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現階段的視角出發,三星係統所具備的混亂軌道、導致比臨1內除恒星風中所蘊含的元素外,就再無其餘值得一提的物質資源可言;


    這種混亂對恒星自體而言或許很尋常,但在那些曾經可能存在於係統內的行星體眼中,卻是一種足以將它們甩飛的不可被承受之重


    而如今造訪此處的精靈學者們,雖未能搞清過去是否有過行星的存在,但至少在當下的所見所聞中,這裏不存在除恒星外的大型資源類星體,自然也就沒有了現實意義上的太多開發價值;


    也因此,前來的探索要塞並未攜帶單純的移民單位,其內載員或是肩負著科研使命的學者、或是負責維護虛實造物的工程師,其餘還有部分軍方與探索部門的成員,以及供應諸方所需的相應物資補給。


    而在此地這般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也還要堅持派員前來探索的原因,除了是計劃用外圍僅存的那些小天體來製造聖光發射器,從而將這裏建設為邁向更遠處的空間中轉站外,更多的還在於對恒星係統本身的研究,而共和國也的確因此獲得了遠超此前所設想的成果。


    初時,要塞抵達目標並與迷失者1號完成了對接融合後,便有無數艘中小型飛船從其內分路出發;


    其中一部分,前往了近日點展開自身並收集恒星風物質;


    而另一部分則前往了小天體帶,準備與來時在那裏專門分裂出的要塞結構相配合著,逐步去完成對聖光陣列所需物資的開發與搜集。


    且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科考船飛向了三顆恒星附近,其內乘員們則俱都是些完成了深度融合、並再行分身的高階施法者;


    他們所肩負的任務,自然便是對恒星體係的內麵擾動進行觀測。


    於是,亂而有序的建設與科考行動便在此間漸漸展開,就連本打算向更遠星域邁進的涅斯塔也暫時選擇了留下;


    他準備在靠自身精加工能力加速中轉站建設的同時,順便用那實時算力上漲但觀測深度卻下降的魔晶視覺,對三星係統進行大致的擾動觀察。


    ~~~~~~


    已知的是,就連真空都不是真的空、反而還蘊含有著無窮的背景信息幹擾,更遑論其餘複雜的物質結構


    所以在進行內麵觀測時,便需要在這層層幹擾的存在下去識別特定的目標信息,並將之記憶後回到外界完成分析。


    在此前,能讓高階施法者們觀測的恒星就隻有太陽而已,有很多細節會因缺乏對比而無法被確定信息源頭;


    但現在,當比鄰1內的這三顆恒星被納入至了觀測範圍後,新對比途徑的出現讓學者們有了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質上,這三顆恒星雖和太陽並無太大的區別、都是些正處於壯年階段的主序星,隻是在質量與空間坐標等方麵存在有各自的差異;


    但僅隻是如此也罷,就已經讓高階施法者們感到了獲益良多.


    借此,他們得以部分的補齊了許多擾動數據,一些似是而非的狀況也因之被看清,然後在聚變反應、重力、質量、空間扭曲、引力幹涉等很多方麵,都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並梳理了相關的知識與應用狀況;


    比如,聚變堆與仿重力技術就因此而取得了可觀的突破;


    但比之更為重要的,則是在空間和引力方麵所得到的收獲.


    三星的運行不但賴於它們彼此間的引力關係,就連那些更為遙遠星體也跨越著無限的距離,從未知星域將自身的影響力作用在了此處,並與前者共同維係起了整個內外體係的穩定運轉。


    對於太陽而言雖也是如此,但大質量星體間的引力連接在此處被展現的更為直白一些,且其彼此的間距也為觀測提供了重要數據。


    以施法者與大小飛船作為應用終端,學者們展開了‘從母星處借力三星’、‘從比臨1借力太陽’的對比術法實驗,從而更為顯著的看清了質量幹涉下的空間變化、遙遠星體間的引力幹涉關係、以及被施法者與銘文借力之恒星在內麵的擾動反饋;


    並且,學者們也在此番展開的實驗與同步觀測中,對尚未被納入至統一力體係的‘引力’概念,又多了幾分更為深刻的認知。


    而除了對認知和學識層麵的影響外,這般針對引力與空間所展開的實驗與觀測結果,也在應用技術方麵展現出了與之受重視程度相匹配、甚至更勝一籌的價值.


    價值其一,變頻引擎的引力場幹涉能力不再有距離限製;


    雖說目標的遠近依舊在事實上影響著具體幹涉能力,但嚴格而言卻已不再是‘能與不能’的界限,而變成了效率、能耗、以及程度上的指標;


    且經過改造的引擎可以在能源的投入下,在無有光帆作為初始動力的情況下,將要塞用月餘時間提速至0.5倍於光的程度;


    雖和此前的光帆+變頻尚有著一定的差距,卻也足以作為一種獨立的推進係統進行單獨應用。


    價值其二,學者們又因之而誕生了一種新想法、並付諸了實踐.


    已知空間是種十分穩定的結構,即便共和國用所有能源輸出功率為代價做出嚐試,也還沒辦法製造出想象中可能存在的‘蟲洞’;


    但觀測視界內的四顆恒星,卻又用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其同時又具備有‘柔韌’屬性,它們的質量總能在自身所在的區域中、形成一處不同尋常的空間凹陷。


    所以學者們便想到,既然‘撕裂空間製造蟲洞’的念想暫時沒辦法去實現,那何不退而求其次在‘扭曲’上想一想辦法?


    即便光速依舊是理論上那個無法被超越的速度極限,但此番並不是要去尋求直接對光的超越,而是在謀求對速度之承載者、也即是空間本身的扭曲,而借此是否就能獲得更高的‘實際航速’、並達成超越光速的目的?


    像恒星那般的巨型‘深坑’暫時還無法去模擬,但通過仿重力與引力牽扯卻能製造出相同類型的微型陷坑,如果能將這之集中的作用於航道上,以一種‘邊走邊折’的形式於前方不斷製造空間扭曲場,或許就能以另一種形式達成目的;


    而抱著這種期待的心情,學者們就開始了對這種理念的嚐試


    在初期,他們渡過了一段十分艱難的求索過程,因為現有的可觀測對象還是太過稀少,且質量方麵也並不算太強力;


    但當比鄰3、比鄰2、比鄰4、比鄰5探索艦陸續抵達目標後,那一顆又一顆的恒星體便進入了隨船高階施法者們的視線當中,從而再次增加了學者們的擾動數據庫;


    且這般變化所造成的影響是顯著的,尤其是中子星以它那似是能將空間都鑽破的存在感,成為了此番技術進步的最大推手。


    其所顯現的強悍引力場擾動,不但在先前積累的促進下、讓變頻引擎的速度被抬升至0.7倍於光的程度,且還讓共和國的仿重力與空間技術發生了一次質變;


    而這種質變所帶來的數據與術法底蘊,就讓設想中的‘邊折邊行’有了能夠被實現的基礎,並在研究中誕生了堪用的術法模板、以及由此而生的銘文器械;


    於是,技術探索得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過程中,一艘安裝有驗證引擎的小飛船,在自認為航行了1000公裏左右時停下;


    但於外界而言,它所駛過的真實距離卻是1100公裏,之間所存在的差額便是新技術所達成的‘折躍’效果。


    且對於沒有經過優化的‘初號機’而言,能在能源、功率、算法的重重限製下,最終達到這般數據已經是很不錯的一種成果。


    在其後,實驗又在中型與大型飛船中完成,在小型與中型要塞中也進行了驗證,且最終一路來到了‘該上大型要塞’的時刻;


    及至此時,學者們已將這種新技術的應用終端命名為了‘空間折躍引擎’,且其在程度、頻率、能耗等方麵的性能也被認為足以堪用,並被進行了充分的安全性測試;


    於是,最急需這種能力的一艘大型要塞就被挑中,成為了第一個被進行技術更新的對象


    ~~~~~~~~~~


    參與了折躍引擎開發項目的學者們,以投影形態來到了於漫長旅途中掙紮的黑洞探索要塞當中,並匯同涅斯塔在此處的分身、以及粗牙等同船的施法者們,一起展開了針對性的改造行動。


    於要塞還保持著高速飛行的狀態下,他們利用庫存的材料專門製造了一批‘折躍變頻複合引擎’,並在進行了細致的規劃後、將之妥善布局在了艦體空間之內。


    而後,這艘要塞就在共和國裏裏外外數十億雙眼睛的矚目下,第一次於自己身上啟動了這個新的技術應用.


    霎時間,周邊的星空都仿佛發生了某種扭曲,但要塞內部的精靈們卻並未因此而誕出太多的感受,並恍若未覺般彼此對視著發出了‘是否生效’的疑問;


    至少,儀表盤上所顯示的數據依舊為‘0.7倍光速’.


    但假若能在外界進行觀測的話,就會發現其正以一種此前所無法想象的高速、以一種十分奇怪的狀態不斷行進著,且過程中並無如過去那般花費很長時間、去一點點積累速度的曆程,而是瞬時間就被進行的大幅度的提速。


    第一檔,從初時的0.7倍一躍升至了0.9倍;


    第二檔,隨著銘文效果輸出率的提升、光速就這般被毫無波瀾的突破,而要塞的空間坐標變更率也在瞬時間,就一躍跳至了1.5倍於光的程度;


    第三檔,能源輸出率繼續攀升、引擎效果頻次再升、要塞智腦的控製效率提高,而空間坐標變更率也達到了2.5倍於光的水平;


    及至最後的第四檔時,隨著所有相關影響因子的最大額輸出,要塞的外測數據終於停止在了3.5倍於光速的水準,而這便也是當下真正的速度頂點。


    與此同時,其內對於速度的感知卻依舊未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發生,在以飛船自身為出發點所進行的任何傳統探測中,其速度都還保持在先前所能達到的0.7倍光速左右;


    但外部觀測的結果卻是相當的明確.


    事實上,‘外部’與被扭曲的空間才是處於同一視界內的存在,反而是要塞自身的狀態才為真正的不正常.


    在其不斷前行的過程中,要塞自體一直都處在一種時而清晰、時而朦朧的狀態;


    每一次的‘清晰’,都代表著前次折躍的結束與下次折躍的準備;


    而每一次‘朦朧’則意味著折躍過程的正在被進行,且扭曲的空間會似是一層泡泡般將折躍中的要塞包裹,使之看上去就顯得極為虛幻。


    這般感覺雖顯得有些玄奇與夢幻,但其實也意味技術中存在有明顯的不足


    因為在理論上,一直處於‘朦朧’狀態才是其最佳的行進模式,因為那代表著折躍在毫無間斷的情況下被持續進行;


    而現在這似是捉迷藏般時隱時現,則意味著引擎的折躍效果在啟動頻次方麵,還未能達到相同‘程度’內的最佳水準。


    但暫時而言,這種程度也就足夠用了.


    在綜合了多方數據進行演算後可知,其能夠以要塞的本動速度為基形成5倍的相對速度,且隻現在能隻依靠廣域變頻牽引能力、就達成0.7倍於光的基礎本動速度;


    也即是說,光帆推進係統便在這般出乎意料的狀況中、於誰都沒能想象到的時間點下,暫且退出了星際航行的舞台;


    或許,此前所製造的那些聖光發生器從今往後就該改行,以防禦性武器的麵目去發揮自身餘熱了。


    對於共和國來說,此般變化當然是一件好事.


    首先,這大大增強了己方在恒星際航行時的靈活性,在前往未開發星域展開探索時將不必再為歸途而擔憂,也不必吝嗇於在中途降低自己的航速;


    其次,對40光年範圍甚至更遠區域中恒星群的探索與開發,將會比預期來的耗時更短難度更低,並因此收獲大量的物質資源、以及新的觀測對象;


    最後,新的觀測對象也意味著收獲新知識、改進舊知識,而技術能力也會因此得到提升,如這還僅是初旦的新引擎,就會在更多數據樣本的積累下、於相輔相成中取得新突破。


    至於現下,亦有止不住的歡呼聲自要塞內響起


    因為他們知道,原先估算中將會持續1300年之久的旅程,僅因這尚且沒有完全成熟的技術,就被瞬間縮短到了隻需三百餘年左右的程度。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阿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阿狸並收藏從巨魔部落到精靈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