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可否把李相國的奏章,給微臣一觀?”
一名三十多歲的年輕官員,上前拱手說道。
留下來的幾個人,除了錢明渡之外,其餘的三個人都是生麵孔,剛剛說話的那名年輕人叫做周必明,由陸州刺史剛剛調任中書侍郎,中書侍郎雖然隻是一個虛職,卻是天子近臣,權力不大,但影響力很大,所有人心裏都清楚,能做中書侍郎的人,一定是皇帝的心腹,而且這也隻是一個過渡,有了機會,皇帝肯定會加以提拔與重用。
周必明並不是趙詢的太子府老人,他之所以被趙詢看重,完全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周必明性格嚴肅、耿直,不拘言笑,但心胸大度,公正無私。
與周必明同姓的另外一個人,想來大家不會陌生,那就是周青,他們兩人不管是人生還是性格,都是非常的相似,同樣的出身貧寒,但卻生了一個好腦子,讀書厲害,不到二十便是中了進士,周青是狀元,周必明則是探花,同樣的少年成名,也同樣的因為性格耿直,敢於直懟皇帝,最後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同於周青這個憤青,隻要跟人交流,一言不合,便要頂上兩句,周必明這個人,言語不多,有些沉默寡言,要麽不說,說了就一定會說重點,不說廢話,懟人也是一樣,要麽不懟,一旦開了口,那就是直接把你頂著下不了台。
中了進士之後,名次靠前的人,一般不會立即外放地方,而是會留在豐京,出任一些清閑官職,這些人都是吏部,乃至是皇帝的重點考察對象。
當時,趙智宴請這批進士才子,酒到中途,突然有感而發的說道:“天下讀書人,還是幸福的。”
趙智隻是喝了一點酒,隨口說說罷了。
周必明聽了之後,當即大聲說道:“臣,一路北來,數千裏之遙,徒步一月有餘,何其苦矣。”
趙智笑著說道:“這點苦,與功名利祿相比,又算得了什麽呢?”
哪裏想到,聽到這句話,周必明竟是嚎啕大哭起來:“嶺南、山南、劍南三道之地,讀書人何其多矣,每年赴京趕考之人,乃至千人之眾,但得中者寥寥無幾,今年整個嶺南道,與臣同來豐京趕考學子,三百二十五,但是僅臣一人得中,他們數千裏之遙而來,數千裏之遙而去,年年如此,何其苦矣!”
周必明的這番話,頓時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眾人幾乎都是傻了,這樣的話,他都敢當著皇帝的麵去說,不要命了嗎?
趙智聽了這番話之後,頓時勃然大怒,起了殺心,但人的心理就是那麽奇怪,他見周必明說完之後,竟是大哭不止,倒是有些好奇起來,這個人的情緒,怎會如此激烈?是精神有問題,還是事出有因?
於是,趙智按下殺心,隻是以對天子不敬之罪,將周必明打入死牢。
事後,趙智派人去詢問與調查,這才得知真相。
周必明所在的周氏一族,在嶺南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他的高祖中了舉人之後,一邊在官府做著低級官吏,一邊則是繼續用心讀書,希望可以考中進士,當時正是武宗一朝,天子雄才大略,政治清明,科舉兩年一期,連續了數十年之久,不曾中斷,而且相對公平公正,那個時期,是所有寒門子弟的春天。
可惜,周必明的高祖學識不夠,考了一輩子,都是沒有考中,空有抱負,功名不夠,一輩子都是低級官吏,得不到提升,但他臨死之前,留下遺言,後世子孫,若兄弟兩人,一人務農,一人讀書,周家一定要出一個進士,他的遺言,成為了後世子孫,終生的奮鬥目標。
可惜啊,有些時候,有些人的命運,其實早就已經注定了,無法改變。
周必明的曾祖父,非常聰明,自小就有神童之名,讀書也很厲害,但是那個時期,已經不是武宗一朝了,武宗死後,科舉便是在門閥世家集團,強大的反對與抵觸之下,被迫中斷,沒有了科舉,底層百姓,你就算讀書讀的再厲害,滿腹經綸,又能有什麽用呢?進不了仕途啊。
周必明的曾祖父與祖父,都是當時名滿一地的學問人,但一輩子,也隻能是教書育人,空有一心理想與抱負,不得舒展,鬱鬱而終。
到了周必明父親那一輩,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平宗一朝,平宗剛剛繼位,滿腹雄心大誌,當即就是恢複了中斷數十年之久的科舉,並且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整治改革,周必明的父親沒有忘記祖輩的願望,努力讀書,準備科舉。
周必明的父親,也很聰明,讀書也很厲害,二十二歲中秀才,二十六歲中舉人,而且在本州的考試名次,都是非常靠前,所有人都說,周必明的父親,一定可以考中進士,不會出現意外,他也確實有這個能力與學識,但是可惜,平台是有了,但是沒有機會。
平宗是一個有雄心大誌的皇帝,但也要有配套的性格與能力啊,事實上呢,平宗性格軟弱,猜忌多疑,重用外戚與宦官,意圖奪權,所以與當時把持朝政的門閥世家集團,雙方形成尖銳對立,科舉製度雖然重新開始,卻是立即淪為整治鬥爭的玩物,成為平宗皇帝與門閥世家集團,其雙方為自身利益加碼在加碼的整治槍杆,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底層百姓,要想通過科舉躋身仕途,太難太難了,不是說沒有,卻是鳳毛麟角,每年就是那麽寥寥幾個人,周必明的父親,能成為這鳳毛麟角的存在?
周必明的父親,醉心科舉,一直到近四十歲,在老母的以死相逼之下,這才娶親生子,生下獨子周必明,然後便是繼續科舉,一直到平宗中後期,河北大敗,四十萬禁軍損失殆盡,沒有了軍事力量作為倚重,平宗隻能對門閥世家集團進行妥協,他所實行一係列的整治改革,包括科舉製度,一夜之間,全部都是被廢除了。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
一名三十多歲的年輕官員,上前拱手說道。
留下來的幾個人,除了錢明渡之外,其餘的三個人都是生麵孔,剛剛說話的那名年輕人叫做周必明,由陸州刺史剛剛調任中書侍郎,中書侍郎雖然隻是一個虛職,卻是天子近臣,權力不大,但影響力很大,所有人心裏都清楚,能做中書侍郎的人,一定是皇帝的心腹,而且這也隻是一個過渡,有了機會,皇帝肯定會加以提拔與重用。
周必明並不是趙詢的太子府老人,他之所以被趙詢看重,完全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周必明性格嚴肅、耿直,不拘言笑,但心胸大度,公正無私。
與周必明同姓的另外一個人,想來大家不會陌生,那就是周青,他們兩人不管是人生還是性格,都是非常的相似,同樣的出身貧寒,但卻生了一個好腦子,讀書厲害,不到二十便是中了進士,周青是狀元,周必明則是探花,同樣的少年成名,也同樣的因為性格耿直,敢於直懟皇帝,最後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同於周青這個憤青,隻要跟人交流,一言不合,便要頂上兩句,周必明這個人,言語不多,有些沉默寡言,要麽不說,說了就一定會說重點,不說廢話,懟人也是一樣,要麽不懟,一旦開了口,那就是直接把你頂著下不了台。
中了進士之後,名次靠前的人,一般不會立即外放地方,而是會留在豐京,出任一些清閑官職,這些人都是吏部,乃至是皇帝的重點考察對象。
當時,趙智宴請這批進士才子,酒到中途,突然有感而發的說道:“天下讀書人,還是幸福的。”
趙智隻是喝了一點酒,隨口說說罷了。
周必明聽了之後,當即大聲說道:“臣,一路北來,數千裏之遙,徒步一月有餘,何其苦矣。”
趙智笑著說道:“這點苦,與功名利祿相比,又算得了什麽呢?”
哪裏想到,聽到這句話,周必明竟是嚎啕大哭起來:“嶺南、山南、劍南三道之地,讀書人何其多矣,每年赴京趕考之人,乃至千人之眾,但得中者寥寥無幾,今年整個嶺南道,與臣同來豐京趕考學子,三百二十五,但是僅臣一人得中,他們數千裏之遙而來,數千裏之遙而去,年年如此,何其苦矣!”
周必明的這番話,頓時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眾人幾乎都是傻了,這樣的話,他都敢當著皇帝的麵去說,不要命了嗎?
趙智聽了這番話之後,頓時勃然大怒,起了殺心,但人的心理就是那麽奇怪,他見周必明說完之後,竟是大哭不止,倒是有些好奇起來,這個人的情緒,怎會如此激烈?是精神有問題,還是事出有因?
於是,趙智按下殺心,隻是以對天子不敬之罪,將周必明打入死牢。
事後,趙智派人去詢問與調查,這才得知真相。
周必明所在的周氏一族,在嶺南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他的高祖中了舉人之後,一邊在官府做著低級官吏,一邊則是繼續用心讀書,希望可以考中進士,當時正是武宗一朝,天子雄才大略,政治清明,科舉兩年一期,連續了數十年之久,不曾中斷,而且相對公平公正,那個時期,是所有寒門子弟的春天。
可惜,周必明的高祖學識不夠,考了一輩子,都是沒有考中,空有抱負,功名不夠,一輩子都是低級官吏,得不到提升,但他臨死之前,留下遺言,後世子孫,若兄弟兩人,一人務農,一人讀書,周家一定要出一個進士,他的遺言,成為了後世子孫,終生的奮鬥目標。
可惜啊,有些時候,有些人的命運,其實早就已經注定了,無法改變。
周必明的曾祖父,非常聰明,自小就有神童之名,讀書也很厲害,但是那個時期,已經不是武宗一朝了,武宗死後,科舉便是在門閥世家集團,強大的反對與抵觸之下,被迫中斷,沒有了科舉,底層百姓,你就算讀書讀的再厲害,滿腹經綸,又能有什麽用呢?進不了仕途啊。
周必明的曾祖父與祖父,都是當時名滿一地的學問人,但一輩子,也隻能是教書育人,空有一心理想與抱負,不得舒展,鬱鬱而終。
到了周必明父親那一輩,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平宗一朝,平宗剛剛繼位,滿腹雄心大誌,當即就是恢複了中斷數十年之久的科舉,並且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整治改革,周必明的父親沒有忘記祖輩的願望,努力讀書,準備科舉。
周必明的父親,也很聰明,讀書也很厲害,二十二歲中秀才,二十六歲中舉人,而且在本州的考試名次,都是非常靠前,所有人都說,周必明的父親,一定可以考中進士,不會出現意外,他也確實有這個能力與學識,但是可惜,平台是有了,但是沒有機會。
平宗是一個有雄心大誌的皇帝,但也要有配套的性格與能力啊,事實上呢,平宗性格軟弱,猜忌多疑,重用外戚與宦官,意圖奪權,所以與當時把持朝政的門閥世家集團,雙方形成尖銳對立,科舉製度雖然重新開始,卻是立即淪為整治鬥爭的玩物,成為平宗皇帝與門閥世家集團,其雙方為自身利益加碼在加碼的整治槍杆,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底層百姓,要想通過科舉躋身仕途,太難太難了,不是說沒有,卻是鳳毛麟角,每年就是那麽寥寥幾個人,周必明的父親,能成為這鳳毛麟角的存在?
周必明的父親,醉心科舉,一直到近四十歲,在老母的以死相逼之下,這才娶親生子,生下獨子周必明,然後便是繼續科舉,一直到平宗中後期,河北大敗,四十萬禁軍損失殆盡,沒有了軍事力量作為倚重,平宗隻能對門閥世家集團進行妥協,他所實行一係列的整治改革,包括科舉製度,一夜之間,全部都是被廢除了。
<a id="wzsy" href="http://www.aiyueshuxiang.com">aiyueshuxiang.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