努力和所得到的成績。你在慢慢進步,逐漸成長為一個完整獨立的人。你可以將這些都記錄在一個本子上,積累信心和成就感,並且要毫不吝嗇對自己的誇獎。自我的認同和鼓勵將讓你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生存法則】
6種效應助你學會獨立
1.從眾效應
從眾效應,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隨大流”。人們很容易跟隨群體的觀點或者行為,以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例如,在“雙十一”這天,電商總能創造成交奇跡。但是,真的有那麽多想買的東西嗎?實際不然,“雙十一”過後,大部分人都會吐槽自己買了多少沒用的東西,還有人去年“雙十一”的東西還沒拆包呢,今年又大肆狂購。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從眾心理。因為,大家都在買,所以自己也就隨波逐流地買點什麽東西。買東西的時候,往往就直接買銷量最高的那一款,因為大家都買嘛。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因為自己無法做出決定,或者說沒有自信做出決定,所以,如果沒有特定的人能夠幫助他進行決策的話,就會選擇從眾,所謂“聽從大家的意見”嘛。這樣是最簡單的,自己不用思考,也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但是,每個個體的需要是不同的,盲目地跟從的話,很有可能並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例如,你買的東西也許是絕大多數人都會買的,但是你並不需要。雖然你還有一大堆貸款要還,但是,你可能因為跟風而裸辭去旅行。
尤其是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盲目從眾很有可能給自己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所以你一定要勇於嚐試自己做決定,不要害怕出錯。
2.華盛頓合作效應
華盛頓合作效應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脫,三個人無法成事”。這是一種典型的相互依賴、推諉責任的狀況。
為什麽說一個人還能勉強敷衍完成,到了三個人的時候反而事情擱淺,沒辦法完成了呢?這是因為三個人都相互依賴,誰也不肯負起責任來,都指望著其他的人去完成,自己隻要等待結果就行了。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更是抱有這樣的心態,相互依賴,相互都不想負責任,於是決策遲遲無法做出來,時間都浪費在相互推脫上,最後也沒有結果,反而耽誤了事情,一事無成。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應該努力避免這種情況,從小的事情開始學會做抉擇,一點點增加自信和責任感,逐漸學會自己決策。
3.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指的是,名人的出現所導致的吸引關注、增強影響、引發模仿等的現象。因為名人自身的光環更容易讓公眾產生信任感,引發社會關注。例如,很多品牌都會不惜重金起用具有影響力的大牌明星代言,就是運用的這種效應。所以“都教授”在中國征服了無數粉絲之後,拿各種代言廣告拿到手軟,瘋狂吸金。可是,後來“都教授”身材發福,使得其影響力大打折扣,結果痛失了很多合同。
而名人效應也容易讓人產生一定的依賴感。尤其是瘋狂的追星族,可能會在心理上過分依賴名人,失去自己的判斷力,凡事都以名人為標準,卻失去了自我。
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而言,讓名人“幫助”做出決定也不失為一種選擇。但是,如果超出一定的合理範圍就會變成盲目追星,不僅對自己的狀況沒有幫助,還會讓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4.摩西奶奶效應
摩西奶奶是美國的一位藝術家。她75歲才開始學習畫畫,80歲的時候舉行了個人的首次畫展。
摩西奶奶出生在一個農場裏,隻受過有限的教育。她一生都待在農場中,操勞著農活和家庭,和所有的母親一樣養育著自己的孩子們,而且她有10個孩子要照顧!平時,她就刺繡些鄉村景色來放鬆自己。七十幾歲的時候,關節炎讓她不得不放棄刺繡,她轉而開始學習畫畫,並在當地分發自己的作品。她的作品在藝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到了80歲的時候她舉辦了自己的第一次個人畫展。直到101歲去世的時候,摩西奶奶留下的作品達到驚人的1600多幅。
摩西奶奶被當成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但是,她更告訴我們,任何時候去努力、去改變,都會獲得成功。同時,人都有無限的潛力,隻是蘊藏在不同的方麵而已。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也是如此,這些人也蘊藏著自己不知道的巨大的潛力,隻不過他們並不去發現,也並不相信這一點。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應當主動去發現自己的長處,發掘自己的潛力,逐漸培養自信。隻有這樣,他們才能讓自己獨立。
5.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活的沙丁魚,活魚的價格比死魚要高很多。但是,大部分沙丁魚都會在回港途中因缺氧死去。為此,人們費勁了心機,可還是收效甚微。但是,有一條船卻總是能夠運回很多活魚來。原來,船長在沙丁魚的魚槽裏放了一條以沙丁魚為食的鯰魚。鯰魚在魚槽中四處遊動,沙丁魚為了逃避被吃掉的厄運,努力遊動、四處逃竄。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不會缺氧了。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鯰魚效應”。
在管理學中,鯰魚效應主要用來指企業引進外部人才,適度增加企業內部的競爭壓力,喚醒企業活力。
從心理學角度講,一個人隻有在產生一定的危機感的時候,才會激發出自己的潛能,超常發揮,表現出自己最出色的一麵。
對於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來說,正是由於時刻能找到所依賴的人,所以才會一直過於依賴他人,對自己不自信。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可以適度地將自己暴露在危機感之中,迫使自己的人格獨立起來。
6.瓦拉赫效應
瓦拉赫效應指的是,人的智能發展有高有低、有強有弱。一旦人們找到自己智能發展中最強的那一點並充分激發它、讓它得到充分發揮的話,往往會取得驚人的成績。
例如,我們都很熟悉的音樂神童舟舟。他的智力隻相當於幾歲的小孩子,但是他在指揮方麵的才能無人能及。當這方麵的智能被激發出來之後,舟舟的生命充滿了普通人不敢想象的輝煌。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更應該尋找到自己智能的製高點,激發出自己的才能,讓自己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績。這樣,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就會獲得自信,也會願意漸漸去承擔一部分責任,逐漸從自己軟弱的世界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