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地宮裏的每具棺槨的四角,各有一塊重達數百斤的龍山石,將棺槨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細,頭部粗。榫插入石製棺床上的長方形眼中,向旁邊相通的方眼一推,由於這個方眼口小下大,龍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龍山石上麵鑿有縱向和橫向的通槽。槨的豎向邊棱被卡在龍山石的縱向槽內,槨底部伸出的橫向邊棱被龍山石橫向的槽卡壓,這樣棺槨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後、左右移動。然而,孫殿英匪兵在進入裕陵地宮時,竟發現乾隆帝的棺槨不在棺床上,而是頂住了第四道石門。既然棺槨的四角都被龍山石牢固卡壓,怎麽會飄浮起來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12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麽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麽時候支頂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門裏側的兩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門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孫殿英匪軍盜陵時,是不會支頂石柱的。是否是溥儀派出的東陵善後大臣所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在東陵善後期間,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日記,就連一些瑣碎小事都有記錄,但對支頂石柱之事卻隻字未提。1975年開啟裕陵地宮時,這兩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支頂。
這樣看來,兩根石柱隻能是清朝遺物,而且隻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宮後、隧道填堵前那幾天支頂的。因為乾隆入葬前的嘉慶四年(1799年)7月,在修築裕陵地宮隧道券內的斜坡地麵時,曾計劃築打夯土,但負責工程的大臣綿課發現“頭層石門之上橫安石檻已見有裂縫斜紋兩道”。為了避免震動,遂奏請皇帝,將築打夯土改為用磚鋪砌,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磚鋪地麵。
石門上檻出現裂縫,嘉慶皇帝是不會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後,綿億、弘謙、特清額、成林在向嘉慶皇帝奏報“敬修填砌裕陵元宮門隧道並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並未提及支頂石柱之事。是根本沒有支頂,還是因為事小,沒有必要寫進奏折?我們不得而知。
這兩根石柱到底是什麽時候支頂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棺槨頂門之謎
1928年,孫殿英匪軍在盜掘裕陵地宮時,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進了金券後,發現原來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頂住了石門。後來從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頭顱骨,才知道這具頂門的棺木就是乾隆帝的。溥儀派善後大臣重殮裕陵遺骨時,將乾隆帝的內棺重新擺放在正麵棺床上的正中之位,並將一帝一後三妃的遺骨殮入棺內。可是到了1975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又是乾隆帝的內棺頂住了石門。
為什麽兩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頂住石門?地宮內的積水主要是從地麵的石縫中滲出。平緩上升的水麵,不會產生波浪水流,更不會有衝擊的力量。所以地宮內積水不會將乾隆帝的棺槨衝下棺床。乾隆棺槨頂門之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的九龍寶劍。
受詛之劍!
擁有者皆死於非命。
九龍寶劍,劍長五尺,劍柄特長,上雕九條金龍,劍體光華四射,鋒利無比,吹毛可斷,削鐵如泥。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乾隆皇帝對“九龍寶劍”愛不釋手,隨身攜帶,駕崩之前,遺囑此劍陪葬,永不分離。
1939年,孫殿英將“九龍寶劍”交國民黨軍統特務總頭子戴笠轉獻蔣介石。戴笠接劍一看,確係稀世珍寶,但因為他還要去中原視察,故召來北平特務頭子馬漢三,命他“先將劍交何應欽,待本人回南京後親自獻委員長。”
第二年,馬漢三在張家口遭日本特務逮捕,為活命供出情報並獻出“九龍寶劍”。日本特務頭目田中隆吉得到“九龍寶劍”後交川島芳子保管。川島芳子是清末肅清王第14公主,成長於日本,被譽為二戰中亞洲超級間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馬漢三立即帶人去北京東四牌樓九條34號逮捕了川島芳子,並從其地窖裏找回了那把“九龍寶劍”。
1946年3月9日戴笠公務去北京,時任軍統局北平辦事處主任的馬漢三,把“九龍寶劍”和幾大箱價值連城的古書畫及金銀古玩送到戴笠下榻處,戴隨身攜帶。九龍劍再次落入戴笠手中。
1946年3月16日戴笠乘專機先到天津,後到青島.3月17日由青島飛往上海龍華機場,上海下暴雨飛機無法降落,改飛南京,當時南京也下大雨,飛機在南京效縣江寧縣板橋鎮岱山墜毀,墜落飛機在大雨中燃燒了兩個小時。
3月21日沈醉等人受蔣介石指派去岱山勘察飛機失事現場時,江寧縣長派人送來了飛機燒毀後的遺留物:一隻一尺多高的宋代羊脂白玉九龍杯和一把五尺九龍寶劍,寶劍劍柄劍鞘均燒壞,劍柄上的九條黃金龍蕩然無存,但劍體仍寒光逼人,鋒利無比。
於是沈醉將它和戴笠的遺骸一起放入棺材中,運回靈穀寺誌公殿暫放。數月後,蔣介石親選無梁殿西側一片前有小池塘的坡地,將戴笠安葬。沈醉親自督造建墓,因戴笠殺害過許多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害怕受到報複,因此安放棺木後,特地將水泥渣灌入墓中加固。
沈醉的顧慮不久成為現實。1951年春天,在南京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戴笠墓被夷為平地。那麽九龍劍殘身在這次掘墓後到哪裏去了呢?畢生在中山陵從事文保工作的劉維才老人當時在靈穀寺派出所工作,當年戴笠墓的平毀工作就是在他的監督下完成的。
他告訴記者,1951年陵區東山頭村數位農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用鐵鎬沿戴笠墓水泥的接合處將墓扒開。“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紅漆木棺。”劉老說,開棺後他們發現裏麵除了戴笠遺骸外,隻有一把被燒得變形的左輪手槍,一個皮鞋後跟,還有就是那把九龍劍,“那是一個一尺多長的狹長鐵片,鏽蝕得厲害,隻依稀看出寶劍劍身的樣子。”
劉老回憶,當時這些東西被一股腦倒進墓前的池塘中填埋,而戴笠的棺材則被農民運回去箍桶用了。
世事滄桑,當九龍寶劍的謎底被揭開時,一切早已無跡可尋。
也許對這件國寶來說,化作紫金山中的一春泥,也是不錯的歸宿。(未完待續)
石柱之謎
現在裕陵地宮的前三道石門,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頂,共有石柱12根。人們一看便知,這些石柱並非原來就存在,而是後來增加的。如果原來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槨是根本無法進入地宮的。
為什麽要支頂這些石柱,它們又是什麽時候支頂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前三道石門的上門檻及以上的枋子,帶門簪皆出現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門尤為嚴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後果會不堪設想。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門裏側的兩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門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古建隊支頂的。而第一道石門外側的兩根石柱。支頂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孫殿英匪軍盜陵時,是不會支頂石柱的。是否是溥儀派出的東陵善後大臣所為?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在東陵善後期間,每一位都做了詳細的日記,就連一些瑣碎小事都有記錄,但對支頂石柱之事卻隻字未提。1975年開啟裕陵地宮時,這兩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支頂。
這樣看來,兩根石柱隻能是清朝遺物,而且隻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宮後、隧道填堵前那幾天支頂的。因為乾隆入葬前的嘉慶四年(1799年)7月,在修築裕陵地宮隧道券內的斜坡地麵時,曾計劃築打夯土,但負責工程的大臣綿課發現“頭層石門之上橫安石檻已見有裂縫斜紋兩道”。為了避免震動,遂奏請皇帝,將築打夯土改為用磚鋪砌,這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磚鋪地麵。
石門上檻出現裂縫,嘉慶皇帝是不會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後,綿億、弘謙、特清額、成林在向嘉慶皇帝奏報“敬修填砌裕陵元宮門隧道並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並未提及支頂石柱之事。是根本沒有支頂,還是因為事小,沒有必要寫進奏折?我們不得而知。
這兩根石柱到底是什麽時候支頂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棺槨頂門之謎
1928年,孫殿英匪軍在盜掘裕陵地宮時,曾順利地打開了前三道石門。但第四道石門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打開,便氣急敗壞地用炸藥炸開了石門。進了金券後,發現原來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頂住了石門。後來從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頭顱骨,才知道這具頂門的棺木就是乾隆帝的。溥儀派善後大臣重殮裕陵遺骨時,將乾隆帝的內棺重新擺放在正麵棺床上的正中之位,並將一帝一後三妃的遺骨殮入棺內。可是到了1975年,清東陵文物保管所開啟地宮時,又是乾隆帝的內棺頂住了石門。
為什麽兩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頂住石門?地宮內的積水主要是從地麵的石縫中滲出。平緩上升的水麵,不會產生波浪水流,更不會有衝擊的力量。所以地宮內積水不會將乾隆帝的棺槨衝下棺床。乾隆棺槨頂門之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乾隆的九龍寶劍。
受詛之劍!
擁有者皆死於非命。
九龍寶劍,劍長五尺,劍柄特長,上雕九條金龍,劍體光華四射,鋒利無比,吹毛可斷,削鐵如泥。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嵌滿紅藍寶石及金剛鑽,堪稱價值連城。乾隆皇帝對“九龍寶劍”愛不釋手,隨身攜帶,駕崩之前,遺囑此劍陪葬,永不分離。
1939年,孫殿英將“九龍寶劍”交國民黨軍統特務總頭子戴笠轉獻蔣介石。戴笠接劍一看,確係稀世珍寶,但因為他還要去中原視察,故召來北平特務頭子馬漢三,命他“先將劍交何應欽,待本人回南京後親自獻委員長。”
第二年,馬漢三在張家口遭日本特務逮捕,為活命供出情報並獻出“九龍寶劍”。日本特務頭目田中隆吉得到“九龍寶劍”後交川島芳子保管。川島芳子是清末肅清王第14公主,成長於日本,被譽為二戰中亞洲超級間諜。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馬漢三立即帶人去北京東四牌樓九條34號逮捕了川島芳子,並從其地窖裏找回了那把“九龍寶劍”。
1946年3月9日戴笠公務去北京,時任軍統局北平辦事處主任的馬漢三,把“九龍寶劍”和幾大箱價值連城的古書畫及金銀古玩送到戴笠下榻處,戴隨身攜帶。九龍劍再次落入戴笠手中。
1946年3月16日戴笠乘專機先到天津,後到青島.3月17日由青島飛往上海龍華機場,上海下暴雨飛機無法降落,改飛南京,當時南京也下大雨,飛機在南京效縣江寧縣板橋鎮岱山墜毀,墜落飛機在大雨中燃燒了兩個小時。
3月21日沈醉等人受蔣介石指派去岱山勘察飛機失事現場時,江寧縣長派人送來了飛機燒毀後的遺留物:一隻一尺多高的宋代羊脂白玉九龍杯和一把五尺九龍寶劍,寶劍劍柄劍鞘均燒壞,劍柄上的九條黃金龍蕩然無存,但劍體仍寒光逼人,鋒利無比。
於是沈醉將它和戴笠的遺骸一起放入棺材中,運回靈穀寺誌公殿暫放。數月後,蔣介石親選無梁殿西側一片前有小池塘的坡地,將戴笠安葬。沈醉親自督造建墓,因戴笠殺害過許多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害怕受到報複,因此安放棺木後,特地將水泥渣灌入墓中加固。
沈醉的顧慮不久成為現實。1951年春天,在南京各界的強烈要求下,戴笠墓被夷為平地。那麽九龍劍殘身在這次掘墓後到哪裏去了呢?畢生在中山陵從事文保工作的劉維才老人當時在靈穀寺派出所工作,當年戴笠墓的平毀工作就是在他的監督下完成的。
他告訴記者,1951年陵區東山頭村數位農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用鐵鎬沿戴笠墓水泥的接合處將墓扒開。“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紅漆木棺。”劉老說,開棺後他們發現裏麵除了戴笠遺骸外,隻有一把被燒得變形的左輪手槍,一個皮鞋後跟,還有就是那把九龍劍,“那是一個一尺多長的狹長鐵片,鏽蝕得厲害,隻依稀看出寶劍劍身的樣子。”
劉老回憶,當時這些東西被一股腦倒進墓前的池塘中填埋,而戴笠的棺材則被農民運回去箍桶用了。
世事滄桑,當九龍寶劍的謎底被揭開時,一切早已無跡可尋。
也許對這件國寶來說,化作紫金山中的一春泥,也是不錯的歸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