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知大人覺得丟盡了麵子,大發雷霆。可是,當時小舅子的隨從是他自己差走的,打架的人、圍觀的人、去衙門報信的人,事後查探,找不到確切的人頭。有人說像是這個,又有人說像是那個,根本就理不清頭緒。
小舅子的事情還沒整明白,緊接著,有人報上來,他的幕僚元老爺,被人發現領了衙門裏的差事,辦差時卻向苦主索要錢財。而苦主是個不明白事理的,央求幾聲,不得回應,立即就大聲哭鬧起來。剛好現場有愛起哄的人,周圍鄰裏跟著乘風揚沙,把包括元大人在內的幾個衙門裏的人堵在苦主家中,好一番聲討。
一時間,把個平日裏常見的、取些陋規銀子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不知人們有意還是無意,竟然開始出現質疑同知大人的聲音。一個有著那樣傷風敗俗的內弟,還有這樣公然索要賄賂的幕僚,同知大人又能好到哪裏去?
然後就有人說了,前天好像還有這個元老爺的什麽親信,帶了好些身份不明的人,去一個染坊鬧事。最後,不但把人家工坊給封了,還揚言讓人家永遠開不了張。誰知道他們是不是去索要賄賂不成,把人家鋪子封了呢?
大家一番議論後,統一了意見,一致認為,若是同知大人繼續在府衙任職,大家以後的買賣就不好做了。
僅僅半天的時間,知府大人就聽到了傳言。差人找同知大人過去,語重心長的勸導一番:做官是長久的事情,切不可貪圖一時之利,毀了幾十年的前程。雖說辦差收些車馬費用、茶水孝敬是常例,但這些事情總是說不到明處的,還是約束手下人收斂一些比較好。
把同知大人勸的百口莫辯,隻能連稱謹聽教誨。
三天之後,流錦行江浙府分號的染色工坊門外,分號的各位管事齊聚,口稱已經征得東家的同意,準備大開工坊,等候府衙的差役們來查看。
其時,元大人正蔫搭搭的龜縮在家裏,等候同知大人的回話,還不知道是不是能繼續做這個幕僚呢。
元大人帶來的混子差役,雖然沒什麽事情波及到他們頭上,但他們也沒敢輕舉妄動。三天前剛剛去流錦行工坊找事,他們這裏就接二連三的出事。他們也去流錦行查問過,查探的結果,他們商號裏的人這幾天都規矩做事,商號裏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事發現場。
但是,若說這些事情和流錦行無關,他們說什麽也不會相信。誰知道那個看似簡單的買賣,有什麽根底,短短兩三天就鬧出這麽多事情,還能讓人找不到蛛絲馬跡。
所以,差役們沒得到進一步的命令,也就當做沒三天前的事情,隻盼著沒頭沒腦的事情不要發生在他們頭上。
衙門裏要盤查自家工坊的事情沒有著落,讓流錦行的管事們大傷腦筋,這工坊,開呢,還是不開呢?
雖然元老爺帶來的幾個混子龜縮著,沒敢再生事。但是,事情還是找到他們頭上。
當天晚上,有兩個差役在小酒館兒裏喝悶酒,正說得無比憋屈的時候,鄰桌的客人搭話套近乎。兩下裏幾句話就說的投緣,那人又叫了兩個好菜,拚成了一桌。又幾壺好酒下肚,三個人喝得一塌糊塗,變成了比親兄弟還親的親人。
兩個差役連連訴苦,同桌的兄弟也大表同情。是啊,好不容易撈到個能掙些外快的差事,上官卻接連遇到倒黴事,這差事還不一定能不能保得住。
第二天早上,流錦行的管事呈了狀子上來,求知府大人撤了流錦行分號染坊的封條,讓染坊開工運營。裏麵還說了原由,今天一大早,他們聽街上到處都有的流言,府衙的差役說同知大人拿了祥雲綢緞莊的幹股,利用職務之便,徇私枉法,幫助祥雲綢緞莊前去查封流錦行新建工坊商業秘密。
知府大人雖然和流錦行的人沒什麽來往,但是,流錦行的東家和江浙道的守備大人有舊,沒多大點兒事情,犯不著得罪同朝官員。
本著誰也不得罪的原則,知府大人沒接狀子,隻是安撫流錦行的人回去,好好開工做事。若是衙門裏需要去染坊查看,再另行安排。
知府大人再次把同知大人找去問話,同知大人則氣的暴跳如雷。他告訴手下查看染坊,是因為經曆說,聽聞那裏的人做事鬼祟,說不定會有什麽非法勾當,也許會查抄出來什麽。
經曆還說,如果能查到什麽,那當然好,是功績,又有油水。若是差不到,也沒什麽,讓他們繼續開工就好。同知大人當時想,既然怎麽做都沒壞處,為什麽不去看看呢?結果卻出了這樣的事情。
同知大人當然不會對知府大人說這麽多,隻是差人找兩個差役來對質。兩個差役還宿酒未醒,被強行找來詢問,兩人早忘了和什麽人喝的酒,說過些什麽話。
被另外的衙役們壓著,想了半天,似乎記得,好像聽什麽人說過,經曆大人拿了一家綢緞莊的供奉,絕不是同知大人拿了什麽幹股。
知府和同知對視一眼,似乎明了了一些事情。同知大人更是暗暗惱怒,不過一個小小的經曆,為了拿人錢財,竟然把主意打到他的頭上,很有謀略嗎?
而那個和兩個混混子一起喝酒的人,衙門裏的人很鄭重的派捕快探查過,似乎江浙府根本就沒有這麽個人,酒館和酒館周圍的人也異口同聲,都是第一次見那人。
知府和同知大人心裏明白,流錦行是下了功夫對付這件事情,流錦行背後是什麽人還不知道。本來就不是大事,也犯不著興師動眾的惹事,兩位大人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
廉伯讓冬兒去遊玩,冬兒心裏牽掛工坊裏的事情,哪有那個閑心,隻密切注意著事態的發展。事情的發展走向很讓冬兒哭笑不得,廉伯果然是草莽出身,做事不按常理,淨走歪路,效果卻奇好。
小舅子的事情還沒整明白,緊接著,有人報上來,他的幕僚元老爺,被人發現領了衙門裏的差事,辦差時卻向苦主索要錢財。而苦主是個不明白事理的,央求幾聲,不得回應,立即就大聲哭鬧起來。剛好現場有愛起哄的人,周圍鄰裏跟著乘風揚沙,把包括元大人在內的幾個衙門裏的人堵在苦主家中,好一番聲討。
一時間,把個平日裏常見的、取些陋規銀子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
不知人們有意還是無意,竟然開始出現質疑同知大人的聲音。一個有著那樣傷風敗俗的內弟,還有這樣公然索要賄賂的幕僚,同知大人又能好到哪裏去?
然後就有人說了,前天好像還有這個元老爺的什麽親信,帶了好些身份不明的人,去一個染坊鬧事。最後,不但把人家工坊給封了,還揚言讓人家永遠開不了張。誰知道他們是不是去索要賄賂不成,把人家鋪子封了呢?
大家一番議論後,統一了意見,一致認為,若是同知大人繼續在府衙任職,大家以後的買賣就不好做了。
僅僅半天的時間,知府大人就聽到了傳言。差人找同知大人過去,語重心長的勸導一番:做官是長久的事情,切不可貪圖一時之利,毀了幾十年的前程。雖說辦差收些車馬費用、茶水孝敬是常例,但這些事情總是說不到明處的,還是約束手下人收斂一些比較好。
把同知大人勸的百口莫辯,隻能連稱謹聽教誨。
三天之後,流錦行江浙府分號的染色工坊門外,分號的各位管事齊聚,口稱已經征得東家的同意,準備大開工坊,等候府衙的差役們來查看。
其時,元大人正蔫搭搭的龜縮在家裏,等候同知大人的回話,還不知道是不是能繼續做這個幕僚呢。
元大人帶來的混子差役,雖然沒什麽事情波及到他們頭上,但他們也沒敢輕舉妄動。三天前剛剛去流錦行工坊找事,他們這裏就接二連三的出事。他們也去流錦行查問過,查探的結果,他們商號裏的人這幾天都規矩做事,商號裏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事發現場。
但是,若說這些事情和流錦行無關,他們說什麽也不會相信。誰知道那個看似簡單的買賣,有什麽根底,短短兩三天就鬧出這麽多事情,還能讓人找不到蛛絲馬跡。
所以,差役們沒得到進一步的命令,也就當做沒三天前的事情,隻盼著沒頭沒腦的事情不要發生在他們頭上。
衙門裏要盤查自家工坊的事情沒有著落,讓流錦行的管事們大傷腦筋,這工坊,開呢,還是不開呢?
雖然元老爺帶來的幾個混子龜縮著,沒敢再生事。但是,事情還是找到他們頭上。
當天晚上,有兩個差役在小酒館兒裏喝悶酒,正說得無比憋屈的時候,鄰桌的客人搭話套近乎。兩下裏幾句話就說的投緣,那人又叫了兩個好菜,拚成了一桌。又幾壺好酒下肚,三個人喝得一塌糊塗,變成了比親兄弟還親的親人。
兩個差役連連訴苦,同桌的兄弟也大表同情。是啊,好不容易撈到個能掙些外快的差事,上官卻接連遇到倒黴事,這差事還不一定能不能保得住。
第二天早上,流錦行的管事呈了狀子上來,求知府大人撤了流錦行分號染坊的封條,讓染坊開工運營。裏麵還說了原由,今天一大早,他們聽街上到處都有的流言,府衙的差役說同知大人拿了祥雲綢緞莊的幹股,利用職務之便,徇私枉法,幫助祥雲綢緞莊前去查封流錦行新建工坊商業秘密。
知府大人雖然和流錦行的人沒什麽來往,但是,流錦行的東家和江浙道的守備大人有舊,沒多大點兒事情,犯不著得罪同朝官員。
本著誰也不得罪的原則,知府大人沒接狀子,隻是安撫流錦行的人回去,好好開工做事。若是衙門裏需要去染坊查看,再另行安排。
知府大人再次把同知大人找去問話,同知大人則氣的暴跳如雷。他告訴手下查看染坊,是因為經曆說,聽聞那裏的人做事鬼祟,說不定會有什麽非法勾當,也許會查抄出來什麽。
經曆還說,如果能查到什麽,那當然好,是功績,又有油水。若是差不到,也沒什麽,讓他們繼續開工就好。同知大人當時想,既然怎麽做都沒壞處,為什麽不去看看呢?結果卻出了這樣的事情。
同知大人當然不會對知府大人說這麽多,隻是差人找兩個差役來對質。兩個差役還宿酒未醒,被強行找來詢問,兩人早忘了和什麽人喝的酒,說過些什麽話。
被另外的衙役們壓著,想了半天,似乎記得,好像聽什麽人說過,經曆大人拿了一家綢緞莊的供奉,絕不是同知大人拿了什麽幹股。
知府和同知對視一眼,似乎明了了一些事情。同知大人更是暗暗惱怒,不過一個小小的經曆,為了拿人錢財,竟然把主意打到他的頭上,很有謀略嗎?
而那個和兩個混混子一起喝酒的人,衙門裏的人很鄭重的派捕快探查過,似乎江浙府根本就沒有這麽個人,酒館和酒館周圍的人也異口同聲,都是第一次見那人。
知府和同知大人心裏明白,流錦行是下了功夫對付這件事情,流錦行背後是什麽人還不知道。本來就不是大事,也犯不著興師動眾的惹事,兩位大人睜隻眼閉隻眼也就過去了。
廉伯讓冬兒去遊玩,冬兒心裏牽掛工坊裏的事情,哪有那個閑心,隻密切注意著事態的發展。事情的發展走向很讓冬兒哭笑不得,廉伯果然是草莽出身,做事不按常理,淨走歪路,效果卻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