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夢的語氣十分怪異,集合了欽佩、惋惜、驚詫、頹唐等等各種複雜意味,令林軒十分不解。


    “謝謝。”他轉身看著田夢。


    田夢低頭,兩顆淚珠從眼角滑落,跌在皮靴尖上。


    “怎麽了?”林軒扶住田夢的肩膀。


    “沒事,我隻是有點累了。而且,一想到我們是懸空站在兩大板塊交匯處,總是有點心驚膽寒的。”田夢強笑。


    “是啊,是啊……”林軒也長歎了一聲。


    地球龐大,人類渺小,以如此渺小的力量去掌控地球這個龐然大物,實在是太吃力了。隻不過,一代一代地球人前仆後繼地努力,向著這一終極目標前進。可以預想的是,隨著人類智慧的不斷提升,這一目標一定會實現,而且科幻文本與電影中的“征戰宇宙、穿越時空”一定會實現。


    “恭喜你,林軒,你一個人的智慧就能抵得過51地區一個中型核心實驗室的集體智慧。我們通過汗牛充棟的紙麵資料推理出來的結果,等同於你剛剛這幾句話的分量。”田夢由衷地讚歎。


    林軒一笑,但那笑容來得快也去得快,之後臉上便沒有任何喜色。


    在他的推論中,他和堂娜的逃生山洞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由兩部分山體橫向貼近、分離而產生。


    造成這種動態分合的主因,就是兩部分山體分屬於不同大陸板塊。板塊起伏,則山洞開闔,形成了稍縱即逝的逃生機會。


    山洞是事件的表象,大陸板塊漂移是事件的內因。當一個人的知識結構足夠龐大、淵博、精深、靈動的時候,才能將一係列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歸攏到一起來,獲得一個正確的結論。


    板塊漂移是以“地球板塊構造”理論為基礎,是全球公認的地球構造體係。


    所謂板塊指的是岩石圈板塊,包括整個地殼和莫霍麵以下的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說地殼和軟流圈以上的地幔頂部。新全球構造理論認為,不論大陸殼或大洋殼都曾發生並還在繼續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這種水平運動並不象大陸漂移說所設想的,發生在矽鋁層和矽鎂層之間,而是岩石圈板塊整個地幔軟流層上像傳送帶那樣移動著,地表大陸隻是傳送帶上的“乘客”。


    地球六大板塊的劃分、大陸漂移學說的奠基人是魏格納,他是位天文學博士,而非地質學家。他在《海陸的起源》一書中這樣敘述——“大陸漂移的想法是著者於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閱讀世界地圖時,曾被大西洋兩岸的相似性所吸引,。1911 年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我從一個論文集中看到了這樣的話:根據古生物的證據,巴西與非洲間曾經有過陸地相連結。這段文字記載促使我在大地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的範圍內研究,並得出重要而肯定的結論。”


    1912年魏格納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美洲、歐洲、非洲、格陵蘭的拚合大陸漂移假說發端於大陸幾何形狀的可匹配性。而後,魏格納從地質學、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麵對它進行了大量卓越的論證,從而使其確定為地質學中的一個科學假說。


    20世紀6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強有力地支持了漂移假說,全世界地質學者都承認這一學說,並據此建立了板塊構造學說。


    這些理論性的專著被翻譯成各種文字收藏於全球各國的圖書館、資料室中,但大部分人卻隻看到片麵的東西,熱愛理論的隻看科學理論,喜愛探險的隻愛地理結構,無法將理論與現實完美地結合起來。


    林軒的最大優點就在於能夠跳出普通人的慣性思維,以星河璀璨、靈光閃耀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擅於抓住靈魂深處的亮點。


    他甚至想到:“如果能揭開板塊傾軋的關鍵點,就能真正了解地球軸心是怎樣運轉的。人類一直想要進入地球內部去,兩大板塊中間的懸空區正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當然,這是後話,具體細節還要經過海量的計算與論證。


    “如果山洞、大萬字是分屬於兩大板塊的,則神山的一切神秘之處就能迎刃而解了。”林軒喃喃地說。


    這種大發現對於大雪山、藏區、朝聖者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林軒卻始終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兩大板塊交匯之地總是存在著很多超出物理學、生物學範疇的極端現象。在這裏進行研究探索,隻要犯下一個小小的錯誤就能導致整隊人踏上絕路。


    “希望你是對的,希望……我們的未來是光明的。”田夢也喃喃地低語。


    幾乎在同時,兩人抬頭仰望。


    在近處望那大萬字,給人以迎頭而來的壓迫感,仿佛那交叉的一橫一豎變成了一件致命的武器,不由分說劈麵殺來,駭得人隻能抬起雙臂護住頭頂。


    “藏文經書上沒說錯,大萬字的存在,果然等同於天界之上的金剛猛撲,羅漢烈殺。”林軒低聲說。


    “金剛”一詞來源於梵文,漢語音譯為伐折羅、伐闍羅,藏語音譯為多傑。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羅的武器名稱,名叫金剛,即是閃電,在北歐變成了妙爾尼爾。相傳因陀羅與阿修羅戰鬥時,猛力擊打阿修羅頭部,碎裂的閃電成為鑽石,因此鑽石也被稱為金剛。


    在宗教儀式中,使用一種小型的杵形武器,來象征因陀羅的雷電。它的大小類似於日本柔道棒,也被當成是一種護身符。印度教、藏傳佛教與耆那教,皆以金鋼杵來作為宗教器具,認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上的巨大力量。


    “你感受到了?”田夢詫異地問。


    林軒緩緩地點頭。


    以他的個人修養,完全能夠達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那種超鎮定、超淡然的空明境界,所以即使感受到了來自“大萬字”的澎湃神力,他也隻是輕輕地皺了皺眉,而不至於抬手護頭。


    藏傳佛教看重的是“力量”,無論精神上的、身體上的、自然中的,隻要是感悟到了“力”,在佛法修行上就已經登堂入室,得窺門徑。


    “真好,真好!”田夢擊掌讚歎,“能夠領悟到‘金剛猛撲、羅漢烈殺’的人,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大萬字存在的意義。從這一點上說,你遠勝於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伏藏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飛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飛天並收藏伏藏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