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清養病,還差兩個月才養足一年半,忽然自宮中傳來了太皇太後身患重病的消息。
長樂公主到宮中去探病。
回來後對馮清道,太皇太後的病極是嚴重,已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給人一種燈枯油盡的感覺。
她甚至立下遺囑,頒布遺旨並書之金冊,安排了自己的後事:她死後,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製,務行儉約,其幽房設施、棺槨修造,不必勞費;陵內不設明器,至於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用一句話慨括:喪葬從儉,不必浪費。
馮清問:“還有呢?”
長樂公主道:“沒有了。”
馮清著急:“太皇太後沒有提到我?”
長樂公主搖頭:“沒提到。”
馮清臉色灰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心中埋怨,為什麽太皇太後沒想到她呢,她都快二十歲了,老姑娘一個了,如果太皇太後有什麽三長兩短,到時候拓跋宏不讓她進宮去了,那她怎麽辦?
馮清心中苦。
卻是有苦說不出。
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念經拜佛,求佛祖保佑,祈禱太皇太後的病快點好起來,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太皇太後的病最終沒能好起來。
兩個月之後,在彌留之際,向拓跋宏下遺詔,要他將馮清迎娶進宮為貴人,三年後冊封為皇後。
馮清匆匆進宮。
三天之後,太皇太後與世長辭,時年四十九歲,諡號為文明太後。
太皇太後的去世,拓跋宏悲痛欲絕,極盡哀思。
盡管太皇太後立下遺囑,要求喪葬從儉,但拓跋宏不顧大臣的反對,還是將太皇太後的喪禮舉辦得相當隆重,堅持將墳陵拓寬六十步,以君王的葬禮規格厚葬。
遵照古禮,君王駕崩,天下百姓守喪帶孝三天,文武百官及朝廷命婦需在皇宮為君王守孝七天,七天之後還要待在各自的家中繼續為皇帝守喪戴孝二十天,滿二十七天,才能除去哀服。
皇室宗親五服之內要按照遠近親疏為君王守孝,九個月、十二個月、十七個月、二十二個月、二十七個月不等。
拓跋宏提出,要為太皇太後守孝二十七個月。
守孝的規矩多多。在守孝期間,不參與任何娛樂活動,不能婚嫁,夫妻不能同房等等。
拓跋宏對太皇太後孝敬,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拓跋宏希望通過喪禮的形式,推行漢化政策。
為什麽要實行漢化政策?
北魏原本是草原帝國,如今占據了華北。此時草原新帝國崛起,從代北鮮卑分離出來的柔然人迅速崛起,統治了蒙古高原。
而華北地區,南方的劉宋、蕭齊不斷侵擾,關中幾乎每年都有漢化胡人起兵造反,河北的漢人高門士族塢堡林立,就算北魏國打敗他們,但大軍一撤,他們便會扶持中原人做君王。
如今北魏帝國有兩個選擇。
一是一心對付柔然,好好做一個草原帝國,放棄整個華北;二是放棄草原,一心經營華北。
太皇太後早些年就做出了艱難選擇,放棄草原,經營華北。
但鮮卑族文化落後,有著許多近乎原始的習俗和製度。而漢人在經曆了漢魏晉三個朝代六百多年的發展後,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和經濟文化體係,比起鮮卑族文化來要發達,先進,優越得多。
北魏帝國要立足中原,必定要加速其統治階層的封建化,同時也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更好地實現對漢民族地區的有效統治,就必須要推行漢化政策。
——通俗一點說法:既然強龍不壓地頭蛇,那就把自己變成地頭蛇。
太皇太後在世前,廢除了宗主督護製,推行三長製以及均田製、俸祿製等多項措施。
主持製定了一些漢化政策,重視儒家教育,在地方上設立鄉學;尊崇孔子,下詔祭祀孔廟;廢止鮮卑族的原始巫術,嚴令禁止鮮卑同姓通婚的落後習俗。
太皇太後沒有大刀闊斧推行鮮卑族的漢化改革。
因為,她是漢人。
太皇太後明白,一個漢人推行鮮卑族的漢化改革,阻力遠比一個鮮卑人來要大得多。
她把希望寄托到拓跋宏身上。從拓跋宏小時候就開始灌輸漢化改革的思想,長期嚴格教育,讓拓跋宏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
馮潤對政治不懂。
也不必要弄懂。
拓跋羽絮絮叨叨跟她說這些,她隻是聽著,手裏拿著一本《周易》。無論是《詩經》還是《周易》,都是漢文版本,馮潤倒不是因為拓跋宏推行漢化改革而看漢文版本,而是因為鮮卑文字少而簡,壓根兒就譯不出《詩經》和《周易》的精髓。
馮熙是漢人,自小受漢文化教育,學習學習《孝經》、《論語》和陰陽兵法。後太皇太後得勢後,才生活在北魏。因此他的兒女,除了學習鮮卑文之外,還學習漢文化。
但也有例外的,像馮清。
馮清的生母博陵公主是北魏皇室,高宗拓跋晃之女。因此馮清自認是正統北魏人,對漢文不屑一顧。
馮潤因為無聊,為了打發時間,看了不少漢文書籍。
最近看《周易》。
《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是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
拓跋羽有事沒事的跑到馮府來看馮潤。
仍然帶來了金子銀子布匹。有時候是各種首飾,耳環,手鐲,鏈子,鳳釵,玉佩……有一次是四顆像李子那樣大的夜明珠。
馮潤隨手拿起一顆,眯著眼對著光線照了一下,然後像耍雜技那樣拋高了,又再接,又再拋高,又再接。
剛好瑾萱在。
覺得好玩,拍著小手“咯咯”笑。
馮潤四顆夜明珠都給了她:“這些破珠送給你了,都拿去玩兒。玩膩了給你娘,有了這珠子,夜裏不用點燈,省去燈油錢。以後如果你們沒飯吃沒衣穿了,讓你娘拿去換銀子。”
“你倒是出手大方。”拓跋羽嘻嘻笑:“這些破珠可是罕見的寶物,單單一顆就價值連城了,何況這四顆幾乎是同樣大小的,估計整個天下絕無僅有。你倒好,一轉手就給了這個小女孩。”
馮潤聳聳肩;“我不外是借花獻佛而已。”又再道:“再價值連城又有什麽用?我又不是窮到跑上大街頭討飯吃,以後我死了,也不想把這些東西帶到棺材裏去便宜了那些盜墓賊。”
拓跋羽樂不可支:“高見!高見!”
馮潤“哼”了聲。
拓跋羽又再笑不可抑。
拓跋羽是聰明人,豈不明白馮潤心思?這四顆夜明珠是拓跋宏所送,拓跋羽不說,馮潤也是心知肚明,她隻是沒點破。馮潤對拓跋宏心懷怨恨,所以他送的東西,壓根兒就不屑一顧。
拓跋宏說過的,待他能作主了,他就把她接回宮中。
如今他能作主了,但卻食言了。
太皇太後去世的那段日子,馮潤日盼夜盼,卻沒盼到拓跋宏要將她接回宮的消息。如今兩年多過去了,馮潤從滿懷希望變成了徹底失望。
對拓跋宏完全死了心。
盡管馮潤不願意去聽任何有關拓跋宏的事兒,但還不時從拓跋羽嘴裏,常姨娘和馮夙,甚至馮令華嘴裏,聽到有關拓跋宏的消息。
自從太皇太後去世後,拓跋宏獨攬大政,銳氣正盛,一改過去謹慎作風。
他政治頭腦並不比其他君王遜色。
知人善任,不持民族偏見,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幹的漢族人,在各方麵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
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
之後仿照漢人官製,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接著設太樂官,議定雅樂,除去鄭、衛之音,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誌,製定聲律;再接著頒布五品詔。
還頒布新律令,廢除殘酷的車裂、腰斬,改為梟首、斬首和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門,門誅降止本身。
在大刀闊斧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之中,日子不知不覺又過去了。轉眼,拓跋宏二十七個月守孝期結束。
此時的拓跋宏,已是二十七歲了。
雖然兒女成群,然而從禮法上講,他依然是還沒娶妻的單身漢。太尉拓跋丕等上表說:“長秋未建,六宮無主,請正內位。”眾大臣也附議。
於是拓跋宏奉太皇太後遺詔,冊封馮清為皇後。
馮令華到宗廟來探望馮潤的時候,對馮潤道,因為拓跋宏為著推行漢化改革而忙碌,且時間倉促,馮清冊封為皇後的禮儀極簡單,沒有冊封大典,僅僅頒發金冊、金印,之後詔告天下。
長樂公主到宮中去探病。
回來後對馮清道,太皇太後的病極是嚴重,已到了臥床不起的地步,給人一種燈枯油盡的感覺。
她甚至立下遺囑,頒布遺旨並書之金冊,安排了自己的後事:她死後,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製,務行儉約,其幽房設施、棺槨修造,不必勞費;陵內不設明器,至於素帳、縵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用一句話慨括:喪葬從儉,不必浪費。
馮清問:“還有呢?”
長樂公主道:“沒有了。”
馮清著急:“太皇太後沒有提到我?”
長樂公主搖頭:“沒提到。”
馮清臉色灰敗,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心中埋怨,為什麽太皇太後沒想到她呢,她都快二十歲了,老姑娘一個了,如果太皇太後有什麽三長兩短,到時候拓跋宏不讓她進宮去了,那她怎麽辦?
馮清心中苦。
卻是有苦說不出。
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念經拜佛,求佛祖保佑,祈禱太皇太後的病快點好起來,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太皇太後的病最終沒能好起來。
兩個月之後,在彌留之際,向拓跋宏下遺詔,要他將馮清迎娶進宮為貴人,三年後冊封為皇後。
馮清匆匆進宮。
三天之後,太皇太後與世長辭,時年四十九歲,諡號為文明太後。
太皇太後的去世,拓跋宏悲痛欲絕,極盡哀思。
盡管太皇太後立下遺囑,要求喪葬從儉,但拓跋宏不顧大臣的反對,還是將太皇太後的喪禮舉辦得相當隆重,堅持將墳陵拓寬六十步,以君王的葬禮規格厚葬。
遵照古禮,君王駕崩,天下百姓守喪帶孝三天,文武百官及朝廷命婦需在皇宮為君王守孝七天,七天之後還要待在各自的家中繼續為皇帝守喪戴孝二十天,滿二十七天,才能除去哀服。
皇室宗親五服之內要按照遠近親疏為君王守孝,九個月、十二個月、十七個月、二十二個月、二十七個月不等。
拓跋宏提出,要為太皇太後守孝二十七個月。
守孝的規矩多多。在守孝期間,不參與任何娛樂活動,不能婚嫁,夫妻不能同房等等。
拓跋宏對太皇太後孝敬,是原因之一。重要的是,拓跋宏希望通過喪禮的形式,推行漢化政策。
為什麽要實行漢化政策?
北魏原本是草原帝國,如今占據了華北。此時草原新帝國崛起,從代北鮮卑分離出來的柔然人迅速崛起,統治了蒙古高原。
而華北地區,南方的劉宋、蕭齊不斷侵擾,關中幾乎每年都有漢化胡人起兵造反,河北的漢人高門士族塢堡林立,就算北魏國打敗他們,但大軍一撤,他們便會扶持中原人做君王。
如今北魏帝國有兩個選擇。
一是一心對付柔然,好好做一個草原帝國,放棄整個華北;二是放棄草原,一心經營華北。
太皇太後早些年就做出了艱難選擇,放棄草原,經營華北。
但鮮卑族文化落後,有著許多近乎原始的習俗和製度。而漢人在經曆了漢魏晉三個朝代六百多年的發展後,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和經濟文化體係,比起鮮卑族文化來要發達,先進,優越得多。
北魏帝國要立足中原,必定要加速其統治階層的封建化,同時也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更好地實現對漢民族地區的有效統治,就必須要推行漢化政策。
——通俗一點說法:既然強龍不壓地頭蛇,那就把自己變成地頭蛇。
太皇太後在世前,廢除了宗主督護製,推行三長製以及均田製、俸祿製等多項措施。
主持製定了一些漢化政策,重視儒家教育,在地方上設立鄉學;尊崇孔子,下詔祭祀孔廟;廢止鮮卑族的原始巫術,嚴令禁止鮮卑同姓通婚的落後習俗。
太皇太後沒有大刀闊斧推行鮮卑族的漢化改革。
因為,她是漢人。
太皇太後明白,一個漢人推行鮮卑族的漢化改革,阻力遠比一個鮮卑人來要大得多。
她把希望寄托到拓跋宏身上。從拓跋宏小時候就開始灌輸漢化改革的思想,長期嚴格教育,讓拓跋宏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
馮潤對政治不懂。
也不必要弄懂。
拓跋羽絮絮叨叨跟她說這些,她隻是聽著,手裏拿著一本《周易》。無論是《詩經》還是《周易》,都是漢文版本,馮潤倒不是因為拓跋宏推行漢化改革而看漢文版本,而是因為鮮卑文字少而簡,壓根兒就譯不出《詩經》和《周易》的精髓。
馮熙是漢人,自小受漢文化教育,學習學習《孝經》、《論語》和陰陽兵法。後太皇太後得勢後,才生活在北魏。因此他的兒女,除了學習鮮卑文之外,還學習漢文化。
但也有例外的,像馮清。
馮清的生母博陵公主是北魏皇室,高宗拓跋晃之女。因此馮清自認是正統北魏人,對漢文不屑一顧。
馮潤因為無聊,為了打發時間,看了不少漢文書籍。
最近看《周易》。
《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是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
拓跋羽有事沒事的跑到馮府來看馮潤。
仍然帶來了金子銀子布匹。有時候是各種首飾,耳環,手鐲,鏈子,鳳釵,玉佩……有一次是四顆像李子那樣大的夜明珠。
馮潤隨手拿起一顆,眯著眼對著光線照了一下,然後像耍雜技那樣拋高了,又再接,又再拋高,又再接。
剛好瑾萱在。
覺得好玩,拍著小手“咯咯”笑。
馮潤四顆夜明珠都給了她:“這些破珠送給你了,都拿去玩兒。玩膩了給你娘,有了這珠子,夜裏不用點燈,省去燈油錢。以後如果你們沒飯吃沒衣穿了,讓你娘拿去換銀子。”
“你倒是出手大方。”拓跋羽嘻嘻笑:“這些破珠可是罕見的寶物,單單一顆就價值連城了,何況這四顆幾乎是同樣大小的,估計整個天下絕無僅有。你倒好,一轉手就給了這個小女孩。”
馮潤聳聳肩;“我不外是借花獻佛而已。”又再道:“再價值連城又有什麽用?我又不是窮到跑上大街頭討飯吃,以後我死了,也不想把這些東西帶到棺材裏去便宜了那些盜墓賊。”
拓跋羽樂不可支:“高見!高見!”
馮潤“哼”了聲。
拓跋羽又再笑不可抑。
拓跋羽是聰明人,豈不明白馮潤心思?這四顆夜明珠是拓跋宏所送,拓跋羽不說,馮潤也是心知肚明,她隻是沒點破。馮潤對拓跋宏心懷怨恨,所以他送的東西,壓根兒就不屑一顧。
拓跋宏說過的,待他能作主了,他就把她接回宮中。
如今他能作主了,但卻食言了。
太皇太後去世的那段日子,馮潤日盼夜盼,卻沒盼到拓跋宏要將她接回宮的消息。如今兩年多過去了,馮潤從滿懷希望變成了徹底失望。
對拓跋宏完全死了心。
盡管馮潤不願意去聽任何有關拓跋宏的事兒,但還不時從拓跋羽嘴裏,常姨娘和馮夙,甚至馮令華嘴裏,聽到有關拓跋宏的消息。
自從太皇太後去世後,拓跋宏獨攬大政,銳氣正盛,一改過去謹慎作風。
他政治頭腦並不比其他君王遜色。
知人善任,不持民族偏見,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不僅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漢化的鮮卑貴族,還重用了許多有才幹的漢族人,在各方麵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
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
之後仿照漢人官製,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接著設太樂官,議定雅樂,除去鄭、衛之音,依據儒家六經,參照各國音樂誌,製定聲律;再接著頒布五品詔。
還頒布新律令,廢除殘酷的車裂、腰斬,改為梟首、斬首和絞刑三等,把夷五族、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夷五族降止同祖,夷三族降止一門,門誅降止本身。
在大刀闊斧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之中,日子不知不覺又過去了。轉眼,拓跋宏二十七個月守孝期結束。
此時的拓跋宏,已是二十七歲了。
雖然兒女成群,然而從禮法上講,他依然是還沒娶妻的單身漢。太尉拓跋丕等上表說:“長秋未建,六宮無主,請正內位。”眾大臣也附議。
於是拓跋宏奉太皇太後遺詔,冊封馮清為皇後。
馮令華到宗廟來探望馮潤的時候,對馮潤道,因為拓跋宏為著推行漢化改革而忙碌,且時間倉促,馮清冊封為皇後的禮儀極簡單,沒有冊封大典,僅僅頒發金冊、金印,之後詔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