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棋?
那是劉基的判斷,顧正臣不這樣認為。
老朱要真想弄一個人,怎麽可能管你是在老家躺著還是在金陵站著,該送你走的時候,你還是需要找孟婆討一碗湯喝喝。
夜間,顧正臣輾轉反側。
張希婉感覺到了顧正臣沉重的心情,輕聲問:“誠意伯來了之後,夫君一直都愁眉苦臉,是朝中出了什麽事嗎?”
顧正臣坐了起來,拿起床頭的蒲扇,給張希婉扇兩下,又給自己扇兩下:“前段時日,陛下去了鳳陽,下旨暫緩營造中都。如今朝廷內外,都在等待陛下的決斷。”
張希婉主要忙碌織造、裁縫兩大院之事,對外麵的消息知道的並不多,聽聞此事之後,接過顧正臣手中的蒲扇:“我雖沒有去過鳳陽,可聽父親說起過,那裏旱澇頻頻,百姓多困頓。陛下想要遷都鳳陽,征調無數民力營造,許多人並不清楚緣故。”
淮安府山陽距離鳳陽很近了,鳳陽地理位置還不如淮安,淮安至少在淮河中下遊,水量充沛,且有湖泊,距離大海更近,又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運輸走貨可比鳳陽那旮旯方便太多了。
隻是,淮安府不是鳳陽府。
老朱出淮右,淮右指的是淮西,淮安府不屬於淮西。
顧正臣有些煩悶,枕著雙臂躺了下來:“陛下選擇中都,原因不好說,可能是淮西人的意誌太過強烈,也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心思太過炙熱。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都要成爛尾樓了。”
“爛尾樓?”
張希婉眨了眨眼,俯身在顧正臣胸口,含笑問:“夫君有時候總會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這爛尾樓,又是何物?”
顧正臣看了一眼張希婉,平靜地說:“爛尾樓,就是尾巴沒處理好,導致整個樓都出了問題,既沒辦法拎包入住,也沒辦法夷為平地,就隻能這樣耗著,等過個二百來年,冒出來幾個大腦袋的,一把火燒掉……”
張希婉連忙伸手捂住顧正臣的嘴,緊張不已:“噓,夫君,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可不能說,那可是中都,哪怕是皇帝不已住在那,也是皇帝他爹的家,誰有這麽大的膽子放火。”
顧正臣抬手,將張希婉攬在懷中,輕聲說:“這時候最難的就是皇帝了。”
“夫君,中都,真的會被放棄嗎?我可是聽說,那裏皇宮,公侯府邸,衙門公署,祭壇,軍營等都已建造完成……”
張希婉有些不敢相信。
顧正臣心頭有些憂愁:“罷停中都是遲早的事,早一年停,好過晚一年。隻是罷停之後中都,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借口。”
薄衾掀開。
朱元璋坐在床榻邊,目光看向殿內晃動的燭火。
馬皇後起身,輕聲道:“重八,還在想中都的事?”
朱元璋側頭看了一眼馬皇後,便赤著腳走了下去,心情煩悶:“咱隻是在想北元的事,皇後且歇著,莫要起來了。”
馬皇後不放心,起身從屏風上取下一件外衣,拿起朱元璋的鞋子走了過去:“這夜裏總還有些涼意。”
朱元璋不好拒絕,隻好穿好。
馬皇後看著朱元璋,莞爾笑了笑。
朱元璋不明所以:“妹子,你在笑什麽?”
馬皇後拉起朱元璋厚重的大手,笑道:“去年十一月裏,老三做了錯事,還不敢承認,那說謊輕鬆的樣子與你是沒半點差別。”
朱元璋臉上的笑意多少有些不自然:“妹子是在暗指咱做錯了,還不願承認錯誤啊。”
馬皇後直言:“中都的事,牽掛人心,陛下一日不做決斷,妹子在宮裏也安閑不了。這幾日,侯府的夫人沒上入宮,讓臣妾勸說陛下莫要舍棄了多年財富與積累,應早日重啟中都營造。”
朱元璋有些不快:“他們這些年沒在中都少置辦田產,中都城多少產業都落入他們之手!為了自家之利,連朝廷根本都不顧了!”
馬皇後看著惱怒的朱元璋,問道:“重八,既然你心中已有了計較,又為何不直接罷停中都?”
朱元璋張了張口,終沒說出來。
中都啊,這可不是大明開國以來最浩大的工程,自洪武二年就開始了,為了這一座城,整個大明都在使力,耗費的何止是百萬人力,還有無盡的國力啊!
為了這座城,戶部五年來撥給的糧食都超過了一千萬石!而大明王朝一年的稅賦還不到三千萬石!
五年,僅僅是糧食就吃掉了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
而這隻是中都匠人與民力的糧食損耗,還沒計算中都的衛所軍士,還沒計算各地為了支撐中都耗費的龐大的人力與財力!
為了一根木頭,付出的成本在一千石糧食以上!
為了一塊石頭,付出的成本在一千五百石糧食以上!
而整個中都,需要多少木頭,多少石頭!
還有那無數的磚,無數的雕梁畫棟,無數的琉璃、鐵料、銅料……
五年中都營造,說是吃掉大明王朝一年的賦稅都不為過,甚至還不夠!
舉國之力,傾力營造!
結果自己竟要罷停掉,讓中都成為徹頭徹尾的笑話!
身為帝王,如何麵對天下百姓,如何麵對百官,如何麵對那些辛辛苦苦營造中都五年之久的軍民?
朱元璋從來沒感覺如此糾結過,從來都沒有。
哪怕是陳友諒逼近應天,是逃是戰時,朱元璋也沒如此糾結過。
馬皇後清楚朱元璋抉擇之難,重重握了握朱元璋的手,道:“你難,百姓更難。你是帝王,當以百姓為重,以蒼生為重。”
朱元璋明白這個道理,沉重地點頭:“妹子,咱知道該怎麽做了。”
且不說浪費了多少國力與資源,就一點,鳳陽真的不適合作為帝都,那裏的貧瘠近乎無可救藥,老天似乎從來就沒有眷顧過那一片土地。
一旦遷都,那裏將沒有百萬人口的繁華,隻有百萬人口的累贅與痛苦。
若以控製帝國來考慮,開封,北平都比鳳陽合適。
若以糧食供應來考慮,金陵是不二之選。
中都沒有強大的糧食供應能力,大明總不能學習唐代,一遇到糧食供應不足的時候,皇室就帶一群人跑另一個地方吃飯睡覺吧?
中都也沒有控製帝國的戰略位置,它距離北麵邊疆雖然比金陵近一些,可這個近,實在是有限。
不適合,則罷停。
這一條路,走不通的,強行推下去,最終倒黴的還是自己的子孫,損傷的還是大明的國運。
翌日,早朝。
奉天殿中,朱元璋在處理了一應事宜之後,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沉聲道:“朕親至中都,發現有怨氣凝聚,更有匠人施用壓鎮邪術,致使奉天殿之上,兵戈交鳴不斷!如此不祥之地,怨念之所,不宜為國都,故此,罷建罷作中都役,著令刑部、大理寺徹查壓鎮一案!”
罷停中都!
雖然許多官員心中已有所準備,可依舊被這個消息給震驚不已。
都察院禦史大夫陳寧站出來,反對道:“陛下,中都營造已過五載,再有個兩年時間,定會大成。眼下不過是一口氣之事,不宜罷停!”
汪廣洋看了一眼陳寧,慢悠悠走了出來:“陛下,臣以為開國之初,當厲行節儉,不宜大興土木。如今罷停中都,還百姓歸田,乃是英明之舉。”
陳寧咬牙切齒。
汪廣洋此時站出來說話,不見得他是真的支持朱元璋的決策,他反對的隻是自己!
自從汪廣洋執掌都察院以來,自己就被處處針對,隻要自己支持的,汪廣洋八成是反對。
他想要的,是話語權。
他想做的,是掌控整個都察院。
陳寧不甘心,剛想說話,戶部尚書顏希哲站了出來,支持道:“金陵乃形勝之地,龍盤虎踞,有京師威儀,且有長江天險,周圍皆是魚米之鄉,可為萬古基業之地。臣以為陛下罷停中都,乃聖明之舉。”
胡惟庸看向顏希哲。
戶部支持罷停中都,這是誰都可以理解的事。
畢竟一個中都,這些年來一直咬著戶部,成為了比北征更沉重的大山。
工部尚書李敏出班,肅然道:“罷停中都,雖有浪費之跡,卻是為江山社稷考量。臣以為,可自中都調部分匠人充實金陵,皇宮之內,還應添一些建築,奉天殿以西尚有空地……”
好嘛,不愧是最大包工頭,這專業弄起來,誰也幹不過。
朝堂之上許多官員還沒消化罷停中都的消息,人家工部已經在規劃人手,擴建皇宮與金陵城了。朱元璋興趣盎然,連連追問,末了還不忘誇讚工部用心,都是忠臣良臣。話說到這份上,誰還反對?反對那就是逆臣奸臣了啊……
罷停中都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裏傳遍金陵,又從金陵向外擴散而去。
中都九萬匠人,其中有三萬匠人轉至金陵,其他六萬匠人遣散返回籍貫之地,四十萬百姓,也被遣散了三十萬之多,十萬百姓加入到金陵修城工程之中。
洪武七年四月,罷停中都,較之曆史之上,早了整整一年!
那是劉基的判斷,顧正臣不這樣認為。
老朱要真想弄一個人,怎麽可能管你是在老家躺著還是在金陵站著,該送你走的時候,你還是需要找孟婆討一碗湯喝喝。
夜間,顧正臣輾轉反側。
張希婉感覺到了顧正臣沉重的心情,輕聲問:“誠意伯來了之後,夫君一直都愁眉苦臉,是朝中出了什麽事嗎?”
顧正臣坐了起來,拿起床頭的蒲扇,給張希婉扇兩下,又給自己扇兩下:“前段時日,陛下去了鳳陽,下旨暫緩營造中都。如今朝廷內外,都在等待陛下的決斷。”
張希婉主要忙碌織造、裁縫兩大院之事,對外麵的消息知道的並不多,聽聞此事之後,接過顧正臣手中的蒲扇:“我雖沒有去過鳳陽,可聽父親說起過,那裏旱澇頻頻,百姓多困頓。陛下想要遷都鳳陽,征調無數民力營造,許多人並不清楚緣故。”
淮安府山陽距離鳳陽很近了,鳳陽地理位置還不如淮安,淮安至少在淮河中下遊,水量充沛,且有湖泊,距離大海更近,又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運輸走貨可比鳳陽那旮旯方便太多了。
隻是,淮安府不是鳳陽府。
老朱出淮右,淮右指的是淮西,淮安府不屬於淮西。
顧正臣有些煩悶,枕著雙臂躺了下來:“陛下選擇中都,原因不好說,可能是淮西人的意誌太過強烈,也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心思太過炙熱。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都要成爛尾樓了。”
“爛尾樓?”
張希婉眨了眨眼,俯身在顧正臣胸口,含笑問:“夫君有時候總會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這爛尾樓,又是何物?”
顧正臣看了一眼張希婉,平靜地說:“爛尾樓,就是尾巴沒處理好,導致整個樓都出了問題,既沒辦法拎包入住,也沒辦法夷為平地,就隻能這樣耗著,等過個二百來年,冒出來幾個大腦袋的,一把火燒掉……”
張希婉連忙伸手捂住顧正臣的嘴,緊張不已:“噓,夫君,這種大逆不道的話可不能說,那可是中都,哪怕是皇帝不已住在那,也是皇帝他爹的家,誰有這麽大的膽子放火。”
顧正臣抬手,將張希婉攬在懷中,輕聲說:“這時候最難的就是皇帝了。”
“夫君,中都,真的會被放棄嗎?我可是聽說,那裏皇宮,公侯府邸,衙門公署,祭壇,軍營等都已建造完成……”
張希婉有些不敢相信。
顧正臣心頭有些憂愁:“罷停中都是遲早的事,早一年停,好過晚一年。隻是罷停之後中都,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需要一個說得過去的借口。”
薄衾掀開。
朱元璋坐在床榻邊,目光看向殿內晃動的燭火。
馬皇後起身,輕聲道:“重八,還在想中都的事?”
朱元璋側頭看了一眼馬皇後,便赤著腳走了下去,心情煩悶:“咱隻是在想北元的事,皇後且歇著,莫要起來了。”
馬皇後不放心,起身從屏風上取下一件外衣,拿起朱元璋的鞋子走了過去:“這夜裏總還有些涼意。”
朱元璋不好拒絕,隻好穿好。
馬皇後看著朱元璋,莞爾笑了笑。
朱元璋不明所以:“妹子,你在笑什麽?”
馬皇後拉起朱元璋厚重的大手,笑道:“去年十一月裏,老三做了錯事,還不敢承認,那說謊輕鬆的樣子與你是沒半點差別。”
朱元璋臉上的笑意多少有些不自然:“妹子是在暗指咱做錯了,還不願承認錯誤啊。”
馬皇後直言:“中都的事,牽掛人心,陛下一日不做決斷,妹子在宮裏也安閑不了。這幾日,侯府的夫人沒上入宮,讓臣妾勸說陛下莫要舍棄了多年財富與積累,應早日重啟中都營造。”
朱元璋有些不快:“他們這些年沒在中都少置辦田產,中都城多少產業都落入他們之手!為了自家之利,連朝廷根本都不顧了!”
馬皇後看著惱怒的朱元璋,問道:“重八,既然你心中已有了計較,又為何不直接罷停中都?”
朱元璋張了張口,終沒說出來。
中都啊,這可不是大明開國以來最浩大的工程,自洪武二年就開始了,為了這一座城,整個大明都在使力,耗費的何止是百萬人力,還有無盡的國力啊!
為了這座城,戶部五年來撥給的糧食都超過了一千萬石!而大明王朝一年的稅賦還不到三千萬石!
五年,僅僅是糧食就吃掉了一年稅賦的三分之一!
而這隻是中都匠人與民力的糧食損耗,還沒計算中都的衛所軍士,還沒計算各地為了支撐中都耗費的龐大的人力與財力!
為了一根木頭,付出的成本在一千石糧食以上!
為了一塊石頭,付出的成本在一千五百石糧食以上!
而整個中都,需要多少木頭,多少石頭!
還有那無數的磚,無數的雕梁畫棟,無數的琉璃、鐵料、銅料……
五年中都營造,說是吃掉大明王朝一年的賦稅都不為過,甚至還不夠!
舉國之力,傾力營造!
結果自己竟要罷停掉,讓中都成為徹頭徹尾的笑話!
身為帝王,如何麵對天下百姓,如何麵對百官,如何麵對那些辛辛苦苦營造中都五年之久的軍民?
朱元璋從來沒感覺如此糾結過,從來都沒有。
哪怕是陳友諒逼近應天,是逃是戰時,朱元璋也沒如此糾結過。
馬皇後清楚朱元璋抉擇之難,重重握了握朱元璋的手,道:“你難,百姓更難。你是帝王,當以百姓為重,以蒼生為重。”
朱元璋明白這個道理,沉重地點頭:“妹子,咱知道該怎麽做了。”
且不說浪費了多少國力與資源,就一點,鳳陽真的不適合作為帝都,那裏的貧瘠近乎無可救藥,老天似乎從來就沒有眷顧過那一片土地。
一旦遷都,那裏將沒有百萬人口的繁華,隻有百萬人口的累贅與痛苦。
若以控製帝國來考慮,開封,北平都比鳳陽合適。
若以糧食供應來考慮,金陵是不二之選。
中都沒有強大的糧食供應能力,大明總不能學習唐代,一遇到糧食供應不足的時候,皇室就帶一群人跑另一個地方吃飯睡覺吧?
中都也沒有控製帝國的戰略位置,它距離北麵邊疆雖然比金陵近一些,可這個近,實在是有限。
不適合,則罷停。
這一條路,走不通的,強行推下去,最終倒黴的還是自己的子孫,損傷的還是大明的國運。
翌日,早朝。
奉天殿中,朱元璋在處理了一應事宜之後,當著滿朝文武的麵,沉聲道:“朕親至中都,發現有怨氣凝聚,更有匠人施用壓鎮邪術,致使奉天殿之上,兵戈交鳴不斷!如此不祥之地,怨念之所,不宜為國都,故此,罷建罷作中都役,著令刑部、大理寺徹查壓鎮一案!”
罷停中都!
雖然許多官員心中已有所準備,可依舊被這個消息給震驚不已。
都察院禦史大夫陳寧站出來,反對道:“陛下,中都營造已過五載,再有個兩年時間,定會大成。眼下不過是一口氣之事,不宜罷停!”
汪廣洋看了一眼陳寧,慢悠悠走了出來:“陛下,臣以為開國之初,當厲行節儉,不宜大興土木。如今罷停中都,還百姓歸田,乃是英明之舉。”
陳寧咬牙切齒。
汪廣洋此時站出來說話,不見得他是真的支持朱元璋的決策,他反對的隻是自己!
自從汪廣洋執掌都察院以來,自己就被處處針對,隻要自己支持的,汪廣洋八成是反對。
他想要的,是話語權。
他想做的,是掌控整個都察院。
陳寧不甘心,剛想說話,戶部尚書顏希哲站了出來,支持道:“金陵乃形勝之地,龍盤虎踞,有京師威儀,且有長江天險,周圍皆是魚米之鄉,可為萬古基業之地。臣以為陛下罷停中都,乃聖明之舉。”
胡惟庸看向顏希哲。
戶部支持罷停中都,這是誰都可以理解的事。
畢竟一個中都,這些年來一直咬著戶部,成為了比北征更沉重的大山。
工部尚書李敏出班,肅然道:“罷停中都,雖有浪費之跡,卻是為江山社稷考量。臣以為,可自中都調部分匠人充實金陵,皇宮之內,還應添一些建築,奉天殿以西尚有空地……”
好嘛,不愧是最大包工頭,這專業弄起來,誰也幹不過。
朝堂之上許多官員還沒消化罷停中都的消息,人家工部已經在規劃人手,擴建皇宮與金陵城了。朱元璋興趣盎然,連連追問,末了還不忘誇讚工部用心,都是忠臣良臣。話說到這份上,誰還反對?反對那就是逆臣奸臣了啊……
罷停中都的消息在極短的時間裏傳遍金陵,又從金陵向外擴散而去。
中都九萬匠人,其中有三萬匠人轉至金陵,其他六萬匠人遣散返回籍貫之地,四十萬百姓,也被遣散了三十萬之多,十萬百姓加入到金陵修城工程之中。
洪武七年四月,罷停中都,較之曆史之上,早了整整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