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小付一早來了,吃過早飯,他坐上我們的車當向導,開向巨澱湖。
我要給王先生帶點禮物,小付說他一輩子就愛好杯中之物,別的啥都不用買,隻要買幾瓶好酒就成。
巨澱湖原稱青丘濼,又稱作清水泊,由淄河、躍龍河、王欽河、織女河、張僧河、陽河等多條河流匯集而成,本來湖麵甚為廣大,有“少海”之稱,由於氣候和地勢變化的原因,現在湖麵萎縮得厲害,隻剩下了兩萬畝左右,裏麵蘆葦叢生,水道縱橫交錯,如果不熟悉的進去很容易迷失在裏麵。
王繼恩先生就住在躍龍河入巨澱湖河口的一處高地上,四周灌木、蘆葦、蒿草叢生,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積水的水塘,隻有一條彎曲的小道通向那裏。
到了高地,有四間草房和用樹枝紮成的籬笆院子,用木頭做的大門,上麵是蘆葦做成的門樓,下麵橫著一塊木板匾額,上麵用黑色的金文體寫著“弌釣居”。其中兩間房子上麵的蘆葦和蒿草還是新的,好像剛剛維修過。
小付下了車,到院子裏喊了幾聲“王老師”,沒人應聲,他回來說:“不在家,不用問,又釣魚去了,肯定在湖邊,這邊走,我們去找他。”
小付帶著我們在蘆葦和荒草裏沿著一條幾乎看不見的草徑往前走,走了大概有一裏多地,看到湖邊了,一艘小船停靠在湖邊水麵上,一個人帶著鬥笠坐在船上舉著釣竿,正在安靜地釣魚,一手裏拿著一個酒葫蘆,一會兒喝一口,如果不是腦子還清醒,還真以為是古代的一位煙波釣叟。
“那就是王老師,你們先等一下,我去給他說一聲。”小付走過去,和那位說了幾句什麽,看到那位直擺手。
小付回來,一臉失望:“不好意思,王老師不想見你們,讓你們走吧。沒辦法,我說不動他……”
我走過去,一邊走一邊高聲念誦:“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我剛念完,那位放下了魚竿轉過身來看著我。
他有六十多歲,四方臉,臉上是長長的花白胡須,臉上分布著一些很深的皺紋,大概是因為經常釣魚的緣故,皮膚曬得黑黝黝的。
“不好意思王先生,打擾您的雅興。可在下真的有要緊的事情需要您的幫助。”我一抱拳。
他放下魚竿站起來,一步跨下小船,他腳上穿著一雙很舊的黃軍鞋,上麵都是泥。
走到我麵前,打量了一下:“小夥子,你不錯啊,有學問!這麽多年來,能一口說出我‘一釣翁’來曆的人就你一個!”
他說話的時候帶過來一陣濃濃的酒味兒。
“慚愧!”我說:“我看過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這首詩,所以記得。”
“好吧,也算是知音了。”王先生盯著我說:“小付告訴我說你是大學教授,這麽年輕的教授可很不多見啊。”
“嗯嗯,其實也沒什麽……”我想告訴他我隻是個外聘的教授,不是真正的教授,可又不好開口。
“你們是從哪裏來的?”
“哦,河北。”
“既然遠道而來,那麽,跟我到草廬一坐吧。”他到船那裏拿起釣竿,拎起一個魚簍,在前麵走,我們在後麵跟著,一直走回了“一釣居”,他推開中間那間房子的門,請我們到裏麵坐。
房子不大,牆壁用白石灰刷得很白,正麵牆上是一幅橫幅書法作品,用隸書書寫,寫的卻是另一個版本的“獨釣詩”:
“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
東西兩麵牆上各有四張立幅的草書書法作品,寫的是唐代張誌和的十二首《漁歌子》。
裏麵的桌椅板凳都很舊,但擦得很幹淨。
我站在那幅“獨釣詩”作品前看著,說:“這是嶗山太清宮東南到八仙墩路上海中那塊礁石上的石刻,作者是大穀子,不是王士禎的詩。”
“哈哈哈,果然是知音。不錯,”王先生大笑起來:“我年輕的時候一次去嶗山,看到了這首詩,非常喜歡,所以後來隱居的時候自號‘一釣翁’。我查過,它的源頭就是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你說得也沒錯。”
大塊頭把買來的一箱子白酒搬上來,我說我請他喝酒,他看了一眼,點點頭,沒有推辭。
王先生要給我們倒茶,小付急忙接過去,給衝茶拿杯子。可王先生不喝茶,把酒葫蘆拿在手裏。
“你們這麽老遠跑到這荒郊野地來,有什麽急事啊?”他拿起酒葫蘆來喝了一口,抹抹嘴。
“是這樣的,我們聽說在六十年代初的時候,您曾經遇到一個風洞……”
“是啊,差點命都沒了。”王先生說:“怎麽?你們想打那個古墓的主意?”
“您老別誤會,不完全是,”我急忙說:“您有沒有聽說過關於古代一麵‘風鏡’的事兒?”
“沒有,”他回答很幹脆:“什麽風鏡?你是說,我們遇到的那個風洞,和你們說的那個風鏡有關係?”
“是的。所以我們想請教您一下,當時您遇到了什麽情況?您能告訴我嗎?”
“哦,好吧,其實我不大願意說這事兒,既然你問了,那我就告訴你。那一直是我心中一個一直解不開的謎團,三十多年了,我一直想不明白。”
“是是,我們就是想知道這個。”
他又喝了一口酒,說:“那是1964年的9月份,正在農業學大寨。文物局突然收到一個村老百姓的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洞,裏麵有古代文物,交上來一隻圓鼎和一個銅匜,看那形製、花紋和銘文,應該是商末到周初時候的器物。
“上級就派了我們四個人前去調查。那個地方,就在淄河入巨澱湖的地方,因為淄河以前決口,從那裏流過,衝出一條很深很寬的大溝,一直到了商周的考古地層。
“那個洞實際上是個古代的盜洞,我們在裏麵發現了幾枚大觀通寶,那是宋代的盜墓賊留下的‘路錢’。還有兩把已經鏽爛了的鐵抓鉤,應該也是盜墓賊留下的工具。”
“您是說,那個盜洞實際上是宋代的盜墓賊挖的?”耗子問。
“嗯,對。”王先生抹抹嘴,繼續說:“那個盜洞,原來應該很深,是從地麵上往下挖,然後又橫著往墓室方向挖,因為洪水的緣故,上麵的部分被衝沒了,下麵的部分被淤塞住,搞大寨田挖土,給挖開了。”
“你們進去發生了什麽?”
“本來沒什麽。那個洞自東向西,很長很直,是非常專業的盜墓賊打出來的,一直斜向下。我們在洞裏找到了一件青銅戈、一件破損了玉璧和幾塊銅器的殘片,都是殷末周初的東西,應該是盜墓賊丟下的。
“後來,我們一直到了裏麵,到了墓室了,到處是水和泥漿。那是一個豎坑墓,是用很粗的方木打的槨,上麵直接封土。槨木因為也泡在水裏,處於飽水狀態,所以還沒腐爛。有一根槨木被拉開了,露出了一條很寬的縫隙,墓室裏都是水,很深。”
“您親眼看到的?”
“不是,因為洞穴比較小,隻能容一個人進去,所以我們四個人是依次跟著往前爬。最前麵的就是我們的組長何家訓,然後是羅江,我在第三個,薛先國在最後。我聽見何組長說,裏麵被挖開了一段空間,一根槨木被拉開一個大縫隙,墓穴內是很深的水。”
我說:“這個很正常啊,因為那裏地勢低,四周都是河流湖泊,墓穴下沉進水是很自然的。”
“是的,可不正常的是,何組長說他看到水裏有藍色的光,不知道是什麽東西。”
“藍光?墓室裏有藍光?”
“對,而且是在墓室的水裏麵的。”
“哦。那麽,那股風是怎麽吹出來的?”
我要給王先生帶點禮物,小付說他一輩子就愛好杯中之物,別的啥都不用買,隻要買幾瓶好酒就成。
巨澱湖原稱青丘濼,又稱作清水泊,由淄河、躍龍河、王欽河、織女河、張僧河、陽河等多條河流匯集而成,本來湖麵甚為廣大,有“少海”之稱,由於氣候和地勢變化的原因,現在湖麵萎縮得厲害,隻剩下了兩萬畝左右,裏麵蘆葦叢生,水道縱橫交錯,如果不熟悉的進去很容易迷失在裏麵。
王繼恩先生就住在躍龍河入巨澱湖河口的一處高地上,四周灌木、蘆葦、蒿草叢生,還有不少大大小小積水的水塘,隻有一條彎曲的小道通向那裏。
到了高地,有四間草房和用樹枝紮成的籬笆院子,用木頭做的大門,上麵是蘆葦做成的門樓,下麵橫著一塊木板匾額,上麵用黑色的金文體寫著“弌釣居”。其中兩間房子上麵的蘆葦和蒿草還是新的,好像剛剛維修過。
小付下了車,到院子裏喊了幾聲“王老師”,沒人應聲,他回來說:“不在家,不用問,又釣魚去了,肯定在湖邊,這邊走,我們去找他。”
小付帶著我們在蘆葦和荒草裏沿著一條幾乎看不見的草徑往前走,走了大概有一裏多地,看到湖邊了,一艘小船停靠在湖邊水麵上,一個人帶著鬥笠坐在船上舉著釣竿,正在安靜地釣魚,一手裏拿著一個酒葫蘆,一會兒喝一口,如果不是腦子還清醒,還真以為是古代的一位煙波釣叟。
“那就是王老師,你們先等一下,我去給他說一聲。”小付走過去,和那位說了幾句什麽,看到那位直擺手。
小付回來,一臉失望:“不好意思,王老師不想見你們,讓你們走吧。沒辦法,我說不動他……”
我走過去,一邊走一邊高聲念誦:“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我剛念完,那位放下了魚竿轉過身來看著我。
他有六十多歲,四方臉,臉上是長長的花白胡須,臉上分布著一些很深的皺紋,大概是因為經常釣魚的緣故,皮膚曬得黑黝黝的。
“不好意思王先生,打擾您的雅興。可在下真的有要緊的事情需要您的幫助。”我一抱拳。
他放下魚竿站起來,一步跨下小船,他腳上穿著一雙很舊的黃軍鞋,上麵都是泥。
走到我麵前,打量了一下:“小夥子,你不錯啊,有學問!這麽多年來,能一口說出我‘一釣翁’來曆的人就你一個!”
他說話的時候帶過來一陣濃濃的酒味兒。
“慚愧!”我說:“我看過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這首詩,所以記得。”
“好吧,也算是知音了。”王先生盯著我說:“小付告訴我說你是大學教授,這麽年輕的教授可很不多見啊。”
“嗯嗯,其實也沒什麽……”我想告訴他我隻是個外聘的教授,不是真正的教授,可又不好開口。
“你們是從哪裏來的?”
“哦,河北。”
“既然遠道而來,那麽,跟我到草廬一坐吧。”他到船那裏拿起釣竿,拎起一個魚簍,在前麵走,我們在後麵跟著,一直走回了“一釣居”,他推開中間那間房子的門,請我們到裏麵坐。
房子不大,牆壁用白石灰刷得很白,正麵牆上是一幅橫幅書法作品,用隸書書寫,寫的卻是另一個版本的“獨釣詩”:
“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長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
東西兩麵牆上各有四張立幅的草書書法作品,寫的是唐代張誌和的十二首《漁歌子》。
裏麵的桌椅板凳都很舊,但擦得很幹淨。
我站在那幅“獨釣詩”作品前看著,說:“這是嶗山太清宮東南到八仙墩路上海中那塊礁石上的石刻,作者是大穀子,不是王士禎的詩。”
“哈哈哈,果然是知音。不錯,”王先生大笑起來:“我年輕的時候一次去嶗山,看到了這首詩,非常喜歡,所以後來隱居的時候自號‘一釣翁’。我查過,它的源頭就是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你說得也沒錯。”
大塊頭把買來的一箱子白酒搬上來,我說我請他喝酒,他看了一眼,點點頭,沒有推辭。
王先生要給我們倒茶,小付急忙接過去,給衝茶拿杯子。可王先生不喝茶,把酒葫蘆拿在手裏。
“你們這麽老遠跑到這荒郊野地來,有什麽急事啊?”他拿起酒葫蘆來喝了一口,抹抹嘴。
“是這樣的,我們聽說在六十年代初的時候,您曾經遇到一個風洞……”
“是啊,差點命都沒了。”王先生說:“怎麽?你們想打那個古墓的主意?”
“您老別誤會,不完全是,”我急忙說:“您有沒有聽說過關於古代一麵‘風鏡’的事兒?”
“沒有,”他回答很幹脆:“什麽風鏡?你是說,我們遇到的那個風洞,和你們說的那個風鏡有關係?”
“是的。所以我們想請教您一下,當時您遇到了什麽情況?您能告訴我嗎?”
“哦,好吧,其實我不大願意說這事兒,既然你問了,那我就告訴你。那一直是我心中一個一直解不開的謎團,三十多年了,我一直想不明白。”
“是是,我們就是想知道這個。”
他又喝了一口酒,說:“那是1964年的9月份,正在農業學大寨。文物局突然收到一個村老百姓的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個洞,裏麵有古代文物,交上來一隻圓鼎和一個銅匜,看那形製、花紋和銘文,應該是商末到周初時候的器物。
“上級就派了我們四個人前去調查。那個地方,就在淄河入巨澱湖的地方,因為淄河以前決口,從那裏流過,衝出一條很深很寬的大溝,一直到了商周的考古地層。
“那個洞實際上是個古代的盜洞,我們在裏麵發現了幾枚大觀通寶,那是宋代的盜墓賊留下的‘路錢’。還有兩把已經鏽爛了的鐵抓鉤,應該也是盜墓賊留下的工具。”
“您是說,那個盜洞實際上是宋代的盜墓賊挖的?”耗子問。
“嗯,對。”王先生抹抹嘴,繼續說:“那個盜洞,原來應該很深,是從地麵上往下挖,然後又橫著往墓室方向挖,因為洪水的緣故,上麵的部分被衝沒了,下麵的部分被淤塞住,搞大寨田挖土,給挖開了。”
“你們進去發生了什麽?”
“本來沒什麽。那個洞自東向西,很長很直,是非常專業的盜墓賊打出來的,一直斜向下。我們在洞裏找到了一件青銅戈、一件破損了玉璧和幾塊銅器的殘片,都是殷末周初的東西,應該是盜墓賊丟下的。
“後來,我們一直到了裏麵,到了墓室了,到處是水和泥漿。那是一個豎坑墓,是用很粗的方木打的槨,上麵直接封土。槨木因為也泡在水裏,處於飽水狀態,所以還沒腐爛。有一根槨木被拉開了,露出了一條很寬的縫隙,墓室裏都是水,很深。”
“您親眼看到的?”
“不是,因為洞穴比較小,隻能容一個人進去,所以我們四個人是依次跟著往前爬。最前麵的就是我們的組長何家訓,然後是羅江,我在第三個,薛先國在最後。我聽見何組長說,裏麵被挖開了一段空間,一根槨木被拉開一個大縫隙,墓穴內是很深的水。”
我說:“這個很正常啊,因為那裏地勢低,四周都是河流湖泊,墓穴下沉進水是很自然的。”
“是的,可不正常的是,何組長說他看到水裏有藍色的光,不知道是什麽東西。”
“藍光?墓室裏有藍光?”
“對,而且是在墓室的水裏麵的。”
“哦。那麽,那股風是怎麽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