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等人領命而去,長史楊修又諫道:“大將軍,修有一策,可令張頜、麴義從青並二州起兵策應,張都督出平原,麴都督出代郡,如此三路夾攻,公孫瓚首尾不能相顧,必為主公所擒也!”
眾人聞言皆稱善,文遠撫掌大笑道:“德祖雖然年少,卻有如此眼光,日後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坐上三公之位,弘農楊氏、太尉大人也算後繼有人了!”
楊修,正是現任太尉楊彪之子,年方二十二,初舉孝廉,生的風姿儒雅,英俊倜儻,楊修聰敏好學,年少便以才學名聞京師,隨獻帝入鄴都後,文遠很快辟他為長史,在大將軍府任職。
將楊修招入府中,主要是基於拉攏朝臣的考量,弘農楊氏天下聞名,楊修,出自於弘農楊氏。其父楊彪是當今太尉,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擔當過太尉,弘農楊氏,是漢末唯一一家能夠與汝南袁氏並列的名門大戶。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弘農楊氏。亦是四世三公!
楊氏一族家世顯赫,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在朝廷百官中的影響力極大,為了拉攏或者至少不讓弘農楊氏和他的門生故吏站在自己對立麵上,文遠特意征召了年紀輕輕的楊修入府為官。
不過大將軍府說進就能進的,楊修如此年紀就能跟在文遠身邊,而且是官秩不低的長史官銜,自然是春風得意,此時有聽文遠如此誇讚,不禁有些飄飄然。
“修才疏學淺,大將軍過譽了。”雖然楊修表麵上謙虛的道,不過文遠還是從他眼神中看出一絲喜悅。
文遠依其言,派人飛馬往並州、青州傳信,令張頜、麴義即刻起兵,討伐公孫瓚。
一係列的軍令下達之後,整個冀州副如一台龐大的戰爭機器一般快速運轉起來,臨近郡縣的輔兵、鄴都府庫的輜重、沿路準備的糧草開始調度集結。如同一頭凶猛的巨獸,冀州軍已經開始活動筋骨,磨礪爪牙,準備給北麵的獵物致命的一擊……
不到一月,所有與出征前的準備都已經完備。七萬北伐將士雄赳赳氣昂昂的站在城北空場上,等待著文遠的檢閱!
然而此時的天下,並非隻有文遠在做著戰爭前的準備,河北之外,戰爭的陰雲並沒有因為天子被文遠迎回許都而逐漸消散,雖然明麵上各地的諸侯大都向朝廷派出了使節,不過私底下,他們準備戰爭,擴充勢力的念頭因為河北霸主張遼的壓迫變得更加迫切。
淮南袁術,對富庶的徐州念念不忘,猛虎孫策,也在消化掉劉繇的地盤之後出兵準備出兵會稽,圖霸江東。
但是這其中,最急切的非曹操莫屬!
…………
兗州,陳留。
曹操凝望著掛在牆上的地圖,睿智深邃的目光在上麵變幻著,良久才有些不舍的道:“誌才,此時咱們若去攻打徐州,真的沒有一點機會?”
剛剛派出去前往鄴城朝奉的滿寵,曹操便緊鑼密鼓的準備向外擴張勢力。此時的他看不出一絲的沮喪,眼神之中滿是堅定和自信。
建安元年這一年,曆史上本應是曹操勢力大漲的一年,迎接天子駕幸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興屯田,以充軍實。
可是這一切,因為文遠的橫插一杠,讓曹操的雄心壯誌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出兵奇襲河內,斷張遼歸路,誘張遼入兗州、關門打狗,昌邑城頭空城設伏,誅殺張遼……這些都是曹操的得意之作,可是到頭來,非但沒有出去張遼這個勁敵,自己反倒偷雞不成,折損了數萬兵眾。
這也倒罷了,春耕剛剛過去一月,正是出苗的時候,陳留、已吾、樂陵等十處縣邑的屯田官吏卻紛紛來報,這些地方的地方地裏的秧苗竟然沒有出!
聯想到張遼之前橫穿兗州所走的路線,不用想都知道定然是對倉廩中的屯田籽粒動了手腳,起先曹操還以為張遼走得急,沒動這些糧食,不想竟耍出如此陰毒的計謀!
這十幾個縣的屯田,要知道費了曹操不少的財力人力,就因為張遼的詭計,令曹操損失慘重,少了這些縣邑的糧賦收入,曹操甚至可以預見,到來年青黃不接的三四月份,自己又要為數萬兗州軍如何填飽肚子發愁。
換作旁人,受此接二連三的打擊,此時早就已經一蹶不振。不過曹操豈是尋常人可比?他素有大誌,豈會因為這點挫折喪失信心?
沒有糧食,就去搶!麾下還有精兵數萬,出去搶,還能餓死了不成?
曹操本來和袁術一樣一直垂涎富庶的徐州,不過現如今爭奪兗州失利的呂布投奔到徐州劉備處,暫時屯於小沛,此二人都是不可小覷的人物,如今有媾合在一起,他也知道徐州可就不像當初陶謙在世時那麽好拿下的,隻是心中略有不舍罷了。
“咳咳……”戲誌才捂著嘴咳嗽著,一臉病態,為了籌劃這一場隻能勝不能敗的戰事,戲誌才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好好休息,這段時間都是強撐著病體。
曹操回首動容道:“誌才,你這段日子殫精竭慮為我謀劃, 需多多注意身體。”
戲誌才擺了擺手,麵帶愧色道:“不礙事,隻是受了點風寒而已,與張遼一戰,屬下未能替主公分憂,心中愧疚,若是屬下當時能在主公身邊,或許就能……”
曹操苦笑擺手道:“不必自責了,我自覺已經盡力,張遼……不好對付啊……還是說說徐州之事吧。”
“遵命……”戲誌才道:“徐州急切不可下……主公,劉備、呂布皆猛虎也!主公若出兵討伐,二人必合力以抗,如此,則徐州急不可破也。反之,主公若不討徐州,則二人日久必為爭徐州生出異心,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待其爭鬥不下之日,明公再親領一軍東征,如此則徐州可定也!此二虎競食之計……咳咳……”
曹操大喜,從其言,道:“誌才之言,正合我意,既然如此,我軍即刻出兵討伐汝南、潁川黃巾,先攻略豫州,待徐州變亂起時,再揮師東進!”
眾人聞言皆稱善,文遠撫掌大笑道:“德祖雖然年少,卻有如此眼光,日後必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坐上三公之位,弘農楊氏、太尉大人也算後繼有人了!”
楊修,正是現任太尉楊彪之子,年方二十二,初舉孝廉,生的風姿儒雅,英俊倜儻,楊修聰敏好學,年少便以才學名聞京師,隨獻帝入鄴都後,文遠很快辟他為長史,在大將軍府任職。
將楊修招入府中,主要是基於拉攏朝臣的考量,弘農楊氏天下聞名,楊修,出自於弘農楊氏。其父楊彪是當今太尉,祖父、曾祖父、高祖父都擔當過太尉,弘農楊氏,是漢末唯一一家能夠與汝南袁氏並列的名門大戶。汝南袁氏,是四世三公;弘農楊氏。亦是四世三公!
楊氏一族家世顯赫,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在朝廷百官中的影響力極大,為了拉攏或者至少不讓弘農楊氏和他的門生故吏站在自己對立麵上,文遠特意征召了年紀輕輕的楊修入府為官。
不過大將軍府說進就能進的,楊修如此年紀就能跟在文遠身邊,而且是官秩不低的長史官銜,自然是春風得意,此時有聽文遠如此誇讚,不禁有些飄飄然。
“修才疏學淺,大將軍過譽了。”雖然楊修表麵上謙虛的道,不過文遠還是從他眼神中看出一絲喜悅。
文遠依其言,派人飛馬往並州、青州傳信,令張頜、麴義即刻起兵,討伐公孫瓚。
一係列的軍令下達之後,整個冀州副如一台龐大的戰爭機器一般快速運轉起來,臨近郡縣的輔兵、鄴都府庫的輜重、沿路準備的糧草開始調度集結。如同一頭凶猛的巨獸,冀州軍已經開始活動筋骨,磨礪爪牙,準備給北麵的獵物致命的一擊……
不到一月,所有與出征前的準備都已經完備。七萬北伐將士雄赳赳氣昂昂的站在城北空場上,等待著文遠的檢閱!
然而此時的天下,並非隻有文遠在做著戰爭前的準備,河北之外,戰爭的陰雲並沒有因為天子被文遠迎回許都而逐漸消散,雖然明麵上各地的諸侯大都向朝廷派出了使節,不過私底下,他們準備戰爭,擴充勢力的念頭因為河北霸主張遼的壓迫變得更加迫切。
淮南袁術,對富庶的徐州念念不忘,猛虎孫策,也在消化掉劉繇的地盤之後出兵準備出兵會稽,圖霸江東。
但是這其中,最急切的非曹操莫屬!
…………
兗州,陳留。
曹操凝望著掛在牆上的地圖,睿智深邃的目光在上麵變幻著,良久才有些不舍的道:“誌才,此時咱們若去攻打徐州,真的沒有一點機會?”
剛剛派出去前往鄴城朝奉的滿寵,曹操便緊鑼密鼓的準備向外擴張勢力。此時的他看不出一絲的沮喪,眼神之中滿是堅定和自信。
建安元年這一年,曆史上本應是曹操勢力大漲的一年,迎接天子駕幸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興屯田,以充軍實。
可是這一切,因為文遠的橫插一杠,讓曹操的雄心壯誌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出兵奇襲河內,斷張遼歸路,誘張遼入兗州、關門打狗,昌邑城頭空城設伏,誅殺張遼……這些都是曹操的得意之作,可是到頭來,非但沒有出去張遼這個勁敵,自己反倒偷雞不成,折損了數萬兵眾。
這也倒罷了,春耕剛剛過去一月,正是出苗的時候,陳留、已吾、樂陵等十處縣邑的屯田官吏卻紛紛來報,這些地方的地方地裏的秧苗竟然沒有出!
聯想到張遼之前橫穿兗州所走的路線,不用想都知道定然是對倉廩中的屯田籽粒動了手腳,起先曹操還以為張遼走得急,沒動這些糧食,不想竟耍出如此陰毒的計謀!
這十幾個縣的屯田,要知道費了曹操不少的財力人力,就因為張遼的詭計,令曹操損失慘重,少了這些縣邑的糧賦收入,曹操甚至可以預見,到來年青黃不接的三四月份,自己又要為數萬兗州軍如何填飽肚子發愁。
換作旁人,受此接二連三的打擊,此時早就已經一蹶不振。不過曹操豈是尋常人可比?他素有大誌,豈會因為這點挫折喪失信心?
沒有糧食,就去搶!麾下還有精兵數萬,出去搶,還能餓死了不成?
曹操本來和袁術一樣一直垂涎富庶的徐州,不過現如今爭奪兗州失利的呂布投奔到徐州劉備處,暫時屯於小沛,此二人都是不可小覷的人物,如今有媾合在一起,他也知道徐州可就不像當初陶謙在世時那麽好拿下的,隻是心中略有不舍罷了。
“咳咳……”戲誌才捂著嘴咳嗽著,一臉病態,為了籌劃這一場隻能勝不能敗的戰事,戲誌才已經好一陣子沒有好好休息,這段時間都是強撐著病體。
曹操回首動容道:“誌才,你這段日子殫精竭慮為我謀劃, 需多多注意身體。”
戲誌才擺了擺手,麵帶愧色道:“不礙事,隻是受了點風寒而已,與張遼一戰,屬下未能替主公分憂,心中愧疚,若是屬下當時能在主公身邊,或許就能……”
曹操苦笑擺手道:“不必自責了,我自覺已經盡力,張遼……不好對付啊……還是說說徐州之事吧。”
“遵命……”戲誌才道:“徐州急切不可下……主公,劉備、呂布皆猛虎也!主公若出兵討伐,二人必合力以抗,如此,則徐州急不可破也。反之,主公若不討徐州,則二人日久必為爭徐州生出異心,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待其爭鬥不下之日,明公再親領一軍東征,如此則徐州可定也!此二虎競食之計……咳咳……”
曹操大喜,從其言,道:“誌才之言,正合我意,既然如此,我軍即刻出兵討伐汝南、潁川黃巾,先攻略豫州,待徐州變亂起時,再揮師東進!”