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沉下去,滿天星星。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靜得可怕。
走在這一片種著冬瓜、豇豆、黃瓜的菜地裏,小毛有些害怕,不由得拉緊“四眼”的衣袖。
已是半夜,正是“四眼”說的捉蟋蟀的最佳時辰,這時候蟋蟀一般會跑出來找食物喝露水。
“四眼”卻鎮定自若,站著一動不動,仔細聽清蟋蟀的叫聲所在。慢慢移動過去,翻開藤草、亂磚和大塊泥土,用手電筒一照,一隻半大的蟋蟀出現在亂磚石下麵。
“四眼”動作敏捷,出手更快,整個過程小毛都還沒怎麽看清楚,蟋蟀就已被捉到手。馬上放進竹管筒裏,用草塞緊筒口,然後放進書包。
“太小、太嫩,體形也不太好,剛才不小心還斷了一根須子。”“四眼”歎一口氣,說道,“我們再到前麵地裏去看看好了。”
寬闊的菜地裏,隻聽得到處都是蟋蟀的鳴叫聲,還有金蛉蟲、油葫蘆和墨蛉的叫聲。
“四眼”輕聲說:“蟋蟀不是每隻都捉,要挑選好品種、個頭大的,所以捉蟋蟀最考驗的是聽力和眼力。”
蟋蟀的叫聲是靠生長在背部的又寬又大且極薄的羽翅振動發出的。隻有雄蟋蟀才能發出叫聲,雌蟋蟀是不叫的,雌蟋蟀的羽翅又短小,且較厚。
他說,蟋蟀隻有在四種情況下才發出叫聲:一是求偶,這是最多的叫聲。鳴叫時不急不慌,連續長時間嗚叫。二是戰勝對手後的叫聲,這時的叫聲最為雄壯有力。三是戰鬥前的叫聲。有一部分蟋蟀在見到敵手後,會先發出叫聲起威攝作用以期嚇退敵手。四是交配前的情話,雄蟋蟀通過叫聲,可使雌蟋蟀向其靠攏,一雄一雌兩隻蟋蟀尾部靠攏到後爪能觸及到的位置,此時雄蟋蟀開始唱起情歌,此時的叫聲婉轉而輕柔,直到雌蟋蟀進入狀態時叫聲才停止進入交配。
小毛小心地看著腳下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的跟在“四眼”後麵。
“有些蟋蟀不停的叫,這種蟋蟀一定很普通,好的蟋蟀一晚可能就隻叫兩聲,叫法特別、聲音洪亮,離著500米遠都能聽到,這才是上等的蟋蟀。聽著聲奔著方向去找,也得憑運氣才能捉到。”
“四眼”介紹說:“有時候蟋蟀在洞裏叫,聽著左邊有叫聲,其實它在右邊,捉蟋蟀必須要慢慢聽,不能“打草驚蛇”,憑經驗分析後才能知道它的大概位置。即使這樣,抓到上等的蟋蟀依然很難,有時一兩年也未必捉到一隻。好蟋蟀不需要多,運道好能趕得上這一隻好蟋蟀就很好了。”
小毛笑笑,說道:“你讀書不行,看來幹這些野路子的事情倒是無師自通的。”
“三尾子(滬語,雌蟋蟀的意思)的蟋蟀我們不捉的。”
蟋蟀又叫蛐蛐、促織,上海人把蟋蟀還有叫做“趲織”的。
人們常常說的“花鳥魚蟲”,這裏的“蟲”,其實就是指的蟋蟀和蛐蛐之類。有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寫道:“金鳳花開玉露中,戲將纖指染深紅。郎從北市橋邊過,試買新雕蟋蟀籠。”
中國人玩蟋蟀曆史悠久。在《詩經》的《國風·豳風·七月》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南宋宰相賈似道在他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蟋蟀專著《促織經》裏也說,“蓋自唐帝以來.以迄於今,於凡王孫公子,至於庶人、富足、豪傑,無不雅愛珍重之也。”
老上海亦是玩蟋蟀的重鎮,舊時廣東路一帶就是賣蟋蟀和蟋蟀盆罐網罩用具的市場,是蟋蟀玩家的青睞之地。
上海人對鬥蟋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因為這項古老而又基礎廣泛的競技性體育民俗,是在秋天裏鳴鑼登場,所以在上海又被稱為“秋興”。
另外,上海還生產了兩部蟋蟀題材的美術片,一部是1959年出品的《濟公鬥蟋蟀》,由中國美術片大師“萬氏兄弟”中的萬古蟾執導,改編自《濟公傳》。另一部是今年剛剛問世的《蛐蛐》,取材《聊齋誌異》中的《促織》。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一入黃金秋月,蟋蟀就在“宇”中,就在屋邊的牆根下鳴唱得特別歡。
秋風起,上海不但蟹腳癢,蟋蟀也到了體格壯實的最佳競鬥時。
上海人在石庫門老弄堂裏白相蟋蟀是出了名的。從放暑假開始,小朋友,中學生,大人直到老爺叔都喜歡捉蟋蟀,養蟋蟀,買蟋蟀盆。
吃好晚飯,弄堂裏的蟲客們便經常約好鬥蟋蟀。
場麵很火爆。鬥蟲時拿出來的蟋蟀盆都是精致無比的老古董,個個捧出自己養得最凶最善鬥的蟋蟀征戰,手裏拿一根鬥棒,委實像極了一個作戰指揮官。
常常有“老娘舅”在旁邊做裁判員。有的蟋蟀還要稱分量,就像拳擊、舉重運動員一樣有等級之分。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蟋蟀大戰開始,一邊還有拉拉隊助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看著蟲客們相約配對鬥蟋蟀,看著蟋蟀捉對兒撕咬酣戰,這就是弄堂裏熱鬧的最奪眼球的事兒了。
戰事末了,鬥敗的蟋蟀被主人扔出盆外,末位淘汰。小孩子們則如獲至寶,爭著去搶他們扔出來的“敗鬼蟀”,拿回去自己飼養,為上海人的弄堂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以前娛樂活動沒那麽多,每到秋天,總要捉蟋蟀玩的。蟋蟀這個東西天生好鬥,男人也是天生好鬥的,看到這個小蟲都是很開心的。可能有的人後來因為工作、家庭、喜好等原因不玩了,但是至少小時候都接觸過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覺得裏麵樂趣無窮,就一直鑽在裏麵了。
“在上海這個城市裏麵,隻要是一個男的,小時候百分之百玩過蟋蟀。”很多的上海爺叔延續了這個愛好,早在立秋未到之時便已躍躍欲試,挑選蟋蟀“壓盆底”了。
走在這一片種著冬瓜、豇豆、黃瓜的菜地裏,小毛有些害怕,不由得拉緊“四眼”的衣袖。
已是半夜,正是“四眼”說的捉蟋蟀的最佳時辰,這時候蟋蟀一般會跑出來找食物喝露水。
“四眼”卻鎮定自若,站著一動不動,仔細聽清蟋蟀的叫聲所在。慢慢移動過去,翻開藤草、亂磚和大塊泥土,用手電筒一照,一隻半大的蟋蟀出現在亂磚石下麵。
“四眼”動作敏捷,出手更快,整個過程小毛都還沒怎麽看清楚,蟋蟀就已被捉到手。馬上放進竹管筒裏,用草塞緊筒口,然後放進書包。
“太小、太嫩,體形也不太好,剛才不小心還斷了一根須子。”“四眼”歎一口氣,說道,“我們再到前麵地裏去看看好了。”
寬闊的菜地裏,隻聽得到處都是蟋蟀的鳴叫聲,還有金蛉蟲、油葫蘆和墨蛉的叫聲。
“四眼”輕聲說:“蟋蟀不是每隻都捉,要挑選好品種、個頭大的,所以捉蟋蟀最考驗的是聽力和眼力。”
蟋蟀的叫聲是靠生長在背部的又寬又大且極薄的羽翅振動發出的。隻有雄蟋蟀才能發出叫聲,雌蟋蟀是不叫的,雌蟋蟀的羽翅又短小,且較厚。
他說,蟋蟀隻有在四種情況下才發出叫聲:一是求偶,這是最多的叫聲。鳴叫時不急不慌,連續長時間嗚叫。二是戰勝對手後的叫聲,這時的叫聲最為雄壯有力。三是戰鬥前的叫聲。有一部分蟋蟀在見到敵手後,會先發出叫聲起威攝作用以期嚇退敵手。四是交配前的情話,雄蟋蟀通過叫聲,可使雌蟋蟀向其靠攏,一雄一雌兩隻蟋蟀尾部靠攏到後爪能觸及到的位置,此時雄蟋蟀開始唱起情歌,此時的叫聲婉轉而輕柔,直到雌蟋蟀進入狀態時叫聲才停止進入交配。
小毛小心地看著腳下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的跟在“四眼”後麵。
“有些蟋蟀不停的叫,這種蟋蟀一定很普通,好的蟋蟀一晚可能就隻叫兩聲,叫法特別、聲音洪亮,離著500米遠都能聽到,這才是上等的蟋蟀。聽著聲奔著方向去找,也得憑運氣才能捉到。”
“四眼”介紹說:“有時候蟋蟀在洞裏叫,聽著左邊有叫聲,其實它在右邊,捉蟋蟀必須要慢慢聽,不能“打草驚蛇”,憑經驗分析後才能知道它的大概位置。即使這樣,抓到上等的蟋蟀依然很難,有時一兩年也未必捉到一隻。好蟋蟀不需要多,運道好能趕得上這一隻好蟋蟀就很好了。”
小毛笑笑,說道:“你讀書不行,看來幹這些野路子的事情倒是無師自通的。”
“三尾子(滬語,雌蟋蟀的意思)的蟋蟀我們不捉的。”
蟋蟀又叫蛐蛐、促織,上海人把蟋蟀還有叫做“趲織”的。
人們常常說的“花鳥魚蟲”,這裏的“蟲”,其實就是指的蟋蟀和蛐蛐之類。有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寫道:“金鳳花開玉露中,戲將纖指染深紅。郎從北市橋邊過,試買新雕蟋蟀籠。”
中國人玩蟋蟀曆史悠久。在《詩經》的《國風·豳風·七月》裏:“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南宋宰相賈似道在他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蟋蟀專著《促織經》裏也說,“蓋自唐帝以來.以迄於今,於凡王孫公子,至於庶人、富足、豪傑,無不雅愛珍重之也。”
老上海亦是玩蟋蟀的重鎮,舊時廣東路一帶就是賣蟋蟀和蟋蟀盆罐網罩用具的市場,是蟋蟀玩家的青睞之地。
上海人對鬥蟋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因為這項古老而又基礎廣泛的競技性體育民俗,是在秋天裏鳴鑼登場,所以在上海又被稱為“秋興”。
另外,上海還生產了兩部蟋蟀題材的美術片,一部是1959年出品的《濟公鬥蟋蟀》,由中國美術片大師“萬氏兄弟”中的萬古蟾執導,改編自《濟公傳》。另一部是今年剛剛問世的《蛐蛐》,取材《聊齋誌異》中的《促織》。
“蟋蟀獨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聲多”。一入黃金秋月,蟋蟀就在“宇”中,就在屋邊的牆根下鳴唱得特別歡。
秋風起,上海不但蟹腳癢,蟋蟀也到了體格壯實的最佳競鬥時。
上海人在石庫門老弄堂裏白相蟋蟀是出了名的。從放暑假開始,小朋友,中學生,大人直到老爺叔都喜歡捉蟋蟀,養蟋蟀,買蟋蟀盆。
吃好晚飯,弄堂裏的蟲客們便經常約好鬥蟋蟀。
場麵很火爆。鬥蟲時拿出來的蟋蟀盆都是精致無比的老古董,個個捧出自己養得最凶最善鬥的蟋蟀征戰,手裏拿一根鬥棒,委實像極了一個作戰指揮官。
常常有“老娘舅”在旁邊做裁判員。有的蟋蟀還要稱分量,就像拳擊、舉重運動員一樣有等級之分。在緊張熱烈的氣氛中,蟋蟀大戰開始,一邊還有拉拉隊助陣,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看著蟲客們相約配對鬥蟋蟀,看著蟋蟀捉對兒撕咬酣戰,這就是弄堂裏熱鬧的最奪眼球的事兒了。
戰事末了,鬥敗的蟋蟀被主人扔出盆外,末位淘汰。小孩子們則如獲至寶,爭著去搶他們扔出來的“敗鬼蟀”,拿回去自己飼養,為上海人的弄堂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以前娛樂活動沒那麽多,每到秋天,總要捉蟋蟀玩的。蟋蟀這個東西天生好鬥,男人也是天生好鬥的,看到這個小蟲都是很開心的。可能有的人後來因為工作、家庭、喜好等原因不玩了,但是至少小時候都接觸過的。甚至還有很多人覺得裏麵樂趣無窮,就一直鑽在裏麵了。
“在上海這個城市裏麵,隻要是一個男的,小時候百分之百玩過蟋蟀。”很多的上海爺叔延續了這個愛好,早在立秋未到之時便已躍躍欲試,挑選蟋蟀“壓盆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