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有一點胡曉輝還是沒有搞太明白:紡織行業遇到困難是事實,但這張報紙上說的是招收空嫂的事情,難不成王建東他對此有什麽特別的想法?


    想了想,她試探著問:“你不會是想要阿姐去-----?”


    王建東笑了笑,回答道:“有什麽不可以的嗎?”


    倒不是說不可以,人生本來就有無限可能。隻是,從紡織女工道空嫂,這轉變似乎也太大了吧?


    再說了,乘務員又是怎樣的一份崇高的職業,離自己、離咱們普通老百姓似乎太遙遠,也太有些高不可攀了的吧?


    至少胡曉輝現在是這樣認為的。


    “一切還早著呢。”王建東低頭看著胡曉輝認真的模樣,嗬嗬一樂,說道,“現在報紙上都還隻是討論。至於說上麵會不會真正放開乘務員的年齡限製,還兩說著呢?”


    “讓你笑話我。”知道王建東是和自己開玩笑,胡曉輝笑著在王建東胳膊上狠狠擰一記。


    隻是現在天冷,衣服穿的厚,這一擰,似乎都隻發力在了王建東的衣服上。


    不過,有一點胡曉輝倒是聽出來了,大姐的工作,是真的要未雨綢繆,早做準備,不要到時候搞得來手足無措。


    在整個紡織行業大氣候不好的形勢下,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這個道理,在東北冰天雪地生活過多年的胡曉輝自然知道。當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會是無辜的。


    不覺間,胡曉輝挽王建東的胳膊更緊了一些。她突然間覺得,王建東的胳膊,在這個初冬的日子裏似乎更多的給了她溫暖和一種安全感。


    到陸家嘴路。


    胡曉輝卻說道:“對了,我們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吧?”


    王建東低頭看胡曉輝。


    胡曉輝笑了笑:“出來接你的時候,我就和阿姨說好了,今晚上小菜我買了帶回去的。”


    王建東明白過來。嗬嗬,這是胡曉輝今晚上要自己親手燒菜的意思啊。好,好久都不曾吃過胡曉輝燒出來的正宗東北大菜了。


    <a id="wzsy" href="http://www.siluke.com">siluke.com</a>


    說實話,是有很長時間沒有給家裏買過小菜了。笑了笑,他低頭問:“你今天等我,就是想著一起去菜市場的吧?”


    胡曉輝笑而不語。


    往左拐,再往前麵走不遠就是陸家嘴菜市場。


    陸家嘴的老居民,一般把這裏叫做小菜場。


    上海話就是很有意思,不管菜場大小都叫作“小菜場”,不管買葷菜蔬菜還是雞鴨魚肉,放進菜籃裏就都成了“小菜”。


    為什麽把菜市場稱作“小菜場”,把菜叫作“小菜”,這一點王建東倒是沒有去深究過。


    或許是習慣成自然。再他的記憶裏,反正自己從小開始,家裏人和周圍的人就都是這樣叫的。


    這可能與上海人吃菜講究少而精,或許是有關係的。他想。


    上海最多的是寧波人。就像王建東以前的鄰居,寧波阿婆一樣,寧波人習慣把菜做得比較鹹,他們形象地把小菜叫作“下飯”,意思是吃一點小菜隻是為了配合把飯吃下去的。


    請客人吃飯,他們往往會客氣地說:“下飯嘸糕(沒有)飯吃飽。”實際上,寧波人的小菜,做得既入味又精致。


    上海人在吃口上,實際上比之寧波人,還要更加少而精的。


    有一句上海閑話,叫做“拿到籃子裏就是菜”。


    這話得本意是嘲諷那些不會挑菜、不會討價還價的“粗人”。


    不過,其實這句話還包含有另一層意思:都說上海人會過日子,就是說要會過日子,首先就要學會買菜。


    精明不是一個貶義詞,精明的也不僅僅是買菜人,賣菜人同樣也精明。


    上海人精明的味道,在小菜場裏最能體現出來了。


    主婦們去菜場買菜,總要精挑細選,他們不僅要考慮“葷、蔬搭配”,還要精打細算,不能超支。她們還有一套自己的買菜經。


    即便是後來家裏有了冰箱,上海人依然堅持天天去菜場,因為在追求生活質量的上海人看來,剛買來的小菜和冷藏後的小菜味道是不一樣。


    甚至,上海電視台在全國電視媒體中,還率先首創了一檔《小菜場》的欄目,讓“小菜場”這個平民化的名字,登上了電視台的熒屏。


    這個節目,每天在黃金時段,播出15分鍾的節目,及時播報蔬菜、水產、肉禽類、果品等服務信息,經常還指導市民買、汰、燒。《小菜場》很快成為了一檔收視率很高,在華東一市六省,引起了很大反響的節目。


    另外,上海還有一句閑話說,“菜籃子裏看形勢”。


    也就是說,上海的形勢好不好,隻要去看看老百姓的菜籃子就知道了。


    事實上,“小菜場”真正做到菜源豐富,能夠滿足老百姓菜籃子的需求,那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了。


    從過去清晨“擺籃頭”、排隊去買菜,到現在去大賣場,把農副產品拉回家,菜籃子豐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


    這些都是上海老百姓最能看到的改革成果,就是它實實在在地改善了人們的一日三餐問題。


    為什麽要說是“菜籃子裏看形勢”呢?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就很能說明。


    大約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上海人到小菜場不僅要帶好鈔票,還要帶上票證。買菜要有肉票、魚票、蛋票,豆製品票。過年了,新鮮雞蛋很難買到,但是有冰蛋票。


    改革開放後,上海的小菜場真正做到了菜源豐富。國家領導人也常常從上海的菜籃子裏看民生。


    但是很多上海人,特別是外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一直到91年的11月1日,上海豆製品供應才正式廢除了30餘年來憑票銷售的辦法。而豆製品票正是上海農副產品最後一張計劃供應的票證。


    隨著票證供應的取消,上海人才算是真正走出了買菜憑票的年代。


    這時候正是菜市場下午的高峰期。相隔老遠,王建東就清楚的聽見了菜市場門口攤販們此起彼伏的吆喝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浦江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地風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地風車並收藏浦江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