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商人胡苕華、金陵商人何四方、蘇州商人陸三源坐在船艙裏,有說有笑。
陸三源放下空了的酒杯,嘴巴一動,下巴上沾了些許酒水的胡須便翹了翹:“大遠航就在後日了,這次規模巨大,可謂前所未有,空前之舉。”
何四方舔了下唇:“打探過了,隻可惜啊這次遠航依舊不帶商人,否則,咱們就是打破頭皮,也要跟著走一遭。”
胡苕華拿著酒壺給兩人續杯:“胡大山不是說了,定遠侯的意思是現在還不是商人前往澳洲的時候,待合適時,說不得還需要商人帶夥計前往澳洲。咱們上不了船,他胡大山、胡恒財不也沒上船。”
陸三源點了點桌子,示意酒夠了,接住話茬:“這倒是,定遠侯在此事上行得公正。隻是,胡大山畢竟與定遠侯走得很近,興許掌握了咱們不知道的消息,這次入京,咱們需要與胡大山好好聚一聚才是。”
何四方有些恍然。
一轉眼好幾年了,上一次大家齊聚在一起,還是定遠侯當泉州知府,重開市舶司之後的事吧。
忙忙碌碌,皆為利奔波。
嗚——
汽笛聲閃至船艙。
何四方側身,對門口的王掌櫃道:“去看看發生了何事?”
胡苕華嗬嗬笑道:“還能發生了什麽事,這擺明了是蒸汽機船來了。”
很快,王掌櫃進入船艙,言道:“有官家的船,打出了禁航的旗幟。”
胡苕華、何四方等人吃了一驚,趕忙出船艙查看。
可不是,那船上掛著一麵白底紅線旗幟,大紅圈裏畫了一個顯眼的“x”的符號。
陸三源凝眸:“果然是禁航的旗。”
何四方問道:“距離龍江碼頭還多遠?”
王掌櫃回道:“不到十裏了。”
何四方看著不斷逼近的大福船,喊道:“避開巷道,靠邊走,速速前往龍江碼頭。”
邦邦——
一陣密集的梆子聲傳出,隨後大福船逼近,船上的軍士衝著何四方等人喊道:“自今日起,長江水道禁航,一應船隻務必在兩個時辰之內停泊靠岸,違令者嚴懲不貸!”
兩個時辰?
那來得及。
何四方、陸三源等人放鬆了些。
看著快速離開的蒸汽機大福船,陸三源眼神中滿是羨慕之色,輕聲道:“你們說,什麽時候咱們的船也能安上蒸汽機?”
何四方、胡苕華吃驚地看著陸三源。
這個想法很是大膽!
畢竟現在大明水師裏的蒸汽機船數量還不算多,尤其是定遠侯這一出航,水師蒸汽機船的數量更是銳減,朝廷自己的蒸汽機船都不夠用,怎麽可能給商船用?
不過,大膽是大膽了點,但也不能完全說是異想天開吧。
什麽都有個價,隻要商人出價多,這事也不是完全沒商量,比如隻要朝廷願意給商人打造一艘蒸汽機船,不需要多大,就大福船的體型足夠了,那商人讚助朝廷兩艘寶船,這筆買賣是不是能做一做?
隻是這種事不能直接跑工部嚷嚷去,更不能托人給朝廷上奏折,這有窺視國器之嫌,很容易全家倒黴。要想辦成這種事,水師的蒸汽機船必須充分多了,其次,這事必須經過定遠侯的手來辦,其他人,一是靠不住,二是幹不了……
憧憬下,日後大家商人組隊,一眾蒸汽機船開赴澳洲,那場景何等氣派,開發澳洲也就不算什麽難事了。
胡苕華看著匆匆的船隻,說道:“後日遠航,今日便開始禁航了,時間有些早啊。”
何四方嗬嗬一笑,搖頭道:“禁航得早,說明所有即將遠航的船都將來這裏。二十一艘大寶船,八十艘大福船,整個金陵的人,誰見過如此大陣仗?”
陸三源讚同。
確實,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集合,也不會一次簡單的送行,很可能是水師實力的一次展示,或者還有自己這些商人不知道的事在其中。
尚未進入秦淮水道,何四方等人就看到了岸邊已經搭建出了高台,甚至還看到了軍士駐守,登陸龍江碼頭一打探,這才知道,皇帝要率文武大臣為大遠航的將士送行,考慮到龍江碼頭容納不下如此龐大規模的船隊,便直接將送行之地選擇在了長江岸邊。
“去年前往澳洲時,朝廷沒如此大的動靜吧?”
陸三源問道。
何四方、胡苕華也很是疑惑。
按理說,第一次前往澳洲那種從未去過的地方,最需要朝廷壯行。
可去年水師出航的時候壓根沒啥大的動靜,別說皇帝了,就是個尚書也沒有,有幾個勳貴,那也不是送水師的,而是送兒子的。
可以說,去年出航時,毫無波瀾,也沒引起大的動靜。
這一次雖然船隊的規模大了一點,去的人多了一點,可怎麽說也是輕車熟路,用不了如此陣仗吧?
隱隱約約,幾人都感覺這次出航與以往出航有些不同。
真正的大陣仗終於還是來了。
這一日,長江江麵被一艘艘船隻封鎖,幾是看不到江水。
顧正臣與嶽父、母親、張希婉、林誠意、兒女辭別,嚴桑桑很是不舍,但還是將繈褓中的兒子交給了張希婉。
對於嚴桑桑出海,顧正臣並不想答應,無奈母親、張希婉答應,嚴桑桑更是堅定要一起出海,最終隻能妥協。
顧正臣俯身下來,抓著顧治平的小手,認真地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莫要懈怠了。”
顧治平保證:“兒會好好進學,等父親回來考校。”
顧正臣站直身子,對張希婉、林誠意道:“總虧欠你們,等他日歸航,再好好補償你們。”
張希婉眼角泛著淚花。
相聚時難,別亦難。
說什麽,太多話想說也說不夠。
林誠意想跟著去遠航,被母親訓了一頓,說船上不需要賬房,自己登船隻能添亂……
多少有些委屈,說到底,也是因為女兒,舍不得遠離。
顧母歎了口氣,對顧正臣說:“自古忠孝難兩全,幸是娘親身子骨還算硬朗,放心出海吧,等你回來之後莫要亂跑,多給顧家添些子嗣才是,聽說信國公府又添了一對兒女……”
顧正臣鬱悶地看著母親,這都三兒一女了,抱都抱不開了,還不夠啊。
當然,和湯和那種四個兒子、四個女兒的家夥相比,顧家子嗣確實還是不夠多……
陸三源放下空了的酒杯,嘴巴一動,下巴上沾了些許酒水的胡須便翹了翹:“大遠航就在後日了,這次規模巨大,可謂前所未有,空前之舉。”
何四方舔了下唇:“打探過了,隻可惜啊這次遠航依舊不帶商人,否則,咱們就是打破頭皮,也要跟著走一遭。”
胡苕華拿著酒壺給兩人續杯:“胡大山不是說了,定遠侯的意思是現在還不是商人前往澳洲的時候,待合適時,說不得還需要商人帶夥計前往澳洲。咱們上不了船,他胡大山、胡恒財不也沒上船。”
陸三源點了點桌子,示意酒夠了,接住話茬:“這倒是,定遠侯在此事上行得公正。隻是,胡大山畢竟與定遠侯走得很近,興許掌握了咱們不知道的消息,這次入京,咱們需要與胡大山好好聚一聚才是。”
何四方有些恍然。
一轉眼好幾年了,上一次大家齊聚在一起,還是定遠侯當泉州知府,重開市舶司之後的事吧。
忙忙碌碌,皆為利奔波。
嗚——
汽笛聲閃至船艙。
何四方側身,對門口的王掌櫃道:“去看看發生了何事?”
胡苕華嗬嗬笑道:“還能發生了什麽事,這擺明了是蒸汽機船來了。”
很快,王掌櫃進入船艙,言道:“有官家的船,打出了禁航的旗幟。”
胡苕華、何四方等人吃了一驚,趕忙出船艙查看。
可不是,那船上掛著一麵白底紅線旗幟,大紅圈裏畫了一個顯眼的“x”的符號。
陸三源凝眸:“果然是禁航的旗。”
何四方問道:“距離龍江碼頭還多遠?”
王掌櫃回道:“不到十裏了。”
何四方看著不斷逼近的大福船,喊道:“避開巷道,靠邊走,速速前往龍江碼頭。”
邦邦——
一陣密集的梆子聲傳出,隨後大福船逼近,船上的軍士衝著何四方等人喊道:“自今日起,長江水道禁航,一應船隻務必在兩個時辰之內停泊靠岸,違令者嚴懲不貸!”
兩個時辰?
那來得及。
何四方、陸三源等人放鬆了些。
看著快速離開的蒸汽機大福船,陸三源眼神中滿是羨慕之色,輕聲道:“你們說,什麽時候咱們的船也能安上蒸汽機?”
何四方、胡苕華吃驚地看著陸三源。
這個想法很是大膽!
畢竟現在大明水師裏的蒸汽機船數量還不算多,尤其是定遠侯這一出航,水師蒸汽機船的數量更是銳減,朝廷自己的蒸汽機船都不夠用,怎麽可能給商船用?
不過,大膽是大膽了點,但也不能完全說是異想天開吧。
什麽都有個價,隻要商人出價多,這事也不是完全沒商量,比如隻要朝廷願意給商人打造一艘蒸汽機船,不需要多大,就大福船的體型足夠了,那商人讚助朝廷兩艘寶船,這筆買賣是不是能做一做?
隻是這種事不能直接跑工部嚷嚷去,更不能托人給朝廷上奏折,這有窺視國器之嫌,很容易全家倒黴。要想辦成這種事,水師的蒸汽機船必須充分多了,其次,這事必須經過定遠侯的手來辦,其他人,一是靠不住,二是幹不了……
憧憬下,日後大家商人組隊,一眾蒸汽機船開赴澳洲,那場景何等氣派,開發澳洲也就不算什麽難事了。
胡苕華看著匆匆的船隻,說道:“後日遠航,今日便開始禁航了,時間有些早啊。”
何四方嗬嗬一笑,搖頭道:“禁航得早,說明所有即將遠航的船都將來這裏。二十一艘大寶船,八十艘大福船,整個金陵的人,誰見過如此大陣仗?”
陸三源讚同。
確實,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集合,也不會一次簡單的送行,很可能是水師實力的一次展示,或者還有自己這些商人不知道的事在其中。
尚未進入秦淮水道,何四方等人就看到了岸邊已經搭建出了高台,甚至還看到了軍士駐守,登陸龍江碼頭一打探,這才知道,皇帝要率文武大臣為大遠航的將士送行,考慮到龍江碼頭容納不下如此龐大規模的船隊,便直接將送行之地選擇在了長江岸邊。
“去年前往澳洲時,朝廷沒如此大的動靜吧?”
陸三源問道。
何四方、胡苕華也很是疑惑。
按理說,第一次前往澳洲那種從未去過的地方,最需要朝廷壯行。
可去年水師出航的時候壓根沒啥大的動靜,別說皇帝了,就是個尚書也沒有,有幾個勳貴,那也不是送水師的,而是送兒子的。
可以說,去年出航時,毫無波瀾,也沒引起大的動靜。
這一次雖然船隊的規模大了一點,去的人多了一點,可怎麽說也是輕車熟路,用不了如此陣仗吧?
隱隱約約,幾人都感覺這次出航與以往出航有些不同。
真正的大陣仗終於還是來了。
這一日,長江江麵被一艘艘船隻封鎖,幾是看不到江水。
顧正臣與嶽父、母親、張希婉、林誠意、兒女辭別,嚴桑桑很是不舍,但還是將繈褓中的兒子交給了張希婉。
對於嚴桑桑出海,顧正臣並不想答應,無奈母親、張希婉答應,嚴桑桑更是堅定要一起出海,最終隻能妥協。
顧正臣俯身下來,抓著顧治平的小手,認真地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莫要懈怠了。”
顧治平保證:“兒會好好進學,等父親回來考校。”
顧正臣站直身子,對張希婉、林誠意道:“總虧欠你們,等他日歸航,再好好補償你們。”
張希婉眼角泛著淚花。
相聚時難,別亦難。
說什麽,太多話想說也說不夠。
林誠意想跟著去遠航,被母親訓了一頓,說船上不需要賬房,自己登船隻能添亂……
多少有些委屈,說到底,也是因為女兒,舍不得遠離。
顧母歎了口氣,對顧正臣說:“自古忠孝難兩全,幸是娘親身子骨還算硬朗,放心出海吧,等你回來之後莫要亂跑,多給顧家添些子嗣才是,聽說信國公府又添了一對兒女……”
顧正臣鬱悶地看著母親,這都三兒一女了,抱都抱不開了,還不夠啊。
當然,和湯和那種四個兒子、四個女兒的家夥相比,顧家子嗣確實還是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