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芸想著蘇琳琅,你可真夠可以的,財產不給有血緣關係的外甥外甥女,卻給一個沒血緣關係的外人!
但,不管蘇小芸是怎麽想的吧,反正琳琅已經領養了小姑娘,連戶口都上了,蘇小芸再怎麽不樂意,也沒用了。
及至後來,火山灰消散,世界終於恢複了,聽說琳琅這些年在股市裏,賺了很多錢,那些錢,將來全是她養女的份,蘇小芸就越聽越氣了。
不知道是不是氣多了,世界恢複了不兩年,她就過世了。
倒是琳琅,活到了一百多歲才離開。
而那養女,也像琳琅想的那樣,果然人品是不錯的,她將對方養大了,等她老了,對方一直贍養著她,不像蘇父蘇母說的那樣,白養了她。
回去之後,呆了一段時間,琳琅去了新的世界。
…………
這次琳琅挑了個有意思的世界。
原身呢,是一個皇子,但是呢,是個女兒身。
原來,原身的父皇,曆經多年,也沒有一個兒子——不是皇帝不行,而是,生下的皇子,都夭折了——眼看著四十歲了,膝下隻有兩個皇女,沒有皇子,好不容易又有妃嬪懷上了,結果,生的又是皇女,皇帝大腦一熱,就讓對方將皇女冒充皇子了。
之所以這樣幹,是因為,早先朝堂上就有聲音,說皇帝四十歲了,還沒皇子,該從宗室中挑幾個孩子,帶進宮培養了,到時皇帝要是生了自己的兒子,那自然好,要是沒生自己的兒子,那就從這幾人中,過繼一個做皇子,將來封為太子,讓對方繼位。
是人都有私心,雖然從古代宗族看來,隻要是一族的,過繼,就算有兒子了,但這個皇帝,還是覺得,那是別人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想讓自己的孩子當皇帝,不想讓別人的孩子當皇帝。
於是便讓原身冒充皇子了,想拖延大臣說,挑選宗室子進宮的時間。
想著,沒事,等以後有了真正的皇子,就立那個皇子為太子,對這個假的,不立太子,不就行了,問題不大。
哪知道之後,他就一直沒生下皇子呢——後宮還曾懷孕過一回,但生的是公主。
皇帝看一直沒皇子,就隻能硬著頭皮,讓原身一直冒充下去了。
最後,皇帝突然駕崩,都來不及從宗室中挑一個過繼,原身這唯一的皇子,便趕鴨子上架了。
可以說,原身這是毫無準備的。
因為,皇帝一直沒想過,要讓原身當皇帝,一直做的打算都是,想讓原身蒙一下那些大臣,所以從沒教過原身朝中大事,這樣一來,突然就趕鴨子上架,且原身才十三歲,不說現代,不過是個初中生,便是古代,也不算很大的年齡,啥都不懂,她如何做得了這個皇帝!況且她還有女兒身這個秘密,能信任的人不多。
原身算聰明的了,但內憂外患之下,根本支棱不起來。
當然了,主要也是王朝運行得久了,各種矛盾也變多了起來,別說原身了,一些厲害的皇帝都支棱不起來,更何況兩眼一抹黑,年紀還小的原身了,搞不定這堆破事,也很正常。
更可怕的是,幾年之後,她女裝的身份還暴露了。
於是不用說了,皇帝當不成了——宗法禮教那一套理論下來,她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不同意她當皇帝,於是便換了宗室子上位,她呢,因當過皇帝,新帝也沒把她當普通公主看待,將她幽禁了一生。
她覺得愧對父皇的信任,鬱鬱而終。
而現在,琳琅選擇進來的時間,就是先帝駕崩,她趕鴨子上架的時候。
其實還可以提前一點,讓她有時間布局,但原身不想給她這個機會,隻想看她突然即位,怎麽處理接下來的朝政大事,所以便讓她選擇這個時間點進入,想看看琳琅是不是能做的比她更好。
說實話,琳琅不敢說,她能做的有多好,但比原身強,應該不是難事,好歹她也在一些世界,是做過大事的,其實做個皇帝,並不會難倒她。
在按程序走完登基和料理先帝後事後,琳琅這個年幼的皇帝,便要正式開始她的皇帝生涯了。
她在其他時空,也是做過皇帝的,所以在這個世界,繼續做,因為有經驗,自然不會像原身那樣,手忙腳亂。
當然了,主要也是琳琅剛即位,如果碰到難事,她就展開糊弄學,說她年幼,讓內閣看著辦,暫時不處理那些棘手的事,隻處理一些較容易入手的事。
原身之所以搞不定朝堂,也很簡單,因為眼下內閣黨爭激烈,有兩方人馬,在朝廷上打的你死我活,大多數朝臣都卷了進去,導致原身無論想做什麽事,無論哪一方同意或反對,另一方必然會反對或同意,簡言之,她無論想做什麽,都做不了。
就這破情況,琳琅會跟這兩方不講理,什麽事隻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的人搞到一起去,卷進去跟他們爭論?她傻了不是,因為這兩方做任何事,都不是為國為民,隻是為了小團體利益,她跟他們爭,這不是做無用功?
所以她哪一方也不搭理,隻準備做自己的事。
好比,先從自己較熟悉的地方入手,那就是金融。
等撈到了錢,她有的是方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畢竟有錢在手,能做的事就會多了——反正比沒錢好。
想撈到錢,先要鞏固國家貨幣信用。
俗話說的好,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製了世界,可見貨幣的重要性。
這個王朝,已經搞出了紙幣,但,隨便印,根本不考慮金融問題,最後就是,貨幣信用崩潰,紙幣就是廁紙,根本沒人要,也沒有價值。
鞏固貨幣信用不難,先是防偽,不能讓其他人印假鈔;二是采用金本位,錨定貨幣,畢竟這個世界,還沒石油,能用石油錨定,隻能先用金本位錨定了。
爭鬥的雙方看琳琅折騰紙幣,覺得跟自己利益糾葛不大,自然就沒什麽興趣,隻隨琳琅折騰,他們隻將目光繼續聚集在朝政大事上。
但,不管蘇小芸是怎麽想的吧,反正琳琅已經領養了小姑娘,連戶口都上了,蘇小芸再怎麽不樂意,也沒用了。
及至後來,火山灰消散,世界終於恢複了,聽說琳琅這些年在股市裏,賺了很多錢,那些錢,將來全是她養女的份,蘇小芸就越聽越氣了。
不知道是不是氣多了,世界恢複了不兩年,她就過世了。
倒是琳琅,活到了一百多歲才離開。
而那養女,也像琳琅想的那樣,果然人品是不錯的,她將對方養大了,等她老了,對方一直贍養著她,不像蘇父蘇母說的那樣,白養了她。
回去之後,呆了一段時間,琳琅去了新的世界。
…………
這次琳琅挑了個有意思的世界。
原身呢,是一個皇子,但是呢,是個女兒身。
原來,原身的父皇,曆經多年,也沒有一個兒子——不是皇帝不行,而是,生下的皇子,都夭折了——眼看著四十歲了,膝下隻有兩個皇女,沒有皇子,好不容易又有妃嬪懷上了,結果,生的又是皇女,皇帝大腦一熱,就讓對方將皇女冒充皇子了。
之所以這樣幹,是因為,早先朝堂上就有聲音,說皇帝四十歲了,還沒皇子,該從宗室中挑幾個孩子,帶進宮培養了,到時皇帝要是生了自己的兒子,那自然好,要是沒生自己的兒子,那就從這幾人中,過繼一個做皇子,將來封為太子,讓對方繼位。
是人都有私心,雖然從古代宗族看來,隻要是一族的,過繼,就算有兒子了,但這個皇帝,還是覺得,那是別人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想讓自己的孩子當皇帝,不想讓別人的孩子當皇帝。
於是便讓原身冒充皇子了,想拖延大臣說,挑選宗室子進宮的時間。
想著,沒事,等以後有了真正的皇子,就立那個皇子為太子,對這個假的,不立太子,不就行了,問題不大。
哪知道之後,他就一直沒生下皇子呢——後宮還曾懷孕過一回,但生的是公主。
皇帝看一直沒皇子,就隻能硬著頭皮,讓原身一直冒充下去了。
最後,皇帝突然駕崩,都來不及從宗室中挑一個過繼,原身這唯一的皇子,便趕鴨子上架了。
可以說,原身這是毫無準備的。
因為,皇帝一直沒想過,要讓原身當皇帝,一直做的打算都是,想讓原身蒙一下那些大臣,所以從沒教過原身朝中大事,這樣一來,突然就趕鴨子上架,且原身才十三歲,不說現代,不過是個初中生,便是古代,也不算很大的年齡,啥都不懂,她如何做得了這個皇帝!況且她還有女兒身這個秘密,能信任的人不多。
原身算聰明的了,但內憂外患之下,根本支棱不起來。
當然了,主要也是王朝運行得久了,各種矛盾也變多了起來,別說原身了,一些厲害的皇帝都支棱不起來,更何況兩眼一抹黑,年紀還小的原身了,搞不定這堆破事,也很正常。
更可怕的是,幾年之後,她女裝的身份還暴露了。
於是不用說了,皇帝當不成了——宗法禮教那一套理論下來,她名不正言不順,大臣們不同意她當皇帝,於是便換了宗室子上位,她呢,因當過皇帝,新帝也沒把她當普通公主看待,將她幽禁了一生。
她覺得愧對父皇的信任,鬱鬱而終。
而現在,琳琅選擇進來的時間,就是先帝駕崩,她趕鴨子上架的時候。
其實還可以提前一點,讓她有時間布局,但原身不想給她這個機會,隻想看她突然即位,怎麽處理接下來的朝政大事,所以便讓她選擇這個時間點進入,想看看琳琅是不是能做的比她更好。
說實話,琳琅不敢說,她能做的有多好,但比原身強,應該不是難事,好歹她也在一些世界,是做過大事的,其實做個皇帝,並不會難倒她。
在按程序走完登基和料理先帝後事後,琳琅這個年幼的皇帝,便要正式開始她的皇帝生涯了。
她在其他時空,也是做過皇帝的,所以在這個世界,繼續做,因為有經驗,自然不會像原身那樣,手忙腳亂。
當然了,主要也是琳琅剛即位,如果碰到難事,她就展開糊弄學,說她年幼,讓內閣看著辦,暫時不處理那些棘手的事,隻處理一些較容易入手的事。
原身之所以搞不定朝堂,也很簡單,因為眼下內閣黨爭激烈,有兩方人馬,在朝廷上打的你死我活,大多數朝臣都卷了進去,導致原身無論想做什麽事,無論哪一方同意或反對,另一方必然會反對或同意,簡言之,她無論想做什麽,都做不了。
就這破情況,琳琅會跟這兩方不講理,什麽事隻從小團體利益出發的人搞到一起去,卷進去跟他們爭論?她傻了不是,因為這兩方做任何事,都不是為國為民,隻是為了小團體利益,她跟他們爭,這不是做無用功?
所以她哪一方也不搭理,隻準備做自己的事。
好比,先從自己較熟悉的地方入手,那就是金融。
等撈到了錢,她有的是方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畢竟有錢在手,能做的事就會多了——反正比沒錢好。
想撈到錢,先要鞏固國家貨幣信用。
俗話說的好,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製了世界,可見貨幣的重要性。
這個王朝,已經搞出了紙幣,但,隨便印,根本不考慮金融問題,最後就是,貨幣信用崩潰,紙幣就是廁紙,根本沒人要,也沒有價值。
鞏固貨幣信用不難,先是防偽,不能讓其他人印假鈔;二是采用金本位,錨定貨幣,畢竟這個世界,還沒石油,能用石油錨定,隻能先用金本位錨定了。
爭鬥的雙方看琳琅折騰紙幣,覺得跟自己利益糾葛不大,自然就沒什麽興趣,隻隨琳琅折騰,他們隻將目光繼續聚集在朝政大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