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人正說著話,“吱呀------”,王建浦和李尚推門進來。
伯母趕緊迎過去。看到他們兩人手裏各自拿著雨傘,上麵還有水滴往下淌落,於是問道:“外麵下雨了?”
“下雨了呀。”李尚把王建浦的雨傘也收過來,一起準備都放到衛生間裏去晾晾。
<a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 id="wzsy">fantuantanshu.com</a>
伯母奇怪:“既然都下雨了,那你們倆還過來做啥?”
王建浦趕緊過去和父親、還有老丈人打招呼。
李尚回答道:“今朝禮拜六,單位下班早,知道你們在這裏忙著做事情,我們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過來看看你們四位老大人的呀。”
“水滴滴答的,快舉起來的呀,你這孩子。”李尚母親嘴上雖然抱怨,但是卻伸手把兩把雨傘都接了過去,笑著說道:“我們幾個都在房間裏忙著測量和畫圖紙,全沒注意到外麵竟然下雨了的。”
伯母招呼大家入座,然後再去廚房泡茶。
房間裏有一張八仙桌,還有好幾把阿凳,以及一些臨時用得著的家具。這些家什都是這幾年大伯家裏裝修裝潢淘汰下來的東西。隻是伯母一直都不舍得扔掉,本來想著這裏真的房子反正空著,有地方歸置,所以早早就把這些零零碎碎的家具搬運倒了這房子裏。沒想到這一次提前裝修竟然都派上了用場。
說笑幾句,李尚父親站起來,走到窗戶跟前。往外麵瞧過一陣,望著外麵絲絲成線的小雨,他說道:“春雨貴如油啊。真是一場及時雨,小麥正式過完冬開始生長的關鍵時候。這場雨真的來的很及時啊。”
“是的呀。是一場及時雨,親家你是農業方麵的專家。”伯父陪在旁邊,附和道。
王建浦給老丈人還有自己父親遞煙,打火。
“嗬嗬,什麽農業專家呀?在鄉下,這句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好伐?”李尚母親嘲笑自己的丈夫。
伯母給空的茶杯裏續水,搭話道:“你們倆親家都是知識分子,都是文化人。”
看過示意圖,王建浦沒有發表更多的想法或者是提意見,隻是對老嶽父的繪圖能力和水平多家讚揚了幾句。另外就是對四位老人的熱情表示讚許和感謝。
李尚不一樣。她拿著圖紙,繞著房間比對著仔仔細細全看一遍,這才說道:“阿爹,看樣子這一次的裝修你要多辛苦一些了。”
“哪能?”李尚父親故意笑著問。
李尚俏皮一笑:“很簡單,應為你能幹的呀--------”
“女兒呀,這趟我可先和你們講好,這次裝修,是以你和阿浦你們倆的意見為主,-----”李尚母親打斷女兒的話,似乎有些嚴肅地說道,“你曉得的,我和你爸爸平時幹活都不太多,所以講,這次房子的裝修還得主要依靠阿浦爸爸媽媽,你公公婆婆的,曉得伐?”
李尚父親笑了笑,端起杯子喝茶。
“都是應該的。小李你們工作忙,自然就是我們這些退休的老人多幹活了的啊。還客氣啥!”
伯母打圓場,笑道,“幹活我和你爸爸沒有問題,不過我們是大老粗,自然會多向你姆媽和阿爹多請教的。”
外麵雨似乎越下越大。雨傘不夠。反正大家都沒事,於是幾個人都在桌子旁坐下來,喝茶聊天,就權當是休息了。
話題自然而然就是以房子,還有房屋裝修為中心。
但是說著說著沒講講到了房子,講到了現在上海的住房上麵。
還吐槽了上海以前和現在住房各種各樣的難處。
說的也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住房難是幾乎每個上海家庭都要麵對的一個問題。一方麵是由於我國在五十年代鼓勵多生育,大批那時出生的人在八十年代都到了婚育期;另一方麵,100多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滬,這些都使得本來就緊張的家庭住房更加捉襟見肘。
“親家,你們可能對城裏人不太熟悉,-------實際上”伯父吃過一口茶,緩緩說道,“曉得伐,在我的印象裏,許多人婚後和老人不得不擠在一間屋子裏,中間拉一塊布簾就是兩代人的房間,甚至兩條長板凳、一塊門板就成了當時的一張床。。”
伯母也說道:“是的呀,還有的人家為了一塊狹小的空間,兄弟間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有的還鬧到了法庭。可能說起來這些,親家你們可能都無法理解。”
說著說著,李尚父親想了想,看向伯父,問“他親家,我記得之前聽你說起過,你家現在住的董家渡的房子好像是換了多次的。原來老早子也是住在浦東的吧?”
“是的呀。”說起來老早子換房的經曆,伯母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因為吃過沒有文化的很多苦頭,我們老兩口還不都是為了讓阿浦兄妹倆能有一個學習的好環境。”
提到以前這些似乎難堪的往事,伯父和伯母的語氣明顯一下子低落了許多。
王建浦見氣氛有些低落,於是再一次給自己父親和老丈人發香煙,點火。
“其實那時候對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是沒得辦法的事情。換房可以說是改善居住環境的唯一途徑。”
伯父抽一口煙。緩緩說道,在那個時候,上海人聚在一起,事實上也總是會談到房子,不過那個時候大家談的不是買房,而是換房。
講起來老早子換房的經曆,伯父自然後很多要說。
為什麽是換房,還說是唯一的途徑呢?
伯父抽一口香煙,又吃過一口茶,“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當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房子還沒有商品化,根據政策是不能買賣的。於是,一些困難戶就動起了腦筋,期望通過房屋交換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突出的居住矛盾。”
大家都不說話,聽伯父往下說。
“也正因為這樣,上海在八十年代的,換房到達了鼎盛期。”伯父回憶了一下,想了想補充說道,“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當時全上海自發形成了大概有10個較大規模的換房自由市場,老百姓可以在那裏尋找合適的交換對象。”
伯母趕緊迎過去。看到他們兩人手裏各自拿著雨傘,上麵還有水滴往下淌落,於是問道:“外麵下雨了?”
“下雨了呀。”李尚把王建浦的雨傘也收過來,一起準備都放到衛生間裏去晾晾。
<a href="http://m.fantuantanshu.com" id="wzsy">fantuantanshu.com</a>
伯母奇怪:“既然都下雨了,那你們倆還過來做啥?”
王建浦趕緊過去和父親、還有老丈人打招呼。
李尚回答道:“今朝禮拜六,單位下班早,知道你們在這裏忙著做事情,我們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過來看看你們四位老大人的呀。”
“水滴滴答的,快舉起來的呀,你這孩子。”李尚母親嘴上雖然抱怨,但是卻伸手把兩把雨傘都接了過去,笑著說道:“我們幾個都在房間裏忙著測量和畫圖紙,全沒注意到外麵竟然下雨了的。”
伯母招呼大家入座,然後再去廚房泡茶。
房間裏有一張八仙桌,還有好幾把阿凳,以及一些臨時用得著的家具。這些家什都是這幾年大伯家裏裝修裝潢淘汰下來的東西。隻是伯母一直都不舍得扔掉,本來想著這裏真的房子反正空著,有地方歸置,所以早早就把這些零零碎碎的家具搬運倒了這房子裏。沒想到這一次提前裝修竟然都派上了用場。
說笑幾句,李尚父親站起來,走到窗戶跟前。往外麵瞧過一陣,望著外麵絲絲成線的小雨,他說道:“春雨貴如油啊。真是一場及時雨,小麥正式過完冬開始生長的關鍵時候。這場雨真的來的很及時啊。”
“是的呀。是一場及時雨,親家你是農業方麵的專家。”伯父陪在旁邊,附和道。
王建浦給老丈人還有自己父親遞煙,打火。
“嗬嗬,什麽農業專家呀?在鄉下,這句話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的,好伐?”李尚母親嘲笑自己的丈夫。
伯母給空的茶杯裏續水,搭話道:“你們倆親家都是知識分子,都是文化人。”
看過示意圖,王建浦沒有發表更多的想法或者是提意見,隻是對老嶽父的繪圖能力和水平多家讚揚了幾句。另外就是對四位老人的熱情表示讚許和感謝。
李尚不一樣。她拿著圖紙,繞著房間比對著仔仔細細全看一遍,這才說道:“阿爹,看樣子這一次的裝修你要多辛苦一些了。”
“哪能?”李尚父親故意笑著問。
李尚俏皮一笑:“很簡單,應為你能幹的呀--------”
“女兒呀,這趟我可先和你們講好,這次裝修,是以你和阿浦你們倆的意見為主,-----”李尚母親打斷女兒的話,似乎有些嚴肅地說道,“你曉得的,我和你爸爸平時幹活都不太多,所以講,這次房子的裝修還得主要依靠阿浦爸爸媽媽,你公公婆婆的,曉得伐?”
李尚父親笑了笑,端起杯子喝茶。
“都是應該的。小李你們工作忙,自然就是我們這些退休的老人多幹活了的啊。還客氣啥!”
伯母打圓場,笑道,“幹活我和你爸爸沒有問題,不過我們是大老粗,自然會多向你姆媽和阿爹多請教的。”
外麵雨似乎越下越大。雨傘不夠。反正大家都沒事,於是幾個人都在桌子旁坐下來,喝茶聊天,就權當是休息了。
話題自然而然就是以房子,還有房屋裝修為中心。
但是說著說著沒講講到了房子,講到了現在上海的住房上麵。
還吐槽了上海以前和現在住房各種各樣的難處。
說的也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住房難是幾乎每個上海家庭都要麵對的一個問題。一方麵是由於我國在五十年代鼓勵多生育,大批那時出生的人在八十年代都到了婚育期;另一方麵,100多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滬,這些都使得本來就緊張的家庭住房更加捉襟見肘。
“親家,你們可能對城裏人不太熟悉,-------實際上”伯父吃過一口茶,緩緩說道,“曉得伐,在我的印象裏,許多人婚後和老人不得不擠在一間屋子裏,中間拉一塊布簾就是兩代人的房間,甚至兩條長板凳、一塊門板就成了當時的一張床。。”
伯母也說道:“是的呀,還有的人家為了一塊狹小的空間,兄弟間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有的還鬧到了法庭。可能說起來這些,親家你們可能都無法理解。”
說著說著,李尚父親想了想,看向伯父,問“他親家,我記得之前聽你說起過,你家現在住的董家渡的房子好像是換了多次的。原來老早子也是住在浦東的吧?”
“是的呀。”說起來老早子換房的經曆,伯母似乎有很多話要說。“因為吃過沒有文化的很多苦頭,我們老兩口還不都是為了讓阿浦兄妹倆能有一個學習的好環境。”
提到以前這些似乎難堪的往事,伯父和伯母的語氣明顯一下子低落了許多。
王建浦見氣氛有些低落,於是再一次給自己父親和老丈人發香煙,點火。
“其實那時候對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是沒得辦法的事情。換房可以說是改善居住環境的唯一途徑。”
伯父抽一口煙。緩緩說道,在那個時候,上海人聚在一起,事實上也總是會談到房子,不過那個時候大家談的不是買房,而是換房。
講起來老早子換房的經曆,伯父自然後很多要說。
為什麽是換房,還說是唯一的途徑呢?
伯父抽一口香煙,又吃過一口茶,“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當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房子還沒有商品化,根據政策是不能買賣的。於是,一些困難戶就動起了腦筋,期望通過房屋交換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突出的居住矛盾。”
大家都不說話,聽伯父往下說。
“也正因為這樣,上海在八十年代的,換房到達了鼎盛期。”伯父回憶了一下,想了想補充說道,“要是沒有記錯的話,當時全上海自發形成了大概有10個較大規模的換房自由市場,老百姓可以在那裏尋找合適的交換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