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朝文武,沒有一人為陳寧等求情。
對朝廷縣男隨意羅織罪名,意在殺之,這種手段已經超出了許多官員的承受範圍。正如朱元璋所說,他今日能這樣對顧正臣,哪一天就敢對其他人下手。再說了,皇帝殺意正濃,誰這個時候跳出來,誰就等同於承認是陳寧一夥,誰也不會如此犯傻。
胡惟庸板著臉什麽都沒說,塗節膽戰心驚,低著頭不知該如何是好。
平涼侯費聚隻感覺一陣陣涼。
韓宜可猶豫了下,最終還是站了出來,沉聲道:“陛下,陳寧惡意誣告、構陷泉州縣男,雖手段卑劣,然按大明律令,其罪不當死。”
顧正臣看了一眼韓宜可,這個家夥還真是有原則。
按照大明律令,誣告其他人什麽罪名那就是自己同罪。
陳寧等人誣告顧正臣三十七宗罪,那他們就是這三十七宗罪。誣告顧正臣該殺,那他們就該死。
如果顧正臣已經被處決了,他們必死無疑。
如果顧正臣沒死,那按律令,他們需要杖一百,流放三千裏,外加役三年。
大明律令對造謠生事,誣告他人的處罰很是嚴厲,不像後世,有些人造個謠、誣指也就是不讓發言七天或一個月,連監房都不需要進,也不知道法律都進步到哪裏去了……
朱元璋根本不慣著韓宜可,大怒道:“你身為監察禦史,雖沒有與陳寧等人沆瀣一氣,然卻知而不言,知而不告,朕還沒罰你,你竟站出來為其說情?”
韓宜可正色道:“臣有罪,陛下治罪。然大明律令已定,凡事當按律令而行!”
朱元璋甩袖道:“韓宜可,你去宛平縣當知縣吧!”
韓宜可沒有說什麽,摘下帽子行禮之後便退出奉天殿,瀟灑到沒說一句其他話。
顧正臣很敬佩韓宜可,敢說真話,不畏死,為了原則敢於爭上一爭。
但很顯然韓宜可也不是個傻子,他並不固執,說出求情的話,是出於律令法條,心中原則,不再多說,是出於情感正義。
他反對朱元璋踐踏刑法,但不反對朱元璋弄死陳寧。
不過顧正臣沒那麽多原則,陳寧幾次三番想要自己的命,這次更是危險,若沒有吳禎協助,自己的下場很可能是被抓到刑部。
現在的刑部就一個尚書,還是胡惟庸的人,自己未必能脫身。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和不負責。
顧正臣可不會學韓宜可一樣請求老朱按律令辦事,這個時候,弄死陳寧全家顧正臣都不會說一句話。
朱元璋餘怒未消,走上禦台,居高臨下:“朕重言路,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可偏偏有些官吏,為一己之私,排除異己,竟製造罪名借朕之手除之而後快!此等事豈能有先例可開?若都如陳寧諸人行徑,這朝堂永無寧日!”
“劉惟謙,你掌刑部,需要嚴加審訊,問清楚陳寧一幹等到底誰是造意者,背後是否還有人指使!但凡查出,一律關押審訊,絕不姑息!現顧縣男被誣告,貪汙查之無憑無據,當還其清白,官複原職!”
劉惟謙領命。
顧正臣謝恩。
群臣稱皇帝聖明。
朱元璋揮袖退朝。
沐英走向顧正臣,感歎不已:“好是凶險,虧得你有手段,從泉州府調來七百餘人當人證,也真有你的。”
顧正臣淡然一笑,搖了搖頭道:“哪裏有七百餘人,不過七人罷了。”
沐英愣了下,指了指殿外一群人:“怎麽看都是幾百人……”
吳禎走了過來,嗬嗬一笑:“是陛下命軍士偽裝,七百餘人,哪裏那麽容易帶來。”
顧正臣點了點頭。
雖說吳禎可以帶來所有被陳寧等問過話的人,但一旦那樣做,對泉州官府、商戶、百姓等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麻煩,耽誤人家幾個月不說,水師還得管著這麽多人吃喝。再說了,吳禎回來就兩艘大福船,怎麽可能裝那麽多人……
帶幾個人就夠了,將聲勢做大,隻是為了擊破孫寶泉、陳寧等人的心理防線。
顧正臣沒有出宮,在沐英的帶領下,到了華蓋殿。
內侍傳喚。
顧正臣與沐英入殿行禮。
朱元璋抬手,讓兩人起身,然後打量了下顧正臣,威嚴地說:“撤了你的知府,就沒怨氣?”
顧正臣平和地回道:“陛下讓臣睡了兩個月好覺,何來怨氣。”
朱元璋的臉板不住了,嗬嗬笑了兩聲:“你也是個大膽的,陳寧奉旨查你,你竟抓了起來,若不是吳禎說話,你是不是當真準備關押他幾個月?”
顧正臣臉色變得嚴肅起來:“陛下,臣好歹也是個縣男,雖說被不少人罵成死人爵,可畢竟是朝廷勳爵,可陳寧竟動輒要將臣打殺,這不是打臣,這是對所有勳爵的不敬,是對陛下的不敬。”
朱元璋擺了擺手:“好了,陳寧找死當死,朕不會再留他。倒是你,這才當官多久,竟惹得朝堂官員,地方官員,甚至連大都督府官員一起聯手彈劾,你就沒想過,這次風波過了,那下一次呢?”
顧正臣頗是無奈,但還是堅定地說:“若是為穩固大明江山,為安穩地方,為陛下分憂,一定要得罪那麽多官員,那臣也無路可選,無路可避,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臣對朝廷紛爭、官員內鬥並無興致,隻想做點實事,讓百姓吃飽飯,穿暖衣,少死幾個人。”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沉聲道:“你的忠誠朕知道,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次風波怕不是陳寧一個人可以操縱,日後做事可要謹慎小心,免得落下把柄。”
顧正臣拱手道:“臨淵而行,臣不敢不小心。”
朱元璋起身道:“寒冬了,衙署也該封印了,你就留在金陵,元旦之後再返回泉州府吧。”
“多謝陛下。”
顧正臣謝恩。
朱元璋搓了搓手,笑道:“太子不日會從中都回來,到時你們好好聚聚。”
內侍急匆匆走至,對朱元璋說了句話。
隨後,鄭泊走入殿內,道:“陛下,陝州一民手持天書,進獻而來。”
對朝廷縣男隨意羅織罪名,意在殺之,這種手段已經超出了許多官員的承受範圍。正如朱元璋所說,他今日能這樣對顧正臣,哪一天就敢對其他人下手。再說了,皇帝殺意正濃,誰這個時候跳出來,誰就等同於承認是陳寧一夥,誰也不會如此犯傻。
胡惟庸板著臉什麽都沒說,塗節膽戰心驚,低著頭不知該如何是好。
平涼侯費聚隻感覺一陣陣涼。
韓宜可猶豫了下,最終還是站了出來,沉聲道:“陛下,陳寧惡意誣告、構陷泉州縣男,雖手段卑劣,然按大明律令,其罪不當死。”
顧正臣看了一眼韓宜可,這個家夥還真是有原則。
按照大明律令,誣告其他人什麽罪名那就是自己同罪。
陳寧等人誣告顧正臣三十七宗罪,那他們就是這三十七宗罪。誣告顧正臣該殺,那他們就該死。
如果顧正臣已經被處決了,他們必死無疑。
如果顧正臣沒死,那按律令,他們需要杖一百,流放三千裏,外加役三年。
大明律令對造謠生事,誣告他人的處罰很是嚴厲,不像後世,有些人造個謠、誣指也就是不讓發言七天或一個月,連監房都不需要進,也不知道法律都進步到哪裏去了……
朱元璋根本不慣著韓宜可,大怒道:“你身為監察禦史,雖沒有與陳寧等人沆瀣一氣,然卻知而不言,知而不告,朕還沒罰你,你竟站出來為其說情?”
韓宜可正色道:“臣有罪,陛下治罪。然大明律令已定,凡事當按律令而行!”
朱元璋甩袖道:“韓宜可,你去宛平縣當知縣吧!”
韓宜可沒有說什麽,摘下帽子行禮之後便退出奉天殿,瀟灑到沒說一句其他話。
顧正臣很敬佩韓宜可,敢說真話,不畏死,為了原則敢於爭上一爭。
但很顯然韓宜可也不是個傻子,他並不固執,說出求情的話,是出於律令法條,心中原則,不再多說,是出於情感正義。
他反對朱元璋踐踏刑法,但不反對朱元璋弄死陳寧。
不過顧正臣沒那麽多原則,陳寧幾次三番想要自己的命,這次更是危險,若沒有吳禎協助,自己的下場很可能是被抓到刑部。
現在的刑部就一個尚書,還是胡惟庸的人,自己未必能脫身。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和不負責。
顧正臣可不會學韓宜可一樣請求老朱按律令辦事,這個時候,弄死陳寧全家顧正臣都不會說一句話。
朱元璋餘怒未消,走上禦台,居高臨下:“朕重言路,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可偏偏有些官吏,為一己之私,排除異己,竟製造罪名借朕之手除之而後快!此等事豈能有先例可開?若都如陳寧諸人行徑,這朝堂永無寧日!”
“劉惟謙,你掌刑部,需要嚴加審訊,問清楚陳寧一幹等到底誰是造意者,背後是否還有人指使!但凡查出,一律關押審訊,絕不姑息!現顧縣男被誣告,貪汙查之無憑無據,當還其清白,官複原職!”
劉惟謙領命。
顧正臣謝恩。
群臣稱皇帝聖明。
朱元璋揮袖退朝。
沐英走向顧正臣,感歎不已:“好是凶險,虧得你有手段,從泉州府調來七百餘人當人證,也真有你的。”
顧正臣淡然一笑,搖了搖頭道:“哪裏有七百餘人,不過七人罷了。”
沐英愣了下,指了指殿外一群人:“怎麽看都是幾百人……”
吳禎走了過來,嗬嗬一笑:“是陛下命軍士偽裝,七百餘人,哪裏那麽容易帶來。”
顧正臣點了點頭。
雖說吳禎可以帶來所有被陳寧等問過話的人,但一旦那樣做,對泉州官府、商戶、百姓等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麻煩,耽誤人家幾個月不說,水師還得管著這麽多人吃喝。再說了,吳禎回來就兩艘大福船,怎麽可能裝那麽多人……
帶幾個人就夠了,將聲勢做大,隻是為了擊破孫寶泉、陳寧等人的心理防線。
顧正臣沒有出宮,在沐英的帶領下,到了華蓋殿。
內侍傳喚。
顧正臣與沐英入殿行禮。
朱元璋抬手,讓兩人起身,然後打量了下顧正臣,威嚴地說:“撤了你的知府,就沒怨氣?”
顧正臣平和地回道:“陛下讓臣睡了兩個月好覺,何來怨氣。”
朱元璋的臉板不住了,嗬嗬笑了兩聲:“你也是個大膽的,陳寧奉旨查你,你竟抓了起來,若不是吳禎說話,你是不是當真準備關押他幾個月?”
顧正臣臉色變得嚴肅起來:“陛下,臣好歹也是個縣男,雖說被不少人罵成死人爵,可畢竟是朝廷勳爵,可陳寧竟動輒要將臣打殺,這不是打臣,這是對所有勳爵的不敬,是對陛下的不敬。”
朱元璋擺了擺手:“好了,陳寧找死當死,朕不會再留他。倒是你,這才當官多久,竟惹得朝堂官員,地方官員,甚至連大都督府官員一起聯手彈劾,你就沒想過,這次風波過了,那下一次呢?”
顧正臣頗是無奈,但還是堅定地說:“若是為穩固大明江山,為安穩地方,為陛下分憂,一定要得罪那麽多官員,那臣也無路可選,無路可避,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臣對朝廷紛爭、官員內鬥並無興致,隻想做點實事,讓百姓吃飽飯,穿暖衣,少死幾個人。”
朱元璋滿意地點了點頭,沉聲道:“你的忠誠朕知道,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次風波怕不是陳寧一個人可以操縱,日後做事可要謹慎小心,免得落下把柄。”
顧正臣拱手道:“臨淵而行,臣不敢不小心。”
朱元璋起身道:“寒冬了,衙署也該封印了,你就留在金陵,元旦之後再返回泉州府吧。”
“多謝陛下。”
顧正臣謝恩。
朱元璋搓了搓手,笑道:“太子不日會從中都回來,到時你們好好聚聚。”
內侍急匆匆走至,對朱元璋說了句話。
隨後,鄭泊走入殿內,道:“陛下,陝州一民手持天書,進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