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與顧小子知道,如今句容治理有功,本該提擢。止是句容事多,離不開你俚,教你每留住句容好生辦事。
縣丞、主簿、典史,吏部無人可給,自個薦給。管好百姓每,勿憂家人,咱交沐英照顧了。
欽此。
顧正臣看著這文書,有些鬱悶。
老朱啊,你就不知道弄個聖旨,實在不行你給蓋個印,就這麽白紙黑字,連個簽名印章都沒有,還有啥收藏價值。
二十五年後給人說這是你的大作,誰信啊……
顧正臣看著文書,笑了出來。
現在朝廷人才缺得多,此時大明很多縣,甚至連知縣都沒有,隻有主簿、縣丞之類的人撐著局麵,即使有人才,也是緊著金陵、行省、府裏,句容這種小縣跟吏部一口氣要三名人才,估計吏部尚書也罵人。
老朱信任,給了自己提拔人的機會,這倒方便了許多。
顧正臣深思熟慮之後,準備將戶房的駱韶提拔為縣丞,此人雖然有些小氣,但對待服徭役的百姓很有耐心,為人親和,辦事仔細,且精於籌算,縣丞主糧司、征稅等,由他負責,再合適不過。
至於主簿的位置,則交給吏房的周茂,此人在吏房中做事多年,清楚句容耆老、大戶、各方人員,為人圓滑世故,經驗豐富,由他主戶籍、巡捕等,定無問題。
典史!
這是首領官,人選十分關鍵。
對於縣衙而言,典史的作用甚至超出了主簿與縣丞,因為主簿、縣丞更多是決策人員,而典史則是執行人員。
典史掌管緝盜、盤詰、監察、獄囚等,協助主簿、縣丞、知縣辦差,是接觸百姓、大戶最多的人,也是辦事付出最多的人。
下麵不知道怎麽辦事找典史,上麵催辦還是找典史。
顧正臣盤算著縣衙中的胥吏,幾經考慮,最終寫下了班頭楊亮的名字。
楊亮,原縣學宮生員,教諭、訓導對此人的評價頗高,說他“善思善為,善人善德”。
按理說,有這個評價的楊亮應該是個老好人,但顧正臣不這樣看,楊亮這個人有著一股子血勇之氣,敢闖敢衝,大卓山礦場時,楊亮作為班頭,帶衙役便衝鋒在前。
他雖是個文人,看似文弱,實則內心剛強,有一身倔強的傲骨。
敲定舉薦名冊之後,顧正臣拿起看著家書,昏昏睡去。
初冬若無徭役,百姓便會賦閑,這是一年之中,少有可以歇息的日子。
隻不過對於這一年的句容百姓而言,很多人都沒時間歇著。
織造大院完成了三輪優化流程之後,打通了采購棉花至織造印染、倉儲所有環節,當第一批棉布完成時,顧正臣請布行掌櫃親自盤看,確係結實耐用,不輸市麵上任何棉布,這才放心下來。
印染提花,顧正臣並不做要求,這些棉布直接賣給戶部或兵部,說白了,這是軍需品,軍隊棉布不需要花裏胡哨的顏色,更不需要過多的花印。
民間織造,從摘采棉花到一匹棉布,至少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畢竟不是職業織造,百姓家的婦人雖無法相夫教子,但也需要照料孩子與公婆,每日抽出點時間織造,總不會太快。
但句容織造大院則不同,攪車、彈弓的應用,讓棉花的處理效率超出了往日五六倍之多!
比如彈棉花,傳統工藝一日隻能彈一兩棉花,需要十幾人才能供得上一台紡車,但引入懸吊大彈弓之後,一日一人可彈四五兩棉花,隻需要三四人便可供得上一台紡車所需。
還有新式攪車,更是讓扞棉花提升了七八倍效率。
技術就是生產力,這句話一點不虛。
雖說紡織環節的改進有限,但整個流水線的工藝,無縫對接的方式,集體織造,專職織造與多勞多得的激勵機製,都讓紡織效率變得前所未有。
在整個流程變得更為流暢,梳理了一些細節問題之後,縣衙再次拋出招募告示,並特意放了所有人一日假,讓其回家當說客,拉人頭,多拉一人織造、裁縫等能手進來,獎勵二百文錢。
這一招的使用,讓第二輪招募變得更為簡單,加上織造大院運作半個月,從未聽聞過有任何問題,甚至裏麵還能一日吃三頓飯,這讓不少百姓家羨慕不已。
顧正臣也沒閑著,深入到鄉裏之間,宣傳織造大院,遊說百姓家大膽參與其中,並喊出了“忙碌一冬,賺個兩稅”的口號,原是抵觸的百姓,開始接受這種作業方式,送家人進入織造大院。
二輪招募千名婦人,隻用了三日時間。
為了解決婦人的安置問題,顧正臣通過置換宅院的方式,將郭家大院北麵的宅院收入縣衙,代價是郭俊家宅轉給了王大戶。
有了大量雙層床支撐,一間房可安置六人居住,條件簡陋是簡陋了點,但和後世寢室沒多少區別,甚至還大一些。
第二批婦人的到來,讓織造作業實現了兩班倒。
與此同時,孫娘抽出了二百餘人,開始進行戰術背包的流水線設計,采購、裁剪、校對、縫合、檢驗,每個環節都安排專人負責,在經過顧正臣同意之後,郭家的另一處大院掛了牌:
句容裁縫大院。
人員招募的告示再一次掀起,顧正臣直接找來各地裏長、老人,也懶得說那麽多話,直接帶他們到了縣衙庫房外看了看,告訴他們,一個人三百文,我要人,說服一個,簽下契約一張,直接發錢。
裏長們從未見過如此豪橫的招募方式,自然是積極響應。
有錢不賺是不可能的事,何況隻是需要多走幾步,多遊說遊說百姓,百姓不知道好歹,咱裏長、老人知道縣太爺是對他們好,得去幹活啊,大冬天裏,地裏沒活,你們整天躺床上運動也不是個事,去賺點錢不好嘛。
憑借著錢財支撐,憑借著顧正臣贏得的民心,憑借著百姓、老人、裏長、胥吏等輪番宣傳、遊說,句容織造大院、裁縫大院終於在十月十八日達到飽和,合計四千六百餘人!
這個數目堪稱恐怖,這意味著句容接近四成百姓之家參與其中。即使考慮到一家出兩人的情況,也有近三成句容百姓戶口參與其中!
縣丞、主簿、典史,吏部無人可給,自個薦給。管好百姓每,勿憂家人,咱交沐英照顧了。
欽此。
顧正臣看著這文書,有些鬱悶。
老朱啊,你就不知道弄個聖旨,實在不行你給蓋個印,就這麽白紙黑字,連個簽名印章都沒有,還有啥收藏價值。
二十五年後給人說這是你的大作,誰信啊……
顧正臣看著文書,笑了出來。
現在朝廷人才缺得多,此時大明很多縣,甚至連知縣都沒有,隻有主簿、縣丞之類的人撐著局麵,即使有人才,也是緊著金陵、行省、府裏,句容這種小縣跟吏部一口氣要三名人才,估計吏部尚書也罵人。
老朱信任,給了自己提拔人的機會,這倒方便了許多。
顧正臣深思熟慮之後,準備將戶房的駱韶提拔為縣丞,此人雖然有些小氣,但對待服徭役的百姓很有耐心,為人親和,辦事仔細,且精於籌算,縣丞主糧司、征稅等,由他負責,再合適不過。
至於主簿的位置,則交給吏房的周茂,此人在吏房中做事多年,清楚句容耆老、大戶、各方人員,為人圓滑世故,經驗豐富,由他主戶籍、巡捕等,定無問題。
典史!
這是首領官,人選十分關鍵。
對於縣衙而言,典史的作用甚至超出了主簿與縣丞,因為主簿、縣丞更多是決策人員,而典史則是執行人員。
典史掌管緝盜、盤詰、監察、獄囚等,協助主簿、縣丞、知縣辦差,是接觸百姓、大戶最多的人,也是辦事付出最多的人。
下麵不知道怎麽辦事找典史,上麵催辦還是找典史。
顧正臣盤算著縣衙中的胥吏,幾經考慮,最終寫下了班頭楊亮的名字。
楊亮,原縣學宮生員,教諭、訓導對此人的評價頗高,說他“善思善為,善人善德”。
按理說,有這個評價的楊亮應該是個老好人,但顧正臣不這樣看,楊亮這個人有著一股子血勇之氣,敢闖敢衝,大卓山礦場時,楊亮作為班頭,帶衙役便衝鋒在前。
他雖是個文人,看似文弱,實則內心剛強,有一身倔強的傲骨。
敲定舉薦名冊之後,顧正臣拿起看著家書,昏昏睡去。
初冬若無徭役,百姓便會賦閑,這是一年之中,少有可以歇息的日子。
隻不過對於這一年的句容百姓而言,很多人都沒時間歇著。
織造大院完成了三輪優化流程之後,打通了采購棉花至織造印染、倉儲所有環節,當第一批棉布完成時,顧正臣請布行掌櫃親自盤看,確係結實耐用,不輸市麵上任何棉布,這才放心下來。
印染提花,顧正臣並不做要求,這些棉布直接賣給戶部或兵部,說白了,這是軍需品,軍隊棉布不需要花裏胡哨的顏色,更不需要過多的花印。
民間織造,從摘采棉花到一匹棉布,至少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畢竟不是職業織造,百姓家的婦人雖無法相夫教子,但也需要照料孩子與公婆,每日抽出點時間織造,總不會太快。
但句容織造大院則不同,攪車、彈弓的應用,讓棉花的處理效率超出了往日五六倍之多!
比如彈棉花,傳統工藝一日隻能彈一兩棉花,需要十幾人才能供得上一台紡車,但引入懸吊大彈弓之後,一日一人可彈四五兩棉花,隻需要三四人便可供得上一台紡車所需。
還有新式攪車,更是讓扞棉花提升了七八倍效率。
技術就是生產力,這句話一點不虛。
雖說紡織環節的改進有限,但整個流水線的工藝,無縫對接的方式,集體織造,專職織造與多勞多得的激勵機製,都讓紡織效率變得前所未有。
在整個流程變得更為流暢,梳理了一些細節問題之後,縣衙再次拋出招募告示,並特意放了所有人一日假,讓其回家當說客,拉人頭,多拉一人織造、裁縫等能手進來,獎勵二百文錢。
這一招的使用,讓第二輪招募變得更為簡單,加上織造大院運作半個月,從未聽聞過有任何問題,甚至裏麵還能一日吃三頓飯,這讓不少百姓家羨慕不已。
顧正臣也沒閑著,深入到鄉裏之間,宣傳織造大院,遊說百姓家大膽參與其中,並喊出了“忙碌一冬,賺個兩稅”的口號,原是抵觸的百姓,開始接受這種作業方式,送家人進入織造大院。
二輪招募千名婦人,隻用了三日時間。
為了解決婦人的安置問題,顧正臣通過置換宅院的方式,將郭家大院北麵的宅院收入縣衙,代價是郭俊家宅轉給了王大戶。
有了大量雙層床支撐,一間房可安置六人居住,條件簡陋是簡陋了點,但和後世寢室沒多少區別,甚至還大一些。
第二批婦人的到來,讓織造作業實現了兩班倒。
與此同時,孫娘抽出了二百餘人,開始進行戰術背包的流水線設計,采購、裁剪、校對、縫合、檢驗,每個環節都安排專人負責,在經過顧正臣同意之後,郭家的另一處大院掛了牌:
句容裁縫大院。
人員招募的告示再一次掀起,顧正臣直接找來各地裏長、老人,也懶得說那麽多話,直接帶他們到了縣衙庫房外看了看,告訴他們,一個人三百文,我要人,說服一個,簽下契約一張,直接發錢。
裏長們從未見過如此豪橫的招募方式,自然是積極響應。
有錢不賺是不可能的事,何況隻是需要多走幾步,多遊說遊說百姓,百姓不知道好歹,咱裏長、老人知道縣太爺是對他們好,得去幹活啊,大冬天裏,地裏沒活,你們整天躺床上運動也不是個事,去賺點錢不好嘛。
憑借著錢財支撐,憑借著顧正臣贏得的民心,憑借著百姓、老人、裏長、胥吏等輪番宣傳、遊說,句容織造大院、裁縫大院終於在十月十八日達到飽和,合計四千六百餘人!
這個數目堪稱恐怖,這意味著句容接近四成百姓之家參與其中。即使考慮到一家出兩人的情況,也有近三成句容百姓戶口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