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朱元璋看著格物學院送來的公文,提筆寫下“罷龍江分司,置龍江提舉司”,然後對唐大帆、馬直言道:“龍江船廠自此獨立在外,專門負責蒸汽機船隻的營造。”
唐大帆、馬直謝恩。
朱元璋起身走了出來,將文書交給馬直:“大型蒸汽機適配寶船,朕雖然要得急,但研究之事,終不能操之過急,你們看著辦吧,莫要再出什麽意外。”
馬直恭敬地回道:“臣明白。”
朱元璋歎道:“格物學院姚堅,為寶船遠航之事嘔心瀝血,勞死在研究之上,是國之功臣。這樣吧,追授姚堅為工部侍郎,以侍郎銜安葬,厚恤之。”
馬直、唐大帆再次謝恩。
朱元璋擺了擺手,讓兩人退下,站在大殿中沉思。
顧正臣選出來的人手很不錯,為了解決蒸汽機寶船中的問題,機械工程院、材料學院等一起發力,三百餘人,圍著蒸汽機寶船晝夜輪戰,找方法,找對策。
自從正月試航出現動力喪失問題之後,他們為了根除問題,至少有一個月裏沒好好休息過,聽說許多人天快亮的時候才想起要睡覺了,可顧不上休息,就這麽強打精神熬了下來。
直至前幾日,機械工程院的弟子姚堅,原本是蒸汽機動力輸出方麵的大好人才,便因為日夜顛倒的苦熬,在深夜之中突然暴斃。
太醫院與醫學院的人去查過,確係沒有中毒與暗殺,給出的結論就一個:
累死的。
姚堅才三十六歲,是馬直重視的弟子之一,就這麽折損在研究路上,不僅是格物學院的損失,還是朱元璋的損失,大明的損失。
朱元璋承認,這事與自己有關。
因為太希望蒸汽機船隻可以快速成功,然後打造出一支蒸汽機艦隊,好讓顧正臣提前去遙遠的美洲帶來高產糧食,成就自己前無古人的偉大盛世!
所以,朱元璋幾次催問格物學院進度,甚至一度要求格物學院徹底解決首航中的問題,早點進行後續航行。
催促過多,格物學院承壓,隻能苦熬,以至於出了悲劇。
待兩人離開之後,朱元璋隨手翻看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文書,看過之後,忍不住皺眉,命人將朱標與禮部尚書鄭九成傳來,然後道:“最近這段時日,針對格物學院的彈劾公文是一封接一封,有愈演愈烈之勢。鄭九成,你怎麽看?”
彈劾格物學院?
不,那是彈劾格物學院背後的顧正臣。
鄭九成對顧正臣多少是有些好感的,原因在於他之前是廣東行省參政,之所以被提拔進入禮部當尚書,那就是因為廣州開了市舶司,政績上來的緣故。
而開海的風潮與引領者,那就是顧正臣,可以說沒有顧正臣“幫忙”拉業績,鄭九成估計還在廣州曬太陽。
麵對朱元璋的問詢,鄭九成回道:“陛下,臣最近也有耳聞,不少官員對格物學院收攬天下人才深感不安,認為這將毀掉人才,自此之後的讀書種子,恐怕便會成為格物學院裏的雜學之人,不專聖人之學,不專治世之心。”
顧正臣身兼三侍郎,尤其是禮部侍郎,手握天下人才的調動之權,可以從任何府州縣直接調人才進入格物學院,而現在的國子學又是顧正臣的老丈人在管著,這就出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局麵:
人才進了格物學院,混幾年說不定就有了出頭之日。可那些沒有進入格物學院的大多數呢,他們的出頭之日在哪裏?
換言之,朝廷選拔任用人才的數量是有限的,格物學院拿走五個,那國子學、府學,那就少五個名額,若格物學院拿走五百個,那國子學、府學還有出路嗎?
再說了,格物學院就這麽大,容納不了太多人,既然保證不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那大多數自然需要反對你。
在這種情況下,反對格物學院的呼聲,在似有似無的一股力量之下,愈演愈烈,尤其是朱元璋多次至格物學院,卻沒怎麽去國子學的舉動,更讓許多人擔心日後格物學院一家獨大,國子學裏的監生連個曆練的機會都不給,那這還怎麽混?
所以彈劾之風掀起來,也是有原因的。
鄭九成說完一番話,停頓了下,繼續說道:“但臣以為,朝廷選人唯才,能者上,庸者下,這些彈劾格物學院的文書,多是無才之人,想要幸進。”
朱元璋嗬嗬一笑:“好一個五才之人想要幸進!可你隻說了問題,但如何平息這事,你可沒說。”
鄭九成心頭一冷,趕忙回道:“臣以為,可以置之不理。”
朱元璋微微皺眉,多少有些失望,看向朱標:“太子也這樣認為?”
朱標走出一步,平和地回道:“父皇,兒臣以為既有彈劾,自不能置之不理,更不應置若罔聞,否則此事不會平息。”
事出現了,不解決它,就想著眼不見為淨,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
朱元璋欣慰地點了點頭,詢問道:“你有何對策?”
朱標麵露凝重之色,在朱元璋驚訝的目光中跪了下來,言道:“兒臣確實有一策可以解此問題,隻不過可能會讓父皇為難。”
“哦?”
朱元璋凝眸。
讓自己為難,那估計不是什麽好聽的話。
“說吧。”
朱元璋言道。
朱標肅然道:“格物學院是培育人才之地,其對朝廷未來用人極是重要。但天下的讀書之人想進入格物學院並不容易,許多人並不能通過格物學院的選拔與考核,這也就意味著其官路沒了希望。為安撫天下讀書人之心,為長遠人才之用考慮,兒臣認為,朝廷當恢複科舉,以科舉取士的方式,平息士人之心。”
“恢複科舉?”
朱元璋眉頭緊鎖。
洪武六年時,自己親手將科舉給停罷了,以地方舉薦人才為準來選拔任用官員。一晃七年過去,回顧舉薦人才,似乎也不那麽好用。
從舉薦裏爬出來的,雖然有些人才,比如顧正臣、費震、韓宜可等。可舉薦中的人才,也有一些不堪用之人。
當年停罷科舉,是因為讀書人少,讀書人質量差,一個個虛頭巴腦,有才的不來,沒才的投機,這才不得已停了,現在七年過去了,國朝安穩了十多年,人心也安定了,興許,是時候恢複科舉了。
朱元璋看著格物學院送來的公文,提筆寫下“罷龍江分司,置龍江提舉司”,然後對唐大帆、馬直言道:“龍江船廠自此獨立在外,專門負責蒸汽機船隻的營造。”
唐大帆、馬直謝恩。
朱元璋起身走了出來,將文書交給馬直:“大型蒸汽機適配寶船,朕雖然要得急,但研究之事,終不能操之過急,你們看著辦吧,莫要再出什麽意外。”
馬直恭敬地回道:“臣明白。”
朱元璋歎道:“格物學院姚堅,為寶船遠航之事嘔心瀝血,勞死在研究之上,是國之功臣。這樣吧,追授姚堅為工部侍郎,以侍郎銜安葬,厚恤之。”
馬直、唐大帆再次謝恩。
朱元璋擺了擺手,讓兩人退下,站在大殿中沉思。
顧正臣選出來的人手很不錯,為了解決蒸汽機寶船中的問題,機械工程院、材料學院等一起發力,三百餘人,圍著蒸汽機寶船晝夜輪戰,找方法,找對策。
自從正月試航出現動力喪失問題之後,他們為了根除問題,至少有一個月裏沒好好休息過,聽說許多人天快亮的時候才想起要睡覺了,可顧不上休息,就這麽強打精神熬了下來。
直至前幾日,機械工程院的弟子姚堅,原本是蒸汽機動力輸出方麵的大好人才,便因為日夜顛倒的苦熬,在深夜之中突然暴斃。
太醫院與醫學院的人去查過,確係沒有中毒與暗殺,給出的結論就一個:
累死的。
姚堅才三十六歲,是馬直重視的弟子之一,就這麽折損在研究路上,不僅是格物學院的損失,還是朱元璋的損失,大明的損失。
朱元璋承認,這事與自己有關。
因為太希望蒸汽機船隻可以快速成功,然後打造出一支蒸汽機艦隊,好讓顧正臣提前去遙遠的美洲帶來高產糧食,成就自己前無古人的偉大盛世!
所以,朱元璋幾次催問格物學院進度,甚至一度要求格物學院徹底解決首航中的問題,早點進行後續航行。
催促過多,格物學院承壓,隻能苦熬,以至於出了悲劇。
待兩人離開之後,朱元璋隨手翻看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文書,看過之後,忍不住皺眉,命人將朱標與禮部尚書鄭九成傳來,然後道:“最近這段時日,針對格物學院的彈劾公文是一封接一封,有愈演愈烈之勢。鄭九成,你怎麽看?”
彈劾格物學院?
不,那是彈劾格物學院背後的顧正臣。
鄭九成對顧正臣多少是有些好感的,原因在於他之前是廣東行省參政,之所以被提拔進入禮部當尚書,那就是因為廣州開了市舶司,政績上來的緣故。
而開海的風潮與引領者,那就是顧正臣,可以說沒有顧正臣“幫忙”拉業績,鄭九成估計還在廣州曬太陽。
麵對朱元璋的問詢,鄭九成回道:“陛下,臣最近也有耳聞,不少官員對格物學院收攬天下人才深感不安,認為這將毀掉人才,自此之後的讀書種子,恐怕便會成為格物學院裏的雜學之人,不專聖人之學,不專治世之心。”
顧正臣身兼三侍郎,尤其是禮部侍郎,手握天下人才的調動之權,可以從任何府州縣直接調人才進入格物學院,而現在的國子學又是顧正臣的老丈人在管著,這就出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局麵:
人才進了格物學院,混幾年說不定就有了出頭之日。可那些沒有進入格物學院的大多數呢,他們的出頭之日在哪裏?
換言之,朝廷選拔任用人才的數量是有限的,格物學院拿走五個,那國子學、府學,那就少五個名額,若格物學院拿走五百個,那國子學、府學還有出路嗎?
再說了,格物學院就這麽大,容納不了太多人,既然保證不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那大多數自然需要反對你。
在這種情況下,反對格物學院的呼聲,在似有似無的一股力量之下,愈演愈烈,尤其是朱元璋多次至格物學院,卻沒怎麽去國子學的舉動,更讓許多人擔心日後格物學院一家獨大,國子學裏的監生連個曆練的機會都不給,那這還怎麽混?
所以彈劾之風掀起來,也是有原因的。
鄭九成說完一番話,停頓了下,繼續說道:“但臣以為,朝廷選人唯才,能者上,庸者下,這些彈劾格物學院的文書,多是無才之人,想要幸進。”
朱元璋嗬嗬一笑:“好一個五才之人想要幸進!可你隻說了問題,但如何平息這事,你可沒說。”
鄭九成心頭一冷,趕忙回道:“臣以為,可以置之不理。”
朱元璋微微皺眉,多少有些失望,看向朱標:“太子也這樣認為?”
朱標走出一步,平和地回道:“父皇,兒臣以為既有彈劾,自不能置之不理,更不應置若罔聞,否則此事不會平息。”
事出現了,不解決它,就想著眼不見為淨,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
朱元璋欣慰地點了點頭,詢問道:“你有何對策?”
朱標麵露凝重之色,在朱元璋驚訝的目光中跪了下來,言道:“兒臣確實有一策可以解此問題,隻不過可能會讓父皇為難。”
“哦?”
朱元璋凝眸。
讓自己為難,那估計不是什麽好聽的話。
“說吧。”
朱元璋言道。
朱標肅然道:“格物學院是培育人才之地,其對朝廷未來用人極是重要。但天下的讀書之人想進入格物學院並不容易,許多人並不能通過格物學院的選拔與考核,這也就意味著其官路沒了希望。為安撫天下讀書人之心,為長遠人才之用考慮,兒臣認為,朝廷當恢複科舉,以科舉取士的方式,平息士人之心。”
“恢複科舉?”
朱元璋眉頭緊鎖。
洪武六年時,自己親手將科舉給停罷了,以地方舉薦人才為準來選拔任用官員。一晃七年過去,回顧舉薦人才,似乎也不那麽好用。
從舉薦裏爬出來的,雖然有些人才,比如顧正臣、費震、韓宜可等。可舉薦中的人才,也有一些不堪用之人。
當年停罷科舉,是因為讀書人少,讀書人質量差,一個個虛頭巴腦,有才的不來,沒才的投機,這才不得已停了,現在七年過去了,國朝安穩了十多年,人心也安定了,興許,是時候恢複科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