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病,要療愈(6)
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 作者:meiya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常在港台劇中出現的橋段之一是當劇中的長相普通、家世普通但是善良天真的女主角失戀後就辭職去環球旅行,奢侈瀟灑不說,一去還是一年半載。還有一個經常在港台劇中出現的橋段是女人不懂汽車,也開不好車,車出現故障不能走的時候有白車王子來搭救。這兩個橋段我不喜歡的原因一是我羨慕嫉妒恨;二是我認為很假啊,根本就不現實嘛,會忍不住懷疑一句:“這是真的嗎?”
“女人不懂汽車,女人開車比男人差”這一觀念常常被拿來說事,也是影視劇裏最愛表現的橋段,連美劇中也會出現,無獨有偶。最近看《生活大爆炸》,裏麵有一個場景就涉及這個觀念。謝耳朵等幾人坐上佩妮姑娘的車,有人大驚失色地喊:“佩妮,故障燈亮了!”正在開車的她卻很淡定地回答:“沒關係,它亮了好幾年了。”編輯表達的笑點在於:故障燈亮著,說明車出現了問題,燈亮越久反而越危險,而不是因為它亮著習慣了而代表故障不存在。因為習慣某樣東西了,所以認可它就是正確的,這確實是許多人的思維方式。這就跟因為習慣了臭豆腐的味道,所以認為臭豆腐的味道很香一樣荒唐。
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女性卻就被影視劇中“女人開車比男人差,女人天生開不好車”這些錯誤的觀念牽著鼻子走。有一次和一個女同事提起女人開車這件事,她說,女人天生開不好車,女人開車鬧點笑話挺可愛的。這顯然是被電視劇毒害,影視劇中當女主角開車出現問題,手忙腳亂之際,英俊的男主角總是恰好出現在身邊,不僅幫她解決問題,還認為她挺可愛的。但是影視劇僅僅是影視劇,並不是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當女人開車上街,如果開不好是非常危險的,出了問題也隻能靠自己解決。
女人不懂汽車類的機械,顯然是不成立的,隻要願意去學習,女人一樣有能力掌握機械類的知識。而“女人開車比男生差”更是荒謬的認知。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約有98%的“危險駕駛記錄”是由男性司機“創造的”。女人開車比男人更有安全感,也讓乘客更有舒適感,遇到汽車故障女性也比男性更懂得及時修理。以下一則新聞就是很好的論據:
“據交警部門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東莞市女性駕駛員超過45萬人,約占駕駛員總數的30%。2011年全市共發生涉及駕駛員一般以上事故3559宗。其中,涉及女性253人,共發生交通事故253宗(占總數的7.11%),造成9人死亡(占總數的2.56%),276人受傷(占總數的7.06%),大大低於男性所占的比例。依據數據統計,如果按照造成交通事故比例來看,女司機駕車事故率不到男司機的1/30。”
你選擇什麽樣的觀念你就會有什麽樣的行為,人經常按照觀念來塑造自己。當一個女人的觀念是“女人開車不比男人差”時,她就會按照普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好好學習駕駛技術,使自己達標,而不會說因為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標準。我認識一個女友,汽車就開得非常好,證據是她的公公更喜歡坐她開的車,因為感覺安全平穩,而不是自己兒子開的車。當一個女人的觀念是“女人開不好車挺可愛”,她就會放縱自己的缺點,甚至還覺得這事兒值得炫耀。同樣是女人開車這件事,不同的觀念差別會如此巨大。當你選擇錯誤的觀念指導自己,你就會被其奴役,走進思維的死角。讓思維自由,讓精神獨立,讓行為正確,我想這就是我們要學習正確觀念的意義。
2.女人是個路癡,善於迷路。
除了女人不懂汽車,女人開車比男人差這一觀念,還有一個經常被影視劇拿來表現的觀念就是:女人不認識路。女主角常常在迷路沮喪之際偶遇高富帥,然後,高富帥對她流露出憐惜之情,還產生一股強大的保護欲,最後送其回家。但是,現實是我以及認識的女朋友們迷路時從來都隻能自己鎮定下來,詢問路人,然後依靠自己找到正確方向。迷路這事情絕對不會因為男女而有差別,男性路癡我見過不少,甚至有女友向我抱怨自己男朋友是個路癡:“跟他約一個地方見麵,總是找不到,總是遲到。”她還氣憤地補充一句“他是個男人耶,居然不認識路!”我真替男人委屈叫苦:為什麽男人就不能不認識路,不認識路是女人的特權?男人真可憐。事實上,迷路這事情是因人而異,男女無差別的。但是有趣的是,不少女性會選擇“女人不認識路”這個觀念來塑造自己,導致自己真的不認識路,甚至還覺得自己不認識路很可愛,更有女性魅力,殊不知“不認識路”這本身不僅不值得炫耀,甚至還是件讓人丟臉的事,至少說明你在辨識方向和記憶力方麵的能力不足。
我們來看下女人是如何在這個錯誤觀念指導下變得不認識路的:當一個女人的大腦中認定女人是不認識路的,於是她出門的時候如果是開車就會選擇用gps導航,如果不開車則更多地依賴男朋友或者丈夫認路,她一直沒有獨自認路的機會,時間一久,她就真的成了沒有方向感、不認識路的人。我們應該認識到:能力=時間x練習次數。你在某一方麵投入的時間和練習的次數越多,你在這方麵的能力就越強,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當你抱著“女人不認識路”的信念生活時,你就關上了培養自己認路能力的大門,你在這方麵就變得沒有自信,甚至很恐懼,因為害怕迷路甚至不敢一個人到陌生的地方去。一個觀念就是這樣影響和改造了你,可是這個影響卻不是積極的、正麵的,是不是很可悲?
3.你一個人過不好。
在中國,如果你超過25歲,還沒有男朋友/女朋友,你就會備感壓力。父母打來的電話,十個裏有八個電話的中心思想是讓你找個對象,尤其是過年過節回家,麵對眾多長輩,真是壓力山大,人人都給你傳達一個這樣的觀念:你一個人過得不好,你一個人生活是很可憐的。也許男性朋友壓力還會小些,女性朋友那真是遭受非人的折磨啊,不停地有人告訴你:你一個女人沒男人不行,沒男人你是活不好的,你趕緊找個男人吧。於是,你禁不住也產生這樣的觀念:我一個人好可憐啊,是活不下去的,好沒有安全感啊,我要找個有安全感的男人來依靠。當你的心智被這樣的觀念捆綁時,你不僅開始自憐自哀起來,還極需要找一個有安全感的男朋友。可是在這種心智模式指導下你不僅很難找到男朋友,畢竟誰都害怕擔負起另一個人的責任,你會被負麵情緒籠罩。就算你真的找到男朋友結果又會怎樣呢?因為你認定自己沒有男朋友活不下去,於是在生活上對其非常依賴,越是依賴對方你越是喪失了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人依賴的感覺好好哦,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動手和操心,當你獨立能力越來越少時,你越是渴望對方讓自己繼續依賴,生怕對方離開,自己越是沒辦法活下去。長此以往,你真的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真的成了沒男人活不下去的女人,心裏充滿了恐懼,恨不得死死地抓住眼前這個男人。如果到那時,你的男朋友由於不堪被依賴的壓力選擇離開了你,你該怎麽辦呢?
當你在“沒有男人不能活下去”的觀念指導下生活時,你的獨立能力就會降低。我身邊有不少女性朋友認為愛情就是兩個人要時時刻刻在一起,無論做什麽都要一起,恨不得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在一起,離開對方就不能活了。她們常常抱怨:因為男友不能陪自己去旅行,所以很久沒有旅行了;因為男友沒空陪自己去k歌,所以很久都不唱歌了;因為男朋友沒空陪自己去吃一直很想吃的特色小吃,所以一直都沒有吃到好吃的……她們自己被這樣的觀念捆綁住就算了,還想用這個觀念去框住其他人的生活。
當你一個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號》時,她們會說,你一個人去看《泰坦尼克號》?腦子有病吧。
當你一個人津津有味地吃著大閘蟹時,她們會說,你一個人吃大餐也吃得這麽開心?小心嫁不出去!
當你一個人去跑步的時候,她們會說,你一個人跑步多無聊啊,有什麽意思,別被人當神經病呀。
當你一個人搭車旅行兩個月後回來時,她們會說,你一個人有什麽好玩的,還玩了這麽久,不是瘋了吧。
……
我實在想不通,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去看一部好電影?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吃一頓好吃的?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去鍛煉身體?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去長途旅行?
我不會因為自己單身,就放棄享受生活的機會。我不會因為自己單身,放棄去看一部好電影,放棄去吃一頓大餐,放棄去鍛煉身體,放棄去長途旅行。因為我堅信,一個人也過得好。而那些被“女人一個人過不下去”的想法奴役的女人們往往會因為男朋友沒空陪自己,而錯過了一部好電影,失去了一次長途旅行,無法品嚐一頓大餐。依賴,讓你失去獨自行動的樂趣;依賴,讓你得不到更多的成長;依賴,讓你並不快樂。
事實上,世界各地很多人正在過著一個人的生活,而且感覺並沒有那麽糟糕。單身,在今天已經開始成為一種無法抵擋的國際洪流。這個我可不是瞎說的,有許多數據支撐。調查顯示,在紐約、香港這樣的大城市,超過半數以上的適婚男女單身,在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超過30%的適婚男女單身。據統計,北京剩女(我可不喜歡這個稱呼)的數量已達80萬,創世界之最。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埃裏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書《單身主義》中指出,單身社會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趨勢,半數以上的成年人是單身。全國28%的家庭是單身家庭。單身家庭的數目比結婚生子的家庭還要多。在像丹佛、華盛頓、亞特蘭大這樣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個人生活。而曼哈頓則有半數的家庭是單身。
我們的時代正在不斷進步。100年前的英國,男人會因為同性性行為而受到監禁,比如奧斯卡·王爾德的著名案例。在曆史上的其他國家同性戀還被看作一種病態心理。而今,同性戀已不再是違法行為,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同性婚姻。同樣,進步的還有對單身的認識。在美國,1957年的調查顯示,57%調查者表示他們認為那些更願意單身的人是“道德敗壞的”或“神經不正常”的人。現在則被認為單身是一個人自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沒什麽大不了的。麵對這樣的國際趨勢,擁有一個人也能過得好的生活能力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了。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這種非要用自己的觀念去指導他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說到底,一個人是單身還是不是單身都是自己的私事,跟其他人沒有關係,我們應該尊重他人而不是企圖用自己的認知去控製他人。隻有一個由許多能夠尊重個體差異,接受求同求異的個人組成的社會才是好社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離開誰不能活,一個人也能過得好,我看到越來越多女性一個人也能把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她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讀書,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照顧好自己,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絢爛多彩。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我遇見許多獨自旅行的女生,她們打包行李,照顧好自己,看地圖認路,尋找和預訂酒店,結識陌生人等能力並不比一個男生差。當她們獨自欣賞風景時,臉上呈現出來的安靜和滿足感真令人讚歎。無論男女,不等待任何人,沒有陪伴時也能怡然自得的人都是充滿力量的人,他們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4.如果我做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吊兒郎當,我會全力以赴。
有為數不少的網友給我發郵件,抱怨自己對工作不感興趣,他們在郵件中共同寫到這樣一句話:我想如果我做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吊兒郎當,我會全力以赴。這些發我郵件的網友其實內心充滿恐懼,他們並不是對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當下的這份工作幹好。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無能力,也沒有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因為唱歌的時候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跑走的調十頭牛都拉不回來,所以,我不喜歡去ktv唱歌。就算朋友聚會非要去,我不喜歡獨唱,更喜歡跟大家一起合唱或者坐在旁邊當拍手觀眾。朋友叫我去唱歌,我也會說我對唱歌不感興趣。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因為不善於交際而不喜歡認識新朋友;因為不善於運動而不喜歡去健身房;因為不善於烹飪而不喜歡下廚房……所以他們經常會用“沒興趣”作為自己無能力做這事的借口:我對社交不感興趣,我對運動不感興趣,我對烹飪不感興趣……
不感興趣的深層含義是:我因為幹不好,所以不喜歡。其實,沒有人逼你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如果這件事對你非常重要,比如你的工作如果幹不好你就沒飯吃,那你就必須努力幹好它。
興趣真的有那麽重要嗎?其實不然。興趣帶來的熱情隻是最初的火種,想要形成燎原之勢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地投入,人是因為把一件事情幹得越來越好才越來越有興趣的,不是對什麽感興趣才幹得好。這是我過了25歲之後認識到的最有用的道理之一。大家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見過類似的例子,某學生,由於運氣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試成績突出,老師和同學都稱讚他,他開始對這科的學習更上心,更有興趣,於是他在這門功課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增多,他就漸漸越學越好了,他對這門課的興趣就愈加濃厚,變得越來越喜歡了。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喜歡英語並且把它學得很好的原因就是這樣的。
做得好會產生興趣,帶著興趣全力以赴又會做得更好。這也是我從寫作上得到的經驗。因為小時候的作文常常被老師拿來在班上朗讀,於是便生出了寫作的熱情,開始喜歡寫,後來因為寫得越來越多,通過不斷練習,慢慢就寫得越來越不錯了。(好吧,我這是在自我表揚,請自動跳過。)
很多人在做著a工作的時候,說對b工作感興趣,比如,做會計的對廣告感興趣,做行政的對銷售工作感興趣,做設計的對策劃感興趣。他們每天都提不起興致全情投入本職工作中,他們天真地以為自己隻要做了自己感興趣的b工作,工作狀態就會改變。其實,他們之所以對b工作感興趣隻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做,一旦他們幹上了b工作,又會遇到困難,然後覺得自己對c工作感興趣,職場中有不少人就是因為這樣不斷換工作,最後陷入一個不好的循環之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幹一段後喪失熱情-換另一份自己感興趣的。為什麽不換一個角度思考呢?因為全力以赴到我的工作中,我獲得了進步和提升,獲得了充實感和成就感,我開始越幹越好,於是我對我的工作感興趣,開始熱愛我的工作。歸根結底,人是需要價值感和成就感的動物,但是這些感覺需要從努力工作,把事情幹好中獲得,而不是從對這份工作的興趣中獲得。
“女人不懂汽車,女人開車比男人差”這一觀念常常被拿來說事,也是影視劇裏最愛表現的橋段,連美劇中也會出現,無獨有偶。最近看《生活大爆炸》,裏麵有一個場景就涉及這個觀念。謝耳朵等幾人坐上佩妮姑娘的車,有人大驚失色地喊:“佩妮,故障燈亮了!”正在開車的她卻很淡定地回答:“沒關係,它亮了好幾年了。”編輯表達的笑點在於:故障燈亮著,說明車出現了問題,燈亮越久反而越危險,而不是因為它亮著習慣了而代表故障不存在。因為習慣某樣東西了,所以認可它就是正確的,這確實是許多人的思維方式。這就跟因為習慣了臭豆腐的味道,所以認為臭豆腐的味道很香一樣荒唐。
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女性卻就被影視劇中“女人開車比男人差,女人天生開不好車”這些錯誤的觀念牽著鼻子走。有一次和一個女同事提起女人開車這件事,她說,女人天生開不好車,女人開車鬧點笑話挺可愛的。這顯然是被電視劇毒害,影視劇中當女主角開車出現問題,手忙腳亂之際,英俊的男主角總是恰好出現在身邊,不僅幫她解決問題,還認為她挺可愛的。但是影視劇僅僅是影視劇,並不是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當女人開車上街,如果開不好是非常危險的,出了問題也隻能靠自己解決。
女人不懂汽車類的機械,顯然是不成立的,隻要願意去學習,女人一樣有能力掌握機械類的知識。而“女人開車比男生差”更是荒謬的認知。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約有98%的“危險駕駛記錄”是由男性司機“創造的”。女人開車比男人更有安全感,也讓乘客更有舒適感,遇到汽車故障女性也比男性更懂得及時修理。以下一則新聞就是很好的論據:
“據交警部門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東莞市女性駕駛員超過45萬人,約占駕駛員總數的30%。2011年全市共發生涉及駕駛員一般以上事故3559宗。其中,涉及女性253人,共發生交通事故253宗(占總數的7.11%),造成9人死亡(占總數的2.56%),276人受傷(占總數的7.06%),大大低於男性所占的比例。依據數據統計,如果按照造成交通事故比例來看,女司機駕車事故率不到男司機的1/30。”
你選擇什麽樣的觀念你就會有什麽樣的行為,人經常按照觀念來塑造自己。當一個女人的觀念是“女人開車不比男人差”時,她就會按照普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好好學習駕駛技術,使自己達標,而不會說因為自己是女性而降低標準。我認識一個女友,汽車就開得非常好,證據是她的公公更喜歡坐她開的車,因為感覺安全平穩,而不是自己兒子開的車。當一個女人的觀念是“女人開不好車挺可愛”,她就會放縱自己的缺點,甚至還覺得這事兒值得炫耀。同樣是女人開車這件事,不同的觀念差別會如此巨大。當你選擇錯誤的觀念指導自己,你就會被其奴役,走進思維的死角。讓思維自由,讓精神獨立,讓行為正確,我想這就是我們要學習正確觀念的意義。
2.女人是個路癡,善於迷路。
除了女人不懂汽車,女人開車比男人差這一觀念,還有一個經常被影視劇拿來表現的觀念就是:女人不認識路。女主角常常在迷路沮喪之際偶遇高富帥,然後,高富帥對她流露出憐惜之情,還產生一股強大的保護欲,最後送其回家。但是,現實是我以及認識的女朋友們迷路時從來都隻能自己鎮定下來,詢問路人,然後依靠自己找到正確方向。迷路這事情絕對不會因為男女而有差別,男性路癡我見過不少,甚至有女友向我抱怨自己男朋友是個路癡:“跟他約一個地方見麵,總是找不到,總是遲到。”她還氣憤地補充一句“他是個男人耶,居然不認識路!”我真替男人委屈叫苦:為什麽男人就不能不認識路,不認識路是女人的特權?男人真可憐。事實上,迷路這事情是因人而異,男女無差別的。但是有趣的是,不少女性會選擇“女人不認識路”這個觀念來塑造自己,導致自己真的不認識路,甚至還覺得自己不認識路很可愛,更有女性魅力,殊不知“不認識路”這本身不僅不值得炫耀,甚至還是件讓人丟臉的事,至少說明你在辨識方向和記憶力方麵的能力不足。
我們來看下女人是如何在這個錯誤觀念指導下變得不認識路的:當一個女人的大腦中認定女人是不認識路的,於是她出門的時候如果是開車就會選擇用gps導航,如果不開車則更多地依賴男朋友或者丈夫認路,她一直沒有獨自認路的機會,時間一久,她就真的成了沒有方向感、不認識路的人。我們應該認識到:能力=時間x練習次數。你在某一方麵投入的時間和練習的次數越多,你在這方麵的能力就越強,能力的培養其實就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當你抱著“女人不認識路”的信念生活時,你就關上了培養自己認路能力的大門,你在這方麵就變得沒有自信,甚至很恐懼,因為害怕迷路甚至不敢一個人到陌生的地方去。一個觀念就是這樣影響和改造了你,可是這個影響卻不是積極的、正麵的,是不是很可悲?
3.你一個人過不好。
在中國,如果你超過25歲,還沒有男朋友/女朋友,你就會備感壓力。父母打來的電話,十個裏有八個電話的中心思想是讓你找個對象,尤其是過年過節回家,麵對眾多長輩,真是壓力山大,人人都給你傳達一個這樣的觀念:你一個人過得不好,你一個人生活是很可憐的。也許男性朋友壓力還會小些,女性朋友那真是遭受非人的折磨啊,不停地有人告訴你:你一個女人沒男人不行,沒男人你是活不好的,你趕緊找個男人吧。於是,你禁不住也產生這樣的觀念:我一個人好可憐啊,是活不下去的,好沒有安全感啊,我要找個有安全感的男人來依靠。當你的心智被這樣的觀念捆綁時,你不僅開始自憐自哀起來,還極需要找一個有安全感的男朋友。可是在這種心智模式指導下你不僅很難找到男朋友,畢竟誰都害怕擔負起另一個人的責任,你會被負麵情緒籠罩。就算你真的找到男朋友結果又會怎樣呢?因為你認定自己沒有男朋友活不下去,於是在生活上對其非常依賴,越是依賴對方你越是喪失了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有人依賴的感覺好好哦,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動手和操心,當你獨立能力越來越少時,你越是渴望對方讓自己繼續依賴,生怕對方離開,自己越是沒辦法活下去。長此以往,你真的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真的成了沒男人活不下去的女人,心裏充滿了恐懼,恨不得死死地抓住眼前這個男人。如果到那時,你的男朋友由於不堪被依賴的壓力選擇離開了你,你該怎麽辦呢?
當你在“沒有男人不能活下去”的觀念指導下生活時,你的獨立能力就會降低。我身邊有不少女性朋友認為愛情就是兩個人要時時刻刻在一起,無論做什麽都要一起,恨不得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都在一起,離開對方就不能活了。她們常常抱怨:因為男友不能陪自己去旅行,所以很久沒有旅行了;因為男友沒空陪自己去k歌,所以很久都不唱歌了;因為男朋友沒空陪自己去吃一直很想吃的特色小吃,所以一直都沒有吃到好吃的……她們自己被這樣的觀念捆綁住就算了,還想用這個觀念去框住其他人的生活。
當你一個人去看3d版的《泰坦尼克號》時,她們會說,你一個人去看《泰坦尼克號》?腦子有病吧。
當你一個人津津有味地吃著大閘蟹時,她們會說,你一個人吃大餐也吃得這麽開心?小心嫁不出去!
當你一個人去跑步的時候,她們會說,你一個人跑步多無聊啊,有什麽意思,別被人當神經病呀。
當你一個人搭車旅行兩個月後回來時,她們會說,你一個人有什麽好玩的,還玩了這麽久,不是瘋了吧。
……
我實在想不通,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去看一部好電影?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吃一頓好吃的?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去鍛煉身體?我一個人為什麽就不能去長途旅行?
我不會因為自己單身,就放棄享受生活的機會。我不會因為自己單身,放棄去看一部好電影,放棄去吃一頓大餐,放棄去鍛煉身體,放棄去長途旅行。因為我堅信,一個人也過得好。而那些被“女人一個人過不下去”的想法奴役的女人們往往會因為男朋友沒空陪自己,而錯過了一部好電影,失去了一次長途旅行,無法品嚐一頓大餐。依賴,讓你失去獨自行動的樂趣;依賴,讓你得不到更多的成長;依賴,讓你並不快樂。
事實上,世界各地很多人正在過著一個人的生活,而且感覺並沒有那麽糟糕。單身,在今天已經開始成為一種無法抵擋的國際洪流。這個我可不是瞎說的,有許多數據支撐。調查顯示,在紐約、香港這樣的大城市,超過半數以上的適婚男女單身,在中國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也有超過30%的適婚男女單身。據統計,北京剩女(我可不喜歡這個稱呼)的數量已達80萬,創世界之最。最近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埃裏克·克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書《單身主義》中指出,單身社會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趨勢,半數以上的成年人是單身。全國28%的家庭是單身家庭。單身家庭的數目比結婚生子的家庭還要多。在像丹佛、華盛頓、亞特蘭大這樣的城市,40%以上的家庭是一個人生活。而曼哈頓則有半數的家庭是單身。
我們的時代正在不斷進步。100年前的英國,男人會因為同性性行為而受到監禁,比如奧斯卡·王爾德的著名案例。在曆史上的其他國家同性戀還被看作一種病態心理。而今,同性戀已不再是違法行為,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同性婚姻。同樣,進步的還有對單身的認識。在美國,1957年的調查顯示,57%調查者表示他們認為那些更願意單身的人是“道德敗壞的”或“神經不正常”的人。現在則被認為單身是一個人自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沒什麽大不了的。麵對這樣的國際趨勢,擁有一個人也能過得好的生活能力反而變得更加重要了。
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這種非要用自己的觀念去指導他人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說到底,一個人是單身還是不是單身都是自己的私事,跟其他人沒有關係,我們應該尊重他人而不是企圖用自己的認知去控製他人。隻有一個由許多能夠尊重個體差異,接受求同求異的個人組成的社會才是好社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離開誰不能活,一個人也能過得好,我看到越來越多女性一個人也能把生活過得豐富多彩。她們一個人吃飯,一個人讀書,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照顧好自己,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絢爛多彩。在西藏旅行的路上,我遇見許多獨自旅行的女生,她們打包行李,照顧好自己,看地圖認路,尋找和預訂酒店,結識陌生人等能力並不比一個男生差。當她們獨自欣賞風景時,臉上呈現出來的安靜和滿足感真令人讚歎。無論男女,不等待任何人,沒有陪伴時也能怡然自得的人都是充滿力量的人,他們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
4.如果我做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吊兒郎當,我會全力以赴。
有為數不少的網友給我發郵件,抱怨自己對工作不感興趣,他們在郵件中共同寫到這樣一句話:我想如果我做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吊兒郎當,我會全力以赴。這些發我郵件的網友其實內心充滿恐懼,他們並不是對自己的工作不感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當下的這份工作幹好。沒有人喜歡承認自己無能力,也沒有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這是人之常情。比如,我因為唱歌的時候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跑走的調十頭牛都拉不回來,所以,我不喜歡去ktv唱歌。就算朋友聚會非要去,我不喜歡獨唱,更喜歡跟大家一起合唱或者坐在旁邊當拍手觀眾。朋友叫我去唱歌,我也會說我對唱歌不感興趣。其他的例子就更多了,因為不善於交際而不喜歡認識新朋友;因為不善於運動而不喜歡去健身房;因為不善於烹飪而不喜歡下廚房……所以他們經常會用“沒興趣”作為自己無能力做這事的借口:我對社交不感興趣,我對運動不感興趣,我對烹飪不感興趣……
不感興趣的深層含義是:我因為幹不好,所以不喜歡。其實,沒有人逼你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是如果這件事對你非常重要,比如你的工作如果幹不好你就沒飯吃,那你就必須努力幹好它。
興趣真的有那麽重要嗎?其實不然。興趣帶來的熱情隻是最初的火種,想要形成燎原之勢還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地投入,人是因為把一件事情幹得越來越好才越來越有興趣的,不是對什麽感興趣才幹得好。這是我過了25歲之後認識到的最有用的道理之一。大家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見過類似的例子,某學生,由於運氣好等偶然原因,某一次某一科目考試成績突出,老師和同學都稱讚他,他開始對這科的學習更上心,更有興趣,於是他在這門功課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增多,他就漸漸越學越好了,他對這門課的興趣就愈加濃厚,變得越來越喜歡了。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喜歡英語並且把它學得很好的原因就是這樣的。
做得好會產生興趣,帶著興趣全力以赴又會做得更好。這也是我從寫作上得到的經驗。因為小時候的作文常常被老師拿來在班上朗讀,於是便生出了寫作的熱情,開始喜歡寫,後來因為寫得越來越多,通過不斷練習,慢慢就寫得越來越不錯了。(好吧,我這是在自我表揚,請自動跳過。)
很多人在做著a工作的時候,說對b工作感興趣,比如,做會計的對廣告感興趣,做行政的對銷售工作感興趣,做設計的對策劃感興趣。他們每天都提不起興致全情投入本職工作中,他們天真地以為自己隻要做了自己感興趣的b工作,工作狀態就會改變。其實,他們之所以對b工作感興趣隻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做,一旦他們幹上了b工作,又會遇到困難,然後覺得自己對c工作感興趣,職場中有不少人就是因為這樣不斷換工作,最後陷入一個不好的循環之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幹一段後喪失熱情-換另一份自己感興趣的。為什麽不換一個角度思考呢?因為全力以赴到我的工作中,我獲得了進步和提升,獲得了充實感和成就感,我開始越幹越好,於是我對我的工作感興趣,開始熱愛我的工作。歸根結底,人是需要價值感和成就感的動物,但是這些感覺需要從努力工作,把事情幹好中獲得,而不是從對這份工作的興趣中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