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


    郎中廖逸、員外郎周滂坐在石桌旁,爭論著什麽,眼見禮部右侍郎李叔正不苟言笑地走來,趕忙起身行禮。


    李叔正看了看兩人,又回頭看了看日頭,嚴肅地說:“這還沒入午時,你們竟在此閑說,如此懈怠豈不是失職?禮部事如此繁重,若人人如你們二人,諸事堆積,給事中盤查來時,你們當如何應對?”


    廖逸、周滂知道這位新的禮部右侍郎從不給人情麵。


    周滂拱手,言道:“李侍郎,我等並非閑說,而是在討論吏部關於征東大軍的封賞。廖郎中認為,九州築前的軍功吏部沒去核實,兵部沒去查驗,隻憑著定遠侯、衛國公的文書便給封賞,不合適。”


    李叔正背過一隻手,冷冷地說:“你們是禮部的官,討論吏部的事?”


    廖逸見李叔正有些發怒跡象,從石桌上拿起一張紙,趕忙解釋:“李侍郎,是這樣的,陛下命禮部擬詔書,分別給日本國良成親王與足利義滿,並責怪偰尚書言辭過於軟懦,有失我朝國威。如今偰尚書大筆一揮,改了最初的詔書,陛下大喜。可這詔書的內容——要不李侍郎看看?”


    李叔正接過紙張,抖動了下,低頭看去,一雙眼頓時瞪大起來,紙張距離臉更近了,念道:“倭人屢犯我大明,昨遣四千征東將士滅爾六萬,築京觀有三。國威已立,兵鋒已收。若爾等宵小之輩不識好歹,則大明將士請命之聲如雷,二百萬大軍壓刀不住,再次征動之日,當滅三島,以行天道,威服四方,肅清寰宇……”


    直白,簡明。


    李叔正看過之前第一版的詔書,寫得也不錯啊。


    什麽“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滋山陬,皆我赤子”,什麽“東夷小醜,猥以下隸,敢發難端,雷霆滅之”,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不過相比這偏白話的版本,終究還是缺了點鋒芒。


    可問題是,這詔書已經不是什麽鋒芒了,文縐縐的詞不整了,直接往人眼前亮刀子了啊。這種詔書一旦送到,那使臣還有沒有活路啊……


    廖逸見李叔正也倍受震驚,言道:“我等在想,若定遠侯當真以四千將士屠滅了倭人六萬餘,發去這等詔書自然是沒問題。可若是——定遠侯送來的文書有那麽一點點失誤,將六千寫作了六萬,虛報過甚,不說這封賞不合理,便是因此帶來兩國戰爭,那也是個麻煩……”


    李叔正抬頭看向廖逸,目光銳利:“你認為定遠侯的報功文書作假了?”


    廖逸連連搖頭:“定遠侯的人品我等還是相信,他應該不會在這件事上弄虛作假。可,若是下麵的人瞞著定遠侯,若是有人故意虛增軍功呢?要知道,這件事事關所有將士利益,即便有人張口說多了,也沒人會戳破……”


    周滂歎了口氣:“若殺倭六萬,國威已立,即便是詔書中再是嚴厲、威脅,日本國也得受著。可若國威沒立住,咱們送去這詔書,日本國還不為了報仇,頻頻進犯大明沿海之地,日後倭患更甚,如何是好。”


    李叔正明白了,症結不是詔書的言辭上,而是顧正臣到底有沒有殺倭六萬。


    不說當下沒人能去核對這殺敵數目,就單單說一點,顧正臣他打完仗了,偏偏不回來,還跑去了山東,這算什麽?


    給人一種我造假了,需要避避風頭的感覺。


    山東有什麽,他非要去山東幹嘛?


    山東對他來說什麽也沒有,再說了,這家夥總不至於從山東沿海登陸,回一趟老家藤縣,來個錦衣還鄉吧?這應該不可能,要錦衣還鄉,你也得帶上家眷不是,一個人回去有啥意思。


    兵部、吏部的人都沒辦法出海去核實軍功,水師的人就說是這些,吏部妥協了,兵部也默認了,可這爭議沒消失,這質疑還在。


    這件事如果弄不清楚,搞不明白,影響著後續朝廷對日本國的態度與政策。


    這很好理解,顧正臣鎮守遼東海州,殺納哈出兩萬餘,俘虜三萬餘,一戰折損納哈出十萬兵力的一半還多,這軍功沒問題,查有實證,自此之後,大明在遼東徹底站穩腳跟,對納哈出也沒了往年的客氣,說問候就能問候,說派使臣去看望看望,那就去看望下,他還不能不管飯。


    這就是實力的結果,實打實的軍功夯實的基礎。


    沒那幾萬人的折損,納哈出這些年不會如此憋屈。


    這事放在日本國也一樣,顧正臣當真殺了六萬倭人,大明指著那什麽良成親王、足利義滿的鼻子罵幾句,他們也隻能賠笑,好吃好喝好才藝招待上,恭恭敬敬地送走大明使臣。


    可若是顧正臣沒殺六萬,嚴重虛報了,那使臣就死定了,大明與日本國的戰爭,也將全麵開啟。


    這就不是簡單的軍功問題,也不是封賞問題,更不是詔書措辭問題,而是大明與另外一個國家的戰爭與否問題。


    李叔正看向周滂、廖逸:“有人就此事上書嗎?”


    周滂、廖逸搖頭。


    上書有啥用,關鍵是這個時候誰去點人頭去,誰也去不了。去的人少了,那不是送死嘛,去的人多了,那就需要顧正臣跟著,可他人在山東,等他回來再去一趟九州築前,那骨頭還在不在都說不清楚了,到時候說一句,被人給埋了,那去哪裏刨坑去……


    這事誰都能質疑,畢竟顧正臣沒帶主力,帶的隻是四千將士,雖然船上還有一些其他人,可那些人沒打仗的本事,四千人如何能幹掉人六萬多?


    以一當十,這隻是對悍將的說法,難不成你顧正臣手底下清一色都是悍將,四千人能當四萬人用?


    兵力相差太大!


    最主要的是,要看看元朝,人家在鼎盛的時候,兩次派遣大軍,聯合高麗,一次三萬多兵力,一次十四萬兵力,這都被打敗了,損失慘重。


    我大明就憑四千人,做成了元朝十幾萬人沒做成的事?


    大明啥時候這麽強大了?


    這不可能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寒門輔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梅驚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梅驚雪並收藏大明:寒門輔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