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川大將軍不是不想死守香木城,但實在沒幹得過對方啊,戰敗亦無奈。他收攏殘兵後撤到國都外布防時,已明白鄭室國陷入了全麵的被動,想打消耗戰困死或拖垮北刀氏大軍的計劃已經失敗,除非能在短期內集中全部精銳主力重新奪回香木城。
但是這樣做,就必須要收縮東邊的防線了,將精銳軍陣全部調到國都附近。打了這樣的敗仗,芮川在心中也難免記恨興竹。假如興竹早聽他的建議,將更多的精銳軍陣撤到香木城來,這一站未必守不住啊,可是現在已經晚了!
芮川派人勸鄭股緊急調集國中全部精銳軍陣奪回香木城的同時,亦想彈劾兵正興竹誤國。但他還沒有回到國都呢,興竹已經聯合言官在朝中彈劾了他。
兵正大人興竹聲稱,芮川大將軍在北刀氏興兵入境之時,不戰而節節後退,拱手讓出三座城廓。更可恨的是,他竟然向主君諫言,欲調動東線邊關大軍回撤,繼續不戰而將另外兩座城廓獻於少務。此人是武夫丘弟子,曾與北刀氏同門學藝,暗中必定心向少務。
香木城之戰,主君與朝中諸臣皆已叮囑重地不容有失,可是芮川損兵折將後仍然丟城,陷戰局於完全被動之勢,恐是有意為之。如今之計,隻有收縮國中精銳拱衛都城,並竭力奪回香木城,已不宜再用芮川為大將軍,建議主君最好將其撤職拿問。
香木城的戰敗。後果實在太嚴重了,必須要有人來負這個責任。作為這一戰的直接指揮者芮川又怎能跑得掉,興竹便先下手彈劾了芮川。而且下的是狠手,不僅指出芮川有戰敗之責,而且有暗通巴室國的嫌疑。
與此同時,鄭室國東線守衛國境的大軍終於回撤了,主動放棄兩座城廓向國都方向收縮,若能奪回香木城是最好,就算奪不回來。也要盡量穩定住不利局麵。恰在這時,出現了一個意外的變數。巴原上的三國之戰竟突然成了四國之戰,帛室國也趁機興兵殺入了鄭室國!
去年初秋,相窮與少務舉兵,皆殺入了對方國境。當然引起了樊室國與帛室國的關注。可是這一戰來得太突然,這兩國就算想插手也沒有做好準備,況且與他們並沒有關係。可是兩國亦不可能坐視不理,雖沒有下達戰事總動員令,但也在暗中增兵,悄然向邊境集結大軍。這不僅是為了以防萬一,假如有便宜,說不定還能趁機撈一把好處。
各國邊境線上本就有軍陣駐防,但是要應對大型戰事。還必須從國內各城廓調兵增援。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集結後備軍陣先後開到國境線上,恐怕幾個月也過去了。與原相室國東境交界的是樊室國。等樊室國完成了大軍調動,相室國之戰基本上已經結束,沒他們什麽事了。
原相室國東境與樊室國接界的有三座城廓,分別是白駒城、古雄城與飛虹城,這恰恰就是少務最先進軍的路線,也是進軍之後派重兵布防的大後方。假如樊室國想趁相室國兵敗之際點便宜。恐怕也找不著機會。
可是等到巴室國攻打鄭室國時,卻給了與鄭室國東境交界的帛室國足夠的準備時間。帛室國君帛讓一直在關注著兩國的戰局變化。巴室國這邊,有鎮東大將軍率軍鎮守邊關、嚴陣以待,他當然沒什麽好機會,更沒借口對巴室國舉兵。
當少務的兩路大軍攻下香木城之後,帛讓卻看到另一個機會,他早就調集大軍在邊境上準備好了。鄭室國東邊的重兵一旦後撤,帛室國大軍立刻趁虛而入。鄭室國主動放棄的兩座城廓,一座被威芒大軍趁勢推進占領,另一座則被帛室國所搶占。
這還是威芒反應購快呢,他早就得到了情報——帛室國可能會有動作,否則這兩座城廓都會讓帛室國給搶去。帛室國進軍當然也要有一個能占得住大義的借口,這個口號與巴室國一樣,也是討伐鄭股之不義!
……
鄭室國此前並沒有開罪帛室國的舉動,但帛室國號召民眾發動這場戰爭,所提出的口號並非是針對鄭室國,而是針對齊君鄭股。鄭股派人刺殺少務,身為兄弟宗室的另一位國君帛讓都看不下去了!鄭股今日能刺殺少務、將來說不定也能刺殺其他國君啊,怎能讓此人在世居位?
況且鄭股去年主動提出和談,已經答應了賠償巴室國,卻出爾反爾,巴原上怎可有這樣的國君?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鄭股派人刺殺少務,居然栽贓給帛室國!其實鄭股栽贓的對象是眾獸山,但眾獸山就是帛室國中的修煉宗門,說是栽贓給帛室國倒也勉強可以。
所以帛讓是出於大義、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才發兵討伐鄭股。同時他也派使者去見少務,自稱兩國是同仇敵愾,我想幫著少務一起打鄭股、為少務出口氣。兄弟宗室之間,不能容忍有鄭股這種敗類之君。
話說得當然好聽,但時機找得卻很準。帛讓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和巴室國大軍對上,就是趁機攻占那些仍在鄭室國控製下的城廓,盡量多搶地盤、搶好處。誰都看出來鄭室國已經頂不住了,便宜也不能都讓巴室國給占了。
以往的巴原各國爭戰,若巴室國大占上風,往往會受到第三國的牽製。但今日之戰與以往的形勢不同了,少務準備充足,擊潰相室國的速度太快,讓樊室國來不及反應也找不到機會。當帛室國也想插手的時候,在巴室國那邊占不著便宜,既然如此,還不如和巴室國一起去打這條鄭股落水狗呢。
此戰之後,巴原上將不複當年五國抗衡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帛室國更要壯大自己的力量。但帛室國大軍一動,鄭室國的局麵便不可逆轉了。原先鄭股還想調回大軍防衛國都、並重新奪回香木城,如今看來已不可能實現。
威芒大軍與帛室國大軍同時從東線殺入,分別連克兩城之後,都已經逼近了鄭都城。兩國提出的口號都是要斬鄭股,宣稱有鄭股在便無和談的可能。
在這個背景下,鄭室國中發生了一起未遂政變,謀劃者是鎮國大將軍芮川。芮川收攏香木城殘兵向國都撤退時,已打算要彈劾兵正興竹,同時也對鄭股這位主君充滿了失望。別說是他,鄭室國中有很多人皆對鄭股心懷怨恨。在他們看來,是鄭股的所作所為,為鄭室國帶來了災難。
其實站在鄭股的角度,如果當初少務成功歸國繼位,遲早將是大麻煩;若能殺了少務並暗中支持公子會良為巴君,這才能消除隱患。
他這麽想也許是對的,可是偏偏暗中策劃的行動沒有成功,又沒有及時利用相窮舉兵的機會給巴室國以重創。如今以鄭室國之力,已擋不住巴室國的大軍,再加上帛室國插了這一手,鄭室國已到了危亡之際。
芮川已聽到傳聞,兵正興竹竟搶先聯合言官彈劾了自己,鄭股已打算將他撤職查問,就連他留在國都中的親眷家人,都已經被暗中看押。於是他也打算先下手為強,聯合軍中親信在國都發動一場政變,拿下興竹、逼誤國之君鄭股退位,這樣形勢才能有最後一線轉機。
芮川不認為自己這麽做是叛亂,而是為了鄭室國好。可惜這場政變失敗了,他原本暗中聯絡了在國都的軍中親信,等他一入城便順勢起事逼宮。不料其手下並沒有拿下興竹,國都中來了一位高人坐鎮,便是英竹嶺的宗主英竹先生。
芮川手下的將領謀事不密,提前被興竹察知風聲,興竹還請來了自家師尊英竹先生,這場政變還沒來得及發動,就鎮壓下去了。芮川見勢不妙孤身逃走、不知去向,但他的親信和家眷皆被斬殺。
鄭室國雖平定了內亂,但解決不了外患。巴室國的大軍自北向南,帛室國的大軍自東向西,都已經殺到了離國都不遠的位置。這時鄭室國中又發動了另一場平靜而成功的政變,是由英竹先生親手安排的——鄭股禪位、另立新君。
新君當然也姓鄭,名泓竹,是鄭股之弟,亦是英竹先生最後一位親傳弟子。鄭股想不退位都不行,英竹先生來到國都,幫助兵正興竹平定芮川的未遂政變後,已經完全把持了鄭室國的大權。而鄭室國從朝中群臣到國中萬民,如今皆認為鄭股是禍國之君,不能繼續在位了。
新君泓竹與兵正興竹一樣,都是英竹先生的弟子,連他們的名字都是英竹先生給起的。泓竹自幼就被送到英竹嶺修煉,在英竹先生的指點下,如今已有五境九轉修為。他是一名典型的修士,常年在英竹嶺中清修,偶爾行遊巴原各地,對城廓以及朝中俗事並不過問,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國君。他繼位之後,一切國事更由英竹先生做主。
英竹先生及時廢掉鄭股,當然是為了挽回民心、平息眾怒。假如鄭股被斬,巴室國與帛室國繼續攻伐也失去了大義上的借口。可是鄭室國也不好直接這麽幹,因此表麵上並不是鄭股被廢,而他主動禪位的。(未完待續)
<b></b>
但是這樣做,就必須要收縮東邊的防線了,將精銳軍陣全部調到國都附近。打了這樣的敗仗,芮川在心中也難免記恨興竹。假如興竹早聽他的建議,將更多的精銳軍陣撤到香木城來,這一站未必守不住啊,可是現在已經晚了!
芮川派人勸鄭股緊急調集國中全部精銳軍陣奪回香木城的同時,亦想彈劾兵正興竹誤國。但他還沒有回到國都呢,興竹已經聯合言官在朝中彈劾了他。
兵正大人興竹聲稱,芮川大將軍在北刀氏興兵入境之時,不戰而節節後退,拱手讓出三座城廓。更可恨的是,他竟然向主君諫言,欲調動東線邊關大軍回撤,繼續不戰而將另外兩座城廓獻於少務。此人是武夫丘弟子,曾與北刀氏同門學藝,暗中必定心向少務。
香木城之戰,主君與朝中諸臣皆已叮囑重地不容有失,可是芮川損兵折將後仍然丟城,陷戰局於完全被動之勢,恐是有意為之。如今之計,隻有收縮國中精銳拱衛都城,並竭力奪回香木城,已不宜再用芮川為大將軍,建議主君最好將其撤職拿問。
香木城的戰敗。後果實在太嚴重了,必須要有人來負這個責任。作為這一戰的直接指揮者芮川又怎能跑得掉,興竹便先下手彈劾了芮川。而且下的是狠手,不僅指出芮川有戰敗之責,而且有暗通巴室國的嫌疑。
與此同時,鄭室國東線守衛國境的大軍終於回撤了,主動放棄兩座城廓向國都方向收縮,若能奪回香木城是最好,就算奪不回來。也要盡量穩定住不利局麵。恰在這時,出現了一個意外的變數。巴原上的三國之戰竟突然成了四國之戰,帛室國也趁機興兵殺入了鄭室國!
去年初秋,相窮與少務舉兵,皆殺入了對方國境。當然引起了樊室國與帛室國的關注。可是這一戰來得太突然,這兩國就算想插手也沒有做好準備,況且與他們並沒有關係。可是兩國亦不可能坐視不理,雖沒有下達戰事總動員令,但也在暗中增兵,悄然向邊境集結大軍。這不僅是為了以防萬一,假如有便宜,說不定還能趁機撈一把好處。
各國邊境線上本就有軍陣駐防,但是要應對大型戰事。還必須從國內各城廓調兵增援。以當時的交通條件,集結後備軍陣先後開到國境線上,恐怕幾個月也過去了。與原相室國東境交界的是樊室國。等樊室國完成了大軍調動,相室國之戰基本上已經結束,沒他們什麽事了。
原相室國東境與樊室國接界的有三座城廓,分別是白駒城、古雄城與飛虹城,這恰恰就是少務最先進軍的路線,也是進軍之後派重兵布防的大後方。假如樊室國想趁相室國兵敗之際點便宜。恐怕也找不著機會。
可是等到巴室國攻打鄭室國時,卻給了與鄭室國東境交界的帛室國足夠的準備時間。帛室國君帛讓一直在關注著兩國的戰局變化。巴室國這邊,有鎮東大將軍率軍鎮守邊關、嚴陣以待,他當然沒什麽好機會,更沒借口對巴室國舉兵。
當少務的兩路大軍攻下香木城之後,帛讓卻看到另一個機會,他早就調集大軍在邊境上準備好了。鄭室國東邊的重兵一旦後撤,帛室國大軍立刻趁虛而入。鄭室國主動放棄的兩座城廓,一座被威芒大軍趁勢推進占領,另一座則被帛室國所搶占。
這還是威芒反應購快呢,他早就得到了情報——帛室國可能會有動作,否則這兩座城廓都會讓帛室國給搶去。帛室國進軍當然也要有一個能占得住大義的借口,這個口號與巴室國一樣,也是討伐鄭股之不義!
……
鄭室國此前並沒有開罪帛室國的舉動,但帛室國號召民眾發動這場戰爭,所提出的口號並非是針對鄭室國,而是針對齊君鄭股。鄭股派人刺殺少務,身為兄弟宗室的另一位國君帛讓都看不下去了!鄭股今日能刺殺少務、將來說不定也能刺殺其他國君啊,怎能讓此人在世居位?
況且鄭股去年主動提出和談,已經答應了賠償巴室國,卻出爾反爾,巴原上怎可有這樣的國君?更令人無法容忍的是,鄭股派人刺殺少務,居然栽贓給帛室國!其實鄭股栽贓的對象是眾獸山,但眾獸山就是帛室國中的修煉宗門,說是栽贓給帛室國倒也勉強可以。
所以帛讓是出於大義、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才發兵討伐鄭股。同時他也派使者去見少務,自稱兩國是同仇敵愾,我想幫著少務一起打鄭股、為少務出口氣。兄弟宗室之間,不能容忍有鄭股這種敗類之君。
話說得當然好聽,但時機找得卻很準。帛讓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和巴室國大軍對上,就是趁機攻占那些仍在鄭室國控製下的城廓,盡量多搶地盤、搶好處。誰都看出來鄭室國已經頂不住了,便宜也不能都讓巴室國給占了。
以往的巴原各國爭戰,若巴室國大占上風,往往會受到第三國的牽製。但今日之戰與以往的形勢不同了,少務準備充足,擊潰相室國的速度太快,讓樊室國來不及反應也找不到機會。當帛室國也想插手的時候,在巴室國那邊占不著便宜,既然如此,還不如和巴室國一起去打這條鄭股落水狗呢。
此戰之後,巴原上將不複當年五國抗衡的局麵,在這種情況下,帛室國更要壯大自己的力量。但帛室國大軍一動,鄭室國的局麵便不可逆轉了。原先鄭股還想調回大軍防衛國都、並重新奪回香木城,如今看來已不可能實現。
威芒大軍與帛室國大軍同時從東線殺入,分別連克兩城之後,都已經逼近了鄭都城。兩國提出的口號都是要斬鄭股,宣稱有鄭股在便無和談的可能。
在這個背景下,鄭室國中發生了一起未遂政變,謀劃者是鎮國大將軍芮川。芮川收攏香木城殘兵向國都撤退時,已打算要彈劾兵正興竹,同時也對鄭股這位主君充滿了失望。別說是他,鄭室國中有很多人皆對鄭股心懷怨恨。在他們看來,是鄭股的所作所為,為鄭室國帶來了災難。
其實站在鄭股的角度,如果當初少務成功歸國繼位,遲早將是大麻煩;若能殺了少務並暗中支持公子會良為巴君,這才能消除隱患。
他這麽想也許是對的,可是偏偏暗中策劃的行動沒有成功,又沒有及時利用相窮舉兵的機會給巴室國以重創。如今以鄭室國之力,已擋不住巴室國的大軍,再加上帛室國插了這一手,鄭室國已到了危亡之際。
芮川已聽到傳聞,兵正興竹竟搶先聯合言官彈劾了自己,鄭股已打算將他撤職查問,就連他留在國都中的親眷家人,都已經被暗中看押。於是他也打算先下手為強,聯合軍中親信在國都發動一場政變,拿下興竹、逼誤國之君鄭股退位,這樣形勢才能有最後一線轉機。
芮川不認為自己這麽做是叛亂,而是為了鄭室國好。可惜這場政變失敗了,他原本暗中聯絡了在國都的軍中親信,等他一入城便順勢起事逼宮。不料其手下並沒有拿下興竹,國都中來了一位高人坐鎮,便是英竹嶺的宗主英竹先生。
芮川手下的將領謀事不密,提前被興竹察知風聲,興竹還請來了自家師尊英竹先生,這場政變還沒來得及發動,就鎮壓下去了。芮川見勢不妙孤身逃走、不知去向,但他的親信和家眷皆被斬殺。
鄭室國雖平定了內亂,但解決不了外患。巴室國的大軍自北向南,帛室國的大軍自東向西,都已經殺到了離國都不遠的位置。這時鄭室國中又發動了另一場平靜而成功的政變,是由英竹先生親手安排的——鄭股禪位、另立新君。
新君當然也姓鄭,名泓竹,是鄭股之弟,亦是英竹先生最後一位親傳弟子。鄭股想不退位都不行,英竹先生來到國都,幫助兵正興竹平定芮川的未遂政變後,已經完全把持了鄭室國的大權。而鄭室國從朝中群臣到國中萬民,如今皆認為鄭股是禍國之君,不能繼續在位了。
新君泓竹與兵正興竹一樣,都是英竹先生的弟子,連他們的名字都是英竹先生給起的。泓竹自幼就被送到英竹嶺修煉,在英竹先生的指點下,如今已有五境九轉修為。他是一名典型的修士,常年在英竹嶺中清修,偶爾行遊巴原各地,對城廓以及朝中俗事並不過問,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國君。他繼位之後,一切國事更由英竹先生做主。
英竹先生及時廢掉鄭股,當然是為了挽回民心、平息眾怒。假如鄭股被斬,巴室國與帛室國繼續攻伐也失去了大義上的借口。可是鄭室國也不好直接這麽幹,因此表麵上並不是鄭股被廢,而他主動禪位的。(未完待續)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