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人!”魔術師大笑起來,因為他也發現了一件事,本來垂著頭入睡的魏先生已經不在座位上,而是悄無聲息地出現在空姐的背後。
以魏先生的江湖經驗,別說是空姐孤身一人了,就算再有十個八個的同黨,也不可能是魏先生的對手。
林軒早就注意到了魏先生的動作,所以對眼前的局勢一點都不著急。
空姐越發憤怒,氣急敗壞地指著魔術師:“不許笑!你的名字已經上了教授的死亡名單,很快就會橫死街頭……”
魔術師毫不在意,轉身向著林軒:“你怕不怕?”
林軒搖頭:“沒什麽好怕的,你是來幫我的,你都不怕,我怎麽會怕?”
魔術師眨了眨眼睛,臉一紅:“我其實很怕,但為了最後的勝利,我別無選擇。還有幾分鍾時間,我們必須得抓緊了。”魔術師指了指電視機。
屏幕上,元首那張臉仍在,但林軒怎麽也無法把電視裏的人與叱吒二戰的納粹元首聯係起來,因為兩者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沒關係,你們有的是時間,我已經調整了自動駕駛儀,讓這架飛機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空做橢圓形盤旋,至少可以增加兩小時時間。當然,隻要你們需要,在這裏盤旋至燃料耗盡都不是問題,因為我剛剛通知了塔台和航空公司,說我們的飛機有點小故障,需要延長航行時間。”魏先生笑眯眯地說。
空姐聞聲大驚,倏地轉身,槍口指向魏先生。
魏先生的動作極快,腳下一進一退,就奪下那支手槍,然後戳中了空姐腰間的穴道,令她軟綿綿地倒地。
“一切平安無事。”魏先生說。
魔術師將自己的左掌貼在電視機的散熱罩上,右掌貼著林軒的左掌掌心。
“從現在起,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當成是幻覺,把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當成是真實的。記住,我們是用思想去解決那件事,身體無用,隻能留在這裏。”他說。
其實不必他提醒,林軒也知道接下來他們要做什麽。
“假設一切傳聞都是真的,一切曆史記錄都是假的,那麽,我們就將得到另外一個完整的反轉世界。在那個世界裏,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比如說,希姆萊說過的沙姆巴拉洞穴、地球軸心、不死勇士神力都是存在的,而元首也在近衛軍親信的保護下逃離柏林,抵達藏邊阿裏地區,徑直進入沙姆巴拉洞穴,成為唯一掌控地球軸心的人類——於是,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失去柏林和歐洲的元首仍然具有毀滅世界的強力,這種力量要比美國總統、五角大樓、美利堅合眾國海陸空三軍部隊更強大,其中的差距,相當於神界與人界的對比。隻要他想,就可以瞬間毀滅地球,抹平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痕跡。隻有這種說法,才能解釋得通他為什麽放棄掌控歐洲的大好局麵,孤注一擲地尋找地球軸心……”魔術師緩緩地說。
林軒默默地點頭,謹慎地接受魔術師掌心裏傳來的熱力。
“我翻閱過很多資料,日本人從未放棄過對地球軸心的追尋,因為他們固執地認為,地球軸心一定存在。同理,作為邪惡軸心國的第三方——墨索裏尼執掌的意大利政府也深信地球軸心的存在。德、意、日三方既然能結為攻守同盟,自然是因為他們的元首與軍政高層有著相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教授最受天皇信任,而其出身卻極其神秘,我們神槍會發動了全球範圍內的所有線人,費時三年,才查出他與二戰時的意大利政府有特殊關係。可惜的是,神槍會的線人在調查此事過程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各種各樣的意外。我們很明白,神槍會孫家與教授已經是勢不兩立,雖然我是尾張榮枯的弟子,但我已經做好了隨時遭受意外的準備……”
魔術師娓娓細說著,但他臉上始終帶著無所畏懼的凜然之色。
他掌心裏釋放的熱力越來越洶湧,使得林軒的心跳持續加快,由平日的每分鍾七十次漸漸到達了每分鍾二百次左右。
驀地,林軒看到了一條傾斜向下的白色隧道。
隧道本身是黑灰色的,但洶湧的水流沿隧道下泄,那長約十米、高約七米的隧道竟然被水完全充滿,仿佛高樓上的二次升壓水管一般。
林軒就在隧道之中,隨著水流飛馳而下,視線中隻是白水,看不清任何其它物體。
他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存在,隻剩視線如攝像機一般機械地工作著。
到後來,空間不存在了,他體會不到身體跟隨水流前進的無助感。相反,他已經與水流融為一體,水即是他,他即是水,攝像機的觀察角度完全與水的流向一致。
最終,他對於時間的感覺也消失了,不再擔心時間的流逝、水流速度、水世界帶來的危險。
最後的最後,他抵達了一種完美的“忘我”境界。
忘記身體、忘記空間、忘記時間直至最後達成“忘我”境界,是人類修行的漸進過程。這四種階段的飛躍很不容易,無論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對此有過分析統計。大致來看,由“本我真存”到“忘記身體”,需要三年的坐禪時間;再到“忘記空間”,至少需要十年;至“忘記時間”則要三十年修行才能達到;至於“忘我”,則根本無法計算,因為有些修行者枯坐一生,都未必能真正地“忘我”。
《莊子?天運》中說: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
《晉書?王坦之傳》中說:成名在乎無私,故在當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聖人所以濟化。
真正能“忘我”的,已經近乎聖人。
古之智慧者如禪宗大師神秀畢生鑽研佛經,仍然隻達到“看見本相”的階段,故此寫出了史上著名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休使惹塵埃。
佛經記載,神秀大師是汴州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曆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神秀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他在這首偈語中直抒胸臆,認為身是覺悟的根本,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換句話說,他已經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眼旁觀、超凡遁世”的境界,能夠看清我、人、它、世界的根本界限。
“菩提”一詞為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 Tree、Large 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當日,神秀寫完偈語,遍示眾僧,自以為必定能接掌師父弘忍的衣缽。熟料,寺院低級僧人慧能卻驚鴻閃現,寫出另一首一鳴驚人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
神秀、慧能可稱為一時之瑜亮,然則“既生瑜何生亮”?與慧能這樣空前絕後的大人物生在同一個時代,是神秀最大的悲哀。
敦煌本《壇經》中原原本本地記載了這件禪宗裏的典故:弘忍為考驗弟子禪解的淺深,準備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驗。時神秀為眾中上座,即作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一時傳誦全寺。弘忍看後對大眾說,後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勝果,並勸大眾誦之。慧能在碓房間,聞僧誦這一偈,以為還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眾見此偈,皆甚驚異。弘忍見了,即於夜間,召慧能試以禪學造詣,傳與衣缽。
這段典故林軒曾百遍千遍地看過,當時無所領悟,此刻在魔術師的心靈牽引之下,突然頓悟:“人這一生之中,身是負累,無法依照思想的指引穿越千山萬水;心是負累,一旦動心,隻會一次次受傷害。隻有摒棄身心的負累,才會形成精神上的巨大突破。”
他欽佩神秀僧的日夜苦修,也羨慕慧能僧的慧眼慧心,但他自己一定也有自己的路。找到那條路,就將不再迷失。
堂娜一亡,林軒的心便陷入無休止的痛苦迷惘之中。如今,對於堂娜的思念已經成了巨大的累贅,變成成百道枷鎖,將他重重鎖緊。所以,他必須強迫自己走出來,才能重新做回原來的那個林軒,為了組織而戰。
此刻,他腦海中忽然浮起了《金剛經》末尾“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那個四字偈語句。
如果可以像經書中說的那樣,把過往經曆的所有事情都看作是夢幻泡影,像露水一樣見太陽即散,像電光一樣轉瞬即逝——如此一來,人就獲得毫無牽掛,瀟瀟灑灑,由人性之中提煉出佛性,最終跨越一切心靈溝壑,獲得圓滿的修行。
“如果我可以做到,是否就可以把堂娜忘掉了?”他在隨波逐流的奔行中癡癡地想。
水聲轟鳴,波湧浪翻,不知要將林軒帶往哪裏去?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譯者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後由禪宗所倡導,是禪宗著名的經典,持誦該經功德顯著,唐以後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經。
台灣著名禪宗大德耕耘導師曾說,持誦《金剛經》具有消災、解怨、滅罪的功效。
這個四句偈語教導人們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要把它放下。持誦《金剛經》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人才能“達世如幻”。從今以後,不會再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也不會耽心未來會怎麽樣,隻活在當下,把一切都放下,這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事。
再向前,突然看見水中突兀地長出一棵參天巨樹來,枝葉覆壓數百米,上麵棲息著各種各樣的璀璨水鳥。
“是菩提樹!”林軒認出了那棵樹。
菩提樹生長在印度,樹幹高大,樹冠覆蓋範圍很廣。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一個小國國王的兒子,他不願過王宮裏的榮華富貴生活,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毅然出家修行,經過幾年的艱苦修行,終於有一天他來到尼連禪河中沐浴,浴後坐在一棵菩提樹下,麵對東方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得無上大覺,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起來。”
釋迦牟尼經過七天七夜的沉思靜慮、冥思苦想,終於在黎時分豁然開朗,徹悟了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及解脫輪回的方法,從而成為大覺大悟、至高無上的佛祖,菩提樹也因此被稱為開啟修行者智慧法門的“神樹”。
後來,佛教界亦把修行得道的高僧稱為“菩提”,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開篇一句就是:須菩提,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翻譯為通俗語言後意思就是“那菩薩啊,在很深很深的禪定之中”。
隻有菩提樹下長時間的打坐禪修,才能想通人間道理,像菩薩一樣雲遊四方,超度別人。
在藏地,林軒見過太多來自尼泊爾的苦行僧,那些人的生活顛沛流離,飯都吃不上,有時隻能寄宿於好心人的廊簷之下。這些僧人的外表跟乞丐差不多,其精神狀態還不如乞丐愉快,一生的工作就是在各個城市之間跋涉流浪。
林軒與其中一部分人交談過,發現他們的智慧、頭腦、思辨都是上上之選,有些還具有高等學曆,但忍受不了循規蹈矩的城市生活,才采取了這樣一種離經叛道的表達方式。
他們所做的,正是去掉了“夢、幻、泡、影、露、電”之後的純真修行,擺脫一切束縛,精神與肉體全都無限貼近於大自然。
“我懂了,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修行者,都有著各自的追求目標。有的人精神堅定,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有的人卻意誌薄弱,無法持久前進。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是緣法的真諦,因為西方哲學家說過‘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天下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修行者。大道朝天,殊途同歸,這才是所有修行者們要走的那條也許晦暗、也許光明的路……”
在洶湧的水流之中,林軒久被壓迫的心似乎已經解脫出來,那正是禪宗頓悟的力量。唯有頓悟,才能讓一個人的困惑之心再見光明。
水勢漸漸弱了,林軒不偏不倚地向著那菩提大樹衝過去。
在他潛意識中,那棵樹是靈魂的棲息之所。
菩提樹的存在是一個預兆,林軒收縮身體,終於在經過大樹的時候,一躍而起,踏足於大樹的枝椏。
以魏先生的江湖經驗,別說是空姐孤身一人了,就算再有十個八個的同黨,也不可能是魏先生的對手。
林軒早就注意到了魏先生的動作,所以對眼前的局勢一點都不著急。
空姐越發憤怒,氣急敗壞地指著魔術師:“不許笑!你的名字已經上了教授的死亡名單,很快就會橫死街頭……”
魔術師毫不在意,轉身向著林軒:“你怕不怕?”
林軒搖頭:“沒什麽好怕的,你是來幫我的,你都不怕,我怎麽會怕?”
魔術師眨了眨眼睛,臉一紅:“我其實很怕,但為了最後的勝利,我別無選擇。還有幾分鍾時間,我們必須得抓緊了。”魔術師指了指電視機。
屏幕上,元首那張臉仍在,但林軒怎麽也無法把電視裏的人與叱吒二戰的納粹元首聯係起來,因為兩者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沒關係,你們有的是時間,我已經調整了自動駕駛儀,讓這架飛機在喜馬拉雅山脈上空做橢圓形盤旋,至少可以增加兩小時時間。當然,隻要你們需要,在這裏盤旋至燃料耗盡都不是問題,因為我剛剛通知了塔台和航空公司,說我們的飛機有點小故障,需要延長航行時間。”魏先生笑眯眯地說。
空姐聞聲大驚,倏地轉身,槍口指向魏先生。
魏先生的動作極快,腳下一進一退,就奪下那支手槍,然後戳中了空姐腰間的穴道,令她軟綿綿地倒地。
“一切平安無事。”魏先生說。
魔術師將自己的左掌貼在電視機的散熱罩上,右掌貼著林軒的左掌掌心。
“從現在起,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當成是幻覺,把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當成是真實的。記住,我們是用思想去解決那件事,身體無用,隻能留在這裏。”他說。
其實不必他提醒,林軒也知道接下來他們要做什麽。
“假設一切傳聞都是真的,一切曆史記錄都是假的,那麽,我們就將得到另外一個完整的反轉世界。在那個世界裏,一切都是可以解釋的。比如說,希姆萊說過的沙姆巴拉洞穴、地球軸心、不死勇士神力都是存在的,而元首也在近衛軍親信的保護下逃離柏林,抵達藏邊阿裏地區,徑直進入沙姆巴拉洞穴,成為唯一掌控地球軸心的人類——於是,事情就變得很簡單了,失去柏林和歐洲的元首仍然具有毀滅世界的強力,這種力量要比美國總統、五角大樓、美利堅合眾國海陸空三軍部隊更強大,其中的差距,相當於神界與人界的對比。隻要他想,就可以瞬間毀滅地球,抹平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痕跡。隻有這種說法,才能解釋得通他為什麽放棄掌控歐洲的大好局麵,孤注一擲地尋找地球軸心……”魔術師緩緩地說。
林軒默默地點頭,謹慎地接受魔術師掌心裏傳來的熱力。
“我翻閱過很多資料,日本人從未放棄過對地球軸心的追尋,因為他們固執地認為,地球軸心一定存在。同理,作為邪惡軸心國的第三方——墨索裏尼執掌的意大利政府也深信地球軸心的存在。德、意、日三方既然能結為攻守同盟,自然是因為他們的元首與軍政高層有著相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教授最受天皇信任,而其出身卻極其神秘,我們神槍會發動了全球範圍內的所有線人,費時三年,才查出他與二戰時的意大利政府有特殊關係。可惜的是,神槍會的線人在調查此事過程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各種各樣的意外。我們很明白,神槍會孫家與教授已經是勢不兩立,雖然我是尾張榮枯的弟子,但我已經做好了隨時遭受意外的準備……”
魔術師娓娓細說著,但他臉上始終帶著無所畏懼的凜然之色。
他掌心裏釋放的熱力越來越洶湧,使得林軒的心跳持續加快,由平日的每分鍾七十次漸漸到達了每分鍾二百次左右。
驀地,林軒看到了一條傾斜向下的白色隧道。
隧道本身是黑灰色的,但洶湧的水流沿隧道下泄,那長約十米、高約七米的隧道竟然被水完全充滿,仿佛高樓上的二次升壓水管一般。
林軒就在隧道之中,隨著水流飛馳而下,視線中隻是白水,看不清任何其它物體。
他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存在,隻剩視線如攝像機一般機械地工作著。
到後來,空間不存在了,他體會不到身體跟隨水流前進的無助感。相反,他已經與水流融為一體,水即是他,他即是水,攝像機的觀察角度完全與水的流向一致。
最終,他對於時間的感覺也消失了,不再擔心時間的流逝、水流速度、水世界帶來的危險。
最後的最後,他抵達了一種完美的“忘我”境界。
忘記身體、忘記空間、忘記時間直至最後達成“忘我”境界,是人類修行的漸進過程。這四種階段的飛躍很不容易,無論是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都對此有過分析統計。大致來看,由“本我真存”到“忘記身體”,需要三年的坐禪時間;再到“忘記空間”,至少需要十年;至“忘記時間”則要三十年修行才能達到;至於“忘我”,則根本無法計算,因為有些修行者枯坐一生,都未必能真正地“忘我”。
《莊子?天運》中說: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
《晉書?王坦之傳》中說:成名在乎無私,故在當而忘我。此天地所以成功,聖人所以濟化。
真正能“忘我”的,已經近乎聖人。
古之智慧者如禪宗大師神秀畢生鑽研佛經,仍然隻達到“看見本相”的階段,故此寫出了史上著名的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休使惹塵埃。
佛經記載,神秀大師是汴州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曆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神秀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他在這首偈語中直抒胸臆,認為身是覺悟的根本,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換句話說,他已經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眼旁觀、超凡遁世”的境界,能夠看清我、人、它、世界的根本界限。
“菩提”一詞為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裏,“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 Tree、Large 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當日,神秀寫完偈語,遍示眾僧,自以為必定能接掌師父弘忍的衣缽。熟料,寺院低級僧人慧能卻驚鴻閃現,寫出另一首一鳴驚人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
神秀、慧能可稱為一時之瑜亮,然則“既生瑜何生亮”?與慧能這樣空前絕後的大人物生在同一個時代,是神秀最大的悲哀。
敦煌本《壇經》中原原本本地記載了這件禪宗裏的典故:弘忍為考驗弟子禪解的淺深,準備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驗。時神秀為眾中上座,即作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一時傳誦全寺。弘忍看後對大眾說,後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勝果,並勸大眾誦之。慧能在碓房間,聞僧誦這一偈,以為還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眾見此偈,皆甚驚異。弘忍見了,即於夜間,召慧能試以禪學造詣,傳與衣缽。
這段典故林軒曾百遍千遍地看過,當時無所領悟,此刻在魔術師的心靈牽引之下,突然頓悟:“人這一生之中,身是負累,無法依照思想的指引穿越千山萬水;心是負累,一旦動心,隻會一次次受傷害。隻有摒棄身心的負累,才會形成精神上的巨大突破。”
他欽佩神秀僧的日夜苦修,也羨慕慧能僧的慧眼慧心,但他自己一定也有自己的路。找到那條路,就將不再迷失。
堂娜一亡,林軒的心便陷入無休止的痛苦迷惘之中。如今,對於堂娜的思念已經成了巨大的累贅,變成成百道枷鎖,將他重重鎖緊。所以,他必須強迫自己走出來,才能重新做回原來的那個林軒,為了組織而戰。
此刻,他腦海中忽然浮起了《金剛經》末尾“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那個四字偈語句。
如果可以像經書中說的那樣,把過往經曆的所有事情都看作是夢幻泡影,像露水一樣見太陽即散,像電光一樣轉瞬即逝——如此一來,人就獲得毫無牽掛,瀟瀟灑灑,由人性之中提煉出佛性,最終跨越一切心靈溝壑,獲得圓滿的修行。
“如果我可以做到,是否就可以把堂娜忘掉了?”他在隨波逐流的奔行中癡癡地想。
水聲轟鳴,波湧浪翻,不知要將林軒帶往哪裏去?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譯者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後由禪宗所倡導,是禪宗著名的經典,持誦該經功德顯著,唐以後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經。
台灣著名禪宗大德耕耘導師曾說,持誦《金剛經》具有消災、解怨、滅罪的功效。
這個四句偈語教導人們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要把它放下。持誦《金剛經》到了最高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人才能“達世如幻”。從今以後,不會再執著於過去的恩恩怨怨,也不會耽心未來會怎麽樣,隻活在當下,把一切都放下,這才是人生最幸福、最快樂的事。
再向前,突然看見水中突兀地長出一棵參天巨樹來,枝葉覆壓數百米,上麵棲息著各種各樣的璀璨水鳥。
“是菩提樹!”林軒認出了那棵樹。
菩提樹生長在印度,樹幹高大,樹冠覆蓋範圍很廣。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一個小國國王的兒子,他不願過王宮裏的榮華富貴生活,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毅然出家修行,經過幾年的艱苦修行,終於有一天他來到尼連禪河中沐浴,浴後坐在一棵菩提樹下,麵對東方發誓說:“我今如不證得無上大覺,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起來。”
釋迦牟尼經過七天七夜的沉思靜慮、冥思苦想,終於在黎時分豁然開朗,徹悟了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及解脫輪回的方法,從而成為大覺大悟、至高無上的佛祖,菩提樹也因此被稱為開啟修行者智慧法門的“神樹”。
後來,佛教界亦把修行得道的高僧稱為“菩提”,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開篇一句就是:須菩提,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一句翻譯為通俗語言後意思就是“那菩薩啊,在很深很深的禪定之中”。
隻有菩提樹下長時間的打坐禪修,才能想通人間道理,像菩薩一樣雲遊四方,超度別人。
在藏地,林軒見過太多來自尼泊爾的苦行僧,那些人的生活顛沛流離,飯都吃不上,有時隻能寄宿於好心人的廊簷之下。這些僧人的外表跟乞丐差不多,其精神狀態還不如乞丐愉快,一生的工作就是在各個城市之間跋涉流浪。
林軒與其中一部分人交談過,發現他們的智慧、頭腦、思辨都是上上之選,有些還具有高等學曆,但忍受不了循規蹈矩的城市生活,才采取了這樣一種離經叛道的表達方式。
他們所做的,正是去掉了“夢、幻、泡、影、露、電”之後的純真修行,擺脫一切束縛,精神與肉體全都無限貼近於大自然。
“我懂了,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修行者,都有著各自的追求目標。有的人精神堅定,知道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有的人卻意誌薄弱,無法持久前進。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是緣法的真諦,因為西方哲學家說過‘天下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天下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修行者。大道朝天,殊途同歸,這才是所有修行者們要走的那條也許晦暗、也許光明的路……”
在洶湧的水流之中,林軒久被壓迫的心似乎已經解脫出來,那正是禪宗頓悟的力量。唯有頓悟,才能讓一個人的困惑之心再見光明。
水勢漸漸弱了,林軒不偏不倚地向著那菩提大樹衝過去。
在他潛意識中,那棵樹是靈魂的棲息之所。
菩提樹的存在是一個預兆,林軒收縮身體,終於在經過大樹的時候,一躍而起,踏足於大樹的枝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