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安王世子夫妻氣的夠嗆的原因了,因為要真說平分,那他們也能接受一點,但,根本不是平分啊,作為嫡子,還是嫡長子,不說拿大頭了,甚至拿的是小頭,大頭在二房還有曹側妃另一個兒子手上,這讓他們能高興嗎?
既然先安王對他們這樣絕情,那就別怪他們對二房也絕情了,先安王可以說錢是他的,他想怎麽分配就怎麽分配,那他們也能說現在的王府是他們的,他們想讓誰走就能讓誰走,所以他們夫妻便商量好了,等停靈結束,就將二房掃地出門,反正他們有的是錢,就算掃地出門,也能過的很好。
二房的財產,的確不少,公中明麵上分的,還有先安王暗中給他們的,再加上之前曹側妃的私房,可是一大筆錢。
曹側妃在時,生怕兒子以後吃虧,所以趁著得寵,很是從安王那兒撈了一些錢,畢竟安王沒錢用,就能從公中支,而安王的就是她的,讓她自然存下了不少錢。
之後她死的時候,她的錢,自然就是她兩個兒子的了。
其實這時候,曹側妃的兩個兒子,就相當於變相地從公中分走了一大筆錢了,畢竟曹側妃從先安王那兒撈了不少錢,這錢都是從公中拿的。
現在,先安王過世,又分給了曹側妃的兩個兒子一大筆錢,這又是從公中弄的。
變相地相當於,公中的錢,差不多都落到了曹側妃兩個兒子手中,相當於當年安王妃和安王世子妃,是幫二房的人攢錢了。
要知道,她們兩人管家,雖也撈錢,但肯定撈不過先安王直接從公中拿錢啊,畢竟公中一年收入五六萬兩,支給後院的不過兩萬兩左右,這兩萬兩還要開支,兩人管家時,能撈到多少,跟先安王取走的比,不過是皮毛。
所以當年安王妃和安王世子妃,就搞錯了,就不該攢什麽錢,而應該直接將錢全花光了,因為全給曹側妃的兩個兒子攢了。
隻是當時,無論是安王妃,還是安王世子妃,都沒想過,先安王會這樣絕情,隻把錢分給曹側妃的兩個兒子,其他人啥也沒有,要不是她們當年攢了點田地,這會兒大家分一分,要不然公中是一點錢也沒有的,因為全被先安王每年拿光光了。
事實上,不光安王世子妃生氣,便是其他房庶子夫妻,聽先安王說,除了公中這點田地,沒其他財產了,也生氣,畢竟誰不知道每年安王將賬上的錢取光光了啊,怎麽可能一點也沒存下來,光是給曹側妃的,就不少了,畢竟以前曹側妃炫耀過的,說先安王又給了她多少多少賞賜。
結果這會兒快要死了,分家,竟然說一點錢也沒存下來,隻有公中安王妃和安王世子妃攢下來的那點田地,那還是兩人管家時,從支給後院的兩萬兩裏省下來,一點一點買的。
這是把別人當傻子呢,前院那麽多錢,一文錢沒存下,反倒是後院才兩萬多兩,每年還能省一點下來,二三十年,攢下這一筆田地。
眼看著先安王隻將私房給曹側妃的兩個兒子,再想想曹側妃那一大筆遺產,也是變相從公中拿的——畢竟曹側妃出身低,嫁給先安王,可沒什麽嫁妝,她那些遺產哪來的,可不全是安王府公中的錢變成的——讓曹側妃的兩個兒子有錢的很,而他們呢,一點錢也沒有,以後隻有宗室那點俸祿,誰能高興呢。
所以不光新上任的安王夫妻不待見二房的人,其他人也不待見,觸碰到自己利益了,誰都大方不起來的。
所以二房現在是萬人嫌,他們說什麽,也沒人支持他們的,讓他們無法爭辯什麽,隻能灰溜溜地走了。
不提眾人不滿先安王將財產差不多隻給了曹側妃的兒子,沒給其他人,卻說當下二房分府出去後,曹側妃另一個兒子,因為還沒結婚,所以還留在府裏。
其他庶子也是這樣,年幼,還沒成親的,都還能留在府裏,因為他們名義上是安太妃的兒子,現在先安王已經過世了,能操持他們親事的,就隻有安太妃了,所以便留在府裏,等安太妃給他們找親事。
當然了,現在守孝,親事的事是沒法談了,要等三年後了。
這其中曹側妃的另一個兒子,心裏是十分憋屈的,要知道,本來他母妃都說要給他找一門好親事了,結果母妃死了,他就要守孝了,沒法說親事了。
結果,生母的孝還沒出,父親又死了,又要守孝,這等三年出來,他都二十多了,到時年齡相仿的條件好的姑娘,早被人挑走了,而年齡小的姑娘,看他年紀這麽大,估計有不願意的,到時他豈不是要降低條件娶老婆了,一想到這個,曹側妃的小兒子,就有一肚子火,心裏把那個害死了曹側妃的人罵了一萬遍,畢竟要不是對方弄死了他的母妃,他的父親也不會受到打擊,就這樣去了,然後他的親事也不會一拖再拖。
還甭說,的確是這樣,在原身世界,曹側妃沒死,很快就給小兒子訂好了親事,然後在安王還沒死之前,就娶進了門。
不像現在,親事沒訂,陸續迎來父母過世,根本沒時間結婚,等出了孝,再訂親,結婚,估計要比原身世界晚好幾年。
說起來,這還是便宜了他呢,要不然依他出府後奢靡的生活習慣,要不了多久,就會將錢敗光,現在在府裏生活,還像以前一樣,俸祿交在公中,但吃喝也在公中,他就是將他自己的錢敗光了,好歹不會喝西北風。
當然了,要是他還像原身世界那樣,將錢敗光後,還想繼續過奢靡的生活,跑去借高利貸,那就不知道會怎樣了。
要知道,就算王府包吃包住,但他要想過奢靡的生活,也照樣能將曹側妃和先安王分給他的錢敗光的,畢竟隻要想,多少錢都能糟蹋光的。
如果真借了高利貸,也甭想安王夫妻給他還,畢竟沒結婚,養在府上就算了,如果他借了高利貸,還給他收拾爛攤子,怎麽可能呢。
既然先安王對他們這樣絕情,那就別怪他們對二房也絕情了,先安王可以說錢是他的,他想怎麽分配就怎麽分配,那他們也能說現在的王府是他們的,他們想讓誰走就能讓誰走,所以他們夫妻便商量好了,等停靈結束,就將二房掃地出門,反正他們有的是錢,就算掃地出門,也能過的很好。
二房的財產,的確不少,公中明麵上分的,還有先安王暗中給他們的,再加上之前曹側妃的私房,可是一大筆錢。
曹側妃在時,生怕兒子以後吃虧,所以趁著得寵,很是從安王那兒撈了一些錢,畢竟安王沒錢用,就能從公中支,而安王的就是她的,讓她自然存下了不少錢。
之後她死的時候,她的錢,自然就是她兩個兒子的了。
其實這時候,曹側妃的兩個兒子,就相當於變相地從公中分走了一大筆錢了,畢竟曹側妃從先安王那兒撈了不少錢,這錢都是從公中拿的。
現在,先安王過世,又分給了曹側妃的兩個兒子一大筆錢,這又是從公中弄的。
變相地相當於,公中的錢,差不多都落到了曹側妃兩個兒子手中,相當於當年安王妃和安王世子妃,是幫二房的人攢錢了。
要知道,她們兩人管家,雖也撈錢,但肯定撈不過先安王直接從公中拿錢啊,畢竟公中一年收入五六萬兩,支給後院的不過兩萬兩左右,這兩萬兩還要開支,兩人管家時,能撈到多少,跟先安王取走的比,不過是皮毛。
所以當年安王妃和安王世子妃,就搞錯了,就不該攢什麽錢,而應該直接將錢全花光了,因為全給曹側妃的兩個兒子攢了。
隻是當時,無論是安王妃,還是安王世子妃,都沒想過,先安王會這樣絕情,隻把錢分給曹側妃的兩個兒子,其他人啥也沒有,要不是她們當年攢了點田地,這會兒大家分一分,要不然公中是一點錢也沒有的,因為全被先安王每年拿光光了。
事實上,不光安王世子妃生氣,便是其他房庶子夫妻,聽先安王說,除了公中這點田地,沒其他財產了,也生氣,畢竟誰不知道每年安王將賬上的錢取光光了啊,怎麽可能一點也沒存下來,光是給曹側妃的,就不少了,畢竟以前曹側妃炫耀過的,說先安王又給了她多少多少賞賜。
結果這會兒快要死了,分家,竟然說一點錢也沒存下來,隻有公中安王妃和安王世子妃攢下來的那點田地,那還是兩人管家時,從支給後院的兩萬兩裏省下來,一點一點買的。
這是把別人當傻子呢,前院那麽多錢,一文錢沒存下,反倒是後院才兩萬多兩,每年還能省一點下來,二三十年,攢下這一筆田地。
眼看著先安王隻將私房給曹側妃的兩個兒子,再想想曹側妃那一大筆遺產,也是變相從公中拿的——畢竟曹側妃出身低,嫁給先安王,可沒什麽嫁妝,她那些遺產哪來的,可不全是安王府公中的錢變成的——讓曹側妃的兩個兒子有錢的很,而他們呢,一點錢也沒有,以後隻有宗室那點俸祿,誰能高興呢。
所以不光新上任的安王夫妻不待見二房的人,其他人也不待見,觸碰到自己利益了,誰都大方不起來的。
所以二房現在是萬人嫌,他們說什麽,也沒人支持他們的,讓他們無法爭辯什麽,隻能灰溜溜地走了。
不提眾人不滿先安王將財產差不多隻給了曹側妃的兒子,沒給其他人,卻說當下二房分府出去後,曹側妃另一個兒子,因為還沒結婚,所以還留在府裏。
其他庶子也是這樣,年幼,還沒成親的,都還能留在府裏,因為他們名義上是安太妃的兒子,現在先安王已經過世了,能操持他們親事的,就隻有安太妃了,所以便留在府裏,等安太妃給他們找親事。
當然了,現在守孝,親事的事是沒法談了,要等三年後了。
這其中曹側妃的另一個兒子,心裏是十分憋屈的,要知道,本來他母妃都說要給他找一門好親事了,結果母妃死了,他就要守孝了,沒法說親事了。
結果,生母的孝還沒出,父親又死了,又要守孝,這等三年出來,他都二十多了,到時年齡相仿的條件好的姑娘,早被人挑走了,而年齡小的姑娘,看他年紀這麽大,估計有不願意的,到時他豈不是要降低條件娶老婆了,一想到這個,曹側妃的小兒子,就有一肚子火,心裏把那個害死了曹側妃的人罵了一萬遍,畢竟要不是對方弄死了他的母妃,他的父親也不會受到打擊,就這樣去了,然後他的親事也不會一拖再拖。
還甭說,的確是這樣,在原身世界,曹側妃沒死,很快就給小兒子訂好了親事,然後在安王還沒死之前,就娶進了門。
不像現在,親事沒訂,陸續迎來父母過世,根本沒時間結婚,等出了孝,再訂親,結婚,估計要比原身世界晚好幾年。
說起來,這還是便宜了他呢,要不然依他出府後奢靡的生活習慣,要不了多久,就會將錢敗光,現在在府裏生活,還像以前一樣,俸祿交在公中,但吃喝也在公中,他就是將他自己的錢敗光了,好歹不會喝西北風。
當然了,要是他還像原身世界那樣,將錢敗光後,還想繼續過奢靡的生活,跑去借高利貸,那就不知道會怎樣了。
要知道,就算王府包吃包住,但他要想過奢靡的生活,也照樣能將曹側妃和先安王分給他的錢敗光的,畢竟隻要想,多少錢都能糟蹋光的。
如果真借了高利貸,也甭想安王夫妻給他還,畢竟沒結婚,養在府上就算了,如果他借了高利貸,還給他收拾爛攤子,怎麽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