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閱畢,李賢便命太子左庶子魏元忠,起草《討逆檄文》,昭示三軍,率定襄道四十八萬大軍,於突厥王庭正式起兵靖難。
大軍行至並州時,得知李賢起兵消息, 從山東趕來的薛仁貴、蘇慶節等將,受領新官職,加入行軍序列,討逆軍中士氣大振。
與此同時,在太原王氏的幫助下,大軍還采買到了大量的白布,製成旌旗、孝衣,全軍為大行皇帝掛孝, 一路破關,繼續南下。
行至長安的北門戶-涇陽之時,遇到了嚴陣以待的南衙軍,而這支軍隊的統帥,正是曾經倍受李賢推崇的尚書左仆射-劉仁軌。
冬冬、冬冬.....,望著遠處,猶如白雲一般湧來的定襄道大軍,劉仁軌目光深邃,表情也是前所未有的嚴肅,連呼吸也前所未有的急促起來。
戎馬一生的劉仁軌,想都想不到,他有一天,會與同袍開戰, 更想不到對方的主帥, 是李氏的子弟。
身披重孝的李敬業, 策馬來到城下, 高聲呼喚:“劉相何在?”
麵色鐵青的劉仁軌,攥緊了拳頭,沉聲回了一句:“李將軍,劉仁軌在此!殿下派你來,有何指教?”
勒了一下韁繩,在馬上的李敬業,傲然答道:“太子殿下,請相爺到軍前,拚桌一醉!不知相爺敢否?”
這話說的有意思,從身份來講,李賢起了兵,就是朝廷的叛徒,劉仁軌作為朝廷派出的平叛主帥,沒有理由赴會。
可從君臣角度來說,李賢是大行皇帝欽命的監國太子,是對他厚恩禮待的君上,謹守禮法的劉仁軌,又不得不去。
沉思片刻,猶豫了一下,劉仁軌將佩劍交給副將程務挺,僅帶了黑齒常之一人,驅馬出城,與李敬業一道來到軍前。
看著身披重孝的李賢, 麵色冷峻異常,渾身散發著濃烈殺氣,劉仁軌心中暗歎,大唐怕是要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血腥內鬥了。
“劉相,太宗和大行皇帝,包括孤待你不薄,你為何要附逆篡國?”
這個問題問的好,來恒、李敬玄附和武後反他,李賢一定都不生氣。他在朝的時候,從來就沒重用過二人,人家為了功名富貴,投靠新主,也可以理解。
劉仁軌不是功名富貴就能收買的人,作為一國宰相,他要是連對錯都分不出來,那才是天大的笑話。
“殿下,您覺得您適合當皇帝嗎?”
“換句話說,您確定,您當了皇帝對大唐好嗎?”
在大義上,李賢是名副其實的後繼之君,且他也用成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無疑比李顯高出了一座山。
可劉仁軌答應武後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李賢太優秀了,凡是要求盡善盡美的他,優秀到可以耗光李唐百年的氣運。
從李賢如此人熱衷於軍事,在軍隊上投入的便可以看出,他當皇帝後,與漢武帝一樣,一定把“廣征四夷,教通四海”立為執政的標準。
可大唐需要這樣的君主麽?早在太宗晚年時,就有不少臣工上書,請求太宗不要不要過分征伐,耗費國家的底蘊。
而今大唐立三世,馬上就要有第四位君主了,如果朝中侍立的公卿,依然是軍功為主的臣工,那這個國家,遲早步兩漢的後塵。
但李顯就不同了,他的資質雖然平庸,但心地善良,也沒有那麽強的進取之心。這樣的人當了皇帝,隻會成為守城之主,施行的政策,也相對柔和。
大唐的軍隊夠強大了,未來幾十年內不需要當心。隻要坐在龍椅上的皇帝,不是“何不食肉糜”那種狠辣的貨色,國家一樣長治久安。
“原來如此,你是這麽想的?”
“孤是不知道你是想的太天真,還是老眼昏花,已經湖塗了。”
恩?劉仁軌如此精明的人,是如李賢所說,已經是老湖塗了嗎?
當然是!李賢說的一點都沒錯。
是,他沒有李賢的“閱曆”,不知道武後操縱皇權真正的目的是什麽,這可以理解。
但他卻看錯了李賢,人壽百歲,世多有之,然皆身沒而無聞。少立軍功,聲明傳千秋萬代,李賢要締造萬世功勳,不需要百歲之壽。
東突厥也好,吐蕃乃至西域各國也罷,年年在邊境上燒殺搶掠,屠戮大唐百姓、商旅。大唐的子民不易啊,李賢每每思之,錐心刺骨。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一些臣子們罵他好大喜功,由他;罵他窮兵黷武,也由他;甚至這次起兵,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頁,李賢也毫不在乎。
縱然身後留下萬世罵名,也絕不允許大唐寸土遭人踐踏,更不允許大唐百姓流離失所。而李顯或者武後,並不能保證這兩點,所以這皇位,他不能讓。
“劉相,你的聖賢之書讀的太多了,被書愚弄傻了。”
“霸道、王道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間。你能保證顯會一直聽你們的嗎?天真!”
“孤提大軍到此,劉相覺得這小小的涇陽,可以阻擋我的兵鋒多久?”
派出去的斥候,已經與藍田的軍事學院取得了聯係,在得知李賢起兵的消息後,岑長倩、郭待詔、阿史那道真各率一衛,已經進駐藍田。
隨時等候李賢的命令,側擊劉仁軌,或者直接攻擊長安。劉仁軌之所以沒鋪開陣勢,在路上伏擊他,就是這個原因。
唉,歎了一口氣,劉仁軌無奈道:“軍中的很多將士都不想打,能打多久,老臣沒把握。”
“不過,老臣答應過天後,不會投降!這樽酒後,老臣便回去等著殿下來攻城。”
劉仁軌不得不承認,李賢在軍中的名聲太好了,即便是他起兵造反,將士們對他仍然是同情多過攻訐。
帶著這樣的軍隊作戰,要能打贏就怪了。失敗是可以預見的,但劉仁軌還是絕定,堅持自己的政治抱負,與李賢放手一搏。
“好,孤沒話說了。孤會親自坐鎮指揮,向劉相請教領兵禦戰,征馳千裏的法門。”
話不投機半句多,劉仁軌再好,再是大唐的忠臣,不為自己所用,也是枉然。這一路一直沒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再這試試刀,也是應該的。
大軍行至並州時,得知李賢起兵消息, 從山東趕來的薛仁貴、蘇慶節等將,受領新官職,加入行軍序列,討逆軍中士氣大振。
與此同時,在太原王氏的幫助下,大軍還采買到了大量的白布,製成旌旗、孝衣,全軍為大行皇帝掛孝, 一路破關,繼續南下。
行至長安的北門戶-涇陽之時,遇到了嚴陣以待的南衙軍,而這支軍隊的統帥,正是曾經倍受李賢推崇的尚書左仆射-劉仁軌。
冬冬、冬冬.....,望著遠處,猶如白雲一般湧來的定襄道大軍,劉仁軌目光深邃,表情也是前所未有的嚴肅,連呼吸也前所未有的急促起來。
戎馬一生的劉仁軌,想都想不到,他有一天,會與同袍開戰, 更想不到對方的主帥, 是李氏的子弟。
身披重孝的李敬業, 策馬來到城下, 高聲呼喚:“劉相何在?”
麵色鐵青的劉仁軌,攥緊了拳頭,沉聲回了一句:“李將軍,劉仁軌在此!殿下派你來,有何指教?”
勒了一下韁繩,在馬上的李敬業,傲然答道:“太子殿下,請相爺到軍前,拚桌一醉!不知相爺敢否?”
這話說的有意思,從身份來講,李賢起了兵,就是朝廷的叛徒,劉仁軌作為朝廷派出的平叛主帥,沒有理由赴會。
可從君臣角度來說,李賢是大行皇帝欽命的監國太子,是對他厚恩禮待的君上,謹守禮法的劉仁軌,又不得不去。
沉思片刻,猶豫了一下,劉仁軌將佩劍交給副將程務挺,僅帶了黑齒常之一人,驅馬出城,與李敬業一道來到軍前。
看著身披重孝的李賢, 麵色冷峻異常,渾身散發著濃烈殺氣,劉仁軌心中暗歎,大唐怕是要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血腥內鬥了。
“劉相,太宗和大行皇帝,包括孤待你不薄,你為何要附逆篡國?”
這個問題問的好,來恒、李敬玄附和武後反他,李賢一定都不生氣。他在朝的時候,從來就沒重用過二人,人家為了功名富貴,投靠新主,也可以理解。
劉仁軌不是功名富貴就能收買的人,作為一國宰相,他要是連對錯都分不出來,那才是天大的笑話。
“殿下,您覺得您適合當皇帝嗎?”
“換句話說,您確定,您當了皇帝對大唐好嗎?”
在大義上,李賢是名副其實的後繼之君,且他也用成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無疑比李顯高出了一座山。
可劉仁軌答應武後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為李賢太優秀了,凡是要求盡善盡美的他,優秀到可以耗光李唐百年的氣運。
從李賢如此人熱衷於軍事,在軍隊上投入的便可以看出,他當皇帝後,與漢武帝一樣,一定把“廣征四夷,教通四海”立為執政的標準。
可大唐需要這樣的君主麽?早在太宗晚年時,就有不少臣工上書,請求太宗不要不要過分征伐,耗費國家的底蘊。
而今大唐立三世,馬上就要有第四位君主了,如果朝中侍立的公卿,依然是軍功為主的臣工,那這個國家,遲早步兩漢的後塵。
但李顯就不同了,他的資質雖然平庸,但心地善良,也沒有那麽強的進取之心。這樣的人當了皇帝,隻會成為守城之主,施行的政策,也相對柔和。
大唐的軍隊夠強大了,未來幾十年內不需要當心。隻要坐在龍椅上的皇帝,不是“何不食肉糜”那種狠辣的貨色,國家一樣長治久安。
“原來如此,你是這麽想的?”
“孤是不知道你是想的太天真,還是老眼昏花,已經湖塗了。”
恩?劉仁軌如此精明的人,是如李賢所說,已經是老湖塗了嗎?
當然是!李賢說的一點都沒錯。
是,他沒有李賢的“閱曆”,不知道武後操縱皇權真正的目的是什麽,這可以理解。
但他卻看錯了李賢,人壽百歲,世多有之,然皆身沒而無聞。少立軍功,聲明傳千秋萬代,李賢要締造萬世功勳,不需要百歲之壽。
東突厥也好,吐蕃乃至西域各國也罷,年年在邊境上燒殺搶掠,屠戮大唐百姓、商旅。大唐的子民不易啊,李賢每每思之,錐心刺骨。
<a id="wzsy" href="https://m.yawenba.net">雅文吧</a>
一些臣子們罵他好大喜功,由他;罵他窮兵黷武,也由他;甚至這次起兵,在史書上留下不光彩的一頁,李賢也毫不在乎。
縱然身後留下萬世罵名,也絕不允許大唐寸土遭人踐踏,更不允許大唐百姓流離失所。而李顯或者武後,並不能保證這兩點,所以這皇位,他不能讓。
“劉相,你的聖賢之書讀的太多了,被書愚弄傻了。”
“霸道、王道都在帝王的一念之間。你能保證顯會一直聽你們的嗎?天真!”
“孤提大軍到此,劉相覺得這小小的涇陽,可以阻擋我的兵鋒多久?”
派出去的斥候,已經與藍田的軍事學院取得了聯係,在得知李賢起兵的消息後,岑長倩、郭待詔、阿史那道真各率一衛,已經進駐藍田。
隨時等候李賢的命令,側擊劉仁軌,或者直接攻擊長安。劉仁軌之所以沒鋪開陣勢,在路上伏擊他,就是這個原因。
唉,歎了一口氣,劉仁軌無奈道:“軍中的很多將士都不想打,能打多久,老臣沒把握。”
“不過,老臣答應過天後,不會投降!這樽酒後,老臣便回去等著殿下來攻城。”
劉仁軌不得不承認,李賢在軍中的名聲太好了,即便是他起兵造反,將士們對他仍然是同情多過攻訐。
帶著這樣的軍隊作戰,要能打贏就怪了。失敗是可以預見的,但劉仁軌還是絕定,堅持自己的政治抱負,與李賢放手一搏。
“好,孤沒話說了。孤會親自坐鎮指揮,向劉相請教領兵禦戰,征馳千裏的法門。”
話不投機半句多,劉仁軌再好,再是大唐的忠臣,不為自己所用,也是枉然。這一路一直沒遇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再這試試刀,也是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