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正北方向是三間正房,從外觀上看,房間應該很大。正房邊上還帶著耳房,東西兩邊各有五間廂房。
雖然是北地邊荒地區,但是院子和房屋的規格卻不錯。正房出簷很寬,四角和屋脊都有吊腳。大概是為了采光好,正房前麵沒建簷廊。東西廂房前麵建有廊道,欄杆、柱子等都建的規矩。
院子裏各處門窗、廊道沒有京城那樣複雜的雕畫,但是該有的欄杆、格柵的紋路也都用了心思,雖然簡單,卻打磨油漆的很細致。
院子裏有幾個眼生的丫頭、婆子正在做事,見宋婆婆等人簇擁著一個年輕美婦進來,知道這大概就是主子了,紛紛屈膝見禮。
若雲看著這個寬大敞亮的院子,心裏喜歡,問冬兒:“姨娘,咱們以後是不是就住在這裏了?”這裏看起來也很好呢。
冬兒側頭,見若雲的神情舒朗,完全沒有愁苦的樣子,甚至還很歡喜。要知道要論富麗繁華,這處莊子遠遠比不上京城的宅子。若是姚氏那樣熱衷於享受虛榮的人,這樣的宅子恨不能看。可是,若是有廣闊的心胸,從實用的角度看,這處宅子卻比京城那處精巧的宅子敞亮。也住的踏實。
冬兒對若雲不貪慕繁華的表象感到滿意。張謙的這個庶女,雖然是跟著芊姨娘長大,卻性格溫和,樸實且知足。完全不像芊姨娘那樣,心裏固守著一份她本就沒有的清高、驕傲。
冬兒笑道:“這個要看你父親的意思。不過大小姐放心,咱們若是還要換地方,隻會比這裏更好。”
若雲她打量一下周圍豁亮的房間和腳下鋪墊平整,帶有清晰暗紋的青石地麵,眼睛亮晶晶的,很是驚喜,“會比這裏還好嗎?”
之前在京城,在萱馨園裏麵,她每日聽的都是母親說的話,張家敗了,父親失去了所有產業,以後的張家再沒有進項,往後的日子難過了之類。
可是,他們這次在路上輾轉一個多月,遍地都是饑民,她們經常會遇到餓死的人。就是在這麽惡劣的環境裏,她們沒少一口吃的,沒少一件穿的、用的,比那些饑民的日子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加上這一路走來,父親和楊姨娘、廉主事從來都鎮定從容,從來沒露出為難、困頓的神色,讓她的心裏也安穩了不少。
現在終於有了落腳處,看到這個大院子,她的心算是完全安頓下來。原本她很不安,她知道她的姨娘為什麽不見了。姨娘那樣的做法,隨時會對張家造成威脅,父親一定不會讓姨娘繼續留在宅子裏。
那天她去萱馨園學禮儀,姨娘就不見了。她知道,姨娘一定被送走了。她偷偷問過黃嬤嬤,黃嬤嬤告訴她,父親已經很妥善的安頓了芊姨娘,不但給了姨娘盤纏和過冬的糧食,還購置了田產,讓姨娘能很好的過活,讓她放心。
她其實是不怎麽放心的,姨娘秉性要強,自視很高,很難坦然麵對鄉下普通人的生活。還有她自己,她身邊沒了姨娘,她的姨娘和楊姨娘的關係又不好,不知道楊姨娘以後會不會遷怒於她。不說別的,若是楊姨娘在婚事上難為她,她的結果隻怕也不會好。
索性楊姨娘對她還不錯,雖然不是多麽親熱,但是該照顧到的,全部能照顧到。若是遇到她心情沮喪,還能耐心開導她。
這一路上,她除了沒和楊姨娘同車,其它方麵得到的關照和兩個弟弟一樣,沒絲毫差別。這才讓她踏實了一點。
若雲雖然對路途不熟悉,但她也知道,那次饑民踩踏事件後,他們就偏離了原來的行程。原本越走越暖和的天氣,在那次以後,竟然越走越冷。太陽的位置,也從原來在車隊的前方,變成了後方。
若雲心裏不安,卻不敢問。直到現在,她們有落腳地了,而且這個地方還很好。完全不像京城母親說的,父親已經走投無路了。
在這裏,京城府裏的家仆原封不動的伺候著,讓她有了終於回到家的感覺。而且這個家裏,不會再有母親那冷冰冰、挑剔的眼神籠罩著她,楊姨娘看她的眼神從來都很溫和,很多時候還會流露出讚許。就像剛才,她隻是高興她們能有這麽好的住處,楊姨娘看她的眼神就是讚賞的。
所有的這些,是不是說明,她們以後還會過上原來那樣衣食無憂的日子,她也會像若雲那樣,可以不用提心吊膽的看母親的臉色過日子。
冬兒知道若雲攤上那樣一個生母,心裏缺乏歸屬感。可是,張若雲已經十四歲,在這個時代,幾乎就是個成年人了。冬兒能做的也就是不給她製造壓力,讓她的心情輕鬆一些。
所幸之處,芊姨娘雖然因為麵對她和張謙的感情,從而恨張謙、恨她、甚至恨整個張家。但是芊姨娘對張若雲的教育卻絲毫不帶的個人情緒,讓若雲在張家的境遇不受影響。從這一點看來,比姚氏好了幾倍不止。
巧雲一邊走,一邊向冬兒介紹院裏房間的構成。
冬兒站在上房的台階上,對若雲說道:“咱們在這裏呆多長時間還不知道,你先和我住一個院裏。讓秀雲陪你看看東西廂房,你自己選一個可心的裏外間,把你隨身的行禮、衣物先放下。”
若雲心下高興,她可以有自己的房間了,還是裏外間,那外間就是留給丫頭住的地方吧。
若雲去看房間,黃嬤嬤領著仆婦,往下拿她們隨身帶著的東西,冬兒徑直進到上房。
上房的三個房間已經整理妥當,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就可以住的舒服。外間的桌案、椅子、以及各樣家具,樣式盡顯北地的厚重古樸,不知打磨了多少遍,油漆了多少遍,一眼看去,漆色潤澤細膩,極是溫馨,完全沒有嶄新家具的突兀感覺。
宋婆婆說道:“楊爺家的康娘子一直幫著打點這個院子,才走不大一會兒。康娘子說,姨奶奶剛回來,她若是在這裏,少不得讓姨奶奶費心應酬,倒不如讓姨奶奶先休息一會兒。晚間有接風宴席,那時您姑嫂兩個再絮叨一番。”
冬兒笑道:“還是妮子懂得體貼人,真正是知心呢。”
雖然是北地邊荒地區,但是院子和房屋的規格卻不錯。正房出簷很寬,四角和屋脊都有吊腳。大概是為了采光好,正房前麵沒建簷廊。東西廂房前麵建有廊道,欄杆、柱子等都建的規矩。
院子裏各處門窗、廊道沒有京城那樣複雜的雕畫,但是該有的欄杆、格柵的紋路也都用了心思,雖然簡單,卻打磨油漆的很細致。
院子裏有幾個眼生的丫頭、婆子正在做事,見宋婆婆等人簇擁著一個年輕美婦進來,知道這大概就是主子了,紛紛屈膝見禮。
若雲看著這個寬大敞亮的院子,心裏喜歡,問冬兒:“姨娘,咱們以後是不是就住在這裏了?”這裏看起來也很好呢。
冬兒側頭,見若雲的神情舒朗,完全沒有愁苦的樣子,甚至還很歡喜。要知道要論富麗繁華,這處莊子遠遠比不上京城的宅子。若是姚氏那樣熱衷於享受虛榮的人,這樣的宅子恨不能看。可是,若是有廣闊的心胸,從實用的角度看,這處宅子卻比京城那處精巧的宅子敞亮。也住的踏實。
冬兒對若雲不貪慕繁華的表象感到滿意。張謙的這個庶女,雖然是跟著芊姨娘長大,卻性格溫和,樸實且知足。完全不像芊姨娘那樣,心裏固守著一份她本就沒有的清高、驕傲。
冬兒笑道:“這個要看你父親的意思。不過大小姐放心,咱們若是還要換地方,隻會比這裏更好。”
若雲她打量一下周圍豁亮的房間和腳下鋪墊平整,帶有清晰暗紋的青石地麵,眼睛亮晶晶的,很是驚喜,“會比這裏還好嗎?”
之前在京城,在萱馨園裏麵,她每日聽的都是母親說的話,張家敗了,父親失去了所有產業,以後的張家再沒有進項,往後的日子難過了之類。
可是,他們這次在路上輾轉一個多月,遍地都是饑民,她們經常會遇到餓死的人。就是在這麽惡劣的環境裏,她們沒少一口吃的,沒少一件穿的、用的,比那些饑民的日子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加上這一路走來,父親和楊姨娘、廉主事從來都鎮定從容,從來沒露出為難、困頓的神色,讓她的心裏也安穩了不少。
現在終於有了落腳處,看到這個大院子,她的心算是完全安頓下來。原本她很不安,她知道她的姨娘為什麽不見了。姨娘那樣的做法,隨時會對張家造成威脅,父親一定不會讓姨娘繼續留在宅子裏。
那天她去萱馨園學禮儀,姨娘就不見了。她知道,姨娘一定被送走了。她偷偷問過黃嬤嬤,黃嬤嬤告訴她,父親已經很妥善的安頓了芊姨娘,不但給了姨娘盤纏和過冬的糧食,還購置了田產,讓姨娘能很好的過活,讓她放心。
她其實是不怎麽放心的,姨娘秉性要強,自視很高,很難坦然麵對鄉下普通人的生活。還有她自己,她身邊沒了姨娘,她的姨娘和楊姨娘的關係又不好,不知道楊姨娘以後會不會遷怒於她。不說別的,若是楊姨娘在婚事上難為她,她的結果隻怕也不會好。
索性楊姨娘對她還不錯,雖然不是多麽親熱,但是該照顧到的,全部能照顧到。若是遇到她心情沮喪,還能耐心開導她。
這一路上,她除了沒和楊姨娘同車,其它方麵得到的關照和兩個弟弟一樣,沒絲毫差別。這才讓她踏實了一點。
若雲雖然對路途不熟悉,但她也知道,那次饑民踩踏事件後,他們就偏離了原來的行程。原本越走越暖和的天氣,在那次以後,竟然越走越冷。太陽的位置,也從原來在車隊的前方,變成了後方。
若雲心裏不安,卻不敢問。直到現在,她們有落腳地了,而且這個地方還很好。完全不像京城母親說的,父親已經走投無路了。
在這裏,京城府裏的家仆原封不動的伺候著,讓她有了終於回到家的感覺。而且這個家裏,不會再有母親那冷冰冰、挑剔的眼神籠罩著她,楊姨娘看她的眼神從來都很溫和,很多時候還會流露出讚許。就像剛才,她隻是高興她們能有這麽好的住處,楊姨娘看她的眼神就是讚賞的。
所有的這些,是不是說明,她們以後還會過上原來那樣衣食無憂的日子,她也會像若雲那樣,可以不用提心吊膽的看母親的臉色過日子。
冬兒知道若雲攤上那樣一個生母,心裏缺乏歸屬感。可是,張若雲已經十四歲,在這個時代,幾乎就是個成年人了。冬兒能做的也就是不給她製造壓力,讓她的心情輕鬆一些。
所幸之處,芊姨娘雖然因為麵對她和張謙的感情,從而恨張謙、恨她、甚至恨整個張家。但是芊姨娘對張若雲的教育卻絲毫不帶的個人情緒,讓若雲在張家的境遇不受影響。從這一點看來,比姚氏好了幾倍不止。
巧雲一邊走,一邊向冬兒介紹院裏房間的構成。
冬兒站在上房的台階上,對若雲說道:“咱們在這裏呆多長時間還不知道,你先和我住一個院裏。讓秀雲陪你看看東西廂房,你自己選一個可心的裏外間,把你隨身的行禮、衣物先放下。”
若雲心下高興,她可以有自己的房間了,還是裏外間,那外間就是留給丫頭住的地方吧。
若雲去看房間,黃嬤嬤領著仆婦,往下拿她們隨身帶著的東西,冬兒徑直進到上房。
上房的三個房間已經整理妥當,不需要添加任何東西,就可以住的舒服。外間的桌案、椅子、以及各樣家具,樣式盡顯北地的厚重古樸,不知打磨了多少遍,油漆了多少遍,一眼看去,漆色潤澤細膩,極是溫馨,完全沒有嶄新家具的突兀感覺。
宋婆婆說道:“楊爺家的康娘子一直幫著打點這個院子,才走不大一會兒。康娘子說,姨奶奶剛回來,她若是在這裏,少不得讓姨奶奶費心應酬,倒不如讓姨奶奶先休息一會兒。晚間有接風宴席,那時您姑嫂兩個再絮叨一番。”
冬兒笑道:“還是妮子懂得體貼人,真正是知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