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庫縣,西宮市,鳴尾町。
阪神隊二軍球場裏,球員們喊聲四起,外野組的訓練正如火如荼。
張哲也在其中。
教練在本壘區遠遠地把球打來外野這邊,張哲等人則依次上前接球,完成一次外野飛球接殺守備。
經驗豐富的教練們打過來的球忽遠忽近, 或者高飛飄忽不定,又或者平飛而來急急落地。
球衣已多處髒汙的張哲左手戴著外野手的接球手套,全神貫注地看著數十米開外本壘那邊的教練。
他的身體微微低伏,膝蓋小幅度彎曲,讓兩條腿處於隨時可以啟動的狀態。
憑借出色的視力,張哲捕捉到了遠處教練的動作。
棒球被拋到了教練跟前,然後被打向外野,快速飛來。
球的飛行軌道不高, 離地大概四五米, 從一二壘之間突破內野。
張哲第一時間啟動朝落點奔去。
在向前奔跑的過程中,他的大腦快速預判著處理球的結果,發現及時到位的幾率隻有兩三成。
“來不及了!”
這是一顆即將在外野前區域落地的平飛球。
由於站位靠後,即使張哲已經以最快速度啟動了,想要及時到位仍然十分困難。
除非他繼續全力加速,在球落地瞬間整個人撲上前,才有一絲可能完成接殺,但是撲接失敗的後果是球會漏到身後釀成更嚴重的防守傷害。
“穩妥起見吧。”
張哲立即減速調整步伐,放下左手打開手套,撈起落地彈起的棒球。
攔到球後馬上回傳給了內野。
於是這一次防守的結果是形成了一支一壘安打。
出身捕手的張哲更能從全局考慮防守結果對比賽局勢的影響。
倘若外野手出現了漏球,守備失誤的打擊遠遠不止被打擊跑者突進得點圈,糟糕的防守氣氛甚至足以改變比賽流向。
張哲不是一個熱衷於美技守備的人, 但同樣他也不缺少冒險精神,如果判斷到是可以拚一把的球,即便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也會全力救球。
與草地親密接觸是一名外野手的日常,皮糙肉厚的技能唯有從訓練中習得。
之後,完成了自己的訓練任務,張哲揉著發酸的肩膀,小跑著走回休息區。
休息了一會兒,換了幹爽的內襯,張哲繼續下一個訓練任務。
等到一天的訓練量超額完成,張哲按照日程安排,前往二軍的技術分析室,今天輪到他接受指導。
技術分析室裏擺放著各種儀器和電腦。
擔任打擊教練及技術分析擔當的日高剛指出張哲其中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小哲,你的出棒啟動時機比其他人早。”
日高剛通過電腦向張哲演示了分析視頻。
從平均數據上看,張哲的出棒時機比高中同期選手早很多,以職棒水準來說也屬於出棒啟動過早那一類。
出棒啟動過早與揮棒軌跡有關。
揮棒軌跡越大,出棒啟動越早。
過早啟動帶來的問題是減少了判斷時間,需要非常快速地判斷出球種和球路,然後決定是否出棒。
然而在職棒比賽中,判斷時間恰恰絕對不能減少。
職業投手的球路隱蔽性非常強,常常誘使打者大幅度揮空,而打者的應對方法之一是把球放得更進來,相應的啟動時機就晚了些許。
日高剛說道:“我把分析資料發給你,到時候你認真看一看。”
打擊技術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教練組也不急,打算先讓張哲對職業棒球層次的要求有些了解。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從高中棒球到職業棒球的轉變非一日之功。
沒有遭遇現實毒打之前,自身的感受是不夠深刻的。
春訓期間的練習賽隻是餐前小菜,職業棒球真正的壁壘還沒有正式出現。
新人體檢時張哲的數據比一軍選手平均值高百分之十,根據以往的經驗,高卒新人進職棒第一年身體素質還能再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因而現階段二軍教練組給張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身體素質。
球團舍棄收割流量也要先把張哲放在二軍鍛煉,就是為了給他安安靜靜的時間紮紮實實打好身體基礎。
吃好、練好、睡好。
這三樣做到位了,其他事情都能慢慢來。
回到宿舍,舒舒服服泡完澡,張哲在電腦前看起了自己的分析資料。
看了一遍又一遍,他漸漸品出了一些信息。
“原來教練們對我的打擊機製有意見。”
張哲的打擊機製比較偏向美式風格,與傳統的日式風格差異頗大,所以一直備受外界討論。
孰優孰劣暫且不論,風格的差異是顯而易見。
教練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麵打了不少問號。
張哲那一套打擊機製在高中時期摧枯拉朽,到了職業棒球還能通行無阻嗎?
以教練們沉浸職棒多年的經驗,答案是恐怕不一定能,至少他們對無法適用的風險感到擔憂。
萬一張哲成長達不到預期,球團和球迷遷怒於他們這些教練,那可就撇不開責任了。
已經被證明的日式打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在挫折教育麵前,如果張哲能夠自己認識到這一點,主動提出技術指導的需求,對所有人來說是最好的。
張哲變得嚴肅起來。
教練們隱晦的意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以前結識了許多打棒球的朋友,所以張哲跟他們聊過進入職棒後的困難,大多數人都發出了職棒與高中差距非常大的感慨。
比如說當年大阪桐蔭的藤原恭大和根尾昂,他們都在進入職棒之後狠狠地撞上了實力差距的牆壁,不得不尋求徹徹底底的改變。
前輩們的經驗很有參考價值。
“我是不是也要改呢?”張哲捫心自問。
練習賽25打席連續無安打稍稍刺激到了他,讓他體會到了無計可施的挫折感。
而練習賽僅僅是職棒生涯正式開始前的預演,更加嚴酷的考驗還在後麵,二軍的季前賽、聯賽和一軍比賽的困難都遠比練習賽多。
理性上,改變打擊機製適應當前比賽,是合適的解決方法。
但是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在喊。
我的打擊方式不想變得跟別人一模一樣!!
阪神隊二軍球場裏,球員們喊聲四起,外野組的訓練正如火如荼。
張哲也在其中。
教練在本壘區遠遠地把球打來外野這邊,張哲等人則依次上前接球,完成一次外野飛球接殺守備。
經驗豐富的教練們打過來的球忽遠忽近, 或者高飛飄忽不定,又或者平飛而來急急落地。
球衣已多處髒汙的張哲左手戴著外野手的接球手套,全神貫注地看著數十米開外本壘那邊的教練。
他的身體微微低伏,膝蓋小幅度彎曲,讓兩條腿處於隨時可以啟動的狀態。
憑借出色的視力,張哲捕捉到了遠處教練的動作。
棒球被拋到了教練跟前,然後被打向外野,快速飛來。
球的飛行軌道不高, 離地大概四五米, 從一二壘之間突破內野。
張哲第一時間啟動朝落點奔去。
在向前奔跑的過程中,他的大腦快速預判著處理球的結果,發現及時到位的幾率隻有兩三成。
“來不及了!”
這是一顆即將在外野前區域落地的平飛球。
由於站位靠後,即使張哲已經以最快速度啟動了,想要及時到位仍然十分困難。
除非他繼續全力加速,在球落地瞬間整個人撲上前,才有一絲可能完成接殺,但是撲接失敗的後果是球會漏到身後釀成更嚴重的防守傷害。
“穩妥起見吧。”
張哲立即減速調整步伐,放下左手打開手套,撈起落地彈起的棒球。
攔到球後馬上回傳給了內野。
於是這一次防守的結果是形成了一支一壘安打。
出身捕手的張哲更能從全局考慮防守結果對比賽局勢的影響。
倘若外野手出現了漏球,守備失誤的打擊遠遠不止被打擊跑者突進得點圈,糟糕的防守氣氛甚至足以改變比賽流向。
張哲不是一個熱衷於美技守備的人, 但同樣他也不缺少冒險精神,如果判斷到是可以拚一把的球,即便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也會全力救球。
與草地親密接觸是一名外野手的日常,皮糙肉厚的技能唯有從訓練中習得。
之後,完成了自己的訓練任務,張哲揉著發酸的肩膀,小跑著走回休息區。
休息了一會兒,換了幹爽的內襯,張哲繼續下一個訓練任務。
等到一天的訓練量超額完成,張哲按照日程安排,前往二軍的技術分析室,今天輪到他接受指導。
技術分析室裏擺放著各種儀器和電腦。
擔任打擊教練及技術分析擔當的日高剛指出張哲其中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小哲,你的出棒啟動時機比其他人早。”
日高剛通過電腦向張哲演示了分析視頻。
從平均數據上看,張哲的出棒時機比高中同期選手早很多,以職棒水準來說也屬於出棒啟動過早那一類。
出棒啟動過早與揮棒軌跡有關。
揮棒軌跡越大,出棒啟動越早。
過早啟動帶來的問題是減少了判斷時間,需要非常快速地判斷出球種和球路,然後決定是否出棒。
然而在職棒比賽中,判斷時間恰恰絕對不能減少。
職業投手的球路隱蔽性非常強,常常誘使打者大幅度揮空,而打者的應對方法之一是把球放得更進來,相應的啟動時機就晚了些許。
日高剛說道:“我把分析資料發給你,到時候你認真看一看。”
打擊技術的調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教練組也不急,打算先讓張哲對職業棒球層次的要求有些了解。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la">xiaoshuting.la</a>
從高中棒球到職業棒球的轉變非一日之功。
沒有遭遇現實毒打之前,自身的感受是不夠深刻的。
春訓期間的練習賽隻是餐前小菜,職業棒球真正的壁壘還沒有正式出現。
新人體檢時張哲的數據比一軍選手平均值高百分之十,根據以往的經驗,高卒新人進職棒第一年身體素質還能再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因而現階段二軍教練組給張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身體素質。
球團舍棄收割流量也要先把張哲放在二軍鍛煉,就是為了給他安安靜靜的時間紮紮實實打好身體基礎。
吃好、練好、睡好。
這三樣做到位了,其他事情都能慢慢來。
回到宿舍,舒舒服服泡完澡,張哲在電腦前看起了自己的分析資料。
看了一遍又一遍,他漸漸品出了一些信息。
“原來教練們對我的打擊機製有意見。”
張哲的打擊機製比較偏向美式風格,與傳統的日式風格差異頗大,所以一直備受外界討論。
孰優孰劣暫且不論,風格的差異是顯而易見。
教練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麵打了不少問號。
張哲那一套打擊機製在高中時期摧枯拉朽,到了職業棒球還能通行無阻嗎?
以教練們沉浸職棒多年的經驗,答案是恐怕不一定能,至少他們對無法適用的風險感到擔憂。
萬一張哲成長達不到預期,球團和球迷遷怒於他們這些教練,那可就撇不開責任了。
已經被證明的日式打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在挫折教育麵前,如果張哲能夠自己認識到這一點,主動提出技術指導的需求,對所有人來說是最好的。
張哲變得嚴肅起來。
教練們隱晦的意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以前結識了許多打棒球的朋友,所以張哲跟他們聊過進入職棒後的困難,大多數人都發出了職棒與高中差距非常大的感慨。
比如說當年大阪桐蔭的藤原恭大和根尾昂,他們都在進入職棒之後狠狠地撞上了實力差距的牆壁,不得不尋求徹徹底底的改變。
前輩們的經驗很有參考價值。
“我是不是也要改呢?”張哲捫心自問。
練習賽25打席連續無安打稍稍刺激到了他,讓他體會到了無計可施的挫折感。
而練習賽僅僅是職棒生涯正式開始前的預演,更加嚴酷的考驗還在後麵,二軍的季前賽、聯賽和一軍比賽的困難都遠比練習賽多。
理性上,改變打擊機製適應當前比賽,是合適的解決方法。
但是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在喊。
我的打擊方式不想變得跟別人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