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先生,這座——就名為起始之城吧。”
朱樉注視著顧正臣,認真且嚴肅。
如同嬴政當年,自稱為始皇帝一樣,這座城,也應該有著開天辟地,頭一份的分量。
顧正臣略一沉思,點了點頭:“你有權命名這座城,包括每條街巷的名字。”
朱樉躬身行禮,拿著圖紙離開。
待看不到朱樉的身影時,蕭成低聲道:“你當真打算讓朱樉鎮守在澳洲,陛下與皇後恐怕不會答應。”
顧正臣暼了一眼蕭成:“陛下是一家之主,也是大明之主,他想怎麽安排,我們聽著就是了。澳洲不能沒人占據著,要不然,遲早會便宜了外人。”
“外人,什麽人會來到這裏?”
蕭成追問。
顧正臣拿出一枚銅錢,在手中把玩著:“這世上探索大海的可不隻是大明人。”
隻不過,他們還沒開始罷了。
可按照曆史來看,西方大航海的開始,也就是未來幾十年的事,已經不遠了。
當然,等他們找到澳洲,那就更遠了。
可大明若不搶占先機,早點積累起來資本,那殖民、被殖民的車輪依舊會碾過來。
“人之初,性本善……”
讀書聲傳入耳中,算不上朗朗上口,反而聽著有些聲調不準。
一排排木樁插在地上,披上帳篷的布料,用繩子係住底部,成了一個大窩棚,隻不過白天將一些布料束了起來,光能照入到裏麵。
篆山知府徐子明認為,佛門、道門想要教眾,沒問題,但孩子不能歸佛、道兩門,至少,大部分孩子必須接受儒家學問。
於是,就有了這座簡易學堂。
篆山知縣嚴朝舜兼職了教喻,幾個書吏與通事輪番教土著的孩子讀書。
顧正臣站在窩棚外,看著端坐在裏麵的土著孩子,一個個雙臂疊放在長桌之上,目光直視前方,盯著黑板看,嚴朝舜拿著戒尺,指一句,念一句,讓土著的孩子跟著學一句,還時不時去糾正下發音……
參政蔣子傑走到顧正臣身旁,行禮之後,輕聲道:“定遠侯,土著的孩子學習起拚音來,並不比咱們大明的孩子慢,能完全背下來拚音的已經有百來個了,假以時日,這裏的人都能說上流利的漢話。”
顧正臣含笑道:“說起來,若是有朝一日,全世界都說漢話,那該多好。”
這時,嚴朝舜從課堂上走了出來。
行禮後,嚴朝舜直接提了要求:“我們需要更多套桌凳,紙硯筆墨,還有識字,通曉拚音的先生,教會了這些孩子,日後土著的屬性就徹底沒了,他們便是真正的大明子民。”
顧正臣看著神情急切的嚴朝舜,平靜地說:“你可是這裏的知縣,缺個板凳這種事也找我,不合適吧?”
嚴朝舜張嘴:“我這知縣下麵就幾個拿筆杆子的,讓他們砍個木頭都砍不動,更不要說刨木頭——”
顧正臣抬起手,銅錢翻動幾下,握在掌心:“這個時候就不要區分什麽筆杆子、匠人、軍士了吧。起始之城就這樣,從無到有,總需要人多做點事。”
“一句話,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書吏也有手,怎麽就不能刨木頭,你也有手腳,如何就不能打凳子,沒有凳子,還找不到木墩嗎?”
“別給我說困難,也別給我要什麽人手。沐春帶人可以兩班倒,你們若當真想要在這裏振興教化,傳播儒學,那就也拚一把,沒力氣就鍛煉出來力氣,都是大人,總能比得過李景隆、馬三寶吧?”
嚴朝舜頓時沒了話說。
顧正臣對這些文官還是有些不滿意的,現在人手緊缺,他們一個個還秉持著文官的樣子,文弱的拿不起戒尺、書、筆杆子等以外的東西,有點事就知道找人辦。
抽了一批人給他們打造了這學堂,當著他們的麵,一點點地紮出來窩棚,過去快一個月了,結果現在還是一個窩棚。挖個深坑,埋下木樁,固定氈布,這對他們來說不是多難的事啊,大木頭你抬不動,那不是還有小木頭?
還有這桌凳也是找人給你們辦的,說句不客氣的話,到現在朱樉的桌椅,那還是從船上弄下來的,這個時候的木材還沒幹,想要打桌椅並不容易,可考慮到他們需要,還是給打了。
結果呢,看歸看,完事之後就這樣了,想著多增桌椅了,就是沒想著自己去幹。
這不行啊。
李景隆也不會燒磚,他現在會燒了。
朱樉也不會建城池,他現在連圖紙都會繪製了。
朱棣不懂什麽流水線,但他現在正在一遍又一遍優化運煤環節。
每個人都在努力,都在涉足全新的事,怎麽到了你們這裏,動不動就要搖人,自己就光想著教書、辦點文差?
蔣子傑聽出了顧正臣的意思,對嚴朝舜道:“遇到難處,先自我解決。自我解決不了,那就幾個書吏一起解決,還解決不了,那就琢磨琢磨法子,總能將事辦成,大不了自己動手。”
嚴朝舜苦澀地點了點頭。
就當下的這個情況來說,確實也隻能這樣了。
蔣子傑是幫著嚴朝舜給顧正臣說了幾句好話,接了句:“雖說我們這裏有三司府縣,實際上人手還不如一個縣衙,我們能做到今日這一步,在忙完公事之外還能辦了這教育之事,依下官看,還是值得稱讚。”
顧正臣看了看學堂裏的土著孩子,言道:“等到大概十一月份,煤炭挖掘將會暫時停下來,城池建設將會以墾荒、教化、房屋建設為主。到時候,建一些寬敞的學堂吧。”
“好。”
蔣子傑、嚴朝舜應聲。
顧正臣走入學堂之中,看著起立的土著兒童,最大的十六,最小的五歲,高矮不一,眼神裏都透著憧憬。
道衍、張至臻等人說過,土著部落首領認為大明是神明一族,是太陽神派來拯救他們的,這也是大明殺了一些人,他們卻沒有半點仇恨大明的原因。
神明要他們死,那是他們該死。
這些孩子都被長輩與族人訓話過,要全力以赴,學習太陽神一族的語言,學習太陽神的一切。
他們或許並不清楚什麽是人之初性本善,不理解這些話的內涵,隻是機械地背下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努力地去學。
顧正臣決定燒一把火,點燃一下土著教育,讓這些人徹底歸化大明……
朱樉注視著顧正臣,認真且嚴肅。
如同嬴政當年,自稱為始皇帝一樣,這座城,也應該有著開天辟地,頭一份的分量。
顧正臣略一沉思,點了點頭:“你有權命名這座城,包括每條街巷的名字。”
朱樉躬身行禮,拿著圖紙離開。
待看不到朱樉的身影時,蕭成低聲道:“你當真打算讓朱樉鎮守在澳洲,陛下與皇後恐怕不會答應。”
顧正臣暼了一眼蕭成:“陛下是一家之主,也是大明之主,他想怎麽安排,我們聽著就是了。澳洲不能沒人占據著,要不然,遲早會便宜了外人。”
“外人,什麽人會來到這裏?”
蕭成追問。
顧正臣拿出一枚銅錢,在手中把玩著:“這世上探索大海的可不隻是大明人。”
隻不過,他們還沒開始罷了。
可按照曆史來看,西方大航海的開始,也就是未來幾十年的事,已經不遠了。
當然,等他們找到澳洲,那就更遠了。
可大明若不搶占先機,早點積累起來資本,那殖民、被殖民的車輪依舊會碾過來。
“人之初,性本善……”
讀書聲傳入耳中,算不上朗朗上口,反而聽著有些聲調不準。
一排排木樁插在地上,披上帳篷的布料,用繩子係住底部,成了一個大窩棚,隻不過白天將一些布料束了起來,光能照入到裏麵。
篆山知府徐子明認為,佛門、道門想要教眾,沒問題,但孩子不能歸佛、道兩門,至少,大部分孩子必須接受儒家學問。
於是,就有了這座簡易學堂。
篆山知縣嚴朝舜兼職了教喻,幾個書吏與通事輪番教土著的孩子讀書。
顧正臣站在窩棚外,看著端坐在裏麵的土著孩子,一個個雙臂疊放在長桌之上,目光直視前方,盯著黑板看,嚴朝舜拿著戒尺,指一句,念一句,讓土著的孩子跟著學一句,還時不時去糾正下發音……
參政蔣子傑走到顧正臣身旁,行禮之後,輕聲道:“定遠侯,土著的孩子學習起拚音來,並不比咱們大明的孩子慢,能完全背下來拚音的已經有百來個了,假以時日,這裏的人都能說上流利的漢話。”
顧正臣含笑道:“說起來,若是有朝一日,全世界都說漢話,那該多好。”
這時,嚴朝舜從課堂上走了出來。
行禮後,嚴朝舜直接提了要求:“我們需要更多套桌凳,紙硯筆墨,還有識字,通曉拚音的先生,教會了這些孩子,日後土著的屬性就徹底沒了,他們便是真正的大明子民。”
顧正臣看著神情急切的嚴朝舜,平靜地說:“你可是這裏的知縣,缺個板凳這種事也找我,不合適吧?”
嚴朝舜張嘴:“我這知縣下麵就幾個拿筆杆子的,讓他們砍個木頭都砍不動,更不要說刨木頭——”
顧正臣抬起手,銅錢翻動幾下,握在掌心:“這個時候就不要區分什麽筆杆子、匠人、軍士了吧。起始之城就這樣,從無到有,總需要人多做點事。”
“一句話,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書吏也有手,怎麽就不能刨木頭,你也有手腳,如何就不能打凳子,沒有凳子,還找不到木墩嗎?”
“別給我說困難,也別給我要什麽人手。沐春帶人可以兩班倒,你們若當真想要在這裏振興教化,傳播儒學,那就也拚一把,沒力氣就鍛煉出來力氣,都是大人,總能比得過李景隆、馬三寶吧?”
嚴朝舜頓時沒了話說。
顧正臣對這些文官還是有些不滿意的,現在人手緊缺,他們一個個還秉持著文官的樣子,文弱的拿不起戒尺、書、筆杆子等以外的東西,有點事就知道找人辦。
抽了一批人給他們打造了這學堂,當著他們的麵,一點點地紮出來窩棚,過去快一個月了,結果現在還是一個窩棚。挖個深坑,埋下木樁,固定氈布,這對他們來說不是多難的事啊,大木頭你抬不動,那不是還有小木頭?
還有這桌凳也是找人給你們辦的,說句不客氣的話,到現在朱樉的桌椅,那還是從船上弄下來的,這個時候的木材還沒幹,想要打桌椅並不容易,可考慮到他們需要,還是給打了。
結果呢,看歸看,完事之後就這樣了,想著多增桌椅了,就是沒想著自己去幹。
這不行啊。
李景隆也不會燒磚,他現在會燒了。
朱樉也不會建城池,他現在連圖紙都會繪製了。
朱棣不懂什麽流水線,但他現在正在一遍又一遍優化運煤環節。
每個人都在努力,都在涉足全新的事,怎麽到了你們這裏,動不動就要搖人,自己就光想著教書、辦點文差?
蔣子傑聽出了顧正臣的意思,對嚴朝舜道:“遇到難處,先自我解決。自我解決不了,那就幾個書吏一起解決,還解決不了,那就琢磨琢磨法子,總能將事辦成,大不了自己動手。”
嚴朝舜苦澀地點了點頭。
就當下的這個情況來說,確實也隻能這樣了。
蔣子傑是幫著嚴朝舜給顧正臣說了幾句好話,接了句:“雖說我們這裏有三司府縣,實際上人手還不如一個縣衙,我們能做到今日這一步,在忙完公事之外還能辦了這教育之事,依下官看,還是值得稱讚。”
顧正臣看了看學堂裏的土著孩子,言道:“等到大概十一月份,煤炭挖掘將會暫時停下來,城池建設將會以墾荒、教化、房屋建設為主。到時候,建一些寬敞的學堂吧。”
“好。”
蔣子傑、嚴朝舜應聲。
顧正臣走入學堂之中,看著起立的土著兒童,最大的十六,最小的五歲,高矮不一,眼神裏都透著憧憬。
道衍、張至臻等人說過,土著部落首領認為大明是神明一族,是太陽神派來拯救他們的,這也是大明殺了一些人,他們卻沒有半點仇恨大明的原因。
神明要他們死,那是他們該死。
這些孩子都被長輩與族人訓話過,要全力以赴,學習太陽神一族的語言,學習太陽神的一切。
他們或許並不清楚什麽是人之初性本善,不理解這些話的內涵,隻是機械地背下來,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努力地去學。
顧正臣決定燒一把火,點燃一下土著教育,讓這些人徹底歸化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