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一章內容稍有修改。)
可事實上確實就是如此。
原來開發初期,李江把2平方公裏的地分別以極低的價格批租給了四家公司,分別是源信、浙江泰銀、東北的晨華和一家台灣公司。
每個公司拿走了0.5平方公裏,初期決定開發的4平方公裏土地一下子2平方公裏的土地就沒了。其中源信是信中和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合資企業,條約中還同意他們額外保留0.5平方公裏的土地開發權,也就是說總共要拿走1平方公裏。
但是,直到王建浦來到李江為止,這四塊龐大規模的土地,仍隻是靜靜地躺在那裏,一個企業也沒進來,甚至一鍬土也不曾有挖動過。
王建浦一開始就是具體分管園區的招商,但是那時候,龍東大道隻是一條光禿禿的路,連基本的水電都沒有,還怎麽招商?
再來說李江園區人才的問題。
發展目的是發展觀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偉大領袖就曾經說過,“為什麽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李江園區開發至今,開發建設之所以不盡如人意,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人的問題拖了很多後腿。
因為所有的工作,最後總歸要落實。
而要落實,就一定要有人去幹活。
這是最簡單不過的樸素的道理和常識了。
如果說缺錢少地還可以往後拖一拖,或者是馬上想想辦法也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話,李江園區人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就必須勢在必行,當時已經到了非馬上改革不可的程度。
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直到最後能有所用,是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的,這一個過程其實很不容易。
王建浦還想起來當中發生的一件“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那是他到任李江園區工作的第二個月。
市長先生來園區視察工作。
站在龍東大道羅山路口舉目望去,那時候的李江高科技園區,除了一條窄小的兩車道龍東路外,完全是一片綠油油的農地,白牆黑瓦的農舍零星地點綴在農田間,連半點開發區的影子也見不著。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李江開發區已經開發一年了。
盡管這樣,吳主任還是“硬著頭皮”率領園區班子現場匯報工作。
邊介紹邊給市長先生看規劃。當時給市長看的地方就是一塊爛泥地,背後是一個水井的井塔,其它實際上什麽也沒有。
實際上,就是這個水井,也是一個月前因為園區缺水,公用局的自來水施工隊勘查現場,由於當時龍東大道已經建設差不多,接管子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經研究後決定打的一口水井。
因為實在沒有什麽好介紹的,於是吳主任臨時發揮,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笑著向市長介紹,這是園區的礦泉水廠。
市長先生其實心裏明白,馬上戳穿他的謊言:“難道礦泉水廠也是高科技啊?”
當時吳主任隻好連忙解釋,因為打了水井以後,園區取點地下水做礦泉水,隻是臨時而為之。
--------
所有的這一切,這就是當初王建浦剛剛來到園區時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所遭遇到的所有困境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而已。
剛剛過去的半年多時間,對於王建浦而言,完全可以說是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一次他自參加工作以來所遭遇的最大挑戰。
沒有錢、沒有地、沒有人,連辦公場所也沒有。這一些困難,猶如一座座大山,都迎麵給了當初初來乍到李江園區的王建浦,一開始開展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
果然,剛一上任,園區現實的困境就給了王建浦一個結結實實的下馬威。
天上的雪花,密密麻麻的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空中舞,在隨風飛。
雪花似乎變得更大了,也變得更厚了,越下越大,一陣緊似一陣。一片片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地上樹上房頂上都早已經變成白色的了。
而這時候,所有李江園區的員工卻是熱血沸騰,激動萬分。一個個精神飽滿地注視著鮮豔的五星紅旗,獻上最莊重的注目禮,唱響最嘹亮的國歌: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有雪花飄落在王建東的臉上,冰冰涼,一瞬間馬上就又融化了。
此情此景,此時此刻,王建浦的眼睛早已經濕潤。
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剛剛過去的這大半年自己在李江的工作經曆上來。
是的啊,遇到困境,那-----,李江園區應該怎麽辦?
開弓沒有回頭箭,李江園區決心破釜沉舟,大力調整和改革開發現狀。
好在,就是在這樣那樣艱難的情境下,園區很及時的得到了市裏和新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市裏各部委的鼎力支持,幫助園區一步步度過了難關,終於走到了今天。
首先,園區能在困境中尋得突破,開啟發展的新局麵,當然離不開市裏和新區領導的親臨指導和關心。
市高官,還有人大老領導在新區領導的陪同下多次來李江視察。並且曾欣然題字:開拓奮進。
這個題字,給予了李江人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市長也很早就關心李江的發展。他多次囑咐園區領導,李江要逐步開發,不要急,但是要做好基礎工程,及早開展招商引資工程,最好要在半年到一年之內出形象。
也正是市長的指示,最終促動園區對開發規模進行調整,將原來先期開發4平方公裏的計劃縮小至先期開發0.4平方公裏,集中有限資源在這0.4平方公裏內,盡快實現批租,展現李江形象。
這是其一。
終借得東方,李江園區順勢而起。
沒有電,在電力局的關心下,半年的時間,在羅山路上建起一個220千伏的高壓電站。
後來,又在市裏的全力支持下,郵電局半年工夫臨時搭建起一個通信站,將電話線引進了李江。
有了水,有了電,可是沒有公交車,交通不方便。園區班子設想,李江既然是高科技園區,起碼要有到滬上知名高校複旦和交大的兩條公交線。正好副市長來李江現場辦公,於是向他反映了這個問題。他立刻批示公用局幫忙解決這兩條線路的問題,也就是後來的大橋五線和大橋六線。
去年底,一條六車道的龍東大道終於建成了,而且地下管道俱全。這是李江的第一條交通幹線,為園區的起飛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通一平”和交通線的引進,為張江的招商引資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直到現在李江高科技開發園區辦公樓造好正式搬遷入駐,李江員工們更是大受鼓舞。
當然,還遠遠不僅於此。
後來,建設地鐵二號線的時候,按照最早的規劃設計,原本終點站隻到龍陽路,不經過李江。
這怎麽行?於是園區領導再次求助副市長。副市長了解情況後,經市政府討論,最終同意二號線造好後再延伸。
三年後,二號線延伸段終於進入李江高科技園區,李江就此擁有了一條軌交大動脈。從此,每天李江高科地鐵站人頭攢動,放眼望去,進進出出都是年輕人。
<a id="wzsy" href="http://www.156n.net">156n.net</a>
這是李江的未來和希望。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後話。
可事實上確實就是如此。
原來開發初期,李江把2平方公裏的地分別以極低的價格批租給了四家公司,分別是源信、浙江泰銀、東北的晨華和一家台灣公司。
每個公司拿走了0.5平方公裏,初期決定開發的4平方公裏土地一下子2平方公裏的土地就沒了。其中源信是信中和加拿大能源公司的合資企業,條約中還同意他們額外保留0.5平方公裏的土地開發權,也就是說總共要拿走1平方公裏。
但是,直到王建浦來到李江為止,這四塊龐大規模的土地,仍隻是靜靜地躺在那裏,一個企業也沒進來,甚至一鍬土也不曾有挖動過。
王建浦一開始就是具體分管園區的招商,但是那時候,龍東大道隻是一條光禿禿的路,連基本的水電都沒有,還怎麽招商?
再來說李江園區人才的問題。
發展目的是發展觀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偉大領袖就曾經說過,“為什麽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
李江園區開發至今,開發建設之所以不盡如人意,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實還是人的問題拖了很多後腿。
因為所有的工作,最後總歸要落實。
而要落實,就一定要有人去幹活。
這是最簡單不過的樸素的道理和常識了。
如果說缺錢少地還可以往後拖一拖,或者是馬上想想辦法也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話,李江園區人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就必須勢在必行,當時已經到了非馬上改革不可的程度。
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一直到最後能有所用,是需要有足夠的時間的,這一個過程其實很不容易。
王建浦還想起來當中發生的一件“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那是他到任李江園區工作的第二個月。
市長先生來園區視察工作。
站在龍東大道羅山路口舉目望去,那時候的李江高科技園區,除了一條窄小的兩車道龍東路外,完全是一片綠油油的農地,白牆黑瓦的農舍零星地點綴在農田間,連半點開發區的影子也見不著。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李江開發區已經開發一年了。
盡管這樣,吳主任還是“硬著頭皮”率領園區班子現場匯報工作。
邊介紹邊給市長先生看規劃。當時給市長看的地方就是一塊爛泥地,背後是一個水井的井塔,其它實際上什麽也沒有。
實際上,就是這個水井,也是一個月前因為園區缺水,公用局的自來水施工隊勘查現場,由於當時龍東大道已經建設差不多,接管子已經來不及了,所以經研究後決定打的一口水井。
因為實在沒有什麽好介紹的,於是吳主任臨時發揮,編了一個“善意的謊言”,笑著向市長介紹,這是園區的礦泉水廠。
市長先生其實心裏明白,馬上戳穿他的謊言:“難道礦泉水廠也是高科技啊?”
當時吳主任隻好連忙解釋,因為打了水井以後,園區取點地下水做礦泉水,隻是臨時而為之。
--------
所有的這一切,這就是當初王建浦剛剛來到園區時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所遭遇到的所有困境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而已。
剛剛過去的半年多時間,對於王建浦而言,完全可以說是是一場艱苦的戰鬥、一次他自參加工作以來所遭遇的最大挑戰。
沒有錢、沒有地、沒有人,連辦公場所也沒有。這一些困難,猶如一座座大山,都迎麵給了當初初來乍到李江園區的王建浦,一開始開展工作帶來了巨大壓力。
果然,剛一上任,園區現實的困境就給了王建浦一個結結實實的下馬威。
天上的雪花,密密麻麻的像蒲公英一般的雪在空中舞,在隨風飛。
雪花似乎變得更大了,也變得更厚了,越下越大,一陣緊似一陣。一片片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地上樹上房頂上都早已經變成白色的了。
而這時候,所有李江園區的員工卻是熱血沸騰,激動萬分。一個個精神飽滿地注視著鮮豔的五星紅旗,獻上最莊重的注目禮,唱響最嘹亮的國歌:
“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前進,進!”
有雪花飄落在王建東的臉上,冰冰涼,一瞬間馬上就又融化了。
此情此景,此時此刻,王建浦的眼睛早已經濕潤。
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剛剛過去的這大半年自己在李江的工作經曆上來。
是的啊,遇到困境,那-----,李江園區應該怎麽辦?
開弓沒有回頭箭,李江園區決心破釜沉舟,大力調整和改革開發現狀。
好在,就是在這樣那樣艱難的情境下,園區很及時的得到了市裏和新區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市裏各部委的鼎力支持,幫助園區一步步度過了難關,終於走到了今天。
首先,園區能在困境中尋得突破,開啟發展的新局麵,當然離不開市裏和新區領導的親臨指導和關心。
市高官,還有人大老領導在新區領導的陪同下多次來李江視察。並且曾欣然題字:開拓奮進。
這個題字,給予了李江人莫大的鼓舞和支持。
市長也很早就關心李江的發展。他多次囑咐園區領導,李江要逐步開發,不要急,但是要做好基礎工程,及早開展招商引資工程,最好要在半年到一年之內出形象。
也正是市長的指示,最終促動園區對開發規模進行調整,將原來先期開發4平方公裏的計劃縮小至先期開發0.4平方公裏,集中有限資源在這0.4平方公裏內,盡快實現批租,展現李江形象。
這是其一。
終借得東方,李江園區順勢而起。
沒有電,在電力局的關心下,半年的時間,在羅山路上建起一個220千伏的高壓電站。
後來,又在市裏的全力支持下,郵電局半年工夫臨時搭建起一個通信站,將電話線引進了李江。
有了水,有了電,可是沒有公交車,交通不方便。園區班子設想,李江既然是高科技園區,起碼要有到滬上知名高校複旦和交大的兩條公交線。正好副市長來李江現場辦公,於是向他反映了這個問題。他立刻批示公用局幫忙解決這兩條線路的問題,也就是後來的大橋五線和大橋六線。
去年底,一條六車道的龍東大道終於建成了,而且地下管道俱全。這是李江的第一條交通幹線,為園區的起飛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通一平”和交通線的引進,為張江的招商引資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直到現在李江高科技開發園區辦公樓造好正式搬遷入駐,李江員工們更是大受鼓舞。
當然,還遠遠不僅於此。
後來,建設地鐵二號線的時候,按照最早的規劃設計,原本終點站隻到龍陽路,不經過李江。
這怎麽行?於是園區領導再次求助副市長。副市長了解情況後,經市政府討論,最終同意二號線造好後再延伸。
三年後,二號線延伸段終於進入李江高科技園區,李江就此擁有了一條軌交大動脈。從此,每天李江高科地鐵站人頭攢動,放眼望去,進進出出都是年輕人。
<a id="wzsy" href="http://www.156n.net">156n.net</a>
這是李江的未來和希望。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