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向前跨近,側轉頭,右耳貼近鏡麵,這種姿勢應該是最能聽清裏麵那些動靜的,但是,即使他將耳朵都硌得有些麻木了,仍舊聽不到絲毫聲響。
“是幻聽嗎?”他後退了一些,再看鏡中。
鏡中的那個“他”微微皺著眉,專注地向外凝視著。
“鏡中有什麽?鏡的世界是什麽樣的——絕對相同,左右對調,是嗎?”那是普通人所了解的道理,但林軒覺得,此刻任何常用道理都不可相信了,必須自己拓展出一些新的道理來才行。
“你是誰?你不是我,你到底是誰?”他盯著鏡中的人。
有個細微的聲音重複著他的話:“你是誰?你不是我,你到底是誰?”
林軒明白了,原來那種聲音隻有在他看著鏡中人的時候才出現,而且他又發現了另外的問題,鏡中的影子雖然同步做著任何動作,但模仿他的聲音時,卻是稍稍滯後的。這種影同步、聲異步的方式,著實令人感到費解。
此刻,他就像剛剛長大的貓咪一樣,對著鏡子張牙舞爪,全然不知鏡中反映出來的正是自己。
“我要到鏡子裏去。”林軒咬著唇,側耳諦聽那影子繼續學他。
影子是在鏡中,如果說同樣的話,已經毫無意義。
既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的是,那影子保持沉默,嘴角掛著若有似無的淡然冷笑,靜靜地看著他。
“嘿,在幹什麽?”薩曼莎從隧道外緩緩走進來。
從鏡中看,薩曼莎其實是從鏡中一步步走出來,直到站在鏡子麵前。
“在看我。”林軒回答。
“是嗎?隻要是鏡子,都會映出影子,我猜它也沒什麽不同的。”薩曼莎慢慢地拔出短槍,對準了鏡中的自己,“我想最後再試一試,看看這地球上到底有什麽物質是既像玻璃又無法被擊穿的?”
“是鋼頭穿甲彈?”林軒問。
他知道薩曼莎不是隨意開槍的人,既然要開槍,一定是找到了鏡麵的弱點。
薩曼莎點點頭,右臂穩穩地平舉,食指扣動扳機。那顆子彈脫膛而出,似乎射穿了鏡子,但鏡麵上卻沒留下彈孔。
“這是怎麽回事呢?”薩曼莎惶惑地撫摸著鏡麵。
“沒事,見怪不怪,司空見慣,也就沒有什麽怪事了。”林軒說。
“可是……可是這根本解釋不通啊?”薩曼莎喃喃自問。
她撲向鏡子,叉開手指,撫摸能達到的全部鏡麵,“那子彈去了哪裏?”
此刻,她跟鏡子靠得太近,所以被逼死盯著自己的影子。
“知道嗎?很多女性都喜歡照鏡子,這很正常。每一個人都有愛美之心,對自己的容貌也會非常在意。但是根據最近的英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經常照鏡子會讓心理壓力過大。有一項調查表明,英國女性平均每天照鏡子38次,男性18次。女性對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更挑剔,80%有所不滿。”薩曼莎說。
林軒點頭:“你很美,沒什麽需要改善的,更無需有任何壓力。”
薩曼莎笑了,無論林軒說這話是虛情還是假意,她聽了都非常受用。
“我感覺,鏡子裏的我不像我。”薩曼莎也看出了端倪,“那她又是誰呢?”
林軒搖頭:“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們應該離開這隧道了,鏡子已經占據了大家太長的時間。既然無法突破,就得另想辦法。”
薩曼莎充耳不聞,忽然抬起左手,撫摸著自己的左耳耳垂。
“薩曼莎,我們向外走吧?”林軒又叫了一聲。
“在鏡子中,我發現了另一個我……一個不完整的我,一個有著滿身缺陷的我……”薩曼莎變得精神恍惚起來。
本來,林軒想帶薩曼莎離開隧道,但事情既然起了變化,有變化就是有轉機。他不再急於離開,而是希望在轉機中抓住線索,進而破解鏡麵的秘密。
“林軒,你知道倫敦‘身體畸形恐懼症實驗’嗎?”薩曼莎問。
林軒點頭:“知道。”
“嗬嗬,我現在發覺,自己好像就是實驗者之一。”薩曼莎接著說。
所謂的“身體畸形恐懼症實驗”是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心理學家在1988年進行的一次特殊實驗,其核心是檢驗某些人心理方麵存在的“身體畸形恐懼”。這類患者強烈認為身體某部分不好看並誇大這些“缺陷”,但在別人看來,他們可能沒有什麽地方跟別人不一樣。這種疾病的患病原因不明,不過大多數患者有抑鬱症史,不少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畫很重的妝或穿很多衣服,以掩蓋“缺陷”。
他們的最大問題表現在——隨時隨地,不停地照鏡子,以防“缺陷”被人發現。
當時,為研究照鏡子對這些人的影響,精神病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招募25名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和25名健康人士,男女各一半,讓他們接受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時,研究人員讓他們照鏡子25秒,第二次照至少10分鍾。兩次測試前後,誌願者都要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評估他們對外貌的滿意程度。
研究人員先前猜測,照鏡子會讓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感覺焦慮,即使隻照25秒也是如此。測試結果證實這一想法。不過,研究人員沒想到的是,健康誌願者照鏡子超過10分鍾後,也開始出現焦慮和壓力症狀。研究人員說,每個人都喜歡時不時照一下鏡子,不過,大多數心理健康的人不會照那麽長時間照鏡子,“分析”自己的容貌。
利茲大學醫學院的安德魯?希爾通過一係列研究總結出了如下經驗:
不經常照鏡子的心理健康人士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歡的身體部位上,但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喜歡的部位。但是,如果照鏡子時間太長,健康人士就會把關注點轉移到不滿的部位。所以,長時間照鏡子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容易染上“鏡毒”。
同樣,英國皇家異能學院的幾位資深教授從靈異學上解釋了這一觀點,鏡子如實反映人的自身狀況,等於是一個人不停地剖析自己,最初是表麵,接著是內心,進而是靈魂和思想。任何人都經不起這種夜以繼日、無休無止的切割與解剖,因為即使是聖人,也總有心理的陰暗麵。
從靈異學觀點歸納,照鏡,不啻於引狼入室,自懸孤梁。
此時,包括空沙在內的所有人都在鏡麵前停留太久,已經深中了“鏡毒”。
“是幻聽嗎?”他後退了一些,再看鏡中。
鏡中的那個“他”微微皺著眉,專注地向外凝視著。
“鏡中有什麽?鏡的世界是什麽樣的——絕對相同,左右對調,是嗎?”那是普通人所了解的道理,但林軒覺得,此刻任何常用道理都不可相信了,必須自己拓展出一些新的道理來才行。
“你是誰?你不是我,你到底是誰?”他盯著鏡中的人。
有個細微的聲音重複著他的話:“你是誰?你不是我,你到底是誰?”
林軒明白了,原來那種聲音隻有在他看著鏡中人的時候才出現,而且他又發現了另外的問題,鏡中的影子雖然同步做著任何動作,但模仿他的聲音時,卻是稍稍滯後的。這種影同步、聲異步的方式,著實令人感到費解。
此刻,他就像剛剛長大的貓咪一樣,對著鏡子張牙舞爪,全然不知鏡中反映出來的正是自己。
“我要到鏡子裏去。”林軒咬著唇,側耳諦聽那影子繼續學他。
影子是在鏡中,如果說同樣的話,已經毫無意義。
既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的是,那影子保持沉默,嘴角掛著若有似無的淡然冷笑,靜靜地看著他。
“嘿,在幹什麽?”薩曼莎從隧道外緩緩走進來。
從鏡中看,薩曼莎其實是從鏡中一步步走出來,直到站在鏡子麵前。
“在看我。”林軒回答。
“是嗎?隻要是鏡子,都會映出影子,我猜它也沒什麽不同的。”薩曼莎慢慢地拔出短槍,對準了鏡中的自己,“我想最後再試一試,看看這地球上到底有什麽物質是既像玻璃又無法被擊穿的?”
“是鋼頭穿甲彈?”林軒問。
他知道薩曼莎不是隨意開槍的人,既然要開槍,一定是找到了鏡麵的弱點。
薩曼莎點點頭,右臂穩穩地平舉,食指扣動扳機。那顆子彈脫膛而出,似乎射穿了鏡子,但鏡麵上卻沒留下彈孔。
“這是怎麽回事呢?”薩曼莎惶惑地撫摸著鏡麵。
“沒事,見怪不怪,司空見慣,也就沒有什麽怪事了。”林軒說。
“可是……可是這根本解釋不通啊?”薩曼莎喃喃自問。
她撲向鏡子,叉開手指,撫摸能達到的全部鏡麵,“那子彈去了哪裏?”
此刻,她跟鏡子靠得太近,所以被逼死盯著自己的影子。
“知道嗎?很多女性都喜歡照鏡子,這很正常。每一個人都有愛美之心,對自己的容貌也會非常在意。但是根據最近的英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經常照鏡子會讓心理壓力過大。有一項調查表明,英國女性平均每天照鏡子38次,男性18次。女性對自己在鏡子中的形象更挑剔,80%有所不滿。”薩曼莎說。
林軒點頭:“你很美,沒什麽需要改善的,更無需有任何壓力。”
薩曼莎笑了,無論林軒說這話是虛情還是假意,她聽了都非常受用。
“我感覺,鏡子裏的我不像我。”薩曼莎也看出了端倪,“那她又是誰呢?”
林軒搖頭:“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們應該離開這隧道了,鏡子已經占據了大家太長的時間。既然無法突破,就得另想辦法。”
薩曼莎充耳不聞,忽然抬起左手,撫摸著自己的左耳耳垂。
“薩曼莎,我們向外走吧?”林軒又叫了一聲。
“在鏡子中,我發現了另一個我……一個不完整的我,一個有著滿身缺陷的我……”薩曼莎變得精神恍惚起來。
本來,林軒想帶薩曼莎離開隧道,但事情既然起了變化,有變化就是有轉機。他不再急於離開,而是希望在轉機中抓住線索,進而破解鏡麵的秘密。
“林軒,你知道倫敦‘身體畸形恐懼症實驗’嗎?”薩曼莎問。
林軒點頭:“知道。”
“嗬嗬,我現在發覺,自己好像就是實驗者之一。”薩曼莎接著說。
所謂的“身體畸形恐懼症實驗”是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心理學家在1988年進行的一次特殊實驗,其核心是檢驗某些人心理方麵存在的“身體畸形恐懼”。這類患者強烈認為身體某部分不好看並誇大這些“缺陷”,但在別人看來,他們可能沒有什麽地方跟別人不一樣。這種疾病的患病原因不明,不過大多數患者有抑鬱症史,不少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畫很重的妝或穿很多衣服,以掩蓋“缺陷”。
他們的最大問題表現在——隨時隨地,不停地照鏡子,以防“缺陷”被人發現。
當時,為研究照鏡子對這些人的影響,精神病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招募25名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和25名健康人士,男女各一半,讓他們接受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時,研究人員讓他們照鏡子25秒,第二次照至少10分鍾。兩次測試前後,誌願者都要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評估他們對外貌的滿意程度。
研究人員先前猜測,照鏡子會讓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感覺焦慮,即使隻照25秒也是如此。測試結果證實這一想法。不過,研究人員沒想到的是,健康誌願者照鏡子超過10分鍾後,也開始出現焦慮和壓力症狀。研究人員說,每個人都喜歡時不時照一下鏡子,不過,大多數心理健康的人不會照那麽長時間照鏡子,“分析”自己的容貌。
利茲大學醫學院的安德魯?希爾通過一係列研究總結出了如下經驗:
不經常照鏡子的心理健康人士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歡的身體部位上,但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喜歡的部位。但是,如果照鏡子時間太長,健康人士就會把關注點轉移到不滿的部位。所以,長時間照鏡子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容易染上“鏡毒”。
同樣,英國皇家異能學院的幾位資深教授從靈異學上解釋了這一觀點,鏡子如實反映人的自身狀況,等於是一個人不停地剖析自己,最初是表麵,接著是內心,進而是靈魂和思想。任何人都經不起這種夜以繼日、無休無止的切割與解剖,因為即使是聖人,也總有心理的陰暗麵。
從靈異學觀點歸納,照鏡,不啻於引狼入室,自懸孤梁。
此時,包括空沙在內的所有人都在鏡麵前停留太久,已經深中了“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