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帝把我的靈魂裝錯了軀體——性身份識別障礙(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心理疾病漫談 作者:寧安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象】
變性人、人妖……我的性別聽我的
說到變性人,我們先來介紹一位老爺子。這位老爺子是個書法家,前兩年提交了變性申請。那麽,在他提交變性申請的時候,他有多大歲數呢?80歲!
老爺子的意思是,自己雖是男兒身,但實際上是個女嬌娥。隻是因為身處社會,不得不考慮很多因素,尤其他還有妻子兒女。直到80歲的時候,他下定了決心,並且認為自己各個方麵條件都已經成熟了。這個時候,真正地可以說年齡不是問題、流言不足為懼啊,別的都不管了,他一心隻想變成女人。
他認為過去的80年真正的自己一直被塵封著,自己真正的那個女性的靈魂必須時時警醒,不能輕易露麵。他隻能“裝”出男性的樣子,以配合他這男人的軀體。他認為,在人生最後的這段時間,他終於做好了準備,將真正的自己展示到眾人麵前來。他吃激素、隆胸、化妝、穿裙子,準備像所有女性一樣生活。
我想也許這老爺子想的是,雖然沒有作為女人出生,沒有作為女人活著,但至少要以女人的身份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很多人可能會完全不理解。為什麽活到這麽大歲數了,還得去折騰,非得要變性呢?不能就這麽安安穩穩地過完這輩子嗎?
我記得我對於變性的案例的最初印象源於小時候看到的一篇報道,說是一個女模變性成為男人,並且成為了一個男同性戀。當時我也很不理解,覺得這有什麽區別嗎?事實上,區別大了。
近年來,咱們流行這麽一個詞,叫作“追求自我”。也就是說,從心理上進行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包括很多方麵,其中一點就是性別角色的認同。常人都會對自己的生理性別進行認同,而易性癖患者的認同則完全相反。比如,上麵這老爺子,他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就是一個女人。而後麵這位女模,她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男同性戀者。如果這種心理認同不能改變,那麽他們就會將身體改變以適應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就是會采用變性的手段。
對於易性癖患者,他們每天麵對自己的時候,想的是:“這不是我,我不該是這樣的。”你是不是每天也一萬遍地糾結:“這不是我,我的生活不該是這樣的。”但是相信我,他們比你痛苦一萬倍。
因此,我認為變性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性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很大的犧牲。他們要麵臨社會、家人甚至是自我的拷問和質疑,盡管他們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他們堅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非常令人欽佩。試想,普通人中又有幾個敢於拋下一切去追夢呢?
另外,在同性戀中,其實有很多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但是,其中很多都是雙重角色異裝症患者。比如,女同性戀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喜歡身著男性或者中性服裝,以暫時獲得男性的身份。但是,她們大多數並不否認自己的女性身份,心理上也往往有著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等特點。
說到這些,大家可能會想到一個詞,那就是“人妖”。人妖可謂是處在男女之間的典型一類。人妖是很有爭議的一個群體,一方麵,人們用這個詞來罵人,譏諷一些男士不男不女;另一方麵,人們也被網絡上人妖們美豔的照片驚呆了。
那麽,人妖是否屬於我們說的這些情況呢?
以泰國人妖為例,各種人妖皇後層出不窮,大多數都比真正的女人還要美麗。但是,他們往往並不是在自願的情況下成為人妖的,而是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往培養人妖的機構。他們要服用雌性激素,學習各種才藝表演,再長大一些還要做一些身體改造的手術。
這種情況下,人妖們並不能被界定為患有易性癖等。但是,在這樣扭曲的生活中,他們的心理已經因外在環境而發生了改變。有的幹脆做變性手術,有的繼續進行表演,各自選擇不同的生活。
在外貌上,他們是女性;在實質上,他們是男性;在法律上,他們是男性。在人們的心裏,對他們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認為他們非男非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裏對自身的性別角色出現認同障礙也就不足為奇了。
【解答】
性身份識別障礙的心理原因
造成性身份識別障礙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在這裏,我們隻討論心理原因。
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會帶有明顯的性別特征,所以,父母才能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亢奮地大喊:“是男孩!”“是女孩!”不過我得說,興奮的父母們,你們太天真了。你們以為你們看到的就是你的孩子的性別嗎?大錯特錯!那隻是你孩子的生理性別,而他們的心理性別,完全在於你們的引導!
通常,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有了性別意識,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判斷自己或者別人的性別。也就是說,從不到兩歲的時候開始,父母們就應該對孩子做出正確的性別引導了,否則孩子就有可能對於自己的性角色認知出現問題!
我們可以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這是個小男孩的故事。他父母給他起了一個極其男性化而且富有深意的大名,我們就不透露這個名字了。不過,同時,他們也給他起了一個很女性化的乳名,叫“囡囡”。
為什麽起這麽個乳名呢?因為這家的奶奶生了四個孩子,都是兒子,始終沒能生個女兒。這四個兒子長大後呢,三個哥哥家裏生的也都是兒子。這可把老太太急壞了,就想要個小女孩,希望能好好疼愛,結果呢,小兒子結婚後生的還是兒子。老太太雖然也喜歡這個孫子,不過還是覺得失望。正好呢,老太太的這個小兒媳,也就是這位新媽媽,也非常想要生一個女孩,希望能每天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完全無視了爸爸的意見,開始了給小男嬰紮小辮、穿裙子、買洋娃娃的“不歸路”。
不僅如此,她們還很喜歡逗弄小男孩:“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啊?”“你看你穿裙子,你是小女生。”你可別覺得這是開玩笑,對於一片空白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記住你告訴他們的一切。於是,小男孩在這樣的環境下,堅定了自己“是女生”的信念,對於自己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性征、男性化的名字以及男性化的一切都十分不滿,對外堅稱自己是女孩,給自己起了一個女性味十足的名字,並且在成年後有強烈的想要變性的念頭。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夠發現兩個問題:一是家長們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性別錯亂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就對自己的性別有了完全錯誤的認知;二是父親在家中缺乏威嚴,沒有能夠讓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將對母親的依戀轉換成對父親的崇拜,從而獲得男性性別的強化。
也就是說,在孩子出生後,父母們就應該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符合其生理性別的成長環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引導,為他們營造一個符合社會對於性別普遍認知的生活環境。父母們要通過語言、動作等多方麵對孩子進行性別引導。
另外,父母也應該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母親應該表現出溫柔的一麵,父親則應該表現出自己有擔當的一麵,兩人的關係應該是平等而和諧的。當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後,就會選擇父母中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一個進行模仿和學習。因此,如果父母中與孩子同性別的那一方沒能發揮好自己的榜樣作用,那麽就可能讓孩子放棄,轉而模仿另一方。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性身份識別障礙。
那麽,是不是孩子在過了三四歲這個階段,性別認知就可以固定下來了呢?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到青春期都應該注意。
如果孩子出現了性身份識別障礙,家長不要馬上慌亂。首先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時發現其異性化的方麵,並反思自己過去有哪些對於孩子的性別塑造產生了不良影響的地方;對於孩子現有的狀態應該表示理解,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願意陪伴自己並且幫助自己渡過心理上的難關。
如果孩子對於自身的性別認知已經成熟,那麽父母們應該盡量表示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並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引導。
【生存法則】
4種效應助你避免性身份識別障礙
1.角色效應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各自擁有自身的社會角色,不同的角色引發的不同心理變化,便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往往是為了回應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期待而形成和發展的。
比如,一個女孩生長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喜歡男孩的,父母也總是把她當成男孩子來對待,那麽,為了回應父母,她會逐漸傾向於扮演男孩的角色,以符合父母心中對她的角色期待。而在長大之後,她又要扮演女性的社會角色。在兩種不同的角色之間搖擺,她就很有可能出現性身份識別障礙。
對於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確認自己的性別角色。從生理到心理去接受自己的性別。社會上對於男女兩性有較為明顯的角色分配,如一般認為女性應該溫柔可愛、漂亮整潔、比較感性,而男性則應該勇敢果決、健壯有力、比較理性。個人不必完全按照社會上對於兩性角色的普遍認知來改變自己,但是可以以此為參考依據,以便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產生認同。
2.羅森塔爾效應
前麵我們介紹過皮格馬利翁效應,這裏我們要介紹的羅森塔爾效應與其有類似之處,但是並不完全相同。
有這麽一個實驗。心理學家們到一所小學中進行所謂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並且將所挑選出的“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實際上呢?這份名單是隨機擬定的,名單上的學生也都是很普通的學生。但是,由於這是一份“權威性”的測試結果,因此教師們對此深信不疑,並對名單上的學生懷有特殊的期待心理。在幾個月之後,再次測驗時,這些榜上有名的學生的成績都有所提高,教師對他們也都給予了較高的綜合評價。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他人對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會產生一定的性別期望,在這種期望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自身為了迎合外在期望會改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例如,一位外表男性化的女孩,雖然其他人知道她是女生,但是由於其外表酷似男生,於是也總是對她抱有男性的期望。例如,讓她幫忙搬運貨物或者修理電腦。那麽,他人對她的這種男性化的期望,也使得該女生自己在做一些普遍是男性在做的事情的時候感到理所應當,並且在對自己性別的認知上會偏向男性。
身份識別障礙患者要克服外在的期望,堅信自己對性別的定位是唯一的、確定的,並不會被他人的意誌改變,因此,自己不必迎合他人期望。
3.名片效應
名片效應指的是,如果在社交中表明自己和對方有相同的態度或者價值觀,那麽就相當於向對方遞交了一張名片,表明了你和他站在同樣的立場上,可以讓你們迅速地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雙方關係也可以迅速發展。
對於很多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來說,他們自身與本人的生理性別完全不符合的穿著打扮、性格態度、為人處世等就是他們的性別名片。比如,一個女生可能理著毛寸,束胸,穿著寬大的球衣活躍在球場上,為人爽朗,豪放不羈。同樣,一個男生可能留著長發,穿著裙子,文靜優雅,慢條斯理,細聲細氣。隻要看到他們的穿著和表現,人們便馬上認識到他們有性身份識別障礙,並對他們產生相應的期望。
所以,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如果想要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首先要從外貌上改變自己,收回自己錯位的性別名片,進而對自己的生理性別進行認同。
4.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和前麵所說的禁果效應類似,但是其更加強調的是戀愛關係中出現的效應。羅密歐與朱麗葉深深相愛,可是他們家族卻是世仇。他們的愛情注定要遭到雙方家族的極力反對。然而,在重重阻礙下,他們的愛情非但沒有褪色反而更加堅固,並最終為了對方而死,成就了完美的愛情。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指的就是當愛情麵對強大的外部阻力的時候,雙方的感情反而會更加堅定。
對於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尤其是易性癖患者而言,世俗對於他們的愛情懷有偏見並缺乏包容,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激發雙方繼續走下去的決心。而在這種情況下,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會更加努力地扮演好自身的心理性別角色,以期和自己的伴侶更加長久地走下去。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反過來也可以幫助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理性別。在愛情受到家人或者社會的阻力的時候,兩個人是否還能夠堅貞不渝?是否能夠相互包容愛護?是否能夠完全接受這錯位的性別?這都是在麵臨阻力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的不協調之處。
變性人、人妖……我的性別聽我的
說到變性人,我們先來介紹一位老爺子。這位老爺子是個書法家,前兩年提交了變性申請。那麽,在他提交變性申請的時候,他有多大歲數呢?80歲!
老爺子的意思是,自己雖是男兒身,但實際上是個女嬌娥。隻是因為身處社會,不得不考慮很多因素,尤其他還有妻子兒女。直到80歲的時候,他下定了決心,並且認為自己各個方麵條件都已經成熟了。這個時候,真正地可以說年齡不是問題、流言不足為懼啊,別的都不管了,他一心隻想變成女人。
他認為過去的80年真正的自己一直被塵封著,自己真正的那個女性的靈魂必須時時警醒,不能輕易露麵。他隻能“裝”出男性的樣子,以配合他這男人的軀體。他認為,在人生最後的這段時間,他終於做好了準備,將真正的自己展示到眾人麵前來。他吃激素、隆胸、化妝、穿裙子,準備像所有女性一樣生活。
我想也許這老爺子想的是,雖然沒有作為女人出生,沒有作為女人活著,但至少要以女人的身份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
很多人可能會完全不理解。為什麽活到這麽大歲數了,還得去折騰,非得要變性呢?不能就這麽安安穩穩地過完這輩子嗎?
我記得我對於變性的案例的最初印象源於小時候看到的一篇報道,說是一個女模變性成為男人,並且成為了一個男同性戀。當時我也很不理解,覺得這有什麽區別嗎?事實上,區別大了。
近年來,咱們流行這麽一個詞,叫作“追求自我”。也就是說,從心理上進行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包括很多方麵,其中一點就是性別角色的認同。常人都會對自己的生理性別進行認同,而易性癖患者的認同則完全相反。比如,上麵這老爺子,他對自己的性別認同就是一個女人。而後麵這位女模,她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男同性戀者。如果這種心理認同不能改變,那麽他們就會將身體改變以適應自己的心理狀態,也就是會采用變性的手段。
對於易性癖患者,他們每天麵對自己的時候,想的是:“這不是我,我不該是這樣的。”你是不是每天也一萬遍地糾結:“這不是我,我的生活不該是這樣的。”但是相信我,他們比你痛苦一萬倍。
因此,我認為變性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性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很大的犧牲。他們要麵臨社會、家人甚至是自我的拷問和質疑,盡管他們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他們堅持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非常令人欽佩。試想,普通人中又有幾個敢於拋下一切去追夢呢?
另外,在同性戀中,其實有很多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但是,其中很多都是雙重角色異裝症患者。比如,女同性戀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喜歡身著男性或者中性服裝,以暫時獲得男性的身份。但是,她們大多數並不否認自己的女性身份,心理上也往往有著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等特點。
說到這些,大家可能會想到一個詞,那就是“人妖”。人妖可謂是處在男女之間的典型一類。人妖是很有爭議的一個群體,一方麵,人們用這個詞來罵人,譏諷一些男士不男不女;另一方麵,人們也被網絡上人妖們美豔的照片驚呆了。
那麽,人妖是否屬於我們說的這些情況呢?
以泰國人妖為例,各種人妖皇後層出不窮,大多數都比真正的女人還要美麗。但是,他們往往並不是在自願的情況下成為人妖的,而是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往培養人妖的機構。他們要服用雌性激素,學習各種才藝表演,再長大一些還要做一些身體改造的手術。
這種情況下,人妖們並不能被界定為患有易性癖等。但是,在這樣扭曲的生活中,他們的心理已經因外在環境而發生了改變。有的幹脆做變性手術,有的繼續進行表演,各自選擇不同的生活。
在外貌上,他們是女性;在實質上,他們是男性;在法律上,他們是男性。在人們的心裏,對他們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認為他們非男非女。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心裏對自身的性別角色出現認同障礙也就不足為奇了。
【解答】
性身份識別障礙的心理原因
造成性身份識別障礙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在這裏,我們隻討論心理原因。
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會帶有明顯的性別特征,所以,父母才能在孩子一出生的時候就亢奮地大喊:“是男孩!”“是女孩!”不過我得說,興奮的父母們,你們太天真了。你們以為你們看到的就是你的孩子的性別嗎?大錯特錯!那隻是你孩子的生理性別,而他們的心理性別,完全在於你們的引導!
通常,孩子在兩歲左右開始有了性別意識,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判斷自己或者別人的性別。也就是說,從不到兩歲的時候開始,父母們就應該對孩子做出正確的性別引導了,否則孩子就有可能對於自己的性角色認知出現問題!
我們可以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這是個小男孩的故事。他父母給他起了一個極其男性化而且富有深意的大名,我們就不透露這個名字了。不過,同時,他們也給他起了一個很女性化的乳名,叫“囡囡”。
為什麽起這麽個乳名呢?因為這家的奶奶生了四個孩子,都是兒子,始終沒能生個女兒。這四個兒子長大後呢,三個哥哥家裏生的也都是兒子。這可把老太太急壞了,就想要個小女孩,希望能好好疼愛,結果呢,小兒子結婚後生的還是兒子。老太太雖然也喜歡這個孫子,不過還是覺得失望。正好呢,老太太的這個小兒媳,也就是這位新媽媽,也非常想要生一個女孩,希望能每天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完全無視了爸爸的意見,開始了給小男嬰紮小辮、穿裙子、買洋娃娃的“不歸路”。
不僅如此,她們還很喜歡逗弄小男孩:“你是男生還是女生啊?”“你看你穿裙子,你是小女生。”你可別覺得這是開玩笑,對於一片空白的孩子來說,他們會記住你告訴他們的一切。於是,小男孩在這樣的環境下,堅定了自己“是女生”的信念,對於自己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性征、男性化的名字以及男性化的一切都十分不滿,對外堅稱自己是女孩,給自己起了一個女性味十足的名字,並且在成年後有強烈的想要變性的念頭。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夠發現兩個問題:一是家長們給孩子營造了一個性別錯亂的環境,讓孩子從小就對自己的性別有了完全錯誤的認知;二是父親在家中缺乏威嚴,沒有能夠讓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將對母親的依戀轉換成對父親的崇拜,從而獲得男性性別的強化。
也就是說,在孩子出生後,父母們就應該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符合其生理性別的成長環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引導,為他們營造一個符合社會對於性別普遍認知的生活環境。父母們要通過語言、動作等多方麵對孩子進行性別引導。
另外,父母也應該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母親應該表現出溫柔的一麵,父親則應該表現出自己有擔當的一麵,兩人的關係應該是平等而和諧的。當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後,就會選擇父母中與自己性別相同的一個進行模仿和學習。因此,如果父母中與孩子同性別的那一方沒能發揮好自己的榜樣作用,那麽就可能讓孩子放棄,轉而模仿另一方。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性身份識別障礙。
那麽,是不是孩子在過了三四歲這個階段,性別認知就可以固定下來了呢?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到青春期都應該注意。
如果孩子出現了性身份識別障礙,家長不要馬上慌亂。首先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及時發現其異性化的方麵,並反思自己過去有哪些對於孩子的性別塑造產生了不良影響的地方;對於孩子現有的狀態應該表示理解,讓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願意陪伴自己並且幫助自己渡過心理上的難關。
如果孩子對於自身的性別認知已經成熟,那麽父母們應該盡量表示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並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引導。
【生存法則】
4種效應助你避免性身份識別障礙
1.角色效應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各自擁有自身的社會角色,不同的角色引發的不同心理變化,便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往往是為了回應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期待而形成和發展的。
比如,一個女孩生長的家庭環境是非常喜歡男孩的,父母也總是把她當成男孩子來對待,那麽,為了回應父母,她會逐漸傾向於扮演男孩的角色,以符合父母心中對她的角色期待。而在長大之後,她又要扮演女性的社會角色。在兩種不同的角色之間搖擺,她就很有可能出現性身份識別障礙。
對於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確認自己的性別角色。從生理到心理去接受自己的性別。社會上對於男女兩性有較為明顯的角色分配,如一般認為女性應該溫柔可愛、漂亮整潔、比較感性,而男性則應該勇敢果決、健壯有力、比較理性。個人不必完全按照社會上對於兩性角色的普遍認知來改變自己,但是可以以此為參考依據,以便對自己的性別角色產生認同。
2.羅森塔爾效應
前麵我們介紹過皮格馬利翁效應,這裏我們要介紹的羅森塔爾效應與其有類似之處,但是並不完全相同。
有這麽一個實驗。心理學家們到一所小學中進行所謂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並且將所挑選出的“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生名單交給老師。實際上呢?這份名單是隨機擬定的,名單上的學生也都是很普通的學生。但是,由於這是一份“權威性”的測試結果,因此教師們對此深信不疑,並對名單上的學生懷有特殊的期待心理。在幾個月之後,再次測驗時,這些榜上有名的學生的成績都有所提高,教師對他們也都給予了較高的綜合評價。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他人對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會產生一定的性別期望,在這種期望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自身為了迎合外在期望會改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例如,一位外表男性化的女孩,雖然其他人知道她是女生,但是由於其外表酷似男生,於是也總是對她抱有男性的期望。例如,讓她幫忙搬運貨物或者修理電腦。那麽,他人對她的這種男性化的期望,也使得該女生自己在做一些普遍是男性在做的事情的時候感到理所應當,並且在對自己性別的認知上會偏向男性。
身份識別障礙患者要克服外在的期望,堅信自己對性別的定位是唯一的、確定的,並不會被他人的意誌改變,因此,自己不必迎合他人期望。
3.名片效應
名片效應指的是,如果在社交中表明自己和對方有相同的態度或者價值觀,那麽就相當於向對方遞交了一張名片,表明了你和他站在同樣的立場上,可以讓你們迅速地縮小彼此的心理距離,雙方關係也可以迅速發展。
對於很多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來說,他們自身與本人的生理性別完全不符合的穿著打扮、性格態度、為人處世等就是他們的性別名片。比如,一個女生可能理著毛寸,束胸,穿著寬大的球衣活躍在球場上,為人爽朗,豪放不羈。同樣,一個男生可能留著長發,穿著裙子,文靜優雅,慢條斯理,細聲細氣。隻要看到他們的穿著和表現,人們便馬上認識到他們有性身份識別障礙,並對他們產生相應的期望。
所以,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如果想要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首先要從外貌上改變自己,收回自己錯位的性別名片,進而對自己的生理性別進行認同。
4.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和前麵所說的禁果效應類似,但是其更加強調的是戀愛關係中出現的效應。羅密歐與朱麗葉深深相愛,可是他們家族卻是世仇。他們的愛情注定要遭到雙方家族的極力反對。然而,在重重阻礙下,他們的愛情非但沒有褪色反而更加堅固,並最終為了對方而死,成就了完美的愛情。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指的就是當愛情麵對強大的外部阻力的時候,雙方的感情反而會更加堅定。
對於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尤其是易性癖患者而言,世俗對於他們的愛情懷有偏見並缺乏包容,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激發雙方繼續走下去的決心。而在這種情況下,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會更加努力地扮演好自身的心理性別角色,以期和自己的伴侶更加長久地走下去。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反過來也可以幫助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理性別。在愛情受到家人或者社會的阻力的時候,兩個人是否還能夠堅貞不渝?是否能夠相互包容愛護?是否能夠完全接受這錯位的性別?這都是在麵臨阻力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性身份識別障礙患者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的不協調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