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伊羅王是南詔末期的邊王,他的封地在哀牢國,大概就是今天的雲南保山一帶。


    哀牢這個名稱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相傳戰國時,楚國有個大將叫莊的,估計在中原混不下去了,率兵到雲南蠻荒之地打天下。攻打到哀牢山附近,看這地方不錯,建立了滇國,子孫世代就相繼在那裏稱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開始經略雲南,派常桉開辟五尺寬的道路,從四川蜀道到滇池(後諸葛亮又將此道加寬)。雲南蠻荒之地和中原便有了通聯。


    秦滅漢立,公元前一零九年,漢武帝遣將軍郭昌滅滇國,置益州郡,東漢增置永昌郡。永昌郡即哀牢地區。三國時諸葛亮出兵雲南,七擒孟獲,又增置興古雲南二郡。


    牟伊羅王先祖是烏蠻族人,他的族人就在此地發跡。


    從春秋戰國到隋唐時期,整個雲南差不多還是一片蠻荒之地,雖然中原勢力其間不斷地入主過來,但都是來了走,走了來,如曇花一現,或被當地民族同化。


    這裏錯雜散居著許多部落,名號繁多,難以勝計。就種族來說,主要有白蠻與烏蠻。


    唐初,烏蠻大體仍過著畜牧生活,還不會紡織,男女都用牛羊皮製衣,其社會發展比白蠻還要落後。


    從7世紀初葉到中葉,烏蠻征服了當地的白蠻,建立起六個詔。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王國。


    六詔是:蒙舍詔,在今巍山縣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稱南詔;蒙嶲詔,在今巍山縣北部,為蒙舍詔北鄰;越析詔,在今賓川、風儀二縣;邆賧(tingdǎn)詔,在今鄧川縣;浪穹詔,在今洱源縣;施浪詔,在邆賧詔東北。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蒙舍詔張樂進求讓位於為避仇來到南詔定居的細奴邏。


    細奴邏原是魏寶山中的一個獵戶,他就是牟伊羅王的祖上,南詔國的奠基人。


    關於細奴邏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細奴邏父子耕於魏寶山中,其妻蒙織送飯,遇到一窮和尚乞食化緣,母將飯食給了和尚,和尚受其恩惠,授藝點化細奴邏,傳和尚在細奴邏犁頭砍下十三道裂痕。細奴邏死後,成為魏寶山的巡山土神。


    又說細奴邏發跡起於和金姑結識。金姑是蒙舍詔白王張樂進求的三公主,三公主歌舞雙絕,為了逃婚離家出走。細奴邏追獵一隻野狐救起三公主。


    金姑又對細奴邏一見鍾情,他們婚後歸家。


    白子國主張樂進求挺中意細奴邏的,於是在諸葛亮南征時所立的白崖鐵柱前遜位禪讓。


    細奴邏指石發誓“若為人主,劍入金石”,劍入石三分。


    細奴邏得了老丈人的基業,建立大蒙國,以張樂進求為國老,無言和尚為國師。


    細奴邏時年32歲,自稱蒙奇王。


    窮小子得了美人又得江山,一步登天。


    細奴邏即位後,野心勃勃,遣子入唐為質,以求得到唐的保護。


    7世紀70年代以後,吐蕃勢力進入洱海湖區北部。南詔距離吐蕃最遠,受威脅較小,因此仍依附於唐朝。


    公元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台登郡王,支持他們進行統一雲南的戰爭。


    唐王朝此舉是借南詔抵禦吐蕃,以減輕自己的邊患。


    這皮邏閣是繼細奴邏之後更厲害的一個角色,文韜武略,武功兵法樣樣精通,非常了得。


    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2月,唐打敗吐蕃,攻下昆明鹽城(今鹽源)。六詔中的鄧賧詔、浪穹詔、施浪詔依附於吐蕃,而越析詔、蒙崔詔及蒙舍詔(南詔)歸附唐王朝。


    這時候南詔王皮羅閣,他在六詔中實力最強,認為時機到了,打算一統六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狼皮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新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新雨並收藏狼皮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