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三皇子和琳琅正愁著要按平常套路,需要從邊關,哦不,這些地方都在三皇子控製下了,要從離京城不遠的地方平推過去,要打仗,會傷害到百姓呢,現在好了,四皇子直接命令邊關守將押他們回來,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帶著精兵去京城了,這不挺好,到時戰爭隻發生在京城,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天下老百姓的損失,完全是天助三皇子。
當下琳琅並不打算跟三皇子一起回去,而是受三皇子所托,留在離京城不遠,但是屬於他們的地盤上,隨時關注著京城的動靜,一旦三皇子戰事不利,她就要派兵援助他。
不過就京大營的戰鬥力,估計不用那麽麻煩。
雖然覺得不用那麽麻煩,但後手還是要準備的。
事實證明,三皇子想的沒錯。
三皇子抱著不能輕敵的想法,帶著數量不少的(差不多五萬)大軍直奔京城。
從離開離京城最近的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後,碰到屬於皇帝心腹的人,看到這麽大隊伍的大軍開來,詢問這個軍隊是哪裏的,為什麽來時,邊關將領都表示,是皇帝吩咐的,讓他保護戾王和孫侯爺大房一家回京。
附近將領知道皇帝有這個吩咐,但,五萬大軍護送?這沒搞錯吧?
“沒搞錯,你們內地的不知道咱們邊關有多危險,陛下幾次派騎兵前來,路上遇到響馬都全軍覆沒了,他們沒帶人,都這樣危險,我們還帶著人,這人不多點,哪裏敢上路。”那邊關將領道。
這言之鑿鑿的話,讓附近將領也就沒懷疑了,當下並未阻攔,隨三皇子等人過去了。
其實這將領對這五萬大軍護送戾王等,還是有點懷疑的,但……這麽多人,還各個看起來不好惹,他管那麽多做什麽,起了衝突,自己有了損失怎麽辦?隻要皇帝的確是這樣吩咐的就行了。
因這一路的將領,跟這個將領一樣,一聽說是皇帝吩咐的,就放行了,沒誰阻攔,所以三皇子和他的五萬大軍,便順利到達了京城,甚至補給都是從沿途拿的,畢竟抬出來這是皇帝吩咐的,誰敢不給補給?
當然了,主要也是這五萬人,看起來氣勢騰騰,各地不敢惹事,隻好給了糧草。
其實眾人在離開最後一個屬於三皇子的州城前,都是帶有幹糧的,但這幹糧,不到萬不得已,大家是不能吃的,畢竟還不知道去了京城,拿下京城要幾天,到時要是一時攻不下,又沒地方弄吃的,可就要麻煩了。
所以每個人身邊帶的,能管一段時間的幹糧,大家都是沒吃的,平常都是吃沿路各州府的供給。
最後一個屬於三皇子的州城,離京城路很近的,不過五天的路程,這對騎兵來說,其實是極近的距離了,一旦出事了,打不過,逃回自己的地盤,也不是什麽難事,所以補給之類,真的不用擔心。
直到五萬大軍逼近了京城,四皇子才聽說了這事。
他再傻,這時也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勁,當下就問邊關將領,這是怎麽回事。
邊關將領表示,這不是你讓我押送人過來的嗎?我給你送人來了。
然後繼續前進。
四皇子怎麽可能還會讓他們前進,畢竟五萬大軍,也太嚇人了些,當下就勒令他們停下來。
這都快到城門了,大軍怎麽會停下來,當下聽了皇帝的命令,不但沒停下,還直接加快速度,包圍了京城。
看這些人包圍了京城,四皇子嚇著了,知道事情不對勁了,當下馬上派人質問,他們這是幹什麽,想造反嗎?
這時,三皇子終於不再躲著了,聽了四皇子的詢問,便坦坦蕩蕩地表示:四皇子聽信奸佞之言,讓無數無辜忠臣蒙冤,奪職的奪職,奪命的奪命,他要清君側!
四皇子看是三皇子發話,瞬間就明白了,原來是三皇子要造反!
但明白了又怎麽樣,京城已經被圍了個水泄不通,送信都送不出去。
京大營也指望不上了——三皇子帶來了張老太爺,張老太爺之前是京大營的長官,剛被撤下沒幾年,在京大營還是有威望的,他一出現,京大營的人瞬間就沒攻擊三皇子的大軍了,當然了,他們看邊關大軍氣勢那樣可怕,也不敢攻擊就是了。
京大營投降了三皇子,四皇子還能指望誰?
指望之前路上懷疑邊關大軍不對勁的那些州府軍隊,斷了三皇子的後路嗎?琳琅早帶了人,巡查這條路,讓那些人根本不敢出城攻擊。
當然了,四皇子甚至連信都送不出去,因為京城圍的死死,他想喊人來勤王,都喊不來人。
其實就是信能送出去,估計也沒人願意過來勤王就是了,畢竟他們兄弟內鬥,跟改朝換代還不一樣,反正兄弟內鬥,無論哪個贏了,他們還是當這個王朝的官,不用投降新朝,所以管那些破事做什麽,畢竟要是站錯了隊,到時才叫麻煩呢。
四皇子看求救信送不出去,就是送出去了,也沒個動靜,這樣過去了一段時間,四皇子開始害怕了。
因為他怕一直這樣圍下去,最後京城沒糧了,最終還是會死。
更重要的是,京城裏人心浮動,誰讓三皇子說了,隻要不給殘暴昏君效力,攻擊他,他不會在攻破京城後,對他們如何。
既然隻要不幫四皇子,他們就不會有任何危險,那眾人自然就想讓三皇子趕緊進來,將這事了結了,畢竟再這樣僵持下去,他們的損失可就大了——戰爭陰雲籠罩,各家鋪子的生意都開始不好了。
他們哪願意天天這樣損失呢。
——顯然,在老百姓眼裏,皇位之爭,都沒他們賺不了錢重要,畢竟皇位之爭,那是三皇子和四皇子的事,跟他們普通老百姓有什麽關係呢,自然還是賺錢重要。
至於覺得兩人的皇位之爭,對他們很重要的高門大戶……除了那些不關心皇子間爭鬥的中立者,其他人,要麽是四皇子的人,要麽是三皇子的人,早就分好陣營了,這會兒也不用多想,各為其主就完事了。
當下琳琅並不打算跟三皇子一起回去,而是受三皇子所托,留在離京城不遠,但是屬於他們的地盤上,隨時關注著京城的動靜,一旦三皇子戰事不利,她就要派兵援助他。
不過就京大營的戰鬥力,估計不用那麽麻煩。
雖然覺得不用那麽麻煩,但後手還是要準備的。
事實證明,三皇子想的沒錯。
三皇子抱著不能輕敵的想法,帶著數量不少的(差不多五萬)大軍直奔京城。
從離開離京城最近的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後,碰到屬於皇帝心腹的人,看到這麽大隊伍的大軍開來,詢問這個軍隊是哪裏的,為什麽來時,邊關將領都表示,是皇帝吩咐的,讓他保護戾王和孫侯爺大房一家回京。
附近將領知道皇帝有這個吩咐,但,五萬大軍護送?這沒搞錯吧?
“沒搞錯,你們內地的不知道咱們邊關有多危險,陛下幾次派騎兵前來,路上遇到響馬都全軍覆沒了,他們沒帶人,都這樣危險,我們還帶著人,這人不多點,哪裏敢上路。”那邊關將領道。
這言之鑿鑿的話,讓附近將領也就沒懷疑了,當下並未阻攔,隨三皇子等人過去了。
其實這將領對這五萬大軍護送戾王等,還是有點懷疑的,但……這麽多人,還各個看起來不好惹,他管那麽多做什麽,起了衝突,自己有了損失怎麽辦?隻要皇帝的確是這樣吩咐的就行了。
因這一路的將領,跟這個將領一樣,一聽說是皇帝吩咐的,就放行了,沒誰阻攔,所以三皇子和他的五萬大軍,便順利到達了京城,甚至補給都是從沿途拿的,畢竟抬出來這是皇帝吩咐的,誰敢不給補給?
當然了,主要也是這五萬人,看起來氣勢騰騰,各地不敢惹事,隻好給了糧草。
其實眾人在離開最後一個屬於三皇子的州城前,都是帶有幹糧的,但這幹糧,不到萬不得已,大家是不能吃的,畢竟還不知道去了京城,拿下京城要幾天,到時要是一時攻不下,又沒地方弄吃的,可就要麻煩了。
所以每個人身邊帶的,能管一段時間的幹糧,大家都是沒吃的,平常都是吃沿路各州府的供給。
最後一個屬於三皇子的州城,離京城路很近的,不過五天的路程,這對騎兵來說,其實是極近的距離了,一旦出事了,打不過,逃回自己的地盤,也不是什麽難事,所以補給之類,真的不用擔心。
直到五萬大軍逼近了京城,四皇子才聽說了這事。
他再傻,這時也察覺到了事情的不對勁,當下就問邊關將領,這是怎麽回事。
邊關將領表示,這不是你讓我押送人過來的嗎?我給你送人來了。
然後繼續前進。
四皇子怎麽可能還會讓他們前進,畢竟五萬大軍,也太嚇人了些,當下就勒令他們停下來。
這都快到城門了,大軍怎麽會停下來,當下聽了皇帝的命令,不但沒停下,還直接加快速度,包圍了京城。
看這些人包圍了京城,四皇子嚇著了,知道事情不對勁了,當下馬上派人質問,他們這是幹什麽,想造反嗎?
這時,三皇子終於不再躲著了,聽了四皇子的詢問,便坦坦蕩蕩地表示:四皇子聽信奸佞之言,讓無數無辜忠臣蒙冤,奪職的奪職,奪命的奪命,他要清君側!
四皇子看是三皇子發話,瞬間就明白了,原來是三皇子要造反!
但明白了又怎麽樣,京城已經被圍了個水泄不通,送信都送不出去。
京大營也指望不上了——三皇子帶來了張老太爺,張老太爺之前是京大營的長官,剛被撤下沒幾年,在京大營還是有威望的,他一出現,京大營的人瞬間就沒攻擊三皇子的大軍了,當然了,他們看邊關大軍氣勢那樣可怕,也不敢攻擊就是了。
京大營投降了三皇子,四皇子還能指望誰?
指望之前路上懷疑邊關大軍不對勁的那些州府軍隊,斷了三皇子的後路嗎?琳琅早帶了人,巡查這條路,讓那些人根本不敢出城攻擊。
當然了,四皇子甚至連信都送不出去,因為京城圍的死死,他想喊人來勤王,都喊不來人。
其實就是信能送出去,估計也沒人願意過來勤王就是了,畢竟他們兄弟內鬥,跟改朝換代還不一樣,反正兄弟內鬥,無論哪個贏了,他們還是當這個王朝的官,不用投降新朝,所以管那些破事做什麽,畢竟要是站錯了隊,到時才叫麻煩呢。
四皇子看求救信送不出去,就是送出去了,也沒個動靜,這樣過去了一段時間,四皇子開始害怕了。
因為他怕一直這樣圍下去,最後京城沒糧了,最終還是會死。
更重要的是,京城裏人心浮動,誰讓三皇子說了,隻要不給殘暴昏君效力,攻擊他,他不會在攻破京城後,對他們如何。
既然隻要不幫四皇子,他們就不會有任何危險,那眾人自然就想讓三皇子趕緊進來,將這事了結了,畢竟再這樣僵持下去,他們的損失可就大了——戰爭陰雲籠罩,各家鋪子的生意都開始不好了。
他們哪願意天天這樣損失呢。
——顯然,在老百姓眼裏,皇位之爭,都沒他們賺不了錢重要,畢竟皇位之爭,那是三皇子和四皇子的事,跟他們普通老百姓有什麽關係呢,自然還是賺錢重要。
至於覺得兩人的皇位之爭,對他們很重要的高門大戶……除了那些不關心皇子間爭鬥的中立者,其他人,要麽是四皇子的人,要麽是三皇子的人,早就分好陣營了,這會兒也不用多想,各為其主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