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麵會的主題確定,這些明麵上的工作達成基本一致,接下來落實的事情,包括參會人員的安排、會場的布置、發言的順序,還有禮品的製定等等,就相對要簡單、也好辦了許多。
至於自己所負責的專家確認,這一項工作實際上早就開始做了的。總公司,以及兩位老總都早就和對方本人確認好了的。王建東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這次會議地點和議程等正式確定以後,再送過去邀請函確認。
所以王建東的理解,他認為見麵會其實隻有一個重點,就是招待晚宴的籌備。
好在這場晚宴的安排,當然由市裏麵安排。丁潔她們在這一方麵有的是豐富經驗,自己隻要做好配合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王建東所要負責做的工作就相對輕鬆了許多。
接下來的工作忙忙碌碌,除了幫著兩位老總做一些“後勤支援”方麵的工作,王建東的主要任務主要就是聽各路學術前輩的學術演講。
這也是兩位老總,還有自己師傅老胡的一再要求和強調的。
王建東對這次香港之行早有安排,聽講座是他自己預先勾畫的重中之重。
來之前,師傅老胡就特意和他講了關於聽講座的一些事情。
老胡說,開學術會議是在國外學術人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種半休假。
比方講,很多專家教授都會保持每年都去參加某一兩個固定主題的年會,年年像看望老朋友一樣去見同領域的同業研究者們,很多科研人之間也因此變得非常熟絡,他們會把某個學術協會或年會稱為是自己的“學術之家”。
雖然,大家自己所任職的高校或公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團體,但這些專家教授們的研究興趣往往各不相同,而很多專家教授超過80%以上的時間都一個人悶著頭自己搞科研。
如果能每年有一兩次機會去找到一群跟自己一樣研究共同話題的人,這些人又能夠願意在同一時間從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趕來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這怎能說不是科研從業者的一大快事?
至於為什麽要參加國際性的大型學術會議?
除開一些大方麵人人皆知的道理,師傅老胡當時甚至還說了這麽一句話:
在西方,在學術會議上的各種場合,每個人都一定要注意言行舉止以及穿著。因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見的那個人會不會就是你未來的雇主或老板。職業生涯漫長,一切皆有可能,即便你現在已經找到工作也說不定幾年之後想換工作,你永遠不知道之前在會議上碰見的哪個人可能會在哪個單位的招聘委員會上等著你。
王建東對這次大會的期望很大。
他甚至想聽完這次大會的所有與講座。
學術會議是一種特別高效的獲取新信息的方式。
大會安幾天的會議通常會涵蓋上百個論壇,每個論壇又經主辦方提前為你選出了4-5篇最新的、圍繞某一主題的論文,在十幾分鍾之內你就能聽到一篇論文的來龍去脈還能膜拜作者本人,這樣就省去了你看文稿的很多時間,還會激發你很多的想法和快速擴展腦中的創意,簡直是個極為節省生命的學術成長之道。
但是,要想聽完全部的講座,這顯然很不現實。
這麽幾百個之多的講座,有分布在不同的賓館和地方,在時間上是萬萬不可能安排過來的。
學術會議一般都是設置t sessions,就是多個不同主題的嘉賓同時在不同的地點進行,所以在同一時段如果你有兩個以上主題都感興趣,那就隻能做個取舍了。
所以講,盡管心有不舍,但是對於這些講座,王建東隻能是留有遺憾的有選擇性的去聽。
要是有分身術該有多好啊。做那些”艱難“選擇的時候,他不知一次的異想天開。
好在,大會組織者會給每個與會者發一本本次大會的Program Book,相當於節目單加日程表。
Program book是個神奇的東西,上麵會列出所有此次會議presentation所在的嘉賓,都是按題目把各個論文組織到一塊,還會標明每個嘉賓的開始時間和地點,簡直就是一本開會現場的萬能手冊。
另外,這次會議還貼心的設置了提前場。
比如周四是第一天會議,但是星期三就安排了不同主題的workshop,這樣的話,時間寬裕的學者就可以提前趕到選擇多聽幾場。
聽會首先當然要去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去聽。王建東的做法,提前一天看好每天的哪個嘉賓自己最感興趣,把第二天的安排基本上計劃出來,對地點也做到心裏有數,然後第二天就按著行程跑就行了,不需要多花腦子。
之所以不僅要計劃議題,還要計劃時間地點,因為大會常常會在好幾個賓館同時舉行l,所以需要提前把地點看一下,否則臨時找可能會耽誤聽會,時間都花在了盤桓於賓館之間。
不僅如此,王建東還在選定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和嘉賓後,再做了相關的功課: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org">小書亭</a>
比如,其他同領域的學者們最新在關注什麽內容;別人使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重要創意;我的研究可以借鑒什麽;這讓我想到了哪些新的 research idea;別人是如何做好一個Presentation,如何回答問題和控製場麵的,----等等。
他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能參加一次際性會議,除開在語言溝通能力要有所準備,最重要的,還在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要深入了解,準備問題,有些自己研究領域裏的大牛教授,可以追蹤一下最近研究動態,以備會場上提問交流,抓住寶貴機會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這樣收獲應該會更大些。
王建東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聽見好東西的時候人的思維也是非常活躍的,而且靈感常常過時不候,所以要盡量確保隨時記錄在案。
可以講,為了聽好自己選定的這些講座,王建東確實是做了他力所能及的傾盡全力的準備了。
至於自己所負責的專家確認,這一項工作實際上早就開始做了的。總公司,以及兩位老總都早就和對方本人確認好了的。王建東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這次會議地點和議程等正式確定以後,再送過去邀請函確認。
所以王建東的理解,他認為見麵會其實隻有一個重點,就是招待晚宴的籌備。
好在這場晚宴的安排,當然由市裏麵安排。丁潔她們在這一方麵有的是豐富經驗,自己隻要做好配合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王建東所要負責做的工作就相對輕鬆了許多。
接下來的工作忙忙碌碌,除了幫著兩位老總做一些“後勤支援”方麵的工作,王建東的主要任務主要就是聽各路學術前輩的學術演講。
這也是兩位老總,還有自己師傅老胡的一再要求和強調的。
王建東對這次香港之行早有安排,聽講座是他自己預先勾畫的重中之重。
來之前,師傅老胡就特意和他講了關於聽講座的一些事情。
老胡說,開學術會議是在國外學術人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種半休假。
比方講,很多專家教授都會保持每年都去參加某一兩個固定主題的年會,年年像看望老朋友一樣去見同領域的同業研究者們,很多科研人之間也因此變得非常熟絡,他們會把某個學術協會或年會稱為是自己的“學術之家”。
雖然,大家自己所任職的高校或公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團體,但這些專家教授們的研究興趣往往各不相同,而很多專家教授超過80%以上的時間都一個人悶著頭自己搞科研。
如果能每年有一兩次機會去找到一群跟自己一樣研究共同話題的人,這些人又能夠願意在同一時間從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趕來分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經驗,這怎能說不是科研從業者的一大快事?
至於為什麽要參加國際性的大型學術會議?
除開一些大方麵人人皆知的道理,師傅老胡當時甚至還說了這麽一句話:
在西方,在學術會議上的各種場合,每個人都一定要注意言行舉止以及穿著。因為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見的那個人會不會就是你未來的雇主或老板。職業生涯漫長,一切皆有可能,即便你現在已經找到工作也說不定幾年之後想換工作,你永遠不知道之前在會議上碰見的哪個人可能會在哪個單位的招聘委員會上等著你。
王建東對這次大會的期望很大。
他甚至想聽完這次大會的所有與講座。
學術會議是一種特別高效的獲取新信息的方式。
大會安幾天的會議通常會涵蓋上百個論壇,每個論壇又經主辦方提前為你選出了4-5篇最新的、圍繞某一主題的論文,在十幾分鍾之內你就能聽到一篇論文的來龍去脈還能膜拜作者本人,這樣就省去了你看文稿的很多時間,還會激發你很多的想法和快速擴展腦中的創意,簡直是個極為節省生命的學術成長之道。
但是,要想聽完全部的講座,這顯然很不現實。
這麽幾百個之多的講座,有分布在不同的賓館和地方,在時間上是萬萬不可能安排過來的。
學術會議一般都是設置t sessions,就是多個不同主題的嘉賓同時在不同的地點進行,所以在同一時段如果你有兩個以上主題都感興趣,那就隻能做個取舍了。
所以講,盡管心有不舍,但是對於這些講座,王建東隻能是留有遺憾的有選擇性的去聽。
要是有分身術該有多好啊。做那些”艱難“選擇的時候,他不知一次的異想天開。
好在,大會組織者會給每個與會者發一本本次大會的Program Book,相當於節目單加日程表。
Program book是個神奇的東西,上麵會列出所有此次會議presentation所在的嘉賓,都是按題目把各個論文組織到一塊,還會標明每個嘉賓的開始時間和地點,簡直就是一本開會現場的萬能手冊。
另外,這次會議還貼心的設置了提前場。
比如周四是第一天會議,但是星期三就安排了不同主題的workshop,這樣的話,時間寬裕的學者就可以提前趕到選擇多聽幾場。
聽會首先當然要去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去聽。王建東的做法,提前一天看好每天的哪個嘉賓自己最感興趣,把第二天的安排基本上計劃出來,對地點也做到心裏有數,然後第二天就按著行程跑就行了,不需要多花腦子。
之所以不僅要計劃議題,還要計劃時間地點,因為大會常常會在好幾個賓館同時舉行l,所以需要提前把地點看一下,否則臨時找可能會耽誤聽會,時間都花在了盤桓於賓館之間。
不僅如此,王建東還在選定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和嘉賓後,再做了相關的功課: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org">小書亭</a>
比如,其他同領域的學者們最新在關注什麽內容;別人使用了哪些新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重要創意;我的研究可以借鑒什麽;這讓我想到了哪些新的 research idea;別人是如何做好一個Presentation,如何回答問題和控製場麵的,----等等。
他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能參加一次際性會議,除開在語言溝通能力要有所準備,最重要的,還在於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要深入了解,準備問題,有些自己研究領域裏的大牛教授,可以追蹤一下最近研究動態,以備會場上提問交流,抓住寶貴機會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這樣收獲應該會更大些。
王建東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聽見好東西的時候人的思維也是非常活躍的,而且靈感常常過時不候,所以要盡量確保隨時記錄在案。
可以講,為了聽好自己選定的這些講座,王建東確實是做了他力所能及的傾盡全力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